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和她的朋友圈

张宜霞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朋友圈,是最接地气的朋友圈。娘的朋友圈成员就是家里亲戚,街坊邻居,庄里乡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朋友圈虽然普通,但天然纯净,像家乡的山涧小溪,叮咚作响,清澈见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p><p class="ql-block">"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p><p class="ql-block">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p><p class="ql-block">娘不识字,谈不上读《菜根谭》,但娘的为人处事却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与她朋友们相处很简单、很平常,但很真诚、很宽容、很得体。以我长期的观察,娘做到了"留一步",“减三分”。</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是我娘。大约40多年前,娘和我村上的叔叔、姑姑、嫂子等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有稀罕东西都尝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稀罕东西左邻右舍都要尝尝。"这是娘掛在嘴边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娘眼里的稀罕东西其实稀松平常。我小时候艰难岁月里的稀罕东西就是来了客人做的好吃的。用豆子换的豆腐,炒鸡蛋,擀的白面饼之类的。每逢我家来了客人,娘就会有意识地多做一些,给家里有老人的邻居们送一点。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娘一口都舍不得吃,而我和弟弟、妹妹只能盼着客人走了吃点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在外地工作,回家时带一点白糖、红糖、掛面、点心之类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稀罕东西娘也要分一分,让左邻右舍都尝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参加了工作,特别是我调济南后,娘眼里的稀罕物就是我带回家的济南酱油、洛囗醋、大米、冬枣、章丘大葱之类的。每次我和妹妹回家是娘最忙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一是忙着给我们做好吃的,二是忙着给邻居送东西。她把东西分给邻居的同时,还不忘告诉人家,这是大妮从济南带来的,这是二妮从济宁带来的,当邻居们夸奖我们的时候,娘别提多高兴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好多年,单位分了大米我就送回娘家一部分,每次都是我们前脚走,娘后脚就开始用小瓢端着挨家送,先送近的,再送远的,不到几天就基本送完。妹妹偷偷地电话告诉我,咱爹最愿吃大米,可咱娘都送人了,留下的很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女儿从外地给我带来四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我没见过这么大的苹果,自己没舍得吃给娘带去了。</p><p class="ql-block">娘见到苹果后说:“哎哟,这几个苹果真大真好。”</p><p class="ql-block">接着又说:“你薛哥的儿子病了,刚出院,给他送去!”</p><p class="ql-block">我说:“这几个苹果是远路来的,留下一个,您尝尝。”</p><p class="ql-block">娘说:“我没病没灾的,吃这么好的东西干啥。”</p><p class="ql-block">我还想再说什么,娘拿起苹果就走了,一个未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带回家两捆章丘大葱,打算是给家里一捆,给妹妹家留一捆。娘说:"你臣哥娶儿媳妇,给她送去,就不用到集上买葱了,银山集上没有这么高这么好的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回家送年货,其中有几包很细的龙须面引起了娘的注意,她认为是稀罕东西,对我说,你舅病了,给他送去。我说送一半留一半吧,娘说好。但后来我听说娘一根也没舍得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爹娘老了,牙都不好,每次回家我都买一些香蕉之类的,并告诉娘您们俩自己吃,别送人了。一转眼,娘把我十几岁的壮如牛犊的侄子偷偷地拉到西堂屋关上门,一边快速地扒香蕉一边小声地催侄子:“快吃快吃,别让你大姑看见了。”我理解娘,看着孙子吃了比自己吃了还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娘的爱好,每次回家都特意到超市买上几十袋子酱油、醋、辣椒酱、龙须面等,满足她让邻居们都尝尝的小愿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娘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想着邻居、想着亲戚、想着儿孙。她把价值很轻的东西分配地特别有分量,而她自己却省吃简用,缝缝补补,过着物质上极其简朴而精神上特别富有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b>邻居百舍有事都搭把手</b></p><p class="ql-block"> 娘有一副热心肠,是个热心帮助别人的人,娘很愿意“让别人说个好”。她付出的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30多岁时,我们家买了一台鹰轮牌缝纫机,这下娘就开始忙了。我觉的从那以后娘就没过一天清闲日子,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白天到地里干活,阴天下雨、掌灯时分为村里人、为亲戚们做衣服。当时多是自己织的白粗布,或者是农村染坊染了颜色的粗布,又粗又厚,缝起来难度很大,经常把缝纫机的针累断,也把娘的腰累弯了。开始娘不收一分钱,时间长了,乡亲们过意不去,有的趁着来拿衣服的时候带些东西来,有的扔下一元钱撒脚就跑。