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万荣往北,就到了朗勃拉邦。朗勃拉邦是老挝中部的世界历史遗产城市,是老挝现存最古老的一个城镇,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曾经是老挝很多朝代的古都,这座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城浓缩了老挝历史与文化。琅勃拉邦也是老挝的佛教中心,寺庙、佛塔林立,城内仅有几万人口,居然有30多座寺庙。</h3><div>出万荣,走13号公路,就能到朗勃拉邦。但这次我们走的4C公路。据说13号公路不好走,众多车辆都改道4C公路,包括我的两位四川老乡,他们在老挝十多年了,对老挝公路了如指掌。</div><div>老挝曾是法国殖民地,因此琅勃拉邦又有许多欧洲风格的建筑,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混搭”出来的精致小城。古代寮国和小乘佛教的神秘与法国建筑的浪漫华丽,在这里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并且保存完好。</div><div>朗勃拉邦位于湄公河与南康河汇合处的小冲积平原,群山环绕,这样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浪漫精致,民风纯朴,朗勃拉邦自带迷人仙气。</div><div>西方人爱死了琅勃拉邦,大街小巷里随时都能看到西方观光客。对那些对东方充满好奇心的欧洲人来说,仅琅勃拉邦的三十多座寺庙,就足够他们逛。城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噪杂,也听不到粗声大气的叫嚷,比比皆是的古建筑被宁静的自然景色包围着。这就是琅勃拉邦,她似乎远离了现代文明,藏于深山,但她那东西方交融的文化氛围,浪漫闲适的气息,很满足西方人的小资情怀。物价便宜,也是一大吸引西方人的优点。</div><div>相反,国人对我们邻国的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还不太了解,来这里的中国人并不多。在世界上的很多旅游热点,你在风景区里总能听到华语充斥于耳——周围挤满了来自国内的旅行团。但在琅勃拉邦,耳边却总是英语、法语和其他各种欧洲语言。即使有黄面孔、黑头发出现,也往往是亚洲其他国家的游客,很少有中国人特别是大陆人。不过这次来这里,发现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div><div>到朗勃拉邦,必去的一大旅游项目是每天清晨的 "僧侣化斋 " 。这是琅勃拉邦一项流传了几百年的习俗。每天早晨天蒙蒙亮时,城里几十座寺庙的僧侣都会出来化斋。这不仅是他们每天修行的必需课程,也是他们每天伙食的全部来源。</div><div>而城里每个吃得起饭的家庭,都会在早上出来布施:一小筐米饭或一柄芭蕉,在街边铺一条毯子,席地跪坐。僧侣走过来时,他们就从饭筐里抓一小撮饭,或掰一只芭蕉放进僧侣的饭钵里。这项习俗在中南半岛各国都存在,但朗勃拉邦的布施规模最大——城区30多座寺庙有近300名僧侣,早晨会有几十队身着鲜艳僧袍的僧侣在大街小巷里行走。</div><div>2009年曾随中国科学院科考队到琅勃拉邦,只停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去参加了“僧侣化斋”后就匆匆忙忙走了,连这个世界历史遗产城市的面貌都没来得及看看。但当时在布施现场,当地陪同的小姑娘特别介绍了一个规则 : 当僧侣走过来时,所有人都要席地跪坐-----必须将自己的身姿放在比僧侣(被施舍者)低的位置。</div><div>这句话击中了我 !</div><div>大约就是那一瞬间,爱上老挝了。</div><div>此后每次来朗勃拉邦,都要去看布施。前后看过五次了。</div><div>昨天早上5 : 00起床,天刚蒙蒙亮,小巷空无一人,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大街上,只有路灯孤寂地亮着。我们走了很远,到了著名的夜市那一带,看到街上影影倬倬有人在走动,路边铺好地毯,放了一排排塑料小凳。