蓑衣故事~承载的不仅是诗意

收投有道☞云南收藏之家

<h3>  蓑衣(suō yī),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h3> <h3>  北方地区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中国江南、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广泛使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蓑衣于1970年代化纤产品的出现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h3><h3> 云南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蓑衣多是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名称来由 起源古老,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h3> <h3><b>蓑衣文化</b><h3> 《诗.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苏轼《浣溪沙》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唐·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当代·郑愁予《雨说》:“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br></h3></h3> <h3><b><font color="#167efb">实物案例:60年代边疆民族地区手编棕皮蓑衣披肩</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