后来,娘就开始一件衣服收1角5分钱的针线钱。这样乡亲们就省心了。这个1角5分钱的价格一直延续了20多年,止到缝纫机坏了,娘也做不动了为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常是,晚上我一觉醒来,娘还在缝纫机前忙碌着,特别令我心酸的是娘睏的实在撑不住了就磕头打盹,而缝纫机上的轴还在机械地上下跳动,正好碰到娘的眉头,娘的眉头上经常带着伤痕,而这个伤痕只有我和家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多少年以后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当时娘的眉头,心里就难受一阵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傍晚,村南头的一个大哥拿着一块白粗布,红着脸给娘说:“婶子,我明天去银山集上相媳妇,这个褂子明天一早能给我做出来不?”“行!”娘没有丝毫犹豫就说。她一边打量着哥哥的身材(娘做衣服不用量,她的眼睛就是尺子)一边说:“相媳妇可是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娘就开始剪裁缝,好一个忙活,深夜里,油灯下,娘好像又想到了什么,便端出她的“针线筐子”,从里边找了一小块天蓝色的布,在白褂子左上方的小布袋上边加上一个倒三角,再用白线缝两行,其中一行缝直线,一行缝出狗牙状,使整个衣服平添了几分灵气。大半夜了,哒哒的缝衣机声终于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上,我起床后马上剪线头、锁扣眼,缝扣子。邻居哥哥来后穿上新褂子试了试,非常可体,惊喜地发现还有一个小布袋!高兴的不得了,感激地说:“婶子,您真巧,您受累了。”娘一边送他一边说:“回家在衣服兜里别上两管(支)钢笔再去相媳妇,让你娘烧一锅热水洗洗你的黑车轴。”看到邻居哥哥摸着不常洗的脖子傻笑,娘疲倦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和妹妹合力给家里买了一台十几寸的彩色电视机,安装好以后,我们家成了小型电视院啦,一到晚上,院子里坐满了来看电视的人,娘总是招呼这个,关照那个,给上了年纪的人端茶倒水,忙东忙西。每晚忙到电视“再见”,一忙就是好几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的热心、心灵手巧是我永远达不到的高度,也在我们村小有名气。娘在农活上会耕耧犁耙,在家里会织布纺线,插花描云,还会剪纸,我们哪里叫铰花。我还小的时候,十里八村的很多大姑娘小媳妇,不少人穿娘铰的花插的花鞋。了不起的是娘铰花无师自通,花的样子在她心里,她剪的梅花、桃花、菊花、各种鸟儿、特别是凤凰戏牡丹那真叫活灵活现,灵气十足。另外,我们村里姑娘出嫁、娶新媳妇,娘还会帮助人家铰脸、梳头、剪窗花、缝被子、铺床等。邻居们家中有大事的时候,娘经常整夜整夜的帮人家蒸馒头、炸丸子等等。后来自己干不动了,就带着儿媳前去帮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几十年走过来,村里谁家有喜事丧亡,一定有娘忙碌的身影。娘做的这些事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娘以她不足90斤瘦弱的身躯,挑着百斤的生活重担,从来没有停歇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要忘了人家的好,不要记住人家的错</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不要忘了人家的好,不要记着人家的错”。这是娘经常说的话。</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回家,娘都会嘱咐我不要忘了乡亲们的情份,并自豪地告诉我邻居们对她如何如何好,她有多十(知)足,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娘有一次得病住院,村里大多数人家都赶到60多里外的医院看望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娘的责任田打理不及时,娘还不知道,庄稼就被邻居们给收到了场院里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年我家盖新房子,我的邻居嫂子帮忙拉风箱做饭,这一帮就是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刚结婚的前几年里,每次我和爱人回娘家,我的大娘、婶子们有的用花方格粗布手巾包着几个鸡蛋,有的拿一把青菜,有的用四个鼻的灌子提着几两熟豆油......挤在厨房帮娘做饭。她们说着笑着,做着自己拿手的饭菜。我们家的橱房仿佛被她们的说笑声充满了又抬了起来。哎呀,那真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动人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逢春节,娘的侄子、孙子及邻居们的后代,排着队给娘磕头拜年,有时候一跪一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娘博大的胸怀,滋润着我们成长!娘瘦弱的臂膀托举着我们前行!娘的言传身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并深深地影响着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乃至我们的下一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娘老了,身体不好。因脑血栓后遗症在轮椅上度过了七个年头。我们姐弟三人以反哺的心态给予了娘尽心竭力地照顾。而亲戚邻居们也给予了娘很多关照。我舅家的表妹帮我们照顾娘,一帮就是好几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弟弟是个孝顺的儿子,多年如一日给娘洗脸、梳头、洗脚、刷假牙,对娘照顾的无微不至;妹妹是个孝顺的女儿,爹娘吃的、穿的、用的、跑医院、送饭等她打理的最多。娘病后的两千多天里,我们坚持每晚给娘热水泡脚、按摩,每早一碗蜜水,上午一碗冰糖梨水吃药。娘愿吃的东西及时端到娘的床前,并经常推着娘到附近饭店吃饭看光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在济南期间,乡亲们有组织的租车带着娘愿吃的年货到济南给娘拜年;连续好几年,我舅家的弟弟用车拉着我娘去趵突泉公园看菊展、看花灯、游百花公园,上车下车都是表弟来回的抱着娘;两年前的冬天,我79岁的姨来济南陪娘说话,一陪就是一个月,我的妗子也时常来陪陪娘,娘别提多高兴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年暖气停了,娘还是要求回老家。