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行老挝

一天到晚旅游的鱼

<h3>不记得从何时起,琅勃拉邦这个名字深深印入我的脑海里,总觉得名字那么美,心驰神往。后来才知道这个城市源于一座金佛,当时澜沧国国王的岳父柬埔寨国王赠其一尊高1.3米的勃拉邦金佛,当时被尊为“王国的保护者”。迁都万象后,将勃拉邦佛留在旧都作为镇城之宝,该城也由此更名为琅勃拉邦,意为“勃拉邦佛之都”。</h3> <h3>雨后,另有一番感觉</h3> <h3>抱着对琅勃拉邦的念想,我来到这个国度,一门心思就是琅勃拉邦,对其他城市无暇顾及。不想匆忙赶路,只想细细品味,于是决定只在首都万象,和古都琅勃拉邦停留。</h3> <h3>就这么一停留,我看到的是一个低调朴素的民族。如此和谐祥和友善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是他们默默地年复一年,始终如一保持自我状态而积累沉淀出来的。</h3> <h3>循例介绍一下这个国家——老挝,因为大象,有着“万象之邦”的称号,一个人们印象中贫穷落后的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临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老挝历史上曾是真腊王国的一部分,曾经沦为法国殖民地,因此老挝的建筑及饮食多少保留法国的特色。</h3> <h3>老挝是佛教国家,除了隔三岔五的寺院以外,不论是万象还是琅勃拉邦,都有一般东南亚国家的“通病”,漫天缠绕的电线、满街飞奔的嘟嘟车和摩托车、小街小巷里的小摊,但城市街道都很干净,微带一丝清新的感觉。</h3><h3><br></h3><h3>满大街的嘟嘟车,既是当地人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是游客出行首选。</h3> <h3>首都万象,其实与大象并没有什么联系。在当地语里,“万象”的含义是“檀木之堡”。万象这个名称只是当地华侨对这座城市名称的音译而已。据说是全世界最靠近边界的首都,与泰国就一河之隔,看着河两岸,没有荷枪实弹的卫兵,也没有如临大敌的枪与炮,一片祥和。印象最深的就是嘟嘟车和寺庙,酒店附近就有四五座寺庙。出发前没有详细计划,没有目标,于是到站后休息一夜即可开启闲逛之旅。</h3> <h3>酒店夜景,距离夜市200米左右,非常方便。</h3> <h3>夜市里出售的小商品感觉上好像都出自义乌,呵呵,闲逛一下了解一下也是不错的体验。</h3> <h3>酒店旁边的寺庙,大清早就看到有僧人出门化缘。没想到普普通通一座寺庙,里面竟然金壁煌煌,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除了年代久远的寺庙以外,大部分老挝的寺庙都是如此,简直亮瞎眼啊。</h3><h3><br></h3><h3>路上三五步就是一间寺庙,或在建寺庙</h3> <h3>边逛边看边找路,烈日下看着嘟嘟车不停在身边经过,看看地图问问价格,五万块啊,呵呵,果断放弃,继续步行。</h3> <h3>终于看到真正的“无法无天”</h3> <h3>路边的彩绘内容似乎与这个佛教国家有点格格不入,特别清新</h3> <h3>就在我们快要放弃的时候,远远看到凯旋门了,那个激动啊,好像真的到了巴黎凯旋门似的。哈哈哈哈</h3> <h3>老挝万象的凯旋门,据说是早年法国入侵老挝后,为了炫耀胜利,曾打算按照凯旋门的样子在万象市中心建造一座缩小版的纪念碑。不过碑还没建完,就打了败仗撤走了。1975年解放时,万象市群众庆祝胜利的游行从这里通过,为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而将其称为凯旋门。它的四面是拱形门与雕饰,远看真是像极了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但在它的拱门基座上,却是典型的老挝寺庙雕刻和装饰,走到跟前意识到这是在老挝万象,而不是法国巴黎。