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读书笔记(三)

盈潇诗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城南有诗,城北有梦</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h1>安如意:一座城,是往事,也是未来。每个人都像个拾荒者,捡来砖砖瓦瓦,构筑属于自己的城。这圈养着记忆的城,在光阴的雾霭里若隐若现,让人着迷。</h1><h1><br></h1><h1>26座城市,属于过往,也存在于现世,这里有潮打空城的喧嚣与寂寞,天长地久,念念不忘。</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风烟:世界不止你,</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还有清风晓月白云和苍狗</h1><h1><br></h1><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苏州:人家尽枕河</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小巷水桥多</h1> <h1>苏州,园林里,见一对穿着古装的女子从回廊走过来。午后阳光透过长长的花窗洒在她们身上。衣袂翩翩,云鬓如画,粉面桃花,你仿佛走在时光的隧道里。恍惚走进《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里。有一只燕子轻灵灵地石桥下飞过,一位古代的诗人也过桥了吧。苏州,一扇扇窗,宛如旧时的明月,照见古人、古园,照见东方文化的典雅和大美。旧时明月,旧时窗棂。粉墙黛瓦,苏州味道。</h1><h1><br></h1><h1>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吴国建立了这座城池,一千五百年前的六朝兴建了许多寺观;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水陆相邻,河街并行”的水城双棋盘格局已经蔚然形成;五百年前的苏州则开启了它最为辉煌的明清时代。这两千五百多年来,苏州城的城墙变过,河流的走向变过,掌权者变过,百姓们变过,偏生这座古城不似其它城池,硬是扛了过来。司马迁赞叹过四周古城,宋朝掌权者给了它一份富贵张扬,宋元明清四代的政权交替与迭起的战争带给它不屈的风骨和平和的气息……</h1><h1>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地道苏州韵味的昆曲、评弹,幽静巷子里的各色小吃、美食,阳澄湖大闸蟹的盛名远播……都是这座城市的标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杭州:江南忆,最忆是杭州</h1> <h1>杭州好在:恰到好处。生活不是太快,也不是太慢。潮流不是太新,也不是太旧。人不是太啰嗦,也不是太彪悍。这就和杭州话一样,即是吴语,又带有儿化音。杭州的好就像东坡肉,肥而不腻,美而不艳。西湖也好,湘湖也好,周边的余杭富阳也好,都是这样的感觉,并不以奇谲雄伟取胜,也不全是柔软的江南味道,是柔中带刚的一种景观。因为杭州凡有水必有山,凡有山多有泉,凡有泉多有亭。山水人文,融为一体。</h1><h1><br></h1><h1>古杭州被称为钱唐,从秦汉至六朝的八百年间,它始终只是一个无足称道的山中小县。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灭陈,废除了钱唐郡,设置了杭州。因此才有了杭州这个名字。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 建都杭州,兴修水利,整治西湖,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两百余年之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开始了辉煌的鼎盛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直到元代,马可波罗来华时,他还称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桂林:山水甲天下</h1> <h1>桂林山水的宜于入诗入画,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韩愈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清初的石涛,由于他出生在桂林,把桂林带入山水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已能“遍写桂林山水”为生平得意。齐白石说:“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山边环绕着水,水边耸立着山,桂林的山和水是相依相伴的。水平如镜,两岸落英,坐在竹筏上,用脚拍打着清凉的河水,欣赏着浓淡相宜的秀丽山色。象鼻山温柔恬静,伏波山半枕漓江,叠彩山重峦叠嶂……而两江四湖环城流淌,舟楫纵横,你可知那是怎样神仙般的时光呀!