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1912年4月10日</b></h3><h3><b>泰坦尼克号即将离开南安普顿港,这既是首航,也是它最后的航行。</b></h3> <h3><b>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座水密舱进水。次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泰坦尼克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北大西洋底3700米处。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逾1500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最惨重的海难之一。</b></h3><h3><b>在突如其来的,关乎生死的灾难面前,人性的勇敢、善良,责任和真爱以及虚伪和丑恶,永远定格在了历史的胶片上。</b></h3><h3><br /></h3> <h3><b>泰坦尼克号全长269.06米,宽28.19米,排水量52310吨,主机功率超过59000匹马力,最高航速可达23节。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b></h3><h3><b>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定点作品。</b></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b>泰坦尼克号的引擎曲轴</b></h3> <h3><b>3个硕大的螺旋桨,提供强劲的动力</b></h3> <h3><b>头等舱的奢华大楼梯</b></h3> <h3><b>船上的巴黎咖啡厅</b></h3> <h3><b>富丽堂皇的餐厅</b></h3> <h3><b>泰坦尼克号上的书房</b></h3> <h3><b>爱德华·约翰·史密斯(Edward John Smith,1850年1月27日—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他同时也是一位英国海军准将。在最后时刻,他选择在自己的岗位上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幽深的冰海。英格兰利奇菲尔德的灯塔公园有一尊他的塑像。</b></h3> <h3><b>史密斯生前获得过英王颁发的英国征战奖章、皇家海军授予的长期服役奖章以及"世界上最有经验的船长"等等一系列褒奖和称誉。1912年4月10日,当他戴着礼帽,穿着长大衣,从出租车上看到他的家"木头"(Woodhead),那红砖房渐渐隐入雾霭,竟成了永别…</b></h3><h3><b>他当时已经决定于完成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后退休…</b></h3> <h3><b>典范</b></h3><h3><b>责任和荣誉高于一切</b></h3><h3><b>可敬的船长</b></h3><h3><b>真正的人</b></h3> <h3><b>0:25分,经过同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对船体破损严重程度的评估,船长发出了疏散的命令,优先妇孺登上救生艇。</b><b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时,接到呼救电报的卡帕西亚号从东南方向正火速赶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b>这是一位真正的船长,他用生命践行了船长这一职位的责任和荣誉,北大西洋见证了一切…</b></h3><h3><br></h3><h3><br></h3> <h3><b>反观2014年4月16日韩国发生的"世越"号(SEWOL)海难,船长李XX和他下属的部分高级船员的行为,在他们的余生中,该怎样面对灵魂的鞭挞…</b><br></h3> <h3><b>2014年11月11日</b></h3><h3><b>韩国"世越号"(SEWOL)沉船惨案发生时抛弃船上被困乘客,只顾自己逃生的船长李俊锡等15名船员接受了公审,他们被指控杀人和抛弃致死。</b></h3><h3><b>这场发生在2014年4月16日,位于韩国珍岛前海的海难,被告在事故发生后要求乘客不要走动,自己却率先逃生致使乘客和共事乘务员遇难。造成476人中296人遇难,8人下落不明。死亡者大部分是中学生。</b></h3> <h3><b>2014年4月18日,檀园高级学校的校监获救后自杀身亡,警方在该教师的钱包中发现了遗书。遗书中写道:"200多人生死不明,我没有信心一个人活下去。所有责任都在于我,是我筹划了此次修学旅行。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让我和那些尸骨无存的学生们在一起,在阴间继续做他们的老师。"</b></h3> <h3><b>0: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了"CQD MGY"的遇险呼救信号,随后改用了最新的"SOS"信号继续求援。事后证实大多数接收到信号的船只都只收到了SOS求救信号,这当中包括姊妹船奥林匹克号、圣殿山号货船(SSMount Temple)、法兰克福号(SSFrankfort)、毕亚马号(SSBirma)、波罗的号邮轮(RMSBaltic)、弗吉尼亚人号邮轮(SSVirginian)以及卡帕西亚号邮轮(RMSCarpathia),它们即向现场行驶,准备救援。但是离得最近的加利福尼亚人号(SS Californian),因电报员关闭了电报机而未能及时收到求救电报。在所有收到电报的船只中离泰坦尼克号最近的是卡帕西亚号(距离80海里),它随后以最快速度向泰坦尼克号驶来,但即使是这样,也至少需要4个小时才能赶到现场。</b></h3> <h3><b>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泰坦尼克号二副,他是最后一个被拖上救生船的、职位最高的生还者。</b></h3><h3><b><br /></b></h3><h3><b>他在回忆录中,讲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灾难的细节。</b></h3><h3><b><br /></b></h3><h3><b>面对沉船灾难,船长命令先让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许多乘客显得十分平静,一些人则拒绝与家人分开。</b></h3><h3><b><br /></b></h3><h3><b>我高喊:"女人和孩子们过来!"