</h3> <h3>凯旋门里面的顶部,金碧辉煌的佛教装饰,凝聚着老挝典型建筑的精华。虽不能与大师级别相比,但充满佛教色彩的精美雕刻,展示了老挝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h3> <h3>登上最高层,万象市容尽收眼底。内部装修也充满的佛教色彩。</h3> <h3>外面烈日高照,坐在凯旋门里面,因为四面通风,非常的凉快舒适,除了游客,当地人和学生下课后也会来此消磨时光。</h3> <h3>据说凯旋门周围由中国政府援建,已建成音乐喷泉公园。</h3><h3><br></h3><h3>这种窗花在每个寺庙都可以看到。</h3> <h3>傍晚时分,烈日褪下,余晖照在凯旋门上,伴随着音乐喝喷泉的声音,人们喜欢三五成群聚集在此,慵懒地聊着天。</h3> <h3>凯旋门旁边白墙红顶的就是总理府,路边上的总理府给人的感觉是这里很安全,无须设防。</h3> <h3>凯旋门夜景</h3> <h3>入夜,流动的车灯,喧闹的场景,让人迷离,怀疑这就是法国巴黎的凯旋门。</h3> <h3>继续我们的万象漫步,远远就看到一组金光闪闪的群塔建筑,那就是塔銮(Wat That Luang)。</h3> <h3>主塔底部由3层巨大的方座构成,四边正中均有膜拜亭;第二层有30座配塔;第三层矗立主塔,顶端贴以金箔,塔体金光闪烁。塔高45米,宽54米。四周几十米宽的草地外是方形围廊,构成塔銮。据传公元前3世纪塔銮的下面埋了佛祖的头发和佛骨。经过战争的洗礼,早就荡然无存了。</h3> <h3>这让我想起了缅甸的金塔,只不过万象的塔銮周边有着红瓦屋顶的回廊。回廊下依然可见一些抢救性的古迹,诸如佛像、碑刻等,当然这些都与塔銮有关。</h3> <h3>国王塞塔提拉的坐像位于塔銮前的广场</h3> <h3>南、北门外有南塔銮寺和北塔銮寺,有僧侣常住。</h3> <h3>都说老挝玉佛寺(Wat Haw Pha Kaew)里无玉佛,1828年,万象被暹罗人占领,并将整个城市烧为灰烬,原有的1560年建造的“玉佛寺”也毁于此时。玉佛被抢,玉佛寺也被烧毁,直到1936年老挝重新修复玉佛寺,完全按照原貌在原址修建。</h3> <h3>这座命运多舛,似乎名不符实的“玉佛寺”主殿很高大,四周的圆柱子也有欧洲风格,墙上有很多浮雕,特别是窗门雕刻都很精美。毕竟老挝曾是法国殖民地,建筑上很容易找到欧洲的影子。</h3> <h3>为啥鱼上墙了呢?哈哈哈</h3> <h3>虽然没有玉佛,在主殿回廊里摆放着不少石雕佛像,非常的精美。老挝人将此建成宗教艺术博物馆,把其他寺庙中的一些藏品都转存到此。</h3><h3><br></h3><h3>回廊上摆放着各种佛像</h3> <h3>下午突发奇想坐上嘟嘟车,跑到最远的香昆寺(Xieng Khuan)看看。一路上风尘仆仆,嘟嘟车完全没有遮挡,只能用围巾包着头,仍然灰头土脸的,回程路上小伙伴学聪明了,拿出口罩戴上帽子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这段路印象深刻啊。</h3> <h3>整座香昆寺看上去像一座佛像公园,据说是1958年由“祖师爷”建造,这位瑜伽师、僧人兼萨满把印度教和佛教的哲学思想、神话和肖像学混杂起来,组合成一个神秘的整体。</h3> <h3>香昆寺里的各种佛像只能用超凡脱俗来形容了,实在是看不懂。</h3> <h3>结果说好的目的地呢?不知所踪。走着走着就走到辅路上了,万象虽然是首都,在主干道上车流如织,但在一条条辅路上却显得格外宁静,完全像个小县城似的,老百姓在过着平平静静的日子,忽然间有种幸福感油然而生,与世无争,时光在慢慢流逝。</h3> <h3>烈日之下,一间寺庙里隐隐传出僧人念经声,于是一头扎进寺中,躲在树荫下纳凉,闭门养神间,树上的鸟鸣让我想到此时若能配上两杯清茶,抚琴吟唱一曲,岂不美哉妙哉。</h3> <h3>信步寺中,竟然发现来到了原计划的目的地西萨格寺(Wat Sisaket),呵呵,这种感觉好奇妙啊,不需要刻意寻找,一切都随意随缘随性,真好!</h3> <h3>建于公元1818年的西萨格寺,是万象市保存最完整的寺院,为色彩较浓的宫殿式建筑。