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四)

ZZ

<h3> 文革时期的中小学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更没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们有丰富多彩的玩法,除了前面说到的弄堂游戏和打乒乓之类的体育活动,下棋、打牌等智力游戏也很流行。陆战棋(军棋)是男孩子喜欢的一款游戏,可以两人下,也可以四个人下,叫做四国大战(另需一人做公证人判断棋子大小)。后来我们不满足于此,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升级到“六国大战”,绘制了公共战场为六边形的专用棋盘,共用3副棋子,6个同学在我家的圆桌上三对三鏖战,公证人请对面的邻居阿敏充任;小我三岁的阿敏是我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在六国大战场面一片混乱时经常把我已经“死亡”的军长、师长私下偷偷塞给我,我再伺机放回棋盘继续作战,于是有了用不完的生力军…</h3> <h3>四国大战棋盘</h3> <h3> 临近中学毕业的课余时间,我们经常到处游逛。一个典型的游程如下:先是步行半小时左右到浙江中路金陵东路的上海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和“青铜器”展,门票5分钱;之后去河南路延安东路上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门票3分钱,参观“从猿到人”、“古动物史”等四个展览;再买张5分钱的电影票,在自然博物馆看场电影“中国猿人”,半天丰富多彩的参观就完成了。那时的展览馆观众稀少,门票也便宜,很适合我们这些小朋友自行参观学习。</h3> <h3>上海自然博物馆旧址</h3> <h3> 我们也经常去外滩看“大轮船”,那时的黄浦江时常可见万吨货轮开进来,外滩的防汛墙也没有那么高;我们也会去共和新路旱桥,趴在栏杆上看火车来来往往;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开动“11”路汽车,即省钱又锻炼身体。<h3><br><h3> 西郊公园(动物园)和长风公园是我们喜爱的活动地方。由于路途较远,小时候是乘公交,中学里就换成骑自行车去了。那时自行车还是要凭票购买的稀罕之物,有车的家庭一般也是大人用来上班,故我们出游时不能做到每人一辆,总有人需要坐在后面“书包架”上。当时是不允许骑车带人的,被警察“捉”到了要扣车教育,所以沿路只好保持“警戒”,老远看到有岗亭,后面书包架上的同学就赶紧跳下来,走过这个路口再跳上去…</h3><h3> 那时公园不多,占地面积大的长风公园游客众多。我们一般上午入园,乘人少立刻去划船,4-5人一条船,4条桨,兜过一圈、经过3个桥洞回到原点正好一个小时(租船费按小时计算)。之后去餐厅吃3角一份的“盖浇饭”,因为餐厅刚开始营业,所以人不多,高峰时要等很久才行;吃完饭后休息片刻,然后去玩“勇敢者的道路”(文革时改成“红卫山练武场”),也爬上铁臂山看银锄湖的风景;之后打道回府,结束一次愉快的郊游。</h3><h3><br></h3><h3> 以前没有电视机,看电影是人民大众的通用娱乐方式。文革前的电影大半成了“毒草”,仅存的几个《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电影看了不下十几遍,台词和剧情个个滚瓜烂熟;学校也要组织观看“样板戏”电影汇演,《智取威虎山》、《红灯记》之类都看了不知多少遍了。反正敌人都是纸老虎,不管开始多么嚣张,最后总是一败涂地。象《红灯记》里,北山游击队只要拿到了神奇的“密电码”,就能把鸠山、王连举等日本鬼子和叛徒统统消灭掉。后来又有了进口的社会主义国家电影,尽管“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真枪真炮,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我们照样看得津津有味。</h3><h3><br></h3><h3> 我那时对中国的古诗颇有兴趣。从邻居家借到一本王力教授所著《诗词格律》,为了学习方便,把全书抄了下来,了解了一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之类的音韵格律和对仗;那时几本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还是稀罕之物,我曾经借来《红楼梦》,把有关作诗的几个章节全文抄下来慢慢欣赏,很喜爱大观园众芳吃蟹赏菊咏诗、芦雪亭争连即景诗那几回。后来学了理科,几十年下来忘了不少;虽然如此,去年看电视《中国诗词大会》时还能记起不少。</h3><h3><br></h3></h3></h3> <h3>诗词格律 王力著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h3> <h3> 那时的楼下邻居钱家伯伯喜欢看书,子女也都是文艺爱好者。我从小在他家玩,受影响不少。总结下来,胡乱写过几首歪诗;从朵云轩买来夹具、刀具和廉价玉石,刻过几个图章;画过几张铅笔素描;拉过一年小提琴…最后一事无成,只能唬弄一下不懂的人而已。</h3> <h3>刻章夹具</h3> <h3> 隔壁29号的邻居罗罗大我一岁,那时迷上了画画,拖我陪他去复兴公园写生,也经常陪他去上海美术馆看展览。罗罗最崇拜的是陈逸飞,陈当时还是油画雕塑室的小巴辣子,后来在美国画民国仕女才出了名。记得当时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那张《开路先锋》甚为有名,贴在下面留作纪念。</h3> <h3>开路先锋 陈逸飞、魏景山 1971年</h3> <h3> 小时候,家里有135照相机和120照相机各一架,当然我也喜欢上了摄影。那时候可没有现在数码相机那么方便,有自动测光和回看。135黑白胶卷一卷36张(感光度21定),120胶卷只有12张(6×6)或16张(6×4);相机的光圈和快门均需自己依据经验设置,取景也要正确,一旦曝光错误或取景不对,冲洗后就是一张废片。我们那时要背曝光参数,例如21定(就是ASA100)胶卷在晴天白云下,光圈若取11,快门就是1/100等等。为了节省和方便,自己制作放大机、印相机等设备;从照相器材店买来药粉自行配制显影和定影药水,买来大张的放大纸在土暗房里(用被子遮住窗户)裁成小张使用,我现在玩摄影很多是小时候打下的“功底”。看看现在到处都是长枪大炮,但是很多人只不过是把单反相机当成高级傻瓜机在使用,真是浪费了器材。<h3><br><h3> 还有很多动手的东西也是很好的活动。例如,去南京西路美术馆对面那家航模店买回套材自己加工装配成飞机和舰船;去牛庄路买正反两面覆盖铜箔的板材,自己打孔、涂漆画线,再用五金店买来的三氯化铁“烂”成电路板装配半导体收音机;元器件都是去各家收音机器材店或牛庄路市场淘来的便宜货。我们这一代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和幼时的这些活动关系很大。</h3><h3></h3><h3><br></h3><h3> 幼时有一样自制的玩具至今记忆犹新,就是“火柴枪”。用粗铁丝弯成枪架,再用几节自行车的链条做成枪管;前面两节链条里嵌入自行车钢丝头子,另用一段粗铁丝做成撞针。使用时把火柴插进钢丝头子,扳动扳机,橡皮筋带动撞针撞击火柴,发出清脆的声音,同时把火柴发射出去。一盒2分钱的火柴可以打100多枪,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h3><h3><br></h3></h3></h3> <h3>火柴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