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柏林,一個從小就從電影裡熟悉的城市,前蘇聯的電影《攻克柏林》還有長達七個小時的《解放》都是發生在這裡。而第一次去柏林,則是近二十年前陪八十多歲的伯父的德國之行。伯父因以前在軍中曾負責裝甲兵的訓練與時任裝甲兵司令的蔣緯國將軍常有往來,而非常欽佩曾留學德國的蔣緯國將軍的軍人素養與氣質,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去德國親自看一下。在參加了我的博士畢業典禮之後,我們開始了德國之行,第一站就是柏林。其後的十多年裡,因為工作和休假,又去了幾次,而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柏林曾經歷了不同而又沈重的歷史時代,從希特勒的納粹統治,到二戰戰敗後的重建,從冷戰時期的東西分治,到柏林牆倒塌後的統一。</h3> <h3>老伯父,柏林歡迎您!在柏林,到處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的標誌-熊。至於為何採用熊作為標誌則是眾說不一。</h3> <h3><b>勃蘭登堡門</b> 建於1788至1791年間的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既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與標誌。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和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的盡頭,西側則是三月十八日廣場(Platz des 18. März)和六月十七日大街(Straße des 17. Juni)的起點。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的最高處則是由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所作的勝利女神銅製雕塑。</h3> <h3>在柏林動盪的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地方像勃蘭登堡門一樣曾經扮演過如此顯著的角色,見證了幾乎所有的時代與歷史。勃蘭登堡門在德國的歷史上曾經象徵著普魯士王國的崛起與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曾經象徵著二戰戰敗後的分裂與冷戰,而在柏林牆倒塌、德國再次統一後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勃蘭登堡門又再次成為統一與自由的象徵。</h3><h3><br></h3><h3><br></h3> <h3>冷戰時期由於分隔東西柏林的柏林牆的內牆與外牆正好建於勃蘭登堡門的兩邊使得勃蘭登堡門成為隔開兩個柏林的無人區。勃蘭登堡門也就與柏林牆一樣一度成為冷戰中東西方對峙的前沿與隔斷東西德人民家庭與親情的屏障。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就是在這裡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說:『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要尋求和平,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要尋求自由:就到這扇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除這堵牆!』</h3> <h3><b>柏林牆</b> 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牆,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則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地雷區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隔離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h3><h3><br></h3> <h3>在柏林牆建成前的幾年裡,共有近兩百五十萬的東德人通過柏林逃往西德,其中大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階層和年輕人。在柏林牆存在的28年裡,又有近萬起冒著死亡的危險試圖跨過這堵牆。在柏林牆遺址的牆上依然展示著當時試圖逃脫失敗遭射殺的死者照片,每年11月9日,圍牆倒塌的日子,都會有民眾來這裡獻花,表示哀悼。</h3><h3><br></h3> <h3>一堵墙就可以分隔家庭的骨肉亲情,跨越这堵墙就会有被射杀的危险,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一座城市遭受分裂就像一個家庭被分隔一樣。每次来到这个墙前,都会想到上学时,年老的祖母曾告诉我她每晚睡觉的枕头曾是由伯父留下的一条全毛哔叽軍裤所改制,借此以对海峡对岸不能相見的儿子的思念。父一輩兄弟曾因為共同的國難而同赴戰場而又因信仰的不同而兵戎相見。同樣的歷史,同樣的經歷,無疑心中會產生共鳴。今天,柏林墙终于倒塌了,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就像能夠超逾其他的人類共同的感情一樣,終將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h3> <h3>隨著柏林牆的倒塌,柏林又再次成為德國的首都而開始了重新規劃與重建。勃蘭登堡門西側的六月十七日大街,是柏林最早的大街,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發生在東德的人民起義而重新命名。沿著勃蘭登堡門西的六月十七日大街到勃蘭登堡門東的菩提樹下大街,構成了橫貫柏林的東西軸線。在這條軸線的附近,不同的歷史時代留下了各自不同的印跡。