寺内的回廊里,整齐摆放着许多大小不等的佛像,其年代有远至1200年前,都是战后收集而来的,被称作老挝的“万佛博物馆”。现已成为珍藏老挝古代文化艺术品中心。寺中主尊大佛重十多万公斤,所以又称“十万佛寺”。</h3> <h3>西萨格寺在玉佛寺对面,网上经常有人把玉佛寺和西萨格寺混淆了,两者的建筑风格略有不同。</h3> <h3>任凭寺外车水马龙,寺里树荫下,一位长者正安静地作画,我想此时此刻的他,心无杂念,一心向佛。</h3> <h3>走出宁静,继续在烈日下闲逛。正当略感疲惫,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一座金光闪闪的寺庙出现不远处,又是一个原计划里的意外,有些事太刻意反而无缘,有些事随之任之反而得之。</h3> <h3>西孟寺(Wat Si Munag),是万象香火最旺盛的寺庙,也是城市之柱的所在地,据说是万象守护神的居所。</h3> <h3>在西孟寺,僧人为虔诚的信徒进行传统的拴线仪式。拴线是老挝最传统的神灵信仰。</h3> <h3>献给佛陀的插花也是一种艺术。</h3><h3><br></h3><h3>小孩子陪着父母在此参拜,不知道她是否懂得其中的意义呢?</h3> <h3>在即将离开万象的时候,一路随缘,看到的才是老挝人真实的生活和虔诚。</h3> <h3>大部分游客会通过万象前往万荣戏水,或老挝中部的地下洞穴探险、或老挝南部四千岛或国家公园,然后琅勃拉邦,再往老挝北部徒步探险。总之老挝这个国家总有你想象不到的惊喜和意外,远不及它表面看上去那么的平静。而我安安心心地只选择我心驰神往的琅勃拉邦。从万象陆路到琅勃拉邦道理曲折,为了节省时间,我们选择飞老挝航空,从万象飞到琅勃拉邦,别小看小小的老挝航空哦,看看内部还很不错啊。享受四十来分钟的空中旅程,我们就来到了这座昔日王城,下飞机时一轮金黄的落日悬挂在半空,预示着这几天万里晴空将伴随着我们好好品味这座城市。</h3> <h3>琅勃拉邦(LuangPrabang)是一个精致的古色古香的小山城,在南康河 (Nam Khan)和湄公河(Mae Nam Khong)的交汇处,是老挝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个城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国王宝座所在地。经联合国专家组考察,琅勃拉邦全市有679座有保存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古城里,19-20世纪欧洲殖民者建造的传统建筑与城市结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相融合,这座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古城是老挝历史与文化的象征,错落有致的古建筑被宁静的自然景色包围着,贯穿五个国家的湄公河从城市中流淌而过;金壁煌煌的寺庙、庄严的佛塔、平静的住家、温馨的民宿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若隐若现。这一切都使琅勃拉邦的空气中充满了平和又清静的气息。</h3> <h3>1995年12月,琅勃拉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遗产名录。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与殖民风格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成为西方游客追求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每天在街上随意逛逛,坐在街边的酒吧或者树荫下吹吹风,喝喝著名的老挝啤酒,发发呆,坐船追逐一下湄公河上的落日,体验一下老挝 SPA,还可以逛逛庙宇,听听僧人念经,到当地作坊做做手工,体验老挝人的生活。