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My Children Dancing in the Snow 。。。

Kite S.

<h3>记忆中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总是青山绿水,生机盎然的样子。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从小就很喜欢亲近大自然,成年后也一直偏爱跋山涉水的户外活动,在山野间,在星空下,收获了许多的乐趣。有了孩子以后早早地便下了决心要把这样一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传递给她们,让她们也有机会时不时地接接地气。</h3><h3><br></h3><h3>滑雪是我们全家都喜欢的户外运动中的一种。 第一次带孩子滑雪的时候,老二还是个二三岁的小不点儿,老大也不过五六岁。刚开始老二实在太小就先带她堆雪人,滑tubing (就是趴在大轮胎上利用惯性顺雪坡而下的那种玩法)。小人儿好开心,玩了一次又一次,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耳边都还满是她稚嫩而欢快的声音,“one more time”, “one more time”......</h3> <h3>通常我们每一季都会出外滑雪一到两次,每次三天左右。今年第一次买了Epic的季节票, 跑了两趟犹他州的Park City,滑了整整十四天, 差不多是往年的三倍时间。Park City 有着全美最大的滑雪场,曾经开过冬奥会,软硬件设施比我们以前去过的雪场都要好。足够多足够长的雪道加上足够长的时间,使我们每个人的滑雪技术都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两位小朋友滑着单板也能上黑道了。我自己原来看见蘑菇包就如临大敌,要左看右看再深呼吸N次才下得去(有的时候实在心虚还会绕道而走),这两趟锻炼下来,居然就不怵了!最长的那条雪道3.5英里,刚开始要停下来休息好几次,到后来也可以一口气滑到底。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熟能生巧吧!</h3> <h3>除了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今年的滑雪季还因为一些因缘际会带来了一些特别的感悟。那些曾经伴着雪花飞舞的记忆在夏日来临的时候还时不时跑出来让人回味,真是该写下来才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 <u>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 ! </u></b></h1><h3><br></h3><h3>近年来出门经常住airbnb,我对它的评语是八个字,”基本满意,时有惊喜”。</h3><h3><br></h3><h3>圣诞节到Park City 那次住的是一个百多年历史的小别墅,温馨可亲,名字很贴切地叫做“外婆家”( Grandma’s House)。房东的妈妈原来是开古董店的,所以家里的每一样摆设都精挑细选,不折不扣就是祖母年代的感觉,很有意思。<br></h3><h3><br></h3><h3>总统节那次我们图方便选了一个走路就能到雪场缆车的公寓。因为路途遥远及时差的关系,到达时已经是临晨三点,当时好想倒头就睡。 可是可是,一开门却发现厨房的台面上还散放着几样东西,床铺上的被褥是掀开着的,浴缸里还堆满了用过的浴巾。</h3> <h3>虽然整个公寓依然整洁有序,看上去也不脏,但是这些迹象分明在告诉我们上一个客人走后房间还没有收拾过呢 !头一回碰上这样的乌龙,当时心里很生气,拍了两张”罪证“就准备发给房东,后来想想半夜三更的发了也没人理,只能靠自己想办法。找遍了衣橱抽屉都没有发现替换的床上用品,最后只能将就着把枕套床单全翻个面,然后假装不当回事地哄着小朋友睡下后,自己也睡了,半梦半醒间还在纠结着要不要给房东写个差评。</h3><h3><br></h3><h3>第二天早上醒来,我的气其实也消得差不多了,想着人难免都有犯错的时候,自己虽然有理,人家也可能情有可原。公寓是刚刚翻新过的,说不定房东是新手,得给人家一个机会改正。起来后,睡在外屋的老大说一大早就有人开门进来过然后马上又走了。听她的描述,猜想那一定是来搞卫生的cleaning lady. 吃早饭的时候,那人又来了,却原来是房东Victoria。一进门她就问寒问暖,连连道歉说搞卫生的那位昨天生病了没来所以才掉了链子。然后就拿出一张100刀的礼卡让我们去她最喜欢的一家餐馆吃一顿。出门去雪场时,又见门口停着的一辆车上下来一位,自我介绍是负责打扫这个公寓的Michelle,一边道歉一边解释说房东以为我们今晚才到所以她昨天没来打扫,然后还双手捧上四个大大的candy apple表示歉意。</h3><h3><br></h3><h3>其实她俩出现以前,心里已经打算不计较了。谁都会有需要找个台阶下的时候,她俩的说辞虽然明显不同,表达的歉意却是一样的真诚,这难道还不够吗?</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2. Strive for Excellence, Not Perfection !