然而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b></h3><h3><b><br /></b></h3><h3><b>莱特勒回忆道:"只要我还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b></h3><h3><b><br /></b></h3><h3><b>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后,我对甲板上一名姓斯特劳的女人说:"你能随我一起到那艘救生艇上去吗?"</b></h3><h3><b>没想到她摇了摇头:"不,我想还是待在船上好。"</b></h3><h3><b>她的丈夫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这名女人笑着回答:"不,我还是陪着你。"</b></h3><h3><b><br /></b></h3><h3><b>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对夫妇…</b></h3><h3><b><br /></b></h3><h3><br /></h3> <h3><b>泰坦尼克号上的船员们开始释放救生艇。</b></h3> <h3><b><br /></b></h3><h3><b>查尔斯承担疏散妇孺,集结救生艇的重任。船沉没时,也被吸入水下,他最终浮出了水面,并发现一艘折叠救生艇,得以奇迹般生还。</b></h3> <h3><b>亚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b></h3><h3><b>亚斯特四世(当时世界第一首富)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号救生艇后,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划向远处的小艇最后呼喊:"我爱你们!"</b></h3><h3><b>泰坦尼克号大副曾请亚斯特四世上船,被他愤怒地拒绝:"我喜欢最根本的说法(保护弱者)!"</b></h3><h3><b><br /></b></h3><h3><b>然后,把唯一的位置让给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b></h3><h3><b><br /></b></h3><h3><b>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的遗体,他的头颅已被烟囱打碎。</b></h3><h3><b><br /></b></h3><h3><b>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几艘泰坦尼克号,然而亚斯特四世拒绝了可以逃命的所有理由。</b></h3><h3><b>为保卫自己人格而战,这是伟大男人的唯一选择。</b></h3><h3><br /></h3> <h3><b><br /></b></h3><h3><b>著名银行大亨古根海姆,在危难关头换上一身华丽的晚礼服说:"我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b></h3><h3><b><br /></b></h3><h3><b>他给太太留下的纸条上写着:"这艘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我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b></h3><h3><b><br /></b></h3><br /> <h3><b> 斯特劳斯是世界第二巨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b></h3><h3><b><br /></b></h3><h3><b>他无论用什么方法劝说,太太罗莎莉始终拒绝上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会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b></h3><h3><b><br /></b></h3><h3><b>八号艇救生员对六十七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b></h3><h3><b><br /></b></h3><h3><b>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b></h3><h3><b><br /></b></h3><h3><b>然后他挽著63岁的罗莎莉的手臂,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b></h3><h3><b>他们将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女佣。</b></h3><h3><b><br /></b></h3><h3><b>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b></h3><h3><b><br /></b></h3><h3><b>六千多人出席了当年在曼哈顿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纪念斯特劳斯晚会。</b></h3><h3><b><br /></b></h3><h3><br /></h3> <h3><b>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国商人把两个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托几名妇女代为照顾,自己却拒绝上船。</b></h3><h3><b>两个儿子得救后,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登载两个孩子的照片,直到他们的母亲从照片上认出了他们。不幸的是,孩子们永远失去了父亲。</b></h3><h3><b><br /></b></h3><h3><b>新婚燕尔的丽德帕丝同丈夫去美国度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愿独自逃生。</b></h3><h3><b>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丽德帕丝醒来时,她已在一条在海上漂浮的救生艇上了。</b></h3><h3><b><br /></b></h3><h3><b>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以此怀念亡夫。