无论是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还是在曲尽通幽的小道上,或是在绿植密布的邻家小院,都是那么惬意和恬静。</h3> <h3>琅勃拉邦古城有一条主干道Sisavangvong Road,被游客称为洋人街。清晨是布施主要场所,虽有人流不断,但有着虔诚的安静;白天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人来人往,热闹无比;夜市看似人潮涌涌,但都是细声细语,在流动的光影中体会着老挝特有的恬静;在觥筹交错中感受着殖民地遗留下来的味道。</h3> <h3>清晨五六点,当地居民,以及住在不同酒店、客栈的游客慢慢地往Sisavangvong Road聚拢、集中,或静静地端坐在路边,备好竹编的饭篓准备布施;或漫步在路上四处观望,寻找最佳拍摄点;或立足静候,什么也不去想,什么也不去做,只是为了感受布施时的氛围。此时此刻,时间静止了,都在等待那个施与受神圣的时刻。</h3> <h3>因为要早起去体会布施,我们提前和酒店预订自行车,一大早走出房间,就看到自行车已经摆放酒店门口,心里一阵感动,小小一个暖心的举动,让我对琅勃拉邦这座小城更有感觉了。天还没亮,沿着昏暗路灯照射下的街道慢慢往寺庙方向走着,看着路边,尤其是寺庙门口摆放着一张张小凳子,原来是当地人为了布施的人所准备的,还为外来的游客备好一份份布施物品。有人会说那是老挝人想赚钱呀,其实他们这么做本意是为了让来自其他国家的人能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布施,而不是乱做一气,破坏布施真正的意义。有人可能会说游客们在做SHOW,而我更愿意相信此时此刻的他们,一大早起来在此坐上1、2个小时亦是为了内心深处的宁静、为了感受布施给予他们的感悟。</h3> <h3>当地虔诚的信徒们,从衣着、举止到布施的仪式感,不无透露着对佛祖的恭敬。布施的人们已经就位,伴随着寺庙击鼓声,开始当天的化缘。一般是由寺庙里级别最高或年纪较大的长先行,排队缓缓沿着墙边弯腰前倾,队伍的最后是尚未成年的小僧人,长长的橙红色化缘队伍无声来往,接受布施。整条街道只听到照相机、手机拍照的声音,和低声的念经声。僧人们坦然平静,无视着四面八方的镜头,专心乞食,与此同时,布施者也在施的过程中潜心修行。</h3> <h3>《金刚经》第一品:“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教早期传播过程中,僧侣们沿街乞食既是取得供养,维持生命的手段,也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南传佛教继承了早期佛教的传统,僧人们沿街乞食,信众们布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h3> <h3>清晨击鼓开始一天的化缘</h3> <h3>施舍挑战的是我们本性的自私,接受帮助让我们真实地知道自己的有限,需要依靠别人。对一些人来说,接受比施舍更难。我们很容易做到跟别人分享见解、带给人盼望和鼓励、给予劝解和支持、施舍钱财、甚至是舍身。然而,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学会做一个谦和的接受者,因为去接受就是承认我们需要别人的付出,这打击了我们的自尊心。然而,通过接受行为,我们让付出的人知道他们有某些值得分享的东西,从而給他们的生命增添了价值。<h3><br></h3></h3> <h3>化缘之后,各间寺庙的僧人回到自己所住的寺庙门口,此时旅游来的布施人群已经散去,但会有当地布施者还在虔诚地等候着,僧人们双手合十对着布施者念诵祝福经文,非常有仪式感。</h3> <h3>结束后才鱼贯进入寺庙,开始打扫房舍,清扫寺院和落叶。一番劳作后,才开始计提吃化缘回来的早饭。</h3> <h3>Wat Sensoukharam,华丽的红色和金色墙壁,配上渡金的纹饰,这是琅勃拉邦最华丽的寺庙之一。