</u></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因为开过冬奥会,Park City的硬件设施不错,有三百多条雪道,四十多个缆车,所以一般不怎么需要排队,要排也就几分钟。其中的Orange Bubble Express是北美第一条有加热座椅及风雪罩的高山滑雪缆车,因为它快捷舒适,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坐上几次。有一天我们已经下到山脚,孩子们看见这个缆车便要求再坐一次。可是排上队之后不久,缆车就停了,而且一停就是二十分钟,我们两个大人站累了,决定收工。孩子们愿意继续等,于是我们就兵分两路。半个小时以后,孩子们回来告诉我们,缆车在我们走后一两分钟就恢复了,下缆车的时候工作人员给每个人都道了歉而且还赠送了一张滑雪票兑换券。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一边后悔刚才没有多等两分钟,一边庆幸孩子没有把那么“贵重”的礼物搞丢,要知道一张票钱就足够我们四个人在山上吃两三顿午饭了,而且两个孩子,他们居然给了三张券!</h3><h3><br></h3><h3>无独有偶,说起吃饭便想起了在CloudDine餐厅的经历. 山上的餐厅本来就比山下贵,CloudDine因为坐落在9300尺的山巅,可以将几个山头的冰雪美景尽收眼底,价钱自然又更上一层楼。那天因为想看风景,所以特意在滑到饥肠辘辘的时候按图索骥上到那个餐厅。好家伙,一份热狗20刀,汉堡30刀,汤12刀,价钱果然跟它的海拔高度有一拼 !正琢磨着点什么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走过来跟我道歉说因为下午山顶的人少,他们这家餐厅3点钟就关门,正准备收工,而且东西都卖完,只剩下一点汤了。3点关门这点我的确不知道,因为出门晚的缘故我们每天吃午饭也晚, 在其它餐厅还没碰到过这种情况。 考虑到大家都饿了,而且一时也没有其他选择,我连忙接茬说不知道他们这么早就关门,我们点四个汤就可以了而且可以很快就吃好。他听了之后就端来四碗热腾腾的汤,chicken and wild rice soup, 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有了,分量也很足,热乎乎的一碗下去,足以补充刚才在雪道上消耗的能量。</h3><h3><br></h3><h3>餐厅里看出去的风景果然美不胜收,群峰环绕,白雪连天,在雪地上叱诧风云的那一个个红男绿女都成了美丽的画中人。难怪餐馆旁的雪道就叫做Panorama Trail !</h3><h3><br></h3><h3>准备结账的时候,没想到再一次被感动了一把,给我们端汤的小哥居然走过来告诉收银员不要收我们的钱,并且再一次为餐厅3点钟关门一事道歉。</h3><h3><br></h3><h3>在陌生的地方被陌生的偶遇者善待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啊!回程的路上跟孩子们讨论这两个小插曲时仍然很感慨。缆车旁和餐厅的那两位小哥应该都是雪场的普通员工,缆车偶有故障,餐厅3点关门其实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他们却能如此大方地派发福利,这个雪场对客人也算是服务到家了。 </h3><h3><br></h3><h3>世上也许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事,主客观上的偶然失误也难以完全避免,所以追求完美到头来很有可能只是一个事倍功半的理想。发现失误以后知道怎样去改正弥补,也许才是真正重要的。Victoria,Michelle 和雪场的两个小哥不约而同地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之前曾听说有人每年从千里之外来Park City滑雪四次,只道他是超级发烧友,现在想想说不定跟此地高品质的服务水准也大有关联呢!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 <u>It’s OK to Let Go !</u></b></h1><h3><br></h3><h3>一度觉得做家长的想和孩子有融洽的亲子关系就应该能跟孩子玩到一起,希望孩子去做的事自己也应该尽量身体力行,从而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所以孩子们打网球,篮球,排球,我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游泳骑车也紧跟其后,徒步旅行,登山野营和滑雪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做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我自己也必须愿意跟孩子们一起接受新的挑战。记得几年前全家一起去社区的游泳池,姐姐和爸爸玩起了跳水,妹妹跃跃欲试却又心生胆怯。为了给妹妹做榜样,从没跳过水的我当时身上起着鸡皮疙瘩,心里打着鼓,还义无反顾地跳给她看。虽然我的姿势完全是自由落体的样子,毫无技巧可言,妹妹还是深受鼓舞。 我刚一浮出水面,就见她飞身而下,轻灵灵地,溅起一朵漂亮的水花 ! 跳完一米板,小家伙又主动上了三米板,而且越跳越欢。反过来我又被她激励,也跳了一把三米板。