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我们曾经是一群小伙子小姑娘,怀着那个时候朴素的梦想,相聚在贵德中学,快乐、痛苦,并且成长。那时候,我们觉得日子很长很长,长得就像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长得就像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期间,我们娶了一个媳妇,嫁了一个男人,吃了一顿满月席,看了校园的几茬梨花,就把自己的青春打发掉了。好像是才吃了一顿大灶上的面片,好像是才包了一回每年12月31日在年级组里迎接新年的饺子,我们就把几十年的光阴打发掉了。如今,已是满头白发,满脸皱纹。 虽然后来我们各奔东西,不常见面,但是曾经在贵德 中学里聚集成的一种情弥久越深。 一次简单的相聚,我们感慨万千,难以忘怀。愿大家保重身体,健康快乐,在以后每一次的聚会中,能看见你唱歌、划船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胡跃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76载风雨,贵德中学留给我们的不止是零零散散的青涩回忆,若干年以后当我们回想往事,那些站在讲台上的人和讲台底下的人,早已湮没在人群里,我们无法改变天各一方的命运也在自己的生活里拼搏,当我们真的离开时才发现有一些那些年的日子是那样的艰难又苦痛且夹杂着无法言说的快乐。我佩服那些学识渊博的人,他们的博闻强识超出了我小小的脑袋瓜,我在课堂上想着老师的职业好神奇。若干年后,当我在异乡的夜晚辗转难眠的时候,不经意间脑海里瞥过一两个老师的影子,看到这些照片,从第一张望到了最后,配的插曲也很优美,只是最后有一些泪划过了脸庞,芳华是一代人青春是一辈子的美好。贵德中学最早成立于1942年,1951年正式复校,招收初中班1个,1958年增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2004年被青海省教育厅挂牌成为省级标准化学校。从1954年第一届初中生毕业到2005年,共培养初中毕业生7453名,从1961年第一届高中毕业到2005年,共培养高中毕业生8783名,恢复高考制度到2005年为高一级中等院校输送新生4525名,历年学生遍及全国各地,部分学生在海外求学或供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刘永霞</span></p> <h3>上世纪80年代贵德中学教师合影。</h3> <h3>一九八二年贵德中学全体教师合影</h3> <h3>一九八三年学生会成员与校领导合影</h3> <h3>八三年时的校领导与师生合影</h3> <h3>八十年代的贵中团委成员</h3> <h3>教师们采青时的留影</h3> <h3>年青教师闲暇时间行走在吊桥上</h3> <h3>朱东海老师刚学会踦自行车时的情景</h3> <h3>数学组老师的合影</h3> <h3>数学组老师们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h3> <h3>一九八一年暑假学校工会组织的兰州旅游。那是我到贵中后的第一次旅游,也是第一次坐飞机。</h3> <h3>语文组老师的合影</h3> <h3>去群加采青</h3> <h3>老师们在黄河边游玩时的留影。</h3> <h3>这该是每年一次的采青了</h3> <h3>文明集体数学组老师与校领导的合影</h3> <h3>课间留影</h3> <h3>贵德中学的教师乐队</h3> <h3>采青时主任和老师一起烧火做饭</h3> <h3>获奖者的合影</h3> <h3>获奖班级留影</h3> <h3>帅哥</h3> <h3>美女</h3> <h3>校运会上的老师们</h3> <h3>老中青教师</h3> <h3>我带过的82届高二(4)班,也是我到贵德中学后的第一届学生。</h3> <h3>我和德高望重的学校领导一起看演出</h3> <h3>八卦亭前留影的女教师</h3> <h1>初三年级组教师与校领导合影</h1> <h3>给学生颁发团员证</h3> <h3>与我当班主任的师范班学生野炊。这届学生也算是我的关门弟子。</h3> <h3>带八九届师范班学生在河阴小学实习时的留影</h3> <h3>植树时的午餐。其中有东北支教的老师,也有当时招聘来的老师。大家关系都很融洽,因为大家都是贵中人。</h3> <h3>与毕业后返校团聚的学生合影</h3> <h3>我带的八五届高三(4)班毕业后师生聚会时的合影。这也是贵中历史上的首届高三毕业生。</h3> <h3>团委组织完活动后委员们的留影</h3> <h3>在祁忠兴老师家里。</h3> <h1>那时候兴的是长头发和小胡子,可我跟不上潮流。