</h3> <h3>一连几天,我们都来到森苏加拉姆寺(Wat Sensoukharam),从击鼓开始,一直到人群散去,或在寺外立足静候,看着一道道橙红色如绸带飘过;或静坐在寺内,任由外面“风起云涌”,只为了体会清晨寺庙里宁静的那一刻;或一路跟拍,僧人化缘时的平静、布施的虔诚,以及面对这一切的人生百态。</h3> <h3>布施结束后,布施者会将剩下的糯米饭团放在寺庙墙上或门前的各类神兽像头上或嘴里,是祈福的意思。</h3> <h3>或者写下祈福的话语</h3> <h3>Wat Sop Sickharam,紧邻森苏加拉姆寺,古朴简单,用彩色的马赛克装点着镶金佛塔。</h3> <h3>路边,指示牌提醒游客在布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如果不参与布施,则尽可能站远点静静观看,不要挡住僧侣前进的路,不要进入布施的队伍,最好不要说话,手指脚指僧侣,对僧侣评头论足,要保持安静观看; 2、如果拍照尽可能用长焦镜头拍摄,不要使用闪光灯,(在琅勃拉邦几天,就看见不仅仅是中国人在使用,还有其他国家的人也在使用闪光灯。出国还需注意自身素质,尊重别国的信仰文化); 3、一旦进入布施场地,脱掉鞋子,将一条肩带或腰带披到你的左肩上,女士应双脚交叠跪在地上,不能坐在地下,男士刚应站立,但不能直视僧侣。 4、布施时间大概是当地时间6:00左右开始,请提前进场。</h3> <h3>随着太阳的慢慢升起,阳光洒在寺院顶上,金色的光芒笼罩着整座寺院,显得格外神圣。</h3> <h3>阳光洒在正在打扫门前落叶落花的僧人身上,橙红色的僧服透露出暖暖的味道。</h3> <h3>Sisavangvong Road也渐渐热闹起来,嘟嘟车开始忙碌起来了,临街小店也开门营业了,游客、当地人、僧人来来往往,点缀着这个古城。</h3> <h3>主干道上三五步就有ATM机,很方便。</h3> <h3>主干道上的游客中心</h3> <h3>主干道上的邮局</h3> <h3>老挝人民党党旗</h3> <h3>随便一杯咖啡,一份茶点,惬意人生</h3> <h3>正午时分,烈日当空,来到Sisavangvong Road上的迈佛寺(Wat Mai Suwannaphumaham),这是琅勃拉邦城最宏伟、装饰最精美的寺庙。1821年落成,曾经供奉Sangkharat佛的寺庙。主殿的五层檐建筑沿袭了标准的琅勃拉邦风格,通常建在旁边的回廊却建在了山墙的位置,很不寻常。</h3> <h3>前廊非同凡响,装饰有精致的木柱和华丽的鎏金浮雕墙,浮雕表现了佛教的轮回,以及以印度叙事诗《罗摩衍那》为蓝本制作的浮雕故事。静静地坐在回廊处,看着精美的浮雕,想象中当年信徒在此顶礼膜拜,现于今也只能在老挝新年时期才能看到了。</h3> <h3>入夜,车流开始减少,老挝人开始他们的夜市生活。走在夜市上,看着他们安安静静地把自家货物搬到固定位置,铺好垫子,拿出货物,认真地慢慢地摆放着,总有一种感觉,他们在摆放货物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修心,从一个个小小的发夹,到一幅幅画作,到一件件民族服饰,虽然不是多么贵重的货物,但按着他们内心的喜好摆放的整整齐齐,错落有致,让人赏心悦目,不禁驻足观望一番。摆放好货物,等待开市的时候,三五人坐在一起分享着一碗老挝米粉,聊着吃着,不介意是否能做成生意,这也是他们相互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享受当下,平和宁静,慵懒的老挝生活。</h3> <h3>一饭一粥,朴素简静</h3> <h3>摆放整齐的货物如同他们的心爱之物。</h3> <h3>皇宫花园东南角的霍勃拉邦寺(Wat Ho Pha Bang)正好正对着普西山上山位置,也正好在夜市中间,在灯光的照射下,黄色的屋顶与夜市里红蓝帐篷相互映衬,每次走到这里,都忍不住登高远眺,感受与清晨布施时完全不同的场景,很难想象就这么一条道路,早中晚三种场景足以显示了琅勃拉邦的特色和魅力。</h3> <h3>不仅仅如此,在夜市旁有一条美食小巷,里面人声鼎沸,烟雾缭绕,入夜时分这个简直是一条万国巷,全城的游客好像都聚集在此。