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自己的人生也刷新了许多的记录。</h3> <h3>这一个滑雪季,孩子们有一半时间选择了滑单板,虽然以前上过一两次课,实战经验都还很欠缺。姐姐基础好些,滑得比妹妹快,热过身之后便自己一趟一趟实地操练去了;妹妹还在不断摔跤的阶段,经常要停下来。当时因为有一阵子没下雪了,有几段背阴的雪道都结了冰,摔倒后有可能会爬不起来,所以刚开始我就在她后头紧紧跟着,以防万一。 没想到过了不久她就说可以一个人自己滑,让我到她前面去,还说只要在她摔跤的时候停下来等她就好了。这番话把我搞得哭笑不得,如果我在她前面,又怎么能知道她是否摔跤了呢?万一她需要帮忙,我又怎么能从下坡滑回到上坡帮她的忙呢?而且我在前面的话也没法给她拍她想看的录像呀!她听了解释后觉得有点道理, 就又让我跟了一段,然后像下最后通牒似的坚决地让我走。搞得妈妈我好伤心失落, 只好假装离开,找个机会远远地跟着,还不敢让她看见。那讨人嫌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呀!</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远远地看见她一次又一次地摔倒了爬起, 爬起了又摔倒,一个人在那里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真不敢相信,在不久前还有事没事都要叫“妈妈看,妈妈看”的依人小鸟已经开始尝试单飞的自由了!还好,两天之后姐妹俩就越滑越溜,轻松地上了蓝道,我似乎也就没有理由紧跟不舍了。<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u>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u></b></h1><h3><br></h3><h3>二月份到Park City时运气很好,不仅赶上了几场新雪,而且还碰到了常来此地的老大排球队的队友Makayla姐弟仨和他们的爸爸。因为爸爸要照顾弟妹,Makayla就跟着我们滑,本来以为该我们关照她的,没想到她却成了我们的免费向导,领着我们满山跑,不但滑了好几条黑道还钻了两次树林子。圣诞节那趟因为雪少,黑道都没开。这回孩子们要上黑道,我也还是像以往一样舍命陪君子。</h3> <h3>Park City的黑道很多,同样的级别,地形地貌也可能差异很大。雪道的名字更是五花八门,什么Grizzly, Sidewider, G-Force, The Drop, Waterfall, Iron Man, 甚至还有Spector, Widow Maker那样唬人的名字。跟一般雪场相比,这里的黑道普遍更陡更长,有的甚至全程都是坑坑洼洼的蘑菇包,还真不知道该先滑哪条。 好在我们有Makayla,可以省却做功课这一步,直接请她先易后难地带我们一条一条去征服。</h3><h3><br></h3><h3>我们一家四口一起滑雪曾经是有固定队形的:爸爸前面开路,妈妈后面护航,姐妹俩在中间乘风破浪。近年来她俩已经可以滑得像一阵烟似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两个“保镖“其实已经是名不符实了。爸爸比较识时务,索性一个人去滑他自己喜欢的雪道,妈妈却还心有不甘,仍然竭尽全力地跟着而且伺机发挥余热。这回因为两姐妹滑单板才几天时间而且又是去从未滑过的雪道,我的”保镖”心态马上又回来了,保持一定距离紧随其后, 这样万一她们需要帮忙,就可以赶上去搭救。</h3><h3><br></h3><h3>然而,事实证明需要帮助的,却是我!</h3><h3><br></h3><h3>Makayla带我们上的第一条黑道叫做The Drop, 虽然这名字容易让人身未动心里已经产生落差,听她说那条道很短而且一个蘑菇包都没有,便放心地跟她去了。等我们滑到跟前向下望的时候,我又一次意识到一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总是相对的,有的时候是相对于不同的个体,有的时候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虽说我是成年人,我的滑雪经验同从小练童子功并且来过此地近十次的Makayla相比注定是差了一大截子的,之前我从未滑过那么长那么陡的黑道,而她已经几乎把山上所有的黑道都滑了好几遍,看啥都是小菜一碟了。正当我觉得有点底气不足的时候,看见旁边另一块黑道的指示牌上写着 Tranquility,便问Makayla有这么好听的名字的雪道是不是更容易些,她摇摇头说那名字简直是存心误导,因为整条道上全是蘑菇包,而且是不规则的那种,还是先滑The Drop 为好。</h3><h3><br></h3><h3>话音刚落,她人已经嗖地飞下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坡底,缩成了一个小不点。这时我才注意到,她之所以说这条道距离短,很大程度是因为雪道笔直朝下,没遮没拦,一眼见底给人造成的一种错觉。怪不得给起了The Drop这样的名字。看了Makayla, 再看看身边的两姐妹,好在她俩都没有犹疑,一前一后踩着单板也下去了。Hooray, they made it without a fall ! 人家也是第一次,我应该也可以的。于是我也开始下,心里有点虚,脚下有点飘,速度有点快,拐弯有点勉强,然后就听见扑通一声! 瞬间的空白过后,我发现自己摔在了雪道往下大概四分之一处,而且脚上的雪板只剩下一块,另一块落在了身后大概三米远的上坡。