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七章 古体诗<br />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的诗体。在近体诗形成之前,除楚辞外各种诗歌体裁均被视为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br /> 四言诗属于古体诗一类,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时期仍有不少人写四言诗,代表作有曹操《观沧海》、陶渊明《停云》等。<br /> 现存古体诗,以五言和七言居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代表作为《古诗十九首》。从南北朝起,到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占大多数。七古可能早于五古,却不常见。到唐代,七古开始大量出现,后来人们习惯把杂言诗也归入七古一类。<br />第一节 古体诗的韵<br /> 古体诗也是要押韵的,但与近体诗不同,古体诗用韵较宽,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一韵独用或通用两个以上的韵也是可行的。不过,在通用两个韵时要注意,只能是邻韵才可以通用。<br /> 古体诗虽然可以通押,但诗人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特别需要注意: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押,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则不能与其他各声通押。<br /> 古体诗的用韵因时代而不同。因为随着时代变化,语音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古体诗的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了。到中晚唐时,古体诗用韵已经宽松许多。到了宋代,古体诗的用韵就更宽了。<br /> </h1> <h1>第二节 古体诗的声<br /> 古体诗中,对四声没有严格要求,对平仄也没有任何规定。唐代以前,诗歌没有关于平仄的明确规则。唐宋以后,古体诗的平仄也是完全自由的,很多诗人在写作古体诗时,刻意避免律句,想尽可能地将古体诗与律诗区别开来,以显风格高古。<br /> 让诗作呈现高古风格的具体做法是多用拗句,从两个方面来看古体诗中的拗句:<br /> 1.看句尾三字。常见拗句有以下四种三字尾:<br />甲:平平平。此句式被称为"三平调",是古体诗最明显的特点之一。<br />乙:平仄平。<br />丙:仄仄仄。<br />丁:仄平仄。<br /> 2.看全句平仄。拗句的平仄是相因的,而不是交替的。或二、四字都仄;或二、四字都平。七字句中,四、六字都仄或都平。<br /> 试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br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br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r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br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br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br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br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br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br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h1><h1> 这首诗中,"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狐裘不暖锦衾薄"三句均是"三平调"。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五句平仄相因。而"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符合上述两种情况。</h1><h1> 虽然古体诗对四声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优秀的古体诗非刻意为之,也能够自然而然地符合汉语声调的节律之美。以写作古体诗为名,违背汉语声调的节律之美,或刻意与律诗形式相区别,都是不足取的。</h1> <h1>第三节 古体诗的粘<br /> 律诗有粘对的要求,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不拘粘对是古体诗的特点之一。 <br />如《饮酒》(其五)<br /> 陶渊明<br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r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br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r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r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br /> 陶渊明这首诗中,明显看出"失粘"的痕迹。这也是唐代以前诗人所作的诗歌,唐代以后的诗人在写作古体诗的时候,也常常不拘粘对。</h1> <h1>第四节 古体诗的对仗<br /> 古体诗中的对仗也是极端自由的。在古体诗中,全诗可以不使用对仗,如杜甫的《岁晏行》。此诗为七言古诗,全诗分五层,共十八句,却没有一处对仗。<br /> 有些诗中用了对仗也是出于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只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处对仗,而且都是宽对。<br /> 古体诗中的对仗与近体诗中的对仗有三点不同之处:<br /> 1.近体诗中,同字不能相对;古体诗中,同字可以相对。<br /> 2.近体诗中,对仗要求平仄相对;古体诗中则没有这项要求。如"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白居易《伤宅》)<br /> 3.近体诗中对仗求其工,古体诗中对仗求其拙。所谓"拙"与高古有着微妙的关系。对于今人来说,无需刻意求拙,纯朴自然,不受束缚自能作成好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