各种烧烤(整条鱼、整只鸡、整只鸭、鸡翅、鸡腿五花肉、猪肋骨等)、老挝式自助餐、中国煎饺、麻辣烫、西式热狗、蔬菜色拉、鲜榨果汁、各种啤酒应有尽有。每次走进又窄又长又拥挤的巷子,总是担心万一着火了怎么办?但一到晚餐时间又情不自禁地往里面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么一条小巷里和平共处,一张张只能容得下6-8人的简易餐桌上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大家挤在一桌,男女老少不分国界不问西东不顾吃相,享受着这里的美味大餐,吃着烧烤配上老挝啤酒,饭后再来一杯鲜榨果汁,美哉美哉!</h3> <h3>路边酒吧街</h3> <h3>琅勃拉邦不仅有大众化接地气的路边摊,还有高级的法式餐厅。可惜要提前预订,无缘啦。</h3> <h3>围绕着这条街道,每天都上演着平和、宁静和喧嚣;围绕着这座古城,琅勃拉邦的历史也呈现在我们面前。佛教兴盛成就了今天琅勃拉邦境内众多的寺庙、佛塔,以及佛教建筑,整体装饰以金色和红色为主,岁月所划下的痕迹作为点缀,使其显得古朴而不失富丽堂皇。</h3> <h3>皇宫博物院(Royal Palace Museum),始建于1904年,曾是老挝末代国王西萨旺凡达纳的行宫。皇宫红瓦白墙,花园里两排高大的棕榈树和四周的草坪,融合了老挝传统建筑风貌与法国艺术风格。被改建成了博物馆后,里面展出了很多澜沧王国的遗迹及国家级的珍贵文物,让我最好奇的皇宫大殿使用了大量的马赛克装修显得富丽堂皇,而卧室却极其简朴。</h3> <h3>之前提到位于皇宫花园东南角的霍勃拉邦寺(Wat Ho Pha Bang),是为了安置勃拉邦金佛而建。大殿内是炫目的金红两色,设有一个多层王座用来供奉佛像,还放有一顶16抬的镀金大轿,是传统老挝新年庆典中抬着勃拉邦金佛巡游全城所用。据说此处的佛像只是复制品,原版珍品在万象的一处保险库中,我们华丽地错过了。</h3> <h3>琅勃拉邦最不能错过的是香通寺(Wat Xieng Thong),在琅勃拉邦古城区的东北部,湄公河(Mae Nam Khong)和南坎河(Nam Khan)的交汇半岛处,它是琅勃拉邦最美丽最宏伟最著名的一座寺庙。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老挝馆,也搭起了一座香通寺大殿模型。就连墙上的生命之树也与真迹一模一样,可见香通寺不仅仅是琅勃拉邦的“镇邦之宝”,甚至某种程度上是老挝的镇国之宝,足以代表整个国家。</h3> <h3>香通寺以三层大斜面屋顶和精美的佛教壁画而闻名。主殿浓缩了琅勃拉邦古老寺庙的建筑风格,三层大斜度屋顶一直延伸至地面,屋顶上鎏金法轮以及鎏金大门格外引人注目;殿内8根粗大的木柱和门窗上,满是鎏金浮雕的佛像,大殿内外的墙壁上是装饰精美的鎏金墙壁,描绘的是传奇人物占塔帕尼王(King Chanthaphanit)的丰功伟绩。</h3> <h3>最吸引人的壁画应该就是大殿背面红底墙面上那棵著名的生命之树。树,不是真正的树,而是玛瑙、琉璃、各种宝石镶嵌成一棵树,树的旁边还镶嵌着许多飞禽走兽、仙女、花草。这棵生命之树讲述的是佛祖往生的故事,也即佛教中的经变画。老挝境内有60多个部族(49个确认的和十多个未确认的),统称为老龙族、老听族、老松族3大族系。不管哪一个族系,对这棵树的精神依恋都非常强。他们会慷慨地把微薄的收入全部捐献出来,只为了在这棵树上再增添一颗宝石,足见这棵树在老挝人心目的位置了。</h3> <h3>在香通寺,不仅有宏伟的大殿,还有一些精美绝伦的小庙与佛塔,小庙外墙壁上用各色马赛克镶嵌一幅幅壁画,有人说是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场面,也有人说是著名老挝小说男主人公西约•沙瓦(Siaw Sawat)的英雄事迹,无从考究。虽然手工算不上精美,但可以看出制作者的用心。</h3> <h3>寺院内有一座葬仪礼堂,外墙全是金色的,阳光照射下,夺目耀眼。礼堂内安放在高12米、雕刻着金色龙头装饰的灵车和王室的骨灰金瓶。礼堂内同样金碧辉煌,各种鎏金浮雕人物栩栩如生。