要知道滑雪多年的我已经很久没有摔跤了,突如其来在大陡坡上来这么一下,真有点懵了!趴在冰冷的雪坡上,喘着粗气,按住狂跳的小心脏,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打量了一番,顿时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h3><h3><br></h3><h3>滑雪时摔跤有很多种情况,只要没有冲撞到人或物一般不会受伤。我这一跤没有撞到任何东西,加上雪板的保护装置发挥作用自动脱落,所以人也安然无恙。这时候,我最渴望的是身后滑下来一个技术了得的白衣骑士,顺手帮我捡起雪板送下来,然后滑到我的身边稳稳地给我一个支撑直到我重新把雪板卡到脚上。当我满怀希望地往坡上望去时,却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黑道上本来人就少,这里的雪道选择又那么多,要在恰好的时间恰好的坡上偶遇一个恰好的骑士真不知道要等多久?倒是坡下真有三个小不点在焦急地等我。想到这里,还是决定自己帮自己。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 I was alone but not really alone, as God is always there and He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 头脑冷静下来之后,我便一点一点往上蹭(或者说一屁股一屁股地往上坐),快到雪板跟前时,伸出滑雪杆把它拨下来,放成与雪坡垂直的角度,然后两手用滑雪杆撑地,起身,再用穿着雪板的那只脚站稳,另一只脚放到失而复得的雪板上用力一蹬,只听得”咔塔“一声,心里说成了,脚上也果真成了!</h3> <h3>等我滑到坡底,孩子们都关切地问我,”Are you ok?” “ Yes, I’m OK! Sometimes, I just don’t know what I can do ! “ 有的时候,人们只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当一个人选择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时,总有可能会摔跤的,摔了跤以后,只要知道怎么爬起来就好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滑雪教练往往会在授课之初就教学生摔跤有哪几种姿势,摔了跤以后如何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一上来先强调滑得多好多快或多漂亮。一个人如果很久没有摔跤,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技术太好,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太久没有给自己新的挑战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u>  It’s Time to Let Go !</u></b></h1><h3><br></h3><h3>第一次在那么大的陡坡上摔跤并”自救“成功给我增添了许多信心和勇气,在Sidewinder的冰面上再次摔倒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慌乱了。这第二次摔跤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旁人好心提醒我要小心上半部的冰面后的心里暗示作用,当一个人的心思集中在可能的危险上时,往往会紧张,而一紧张反而更容易出错。后来跟孩子们一起滑Tranquility时终于明白这个名字其实并没有丝毫的误导,要想在此起彼伏,杂乱无序的蘑菇堆里滑出一条雪路,真是要心如平湖,宁静从容才行。The worst fear is fear itself ! 索性放下包袱, 拿出勇气let go, 抱着大不了摔跤,摔了跤还可以爬起来接着再滑的心态,反倒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跌倒。</h3> <h3>孩子们去钻树林的时候,妈妈我没有吸取教训,又跟去了,结果重蹈覆辙,不但没帮上忙,反而又让孩子们等我半天。</h3><h3><br></h3><h3>树林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除了三个孩子和我,一个人也没有。一朵朵雪花轻盈地飞舞而下,落到我们的脸上和身上,静谧而美丽。地面上满是厚厚的积雪,滑在上面完全是一种新的感觉。因为林间小道起伏不平,宽窄不一,像滑蘑菇包那样越想刻意控制反而越容易栽跟头,加上雪又厚又松,运气不好摔错地方的话,半个人都会埋进雪里去,要好半天才能把自己弄出来。孩子们滑得放松,滑得随性,既不控制速度又不控制路线,嬉笑间便离我远去。我这个心有余而力已不足的”保镖“却两次跌进雪坑,费了牛劲才把自己解救出来。后来听说孩子们也都摔了,不过她们不但没有抱怨,还大笑着把那当成一件乐事讲给我听。原来在孩子的眼里摔跤也可以是一个天大乐趣。。。</h3> <h3></h3><h3>看着孩子们欢喜而自信的脸庞,我想我也真是该学着放手let go了!