</h3> <h3><b>勝利女神紀念柱</b>(Siegessäule)位與六月十七日大街西側,是由海因里希·斯特拉克設計,1864年為慶祝普魯士在普魯士,丹麥戰爭中獲勝而興建,然而到1873年9月2日舉行揭幕儀式時,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從而給予雕像以新的含義。為了在所謂統一戰爭中的勝利,又增加了高8.3米的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青銅雕塑。</h3> <h3><b>腓特烈大帝塑像</b> 位與菩提樹下大街東端的腓特烈大帝的騎馬塑像與勝利女神紀念柱一樣都是象徵了昔日普魯士的輝煌。「其他的國家擁有一支軍隊,普魯士卻是一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腓特烈大帝創立了自己的軍隊並進行了軍事改革。普魯士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軍事傳統,而這個軍事傳統不僅是對德國人,甚至對全世界都有它深遠的影響。伯父所欽佩的蔣緯國將軍的軍人素養或許就來自於這種普魯士的軍事傳統與貴族氣質。我軍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曲調也同樣來自於一首普魯士的軍歌,《威廉皇帝練兵歌》。</h3> <h3><b>國會大廈 </b>(Reichstag Building),興建與1884年,從1894至1933年間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後來在威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西德的首都遷往波恩,直到柏林牆倒塌,德國統一後再次成為議會的所在地。</h3> <h3>對德國國會大廈的了解還是來自與父親那些德國和二戰史的研究資料,特別是那場至今原因不明的“國會縱火案”,還有共產黨人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的那篇著名的辯護。1933年上台不久的希特勒,為了獲得更多的權利,借“國會縱火案“將責任歸咎於共產黨員,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且下令逮捕、監禁全國的反對黨成員。接著召開新的議會選舉,並獲得了多數選票。希特勒亦改變憲法,授與自己絕對的權力,第三帝國就此開始。對希特勒而言,這場國會大火來得正是時候,以至於有人說正是納粹策劃了這場火災。</h3> <h3>希特勒的上台,無疑讓德國人飽受納粹統治與戰爭的災難。電影『攻克柏林』那個蘇軍士兵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鏡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柏林的朱可夫元帥也成為兒時崇拜的偶像。</h3> <h3><b>蘇聯戰爭紀念碑</b>(Soviet War Memorial,Tiergarten) 位與勝利女神紀念柱與三月十八日廣場之間的蒂爾加騰公園,纪念碑由建筑师米哈伊 哥維提斯设计,雕塑家弗拉基米尔齐加尔和列夫克贝尔设计了苏联士兵的塑像。</h3> <h3>紀念碑前的蘇軍T-34坦克。在攻克柏林的戰役中,一共有近八萬名蘇軍士兵陣亡。然而在隨後的佔領中隨之而來卻是令人髮指的大規模強姦和屠殺平民的暴行,以至於今天時常還會有人在紀念碑上噴上"無名強姦者之墓"的字樣。<br></h3><h3><br></h3> <h3></h3><h3><b>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b> 位與柏林市中心勃蘭登堡門附近的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是為了纪念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殺犹太人的暴行。大屠殺暴行是二战中纳粹德国种族清洗的暴行,在大屠殺中,近600万犹太人被残忍地杀害。这座纪念馆並由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斯曼设计,佔地19000平方米的纪念馆的地上部分是由一个庞大的,由2711块灰色的矩形具有同樣的長寬尺寸但有不同的高度的水泥墩组成的叢林。</h3> <h3>進入這座水泥叢林每一個参观者感受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大小一樣的水泥方碑, 會讓人感到是在迷宮還是在墳墓中行走,人們在石碑中出現又消失就好像生命一樣, 孤獨而迷失了方向。也許這就是大屠杀纪念馆的独特之处,讓人們进入这片极易迷路的水泥叢林中艰苦地找寻出路,發現你自己的答案。當你在石碑中行走而又苦於思索時,彷彿可以聽到死者的述說。那種心靈的震撼可以讓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参观者,每个人都為之動容。</h3><h3></h3><h3><br></h3> <h3>今天的柏林无疑是非常整洁漂亮的,但市中心的這2711塊灰色的水泥石碑,与周围的景观看似很不和谐,但这却是德国人对二战特有的反思方式,也是德国人勇敢地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接受审判的表現。歷史是沈重的,但也是警示後人的警鐘。與其絕口不提而忽略殘酷的歷史,不如正面的看待,給社會與後人以正面的反思。这也是今天的德国人对二战时的专制与独裁特有的思考。只有鏟除納粹產生的基礎,才能保證歷史的悲劇不會重演。</h3><h3><br></h3> <h3><b>威廉一世大教堂</b>(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位與柏林火車站和動物園附近。這座廢墟般的教堂是柏林的精神地標,用以警示世 人戰爭的無情與殘酷,緊鄰的則是戰後新建的教堂 建築。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威廉一世紀念教堂,在1943年的大轟炸中毀 壞,戰後打算籌建新教堂時,本來要將舊教堂完全拆除,但多数人意见保留下来作为对后代人的教育物, 最後才得以以被轟炸過的殘破樣貌矗立在原地,1959-1961年间德国建造师艾尔曼(Egon Eiermann)在其旁新建一座六角形的教堂, 而新教堂的興建計畫也以融入舊教堂為參考,因此成就了這處歷史遺跡與現代教堂並陳的特殊景觀。