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发布了2017全球最值得去的21个旅行目的地榜单,在全中国只有成都唯一上榜 。</h3><div>这则消息撩拨起了我的成都情结,一座忘不了的城,一次忘不了的行。</div> <h3>记得最火民谣《成都》吗?这是赵雷写给成都的情歌!</h3><h3>相信很多人听完这首歌后,对成都都有着一种向往。</h3><h3>所谓因为一首歌,恋上一座城,可能就是这样吧!</h3> <h3>2016年10月,我来到这座城市,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为“成都,都成”。</h3><h3><br></h3> <h3>在人类浩如烟海的城市文明发展史中,成都以其2000多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而与众不同。</h3> <h3><font color="#010101">成都是全国十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闻名遐迩,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星罗棋布。</font></h3> <h3> 拜水都江堰</h3><h3>都江堰市以前叫灌县,既为灌,可想而知,其水害有多严重。</h3><h3>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路过此地,留下了一篇潮思涌动的散文——《都江堰》。</h3><h3>它感动和引领了无数中国人,用文化的哲思提炼出令人神往的名言“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h3><h3>这两句对子带给人对水和道的无限遐思,也成为都江堰市城市旅游宣传口号,观景之外知人文。</h3> <h3>南桥,原名 “普济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一座廊式古桥。</h3><h3>2008年,大桥毁于汶川地震。现在游人如织的南桥,是2009年重建的。<br></h3><h3><br></h3> 桥身也雕梁画栋,桥廊增饰诗画匾联。因为桥身将雕梁画栋、民间彩塑融为一体,所以南桥被誉为“水上画桥”。<div>古称“踩过南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div> <h3><font color="#010101">彩绘、壁画、雕塑、诗画、匾联,颇具特色,雄伟壮丽。</font></h3> <h3>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h3><h3>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h3> <h3>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了这处水利工程,这项惠及一方水土几千年的宏伟工程让人敬仰!</h3><h3><br></h3><h3><br></h3> <h3>“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h3> <h3>都江堰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br></h3><h3>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br></h3><h3>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br></h3> <h3>徒步都江堰边,看周围自然风景。</h3> <h3>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h3> <h3>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由鹅卵石堆砌而成的一个堤坝,扁如鱼嘴,因此得名。</h3><h3>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壮观、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可视为都江堰的精髓。</h3> <h3>雄伟壮观的鱼嘴,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使得江水在雨季飞流直下,流入外江;而在枯水期保留足够的水,流入内江,从而使成都盆地农作物得到灌溉,居民用水得到保障。</h3><h3>外江排洪,内江灌溉,完美地解决了排洪和灌溉的难题。</h3><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这项工程的修建历时八年时间,让人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和坚韧。<br></h3> <h3>飞沙堰又称“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体工程,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h3><h3>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h3><h3>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h3><h3>经过鱼嘴分流的第一次过滤后,此时还需飞沙堰的二次过滤。在离心力的加持作用下,内江河水中的沙石被轻易甩出到外江。</h3><h3>劳动人民多么巧妙的设计,感叹古人的智慧!</h3> <h3>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h3><h3>飞沙堰的闸门大坝全景,坝下江水涌动,灯光下甚是壮观。</h3><h3><br></h3> <h3>宝瓶口实际上是李冰人工挖掘的一个宽不足20米的水渠,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h3><h3>但作用却极其关键,起"节制闸"作用,用以严格控制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流量。渠口虽狭窄,实为内江之咽喉,从高处看又酷似瓶口,因命名为宝瓶口。</h3> <h3><font color="#010101">山崖边上大写的“离堆”二字赫然醒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font></h3> <h3>秦堰楼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h3> <h3>安澜桥,相传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天下爱情第一桥。"</h3><h3>它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h3><h3>走上索桥,桥体因游人的步伐左右晃动,非常刺激惊心。<br></h3> <h3><font color="#010101">西街的青石板路很有历史感,碰巧刚下过雨的话,青石板小路和绿色的树、草都裹上了湿意。</font></h3> <h3>二王庙是为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而修建的。</h3> <h3>自公元978年起,每一年的清明节,都江堰人民都会举行隆重而盛大的“放水节”活动,以感恩治水先贤,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h3><h3><br></h3> <h3>今年放水节将于4月4日在都江堰景区河道内真实还原放水古制,并配合最新影视科技手段。完整再现古法放水、狼烟传递、军旗飘扬、军号齐鸣、战马奔腾的历史场景。</h3> <h3> 问道青城山</h3><h3>走过“西蜀第一山”牌坊就进到了景区。<br></h3> <div>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div>八百里幽幽青城,二千年寻宗问道!青城山因为有道,而使山有了灵气。<div>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山上设坛传教,所以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其余三个是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和安徽齐云山)。</div> <h3>从建筑中领悟文化。青城山的建筑、宫观遵循自然风水,多依山势而建,掩映于丛林之中。</h3><h3>现保留了数十座完整的道教宫观,多在青城前山,如建福宫、上清宫、玉清宫等。</h3> <h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各种建筑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h3> <h3>青城山的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更增添几分神秘。</h3> <h3>大道无为最智慧。</h3> <h3>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h3><h3>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1940年手书。门的两侧有于右任撰写的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h3> <h3>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h3> <h3>青城第一峰的老君阁,据说是太上老君练丹之处,现内仍存有老君骑牛之铜像。</h3> <h3>登高远眺。</h3><h3>青城山的植被,饱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h3> <h3>唐代“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h3> <h3>到了成都,我才明白“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旧语。</h3><h3>因为我发现,真的难以寻找一个离开这座城市并且不思念她的理由。</h3> <h3>游于前年,写于今日。<br></h3><h3>珍藏照片,重温的意义是可以连接散落在生活里的光阴。</h3><h3>蓉城之旅,未完再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