在雪地上摔个跤,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笑一笑,爬起来,拍掉身上的雪,接着滑就好。孩子们一天天地逐渐长大,不管我愿不愿意,放飞的那一天正在悄悄地临近。昔日的小不点终将会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使命,作为父母也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使命。虽然我们的人生轨迹会像我们的血缘关系一样始终交织在一起,那些轨迹注定是各自不同的,就像神造的雪花,没有一朵是重样的。在人生的轨道上跌几跤也没有什么可怕的,笑一笑,爬起来,拍掉身上的土,接着走就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6. <u>To My Children Dancing in the Snow ……</u></b></h1><h3><br></h3><h3>自从家里有了新晋的teenager之后,我也有了新的挑战。孩子的思想行为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我意识爆棚,母女间以前的卿卿我我的那一套已然不再,有时候甚至还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失落迷茫的时候听了好几本写给该阶段父母的书,其中心理学家Lisa Damour 在”Untangled: Guiding Teenage Girls Through The Seven Transitions”这本书里的比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她说如果世界是一个泳池的话,我们的孩子就是在里边学游泳的人,刚开始做父母的可以像救生圈一样不离不弃地呵护他们,到一定的时候父母们就该转型成游泳池的岸,只要微笑地守望着,等孩子真正需要你的时候自己扑腾过来找你。</h3><h3><br></h3><h3>一直套着救生圈的孩子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真正的爱,也不是给己所好,而是投其所需。这样的道理很多父母都明白,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却并不那么容易。</h3><h3><br></h3><h3>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曾经有朋友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写着 : To the world, you are only one person, but to one person, you are the whole world! 记得当时好感动,同时也觉得压力山大。</h3><h3><br></h3><h3>感谢主!这个滑雪季节带给我的种种感悟,使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站在9千多尺的雪山之巅,在天地之大里真真切切地体会自己的渺小,我很容易地明白了对于我日渐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自己也渐渐地退变成了天地之间的一个小人儿而已。</h3><h3><br></h3><h3>孩子们的世界就象一个螺旋在不断地扩大,她们的美丽人生也已经启航。看到她们跌到了可以自己爬起来,知道她们的世界里还有一位象爱我一样无条件地爱她们的保护神,妈妈我又有什么可以舍不得放手的呢? </h3><h3><br></h3> <h3>最后用一首小诗结束本文。滑雪归来的旅途中正好读到叶芝写给他所见到的一个风中小孩的怀旧诗,” To A Child Dancing in the Wind” , 乘兴附和一首,送给我的孩子们, 愿你们在雪中尽情飞舞!</h3><h3><br></h3><h3><u><b>To My Children Dancing in the Snow ……</b></u></h3><h3><br></h3><h3>Dance there in the snow; </h3><h3>What need have you to care</h3><h3>For roaring wind or deepening slope? </h3><h3><br></h3><h3>Green, blue and black trails,</h3><h3>Not even a tumble </h3><h3>Has dampen'd your spirit!</h3><h3><br></h3><h3>Sidewinder, G-Force and Super Drop,</h3><h3>Tranquility is the way</h3><h3>To get you down the mountain steep! </h3><h3><br></h3><h3>Like an arrow dashing from a bow, </h3><h3>What need have you to dread</h3><h3>The roaring snow or deepening slope?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