</h1> <h3>课余时间老师们的合影</h3> <h3>几位美女教师</h3> <h3>年级组教师的合影</h3> <h3>师生己经同校任教了</h3> <h3>野炊时老师们在下面片。新来的老师们年轻的像学生一样。</h3> <h3>王恩庆老师和青年教师在一起</h3> <h3>师生共同观看每年一次的文艺汇演</h3> <h3>久阳西下时教师们在黄河大桥上的合影</h3> <h3>可能是太阳光太强,好多老师都等不到按快门就转身了。</h3> <h3>年轻真好,可以爬树。</h3> <h3>大史家林里采青时女老师们的合影</h3> <h3>初中部教师与校领导的合影</h3> <h3>当时的年轻教师穿着都很洋气</h3> <h3>她俩到现在都是好朋友</h3> <h3>高中部分教师合影</h3> <h3>黄河边上的合影</h3> <h3>在刘水老师家里。</h3> <h3>那时的我还真能喝酒,但怎么努力最后还是没有挤进十大酒家之列。现在想来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h3> <h3>弟兄们在卢贤荣老师家拜年时的合影———八大弟兄差一个。</h3> <h3>当时最时髦的风衣</h3> <h3>可惜这个大门已经拆除了。</h3> <h1>在主持同事的婚礼。那时的婚礼很简单,但是很热闹。</h1> <h3>我当班主任的八七届初三(2)班毕业照</h3> <h1>我们在玉皇阁张君奇老师所作的九龙壁前的合影</h1> <h3>当年的帅哥们参加完合唱比赛后的合影</h3> <h3>那时候的我还很年轻</h3> <h3>工作照</h3> <h3>我当班主任的八九届师范班师生合影</h3> <h3>还记得汽车轮子差点掉下来的事吗?</h3> <h3>同事荣章老师做了一个题为《发黄的照片,美好的回忆》的相册,用照片记录了他本人和同事在贵德中学的点滴生活,在微信圈发出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超过两万,阅读者、点赞者遍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一时间,他几乎成了当下时髦的“网红”。</h3><div>这个相册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一是年代的印记特别深,男老师的胡须、长发、帽子、中山装、巴拿马的西服,女老师的辫子、中规中矩的裙子,自行车,都带有明显的八十年代的印记。二是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我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骑着自行车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后来在三楼的会议室坐在连椅上看半晚夕电视,几乎就是很享受的文化生活,男同胞们喝酒时最好的菜就是一个橘子罐头,或者是面粉厂门前的帐篷饭馆里的两碗杂碎。文化生活很单调,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很纯真,就像满校园春天的梨花和夏天的沙枣花。三是大多数人那时候很年轻。青春是一个人最值得回忆、念想的年华。有人在评论赵老师的相册时说,我们进去的时候是姑娘,出来的时候是成了老太婆。真的,很多人在这个校园里奉献了青春,一干就是几十年。在歇春园里做了一个梦,就几乎把自己的大半生做完了。在想不起自己这一辈子到底做了写啥事的时候,这个相册让大家有了归属感和成就感。四是对于相册里的每一个人来说,桃李满天下这句话不是一句空话,贵德中学的学生遍布全国,在相册里找自己的身影,在相册里找自己的恩师,在相册里找自己的孩子,几乎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必修课。</div><div>“你曾对我说, 相逢是首歌, 眼睛是春天的海, 青春是绿色的河。相逢是首歌,分别是明天的路, 思念是生命的火。”</div><div>今天,张晓贞老师也翻箱倒柜,找出了珍藏已久的照片,她说,她也学赵老师制作一个同题的相册,就怕这些照片丢失了。张老师说的很谦虚,但是我们大家都很明白,我们不能把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痛苦和快乐丢掉。</div><h3>那是我们一生的财富。</h3><h3>作者——胡跃岗</h3> <h3>生活贫困,物质匮乏,但我们精神富有,懂得珍惜,舍得付出,是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留给后人的财富。愿这样的精神、传统和财富在贵德中学一直流传下去。</h3><h3>作者——胡跃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