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宁夏历史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军事营寨,它曾经就坐落在青铜峡的广武。但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完全看不到这座古城的风貌了!人们只知其名,却未必知道其悠久的历史。据历史资料记载广武城始建于明朝正统九年(即公元1444年),当时镇守宁夏的巡抚都御史金濂认为,在宁夏(即今天的银川)和中卫之间应该筑城修建营房,得到朝廷准许。建成后称“广武营”,取“广布武德”之意。可见当时取这样的名称就有弘扬武功保卫边陲之意。确实,以后在广武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不少为朝廷效力、功名显赫的文武官员。在明成化年间至弘治年间广武营城池逐步扩大,由最初的南北长二里,扩建至南北长四里。城墙加高至二丈五尺。城池有南门和北门,在南门上建有土楼,南门城门洞很宽阔,可供车辆行人进出通行。公元1561年7月25日中宁南发生7.5级地震,广武城内房屋损坏十之八九,死人大半,广武城墙也因此损毁。官员李世威调遣官军四千多人、历时一个多月将城池修复。修复后广武城呈现四方形,城墙上有城楼,城墙加高至三丈二尺,城墙四角都修有城楼。公元1739年1月(清乾隆四年)宁夏平罗发生大地震。这次地震对整个广武城破坏更大。由于地震发生在冬天,百姓家有火炉取暖,大部分房屋倒塌后发生了很严重的火灾。广武城墙倒塌也很严重。清政府再次拨款予以修复。可见广武城是当时很重要的军事营寨(另外当时还有洪广、玉泉、张义堡和中卫等营寨)。</h3><h3><br></h3> <h3>广武城在清朝时期隶属于中卫管辖。1933年1月,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上任后他实行革新县政等措施。广武正是在此时划归为中宁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8月宁夏撤销宁朔县和金积县,将中宁县广武农场划归为青铜峡县管辖(当时广武农场是青铜峡唯一一个县办农场)。1966年10月受文革政治影响广武农场改名为红卫农场(不久改为红卫公社)。1971年又改名为广武公社。1966年青铜峡水电站建成并发电,广武城所在地成为青铜峡水电站蓄水库区。当时在各级政府动员、扶持帮助下,广武公社百姓被分散移民至青铜峡县各个公社安置(其中包括立新、邵刚、蒋顶、叶盛、中滩等地都有分散的广武移民),其中一大部分被整体吊庄向西迁移至荫子山——三趟墩——旋风槽一线荒漠丘陵地带(即今天的109国道两侧),广武城原址上万亩良田及很多文物古迹被掩埋,逐步形成今天的青铜峡库区鸟岛。从公元1444年至1966年,存在了历时五百多年的广武城消失了……</h3> <h3>在广武老年人的记忆中,习惯把黄河称为“大河”。在广武城东面大河边有一片最肥沃的土地。明清时期是官兵放马的好地方。因此这里又叫“放马滩”,后来名称逐渐演变改成了“乏马滩”,或“法马滩”。意思是已经没有可供马匹吃草的地方了。当然这与广武人在黄河岸边开辟了很多良田有关。当时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提起法马滩,爷爷级老人记忆犹新:任何一个沟渠里木梳长的鱼随时都可以捕捞。但也有人清晰的记得,在1966年夏秋时节,政府限期搬迁,很多百姓故土难离,舍不得离开祖辈们开垦的这片风水宝地。眼看着黄河水一天天上涨,他们不肯离去,盼着河水能降落,但等来的却是门前膝盖深的河水。此时他们才赶紧找来亲戚帮忙抱娃娃、装粮食、搬家具。当时百姓流着眼泪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自己的家园。</h3><h3>今天虽然广武古城不复存在,但广武城的城门洞子在很多年龄大的人印象里还是深刻。里面很宽阔,全部是用青砖垒砌成拱形结构(很像一个很大很深的窑洞)。就是这个城门洞子在文革时期曾经作为文物展览馆,当时在里面展示了从广武古城搜集来的上千件“封资修”的文物。可惜这些文物后来不知去向!这个城门洞子再后来又被开辟为广武城很有名的一家饭馆。</h3> <h3>站在法马滩翘首仰望牛头山,感到它是那么的高大挺拔。牛头山在人们心目中它就是广武百姓的靠山,它就是一座广武百姓心目中的神山。几百年来,正是它的存在才给广武的先辈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h3><h3>牛头山上有个万佛阁,你站在小西天面向西俯视,会看见几座小山脊像莲花瓣一样向四面八方绽开,中间交汇处如花的山峰叫莲花埂,而万佛阁就坐落在莲花瓣中间的香椿沟中,相传很久以前,牛头山上住着一位积翠仙子,她决心要用九彩云霞绣出一千朵莲花,当她绣到九百九十九朵时,不慎把绣花针掉到小西天寺下面的一块石头上,顿时火星四溅,碎石乱飞,等石头落地后,竟然如同莲花瓣一样把个小西天包围了起来,正好凑成了一千朵莲花。后来人们就把小西天寺叫做莲城了。清代姚元之诗云:“明霞为饰封白云,牛首山峰峦嶂重。欲向青天数花朵,千朵莲花来围成”。万佛阁就建在莲花埂半山腰的平台上,小西天成为牛首山很著名的佛教圣地,至今还有出家人在这里吃斋念佛,成为牛头山上的一大旅游景点。</h3><h3>参考文献:</h3><h3>《康熙朔方广武志》</h3><h3>《中宁县县志》</h3><h3>《宁夏地方志》</h3><h3>《马鸿逵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