</b></h3><h3><b><br /></b></h3><h3><b>在瑞士洛桑的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位无名母亲:"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我上不去了,一位已经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并对我喊了一声:'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b></h3><h3><b><br /></b></h3><h3><b>这位伟大的女性没有留下名字。后来人们为她竖起了一座无名母亲纪念碑。</b></h3><h3><b><br /></b></h3><h3><b>死难者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等…</b></h3><h3><b>是他们把救生艇的位置让了出来…</b><br /></h3> <h3><b>1:40分:大多数救生艇已驶离泰坦尼克号以防沉船产生的涡流把救生艇卷入水下,最后一艘位于右舷的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首继续下沉,此时船头甲板已经全部没入水下。船上的乐队共8人在乐队指挥华莱士·哈特利的带领下继续为乘客们演奏音乐,以平复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死去的人们,他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b></h3> <h3><b>凌晨二点,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的弃船命令,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发报机房里,保持着不停拍发"SOS"的姿势,任凭海水没过指尖,没过胸前,直至最后一刻。</b></h3> <h3><b>面对生死抉择,白星航运公司主席伊斯梅(他否决了配备48艘救生艇的提议,认为少点也没关系)则抛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在最后一刻跳进可折叠式救生艇C(共有39名乘客)。人性在这里被暴露无遗。</b></h3><h3><b>这些人即便活了下来,不知他们以及他们的亲属日后怎样抬头,世人的蔑视和良心的拷问每时每刻伴随着他们毫无意义的余生…</b></h3> <h3><b>人性不能同一而论,从来不缺乏例外。</b></h3><h3><b>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十号救生船逃生。</b></h3><h3><b><br /></b></h3><h3><b>回到日本后,他立即被解职。他受到所有日本报纸舆论指名道姓的公开指责,在忏悔与耻辱里过了十年后死去。</b></h3><h3><br /></h3> <h3><b>随着涌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来越多,船尾逐渐离开水面,高高地翘起,暴露出泰坦尼克号的三个巨大的螺旋桨。</b></h3><h3><b><br /></b></h3><h3><b>4号锅炉舱里面的工人仍在努力工作,试图排除积水,他们不知道,他们已在海平面以下10余米,所有的出口都被海水封死,他们已经是在"潜水艇"里工作了。</b></h3><h3><b><br /></b></h3><h3><b>2:10分:强大的水压炸开了4号与5号锅炉舱之间的防水板,很多工人当场毙命。船体下沉速度明显加快。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时刻到了。</b></h3><h3><b>船桥即将被淹没,船长示意电报员毕特(Bride)及菲利普斯(Philips)离开岗位,菲利普斯继续发布无线电讯息。</b></h3><h3><b>船长对船员说:"现在诸君要靠自己了。"之后步往舰桥,将自己反锁在船长室中,接受死神的审判…</b></h3><h3><b>有人见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绝望地步入头等舱吸烟室等待死亡的来临…</b></h3><h3><b>很多船员依然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批乘客慌张地跑向船尾…</b></h3><h3><b>一直坚守岗位的菲利普斯发出最后一封充满绝望的呼救电报:"请速来救援,锅炉舱被淹没,海水已覆盖轮机"。</b></h3><h3><b>船上的乐队停止了演奏,此刻很多乘客及船员跳进水中。</b></h3> <h3><b>当船尾开始沉入水下,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在生死离别的最后一刻,人们彼此呼喊的是:我爱你!我爱你!查尔斯·莱特勒回忆中写道。</b></h3><h3><b>那是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着爱的伟大!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b></h3><h3><br /></h3> <h3><b>2:13分:船体重心彻底失去平衡,不断前移,船尾则不断往上翘,很快彻底翘出水面。整个船头门厅没入水中,之后被冲上来的水压炸碎。玻璃穹顶坍塌,同时导致系在穹顶上的烟囱钢缆断裂,1号烟囱张力失衡,烟囱断裂,砸死了很多落入水面不断挣扎的乘客。船桥也完全浸入水中。船上29台大型锅炉纷纷离开底座,互相冲撞着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墙,进一步冲击着底层结构。</b></h3><h3><b>2:16分:整条船已有7间半防水舱进水,重心明显前移,后半部还浮在水上,保持着巨大的储蓄浮力,这就是船像比萨斜塔一样翘起来的原因。固定2号烟囱的缆绳最终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而断开,随后已经没入海平面的2号烟囱倒塌,带着不少被砸死的乘客沉入大海,而断裂处则吸进了更多的人。由于船体已无平衡可言,很多乘客像坐着滑梯一样从船尾一直滑到水中。不少人被吸入船体内部,再也没有出来过。</b></h3><h3><b>尽忠职守的电力工程师一直在船舱内维持电力,最终被电死,海水涌入中央电力控制室,引发短路。全船灯光瞬间熄灭,随后又在一瞬间闪亮了一次,最后终于永远地暗淡了下去…</b></h3><h3><br></h3> <h3><b>卡帕西亚号船员拍摄的幸存者的救生艇</b></h3> <h3><b>泰坦尼克号从南安普顿港启航后的第二天中午抵达爱尔兰的昆斯顿,一位乘客在这里上岸,他拍下的这张照片成了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张照片。这是一幅弥足珍贵的照片。