</h3> <h3>经常在寺庙里的树上,或寺庙门口挂着一个个小鸟笼,是当地人用来放置准备放生小麻雀。</h3> <h3>维苏那拉特寺( Wat Visounnarath),是琅勃拉邦最古老、香火最旺盛的寺庙,由国王Visounnarath始建于1513年,著名的勃拉邦佛像曾经两度存放在这座古寺中。</h3> <h3>寺内有东南亚闻名的莲花大塔(由于外型似西瓜,又称西瓜塔),于1903年由当时的王后兴建,传说与万象的塔銮相对应,塔銮象征男性,莲花大塔象征女性。莲花大塔中珍藏有一些金佛像和水晶佛,现也移至万象博物馆珍藏。</h3> <h3>维苏那拉特寺( Wat Visounnarath)正殿,与其他老挝寺庙正殿金壁煌煌相比,朴素极了。主殿的建筑结构与琅勃拉邦其他寺庙的结构完全不同,更有趣的是主殿的窗棂竟然仿照柬埔寨吴哥窟的窗棂。</h3> <h3>莲花大塔原本应该是白色的,随着岁月的洗礼,已经显得残旧落败,但我相信在老挝人的心里,它依旧是神圣而纯洁的。</h3> <h3>在佛教中,白塔具有神圣的意义,专门用来珍藏佛家的舍利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 白塔最早出自古印度,伴随着佛教传到我国后,被音译为“浮图”、“浮屠”,人们常说的那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建造白塔。根据意思,白塔又被翻译为“方坟”、“圆冢”,到了隋唐时期,被统一定名为“塔”。白塔有出污泥而不染、皎洁纯净之意,因而佛教中的塔,大多为白塔。</h3> <h3>在琅勃拉邦寺庙前竟然摆放着这样的雕塑</h3> <h3>千万不要以为琅勃拉邦只有寺庙哦,距离琅勃拉邦市约32公里有一处以层层叠叠的瀑布而出名,光西瀑布( Kuang Si Waterfall)是由一个大瀑布和山下多个小瀑布组成的瀑布群,有点像小型的土耳其棉花堡。一路上山树木郁郁葱葱,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下来,洒在一路流下山的小瀑布群和水池里,哪怕烈日当空,人在林间行走,相当舒服。小瀑布群在山下流成一个一个的水池,由于含有矿物质的缘故,呈仙境般的碧蓝色。有些水池允许下去游泳,于是各国人们各种方式的戏水,再次呈现出“万国游”。</h3> <h3>既然来到湄公河,怎么能错过它美丽的日落呢?虽然比不上大江大海的壮观,看着太阳从天下缓缓落下,看着孩子们拿着一个大轮胎 在河上嬉戏,看着水上人家在自家船上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一股暖意油然而生。</h3> <h3>离开琅勃拉邦前的清晨,再次来到洋人街Sisavangvong Road,跟随者僧人化缘的队伍一路慢行,感受着他们的施与舍。</h3> <h3>一群盛装的老挝妇女在等待布施,兴致勃勃地聊着。</h3> <h3>每年来此修行半年的日本僧人,每天清晨都陪着民宿的老奶奶布施。</h3> <h3>身体残疾的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坚持布施。</h3> <h3>外地的僧人也在布施的人群里,施与舍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重要。</h3> <h3>太阳慢慢升起,寺庙顶上已经分不清是金光还是霞光了。看着化缘结束后布施的人群整理好自己的物品,慢慢散去。僧人们不慌不忙打扫着寺庙和街道。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宁静祥和,让人不想离去。</h3> <h3>千百年的坚守,也是一种伟大。</h3> <h3>任凭时光如梭,珍惜身边那不经意的瞬间。</h3> <h3>部分文字、图片摘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小编联系,即刻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