我知道她还是离不开她的那方水土、那个氛围、那段时光和她那里的乡亲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娘病重的时候,乡亲们排好班轮流到医院侍候。娘最后病危的日子里回到老家蔡沃村,每天都有二十多个她的晚辈们陪伴她,赶都赶不走。我70多岁的一个嫂子干脆吃住在我家,日夜陪伴着娘;我的一个叔伯侄儿是个医生,听说娘病重,从外地坐车回来,从车站跑步到我家,手里拿着听诊器,头上顶着一头大汗珠子;我大娘家的几个哥哥天天守着娘,并且把娘的大事小情都料理的妥妥贴贴,滴水不漏;我的舅舅、姨、妗子们、表姐表弟表妹们、侄女、侄子都给予娘满满的亲情和照顾。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乡亲们、亲戚们的这些好,令我们姐弟三人感动不已,感恩不尽,终身不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3日, 85岁的娘走了,是在亲人们、邻居们、亲戚们浓浓的爱中安享地、体面地走了。娘走后穿送老衣的时候她的身边挤着十几口子人,他们都不说什么,只是想最后再争取为娘再做点什么。出殡那天,外出打工的许多人从各地赶了回来,几乎全村的人自发的为这个慈眉善目、平凡普通、又有一种说不出的依依不舍的老太太送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望娘的一生,虽然谈不上德高望重,但她享受到的却是人世间最纯真、最纯粹的尊重和爱戴。全村人给了娘最高的礼仪和尊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娘这一辈子,在她的朋友圈里就是这样忙碌着、收获着、幸福着、直到永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注:以下是照片和说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娘在病重期间,要求给她念报纸。因为《齐鲁晚报》上有她说的三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给娘念完报纸后,弟弟又给娘汇报了2016年的工作。他内退后开办的的金融代办站业务因为服务好、存款多、为客户保守秘密等在东平县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弟弟在全县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这是弟弟像在大会上一样在家里认真的给娘汇报一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妹妹给娘念了她前几年在《济南时报》上发表的文章《举手之劳》和她得了99.53分的《竞骋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文中提到的70多岁的嫂子(左)一直陪着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实际上已经很虚弱了,她是在拼尽全力坐着认真听,娘这是最后一天能坐轮椅,第二天就不能起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娘对她的三个孩子很满意,眼里含着泪花,嘴角掛着微笑。</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16日,《娘的三句话》,登上了《齐鲁晚报》。娘很高兴,经常让我读给她听。娘很纳闷,几句土话咋能上报纸?这是娘一辈子最自豪的事。</p> <p class="ql-block">▲2017年春节,我的小舅(右)、姨(左)去妹妹家看望我娘。</p> <p class="ql-block">▲2016年冬天,79岁的姨在济南陪娘说话,还能帮我照顾娘。</p><p class="ql-block">姨给我说:“我们从娶了(结婚)以后,没有给您娘说过这么多话。”娘和姨都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春节,娘的外孙给娘嗑头。</p> <p class="ql-block">▲左起:我的表妹、表弟媳、舅妈、表弟,2016年春陪娘逛济南百花公园</p> <p class="ql-block">▲2016年,娘在济宁妹妹家。妹妹给娘吹个好发型。</p> <p class="ql-block">▲2015年正月十五,娘在亲人陪伴下在济南趵突泉看花灯。</p> <p class="ql-block">▲2015年,舅妈和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2014年,娘和我婆婆妈(右)在一起。她们两个关系很好。婆婆虽然比娘大5岁,但是身体很好,经常帮我照顾娘,给娘做可口的饭菜。</p> <p class="ql-block">▲2013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和婆婆蒸的大包子。我剥好一棵章丘大葱放到娘的好手里,又拿了一个包子放到娘的右手里(勉强拿一小会),我用"命令"的口气说:“今天晚上一棵大葱一个包子一碗粥,吃不了不让睡觉。”可把娘愁的不轻,喜的也不轻。</p><p class="ql-block">娘一直忙碌到病倒了,才算过了几年清闲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2012年,我爱人开车拉着我们到趵突泉公园。推着娘看了一上午,有点累了,找个安静的地方歇一歇。</p> <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3日是娘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很想为娘做点什么。用一个月的时间回忆、构思、起草、修改、完成了此篇小文。这一个月,我的心每天和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小愿望,就是想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娘。</p><p class="ql-block">对于此篇文章,齐鲁晚报周爱宝主任给予了高度重视,亲自认真修改到深夜,并发了公众号和朋友圈。另外,我的同事焦丽苹、侯炳光、袁新、陈晓燕、王建安给了我很好的修改意见,并且给我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