</b></h3><h3><br /></h3> <h3><b>餐厅菜单</b></h3><h3><b>这是"最后的晚餐"</b></h3> <h3><b>这是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摄于事后第3天)<br />在之前的航行中,一名船员对二等舱女乘客希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b></h3> <h3><b>哈利法克斯(Halifax)的墓园里,安葬著121名泰坦尼克号的遇难者。 </b></h3> <h3><b>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位幸存者来自英国的伊丽莎·格拉迪斯·"米莉维娜"·迪恩(Eliza Gladys "Millvina" Dean)女士是当时船上最年轻的旅客,仅有九周大。迪恩女士于2009年5月31日因病逝世,享年97岁。</b></h3><h3><b><br /></b></h3><h3><b>泰坦尼克号上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幸存者维尔莱特·康斯坦斯·杰索普(Violet Constance Jessop)女士,在1911年9月20日奥林匹克号与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霍克号相撞时,她正在奥林匹克号上担任服务员;1912年4月10日,杰索普女士转调泰坦尼克号工作,并在4天后的灾难性事故中幸存:当时她抱着一个与母亲失散的小孩登上16号救生艇,之后被卡帕西亚号发现并援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杰索普女士进入英国红十字会工作,并成为一名护士,1916年11月21日,不列颠尼亚号沉没时,她恰好也在船上。在事故中,她与其他乘客及时登上救生艇,但却险些被卷进推进器中,万不得已之下,杰索普女士跳入水中躲避,头部也因此受了重伤,但她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这一连串的巧合使她成为唯一一名曾登上三艘奥林匹克级邮轮,并经历三次事故的人,事后她获得了"永不沉没的小姐"(Unsinkable Miss)的绰号。杰索普女士于1971年5月5日因病逝世。</b></h3> <h3><b>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纪念会上,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b></h3><h3><b><br /></b></h3><h3><b>《永不沉没》的作者丹妮·阿兰巴特勒感叹:"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它事情更重要!"</b></h3> <h3><b>泰坦尼克号从撞击冰山到完全沉没共历时2小时40分钟(总设计师的原预测只有2小时)。</b></h3><h3><b>3点30分,卡纳德公司的客船卡帕西亚号(又名咯尔巴阡号)最先赶到了出事现场。4点钟,卡帕西亚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30分,第12号救生艇被系上救援缆绳。卡帕西亚号的船长和牧师在大餐厅主持了一次悼念仪式。8点50分左右,掉头返回纽约。</b></h3><h3><b><br /></b></h3><h3><b>卡帕西亚号抵达纽约港后。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守候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b></h3><h3><b>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当时人们的震惊程度,不亚于本世纪美国的9.11事件。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皇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b></h3> <h3><b>距离泰坦尼克号海难,时间过去了87年。</b><br></h3> <h3><b>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大轮船轮渡有限公司大舜号滚装船,由烟台港出发赴大连,途中遇风浪于15时30分返航。调整航向时船舶横风横浪行驶,船体大角度横摇,由于船载车辆系固不良,产生移位、碰撞,致使甲板起火,船机失灵,于23时38分翻沉。船上共有旅客船员312人,最后生还者仅为22人。</b></h3><h3><b>更令人寒心的是,危机时刻有两艘大货轮路过却见死不救…</b></h3><h3><b>从发出求救信号到船只翻沉经历了7个多小时。最终沉没于距离海岸大约只有1.5海里处…</b></h3><h3><b>世界各航海国家一直重视海难救助,尤其重视对海上人命的救助。</b></h3><h3><b>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大舜号事件对相关的无作为的冷漠的责任人都是一桩巨大的耻辱。他们应该受到道德的审判和全社会的谴责。</b></h3><h3><b>"11·24"特大海难暴露出</b><b>海上救援机制亟待完善。"大舜"号的航线是大连到烟台,这样短的航线,这样邻岸的海域,这样久的待援时间,这样高速发展的年代,这样渺小的生还比例令人瞠目。</b></h3> <h3><b>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仅因为拖船带缆失败,就任凭失去动力的轮船在风浪中从17点漂到23点直至沉没,倾覆在距离海岸只有1.5海里的养殖区。各级职能部门的无能和不作为令人发指。
海事部门早已接到报警,这么长的时间内手足无措,根本没有任何有效的解决措施,也足见当年的海事部门形同虚设。
对于路过而见死不救的船只,它们能提出的“理由”不外乎是风浪大,救助自身有危险等等。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法律规定人命救助没有报酬且不救并没有惩罚。
事后,甚至还有人提出《海商法》对纯人命救助没用赋予报酬请求权,有失公平云云。这似乎是在告白,世间一切义举善行都应该明码标价。那么,谁来为
道德标价?谁来为全球航海人的古老的荣誉标价?
我们不知道,在嘶声的呼救召唤中,需要一副怎样的铁石心肠才能无动于衷…
在人们绝望的泪水里,渐渐模糊远去的不是一艘船的轮廓,还有恶劣的人性,扭曲的灵魂…
</b>
</h3> <h3><b>向善良、勇敢的人致敬!</b></h3><h3><b>向友爱、高尚的人性致敬!</b></h3><h3><b>大海会记住你们.</b></h3><h3><b>人们会记住你们.</b></h3><h3><b>愿逝者安息.</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