这是做小生意的人放的,只要有人过来,她们就会跑来问,是否要买一筐米饭或一把芭蕉,去做布施 ?</div><div>现在观光客来到琅勃拉邦,都要去看“僧侣化斋”,很多人还要亲自去体验一下,买来米饭或芭蕉,跪在街边做布施。也有不少旅行社在行程中专门添加这样一个项目。于是闹市街边就有了售卖米饭芭蕉和鲜花的小贩,这个仪式也逐渐有些变味了。</div><div>大约等了20分钟,身着橘红色长袍的僧侣静静地沿街走来了,就像一条条流动的彩带。</div><div>布施开始了。人们拿起一小撮米饭,一个芭蕉......,都是最平常不过的食物,放进走过身边的僧侣的饭钵中。一个、一个、又一个......一切都井然有序地在静默中进行。</div><div>布施者的旁边还有一些孩子,来自贫苦家庭,带着竹筐或大塑料袋,他们是来向僧侣乞讨,这是被允许的。僧侣们如果得到的食物较多,也会布施一些给小孩子们。这就形成了一种慈善传递的链条,或者用一个流行词 : 爱心传递。</div><div>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令人动容的场面。</div><div>但昨天在夜市那条街上,来的僧侣不多。也许因为这边的商业味,僧侣不愿来了? 据说在城区边缘一带,布施者是真正的当地人,不带任何表演成分。于是我们追随化斋僧侣的队伍走过去,果然,这里的布施是原滋原味的。</div><div>布施后,僧侣们会站成一排为布施者诵经祈福。</div><div>化斋结束后,僧侣们回到各自的寺庙去,要先把饭钵集中放在一起,由主持和尚来分配。然后他们开始一天的修行功课。扫地的,浇花的,各负其责。</div><div>这时天也亮了,大街上的行人和车辆多起来,集市里新鲜的菜果一捆捆,一堆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div><div>新的一天开始了。世俗的一天开始了。</div><div>我们在老挝和泰国的其他地方,清晨都看到过类似的化斋场面,但规模都小得多,也没有朗勃拉邦的圣洁氛围。在泰国的普吉岛,我们曾看到两个和尚手托饭钵站在超市的入口处,超市人来人往,却没有人给他们布施,至少在我们路过那里的几分钟里,没有......</div><div>在泰国北部的素可太古城附近,我们也看到有僧侣站在路边化斋,来往行人和车辆没有一个停下来布施的。</div><div>而且据说有些地方的化斋,僧侣们是乘坐小卡前去,也不是每天都去......</div><div>而这种无声而至简的仪式,却在琅勃拉邦代代传承下来。他们是怎么把这种 " 小善 " 变做每天的修为,变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并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守着,任凭世俗的逐利在周遭泥沙俱下,任凭时尚的潮流在身边欢歌而行 。</div><div>所以我们每次到朗勃拉邦,都要去看清晨的布施。</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清晨,小贩们已在朗勃拉邦的闹市街边为观光客摆好地毯和小凳,期望能做成点生意。</font></h3> <h3>旅行社带着观光客来了,这是一个热门观光项目。</h3> <h3>也有自己前来的观光客。</h3> <h3>这一群是专门来摄影的。</h3> <h3>小贩们在忙着生意,哎,也挺辛苦的。</h3> <h3>这一对小情侣,在等待的时间把米饭搓成一个个小饭团。</h3> <h3>轻轻地,化斋的僧侣走过来了。</h3> <h3>布施开始了。</h3> <h3>在当地人居住区,布施才是真正的原滋原味。</h3> <h3>僧侣们会为布施者诵经祈福。</h3> <h3>这边有穷苦人家的小孩子,等待僧侣们的布施。</h3> <h3>不少僧侣把化斋得来的食物,大把地给与孩子们。</h3> <h3>小女孩子今天的收获不少。</h3> <h3>化斋后,僧侣们回到各自的庙宇去。</h3> <h3>化斋的饭钵要集中放在一起,由寺内主持来分配。</h3> <h3>僧侣们开始每天的修行功课,这是负责扫地的。</h3> <h3>寺内寺外都要清扫干净。</h3> <h3>太阳升起,新的一天到来,世俗生活也开始了,集市里琳琅满目,好热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