</h1><h1><br></h1><h1>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缔造了一方桂林山水,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奇特景观。桂林城的建城史可以一直追溯到秦始皇初设桂林郡,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桂林山水的赞叹早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桂林是以桂树而得名的古老城市,每年秋天最能显现出她的本色和灵气,数十万棵桂花树争奇斗艳,桂花飘香,弥漫全城,人们生活在浓郁的香味里,如痴如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呼伦贝尔:第一眼看见你</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是今生有缘</h1> <h1>走进草原,会有融进油画的感觉。远处的蓝,纯净透彻,身边的绿,葳蕤 茂盛。草原,永远有一种碧绿鲜亮永不褪色的美。</h1><h1><br></h1><h1>呼伦贝尔,一个洋气中透着民族味儿的名字!民族中带着洋味儿,刚健里透着缠绵,是流淌着梦的气息的地方,博大,悠远,神秘,引人入胜。</h1><h1>呼伦贝尔是呼伦湖和贝尔湖的合称。呼伦湖又名达赉湖、呼伦池,呼伦湖面积有两千多平方公里,与贝尔湖是姐妹湖。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突然遇到了风妖和沙魔的侵袭。它们所到之处狂风大作,黄沙蔽日,草原危在旦夕,草原人民被迫背井离乡,去寻找绿色的土地,这时天国派来了呼伦和贝尔一对天鹅,她们与魔鬼展开了殊死搏斗,战胜了恶魔。为了防止悲剧再发生,她们决定永久的庇佑这里的草原。最后她们手拉着手变成了呼伦湖和贝尔湖。</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理:下关风,上关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苍山雪,洱海月</h1> <h1>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谁的头顶上没有灰尘,谁的肩上没有齿痕;也许爱情就在洱海边等着,也许故事正在发生。云南的空气是柔润的苍山的云,洱海的水,让人突然想到“云水禅心”四个字。那里的人们诗意地栖居,恬淡地生活,就像爱情将到未到时候,总有一种空旷的满足。</h1><h1><br></h1><h1>大理四奇“风、花、雪、月”,到了这里,若能找个安静地方坐下,品品白族“三道茶”,再听上三两个故事,离开时方能无憾。爬苍山,游洱海,看三塔,逛古城,饮蝴蝶泉水,便会玩得几分见识。那街巷深处,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鼎沸闹市,寻常茶馆茶屋更是星罗棋布。无论时代兴衰,壶中沸水依然滚动,茶里言语依然扑面而香。许多人把生命里的宝贵年华留在了“三道茶”里,泡老了悠悠岁月,历练了百年人生。那一排排苍黑的小砂罐已经记不清伺候了几代茶客,温暖了多少从风雪驿道来的寒士,抚慰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又让平淡的生活添了风雅的章回。<br></h1> <h1>厦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h1> <h1>红房子,老榕树,海湾上的渔灯,在我的眼睛里变成文字。文字产生了声音,波浪般向四周涌去。厦门的海,是小说家,是音乐家,是舞蹈家,是诗人。她的身后,除了蓝天,都是往事。</h1><h1><br></h1><h1>中国以岛为市的城市并不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香港和厦门。香港是因为它的繁华,厦门是因为它的美丽。这里阳光灿烂,海浪迷人,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厦门人就生活在一个大花园和大公园里。走在厦门,你会惊异其洁净;深入厦门生活,你又会惊异其文明。</h1><h1><br></h1><h1>孔庆东说:我直到三十多岁,才亲眼见到这位“情人”。到达厦门没有几个小时,我就脱口而出:“厦门,是最舒服的地方!我老了,一定要到厦门来享福!”厦门的“舒服之美”是我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到处是清爽、干净、柔和、抚慰,是夕照的帆,是少女的眸,是晨风里婀娜的丝巾,是碧草间呦呦的鹿鸣。</h1><div><br></div><h1>孟凡说:在海边安静地坐下,赤脚感受着沙子的温度。我静静地打量在海边游玩的人,他们脸上多半是笑的,眉眼微动,嘴角上翘,就像被上帝勒令要做同一个表情一样,分外有趣。看着看着,自己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也许这就是厦门的魅力吧,将所有会生活的人聚居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随意亲切,喜欢风吹海浪的声音,你不能不说他们很富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