</h3><h3><br></h3> <h3>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反思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在纪念一个以千百万人的死亡为代价的胜利日的时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所有的人们都应该在庆祝勝利的同时反省一下,如何才能让惨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在柏林,在一片美麗的天空下,時刻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那段沈重的歷史。</h3> <h3><br></h3> <h3><b>查理检查站</b>(Charlie Check Point),是冷戰時期1961年至1990年柏林牆的三个边境检查站之中,最为著名的一個,是当时东、西柏林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外国人唯一的市内通路。1961年9月22日,那里曾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美苏坦克对峙事件。如今,那里竖立着由艺术家弗兰克•蒂尔(Frank Thiel)设计的一苏联士兵和一美国士兵的肖像和盟军检查岗亭的复制品。蘇軍士兵與美軍士兵的背後則曾經是蘇軍控制的東柏林和盟軍控制的西柏林。檢查站崗亭旁還會看到扮成美国或前苏联士兵的人与游人照相留念。</h3> <h3><b>德國聯邦總理府</b> 位與施普雷河邊,于2001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的联邦总理府,因其重要的地位、奇异的造型而备受关注。作为德国统一后的首都,柏林又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而涌现出众多令人感兴趣的新建筑,聯邦總理府就是其中之一。</h3> <h3><br></h3> <b>菩提樹下大街</b>(Unter den Linden),始建於1647年,是從勃蘭登堡門向東橫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館島和柏林電視塔的一條大街,也是是歐洲最華麗優雅的大街之一。在這條大街的兩旁有許多著名的景點,豪華的飯店與商店。因為去市內各個景點方便,陪伯父第一次來柏林時就住在這條大街上。 <h3><br></h3> <b>阿德龍酒店</b>(Das Hotel Adlon Kempinski),位於菩提樹下大街西端,是一座屬於凱賓斯基集團的豪華酒店,歷史上的阿德龍飯店曾是歐洲最著名的酒店之一, 現在也是各國政要的下榻之處。阿德龍飯店大部毀於1945年二戰末期,殘存的一小部分使用原名繼續營業,至1984年關閉。目前的酒店是一座按照原建築在原址復建的新建築。2011年上演的由尼姆 納森主演的電影《陌生人》(Unknown)裡面的故事就發生在阿德龍酒店。 <h3></h3><h3></h3><h3><br></h3> <h3><b>波茨坦廣場</b> (Potsdamer Platz)有柏林“時代廣場”之稱的波茨坦廣場有柏林最高的摩天大楼,有无数的餐馆咖啡厅和购物中心,登高可以俯瞰柏林美景,入地则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既吸引着无数观光游客的膜拜,也同样吸引着柏林当地人到此一聚。然而在冷戰時期,這裡卻是死亡地帶。波茨坦地鐵站因為柏林牆的關係而成為”鬼車站“。柏林牆的倒塌,讓這裡成為柏林的經濟,文化,娛樂中心。有人說柏林气质就是时尚现代,多元包容,担当和责任感,那麼柏林的波茨坦广场應該就是一处最具有柏林气质的地方。</h3> <h3>波茨坦廣場柏林牆遺址前,身穿前東德邊防軍制服的小販在向遊客兜售紀念品並合影留念。</h3> <h3>人們可以坐著馬車在昔日的死亡禁區自由往來,馬蹄跨過的白線就是昔日的地雷區, 跨過白線即意味著被射殺。</h3> <h3>施普雷河與遠處的柏林電視塔。368米高的電視塔是冷戰時期宣傳的象徵。可由於陽光的關係,產生了十字架的閃光效應,而被稱為“教皇的報應”以諷刺東德政府反宗教的政策。</h3> <b>洪堡大學</b> 位與菩提樹下大街東端建於1810年的洪堡大學是柏林最古老的大學,原稱為柏林大學,但在二戰後因柏林大學被劃分在東柏林,1948年西柏林也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學,自此原本的柏林大學就改稱為柏林洪堡大學,以紀念創辦人,同時也是德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洪堡兄弟。歷史悠久的洪堡大學也出了好多個有名的校友,像鐵血宰相俾斯麥、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馬克思、恩格斯,俄國革命的領袖列寧等;也有許多著名的教師,像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曾經在此任教,並出了四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學校主樓牆上有馬克思的一段名言:哲學家只給以世界不同的解釋,但重要的是去改變世界。學校對面則是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青銅塑像。 洪堡大學對面的貝貝爾廣場 <b>空書架 </b>在貝貝爾廣場,有一處由以色列藝術家Micha Ullman設計的藝術品-空書架,以紀念納粹1933年5月的焚書行動。 <h3>在空書架旁邊有海涅在1820年寫的詩:<b>這只是個前奏,他們在何處焚書,他們也將最終燒毀人類。</b></h3><h3><br></h3><h3>站在空書架前,不得不感嘆哲人的智慧。歷史不會重演但又何其的相似。柏林,這座見證了歷史與時代的城市總是會給人們帶來思考和回憶。</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