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

颜展

<h3>在一个画面中的笔墨构成上,对画者最大的挑战是避免笔法单一,墨象重复。这样才能更好展开自然语言的审美愉悦。</h3> 从笔墨的变化肌理中读懂画者对自然节奏的把握和表现语言的丰富,而不仅仅是看画者对绘画形象的复述能力。 <h3>这也是用诗性美学对抗机械构成的一种修行方式。在中国绘画中山水具有自然美学特性,是领悟宇宙的本体‘道’的方法途径。</h3> <h3>机械构成的绘画也具有复述世界的能力,但不是我们在重构客观世界时的表现语言,缺乏内在的观察审视和思考,也就缺失了生命意识上的自我觉醒。</h3> <h3>诗是存在的本体,语言是现象世界的目的论。相对于摄影式的复述方式,绘画的重构特性是打通存在和语言之间的途径,是典型的具有宗教特征的行为。丹青之为道,经营笔墨,体现思考,表达意象。</h3> <h3>格物致知,绘画在儒家是认识论的一个基础行为,这中国绘画在这个本体上没有和其他绘画有争议性的差别,但中国的山水画更承载着我们追求超越社会属性,进入更大的存在空间的道学意识。</h3> <h3>仁者乐山,依山为仙。山除了男性雄刚的意象外,在中国儒道文化中一直是自然考察的对象,表现为山水画的中式艺术哲学中的雄健认识和诗性存在的构成的意识。在当代名家山水中黄宾虹被反复解读也是因为他在笔墨中表达的积变与承厚意识。</h3> <h3>从林泉高致,到溪山行吟,宋代以后诗性美学的山水画传统构成了我们在山水画空间上的人文思考,山水表现的是作者仰俯宇宙的观照,如石涛的一画之法阐述了形的解构和再现的可能性思考,古今画论者多从画法介入,也有从审美品位的差别去论述古今名作,但山水画作为名道学宗教仪式行为的本质发现却没有被开宗明义地表达到。</h3> <h3>意象性的思维方式构成的中式美学和生活方式也从古至今保存在山水画的艺术形式中。山水有象,胸中丘壑,这种用意象建立起来的对话形态在培养中国人的自然情怀和生命意识体供了一种良好传统。强调山水画的观照意识,强调山水画作与欣赏中的笔墨情感和哲学思考的发现和解读这是现代山水画的一个美学方向。</h3> <h3>从如何看画和到如何画画,美是参与到宗教体验的存在感和获得感,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那么山已经是重构和再现的意象,是我们诗性美学生活的参与方式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