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向犍城觅旧踪,</h3><div>旧景依稀旧情浓。</div><div>乡愁一缕醇如酒,</div><div>往事经年若梦中。</div><div>城乡风物惊巨变。</div><div>亲友宴席喜重逢。</div><div>不作书生空长叹,</div><div>佳酿几杯诉由衷。</div><div><br></div><div>前几日重回故里,追寻往日足迹,探望亲友,参观县城新貌及母校新址,感怀甚多。且把拍摄的图片配点文字做成网页,与各位亲朋故旧共享。</div> <h3>犍为旧城(网上图片)</h3> <h3>犍为新城(网上图片)</h3> <h3>随着年岁的增长,变得愈加怀旧。不久前连遭重击,一是老父仙逝,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与我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了;二是石定义兄去世,让我失去了此生交情最为深厚的挚友。元月初在写小学、初中阶段的回忆文章时,就觉得应回一趟故乡和母校,重游那些留下我们儿时足迹的地方,找回一点当年的感觉。由于在犍为已无亲人,退休之后我几乎没有回去过。到了我们这把年纪,坐而思,起而行,想起来的事就必须马上去做,否则一拖再拖,最终留下的恐怕就只有遗憾了。</h3> <h3>犍乐两地路程很短,如今通了高速公路,交通更为便捷。3月13日早上,我用电话联系,搭上了来到家门外接人的“组合的士”,一小时后就住进了犍为城内的天波大酒店。我计划用两天时间完成几件事情。一是浏览县城新貌;二是参观犍为一中新校园;三是到虎吼坝、安乐窝、翠屏山、龙池等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走走看看。同时抽空拜望几位亲友。因为事先微信联系了一位王姓小友,得到他的盛情接待,有他驾车并义务导游,所以此行十分顺利。</h3> <h3>13日下午小王驾车带着我沿着滨江路由北向南前行,时而停下观景、拍照。这条滨江路早些年就有,但颇为狭窄,毫无特色。近年在一位陈姓县委书记主持下大刀阔斧地改建拓宽,变成县里的一条景观大道,成为市民休闲,游人观景之地。犍为老百姓无不称道。</h3> <h3>犍为滨江路景色</h3> <h3>滨江路景色</h3> <h3>滨江路上仿建的城楼</h3> <h3>在滨江路上城楼前留影</h3> <h3>江边有不少茶棚,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我记忆中这段河滩地叫做“杨寺庙”,是我们小时候冬天抓“五香虫”(俗名打屁虫)的地方。远处隐约可見的是犍为岷江大桥。</h3> <h3>岷江河对面是“上渡口”,那些“打屁虫”就是从那里的青杠林中飞过江来钻到鹅卵石下越冬的。</h3> <h3><font color="#010101">滨江路景色</font></h3> <h3>拓宽后的滨江路</h3> <h3>滨江路景色</h3> <h3>滨江路边上的“犍师附小”。其实这里一年前还是犍为一中的校园,一中迁走后,县上将这个校园给了附小。据说附小校园则给了南门小学。这样一来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改善。</h3> <h3><font color="#010101">写到这里倒让我记起一件轶事。滨江路上的这个校园仅有30余亩,对一所重点高中而言,确实太狭小。但即使这30余亩,也是艰苦“斗争”得来的。当初犍为一中从文庙中迁到滨江路时,县上原来只同意给20亩地。当年我在市教育督导室任职,正好介入了此事,为校园面积太小与时任分管教育的程副县长争得不可开交,最终吵了一架。这一架吵得值,后来县上妥协了,把县运动场给了一中,校园总面积增加了十多亩。二十年后,时移事易,如今一中的新校园整整200亩,建设费用2亿多。这全都得益于这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记得上世纪90年代“普九”时,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当时有个口号叫做“人民教育人民办”,实则向老百姓转嫁负担。如今回忆起来仍然让人感叹!</font></h3> <h3>当年的盐关所在位置。文革期中,回乡的同学们经常在这里的茶铺喝茶、玩扑克牌,刘继伦老师是我们这伙人的核心。如今,这里成了带有音乐喷泉的广场。</h3> <h3>过去的盐关,如今的广场。</h3> <h3>站在盐关岷江河边,眺望对岸的下渡口。这是我们上高中时多次参加劳动的必经之地,有几个同学的家就在场上。图中左上角白色的两栋楼房,据说是现在的下渡中学。</h3> <h3>紧靠盐关,原来种满蔬菜、花生、甘蔗的黄旗坝已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的新城。</h3> <h3>黄旗坝河对岸的黄旗山</h3> <h3>河边绿地、树木</h3> <h3>黄旗坝临河边上全部园林化了</h3> <h3>黄旗坝新城河边的园林</h3> <h3>如今黄旗坝河边</h3> <h3>岷江河边园林景色</h3> <h3><font color="#010101">犍为仅是一个小县城。从其几十年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可以悟出许多道理。改革开放之前县城几无变化,且趋于破败,最近三十多年却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究竟是该“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font></h3> <h3>在黄旗坝钓鱼嘴留影。河对面地名叫“大石母”。小时候多次从这里过河到虎吼坝去玩。右方隐约可见的是新建的犍为岷江二桥。</h3> <h3>基本峻工的犍为岷江二桥。今后213国道将不再经过县城,而从对岸走,经二桥到清溪镇、沐川。</h3> <h3>13日下午四时许来到犍为一中新校园。图为网上下载的母校新址位置图。犍为一中新址在县城往南岸沱方向的坡下,位于铜高村,一边靠近213国道,一边临近从清溪镇流下来的马边河。</h3> <h3>犍为一中新校园的大门。</h3> <h3>在母校大门前留个影</h3> <h3>学校主楼</h3> <h3>主楼前的孔子雕像</h3> <h3>校园广场中矗立着几根文化柱,这一根上简述了学校历史。</h3> <h3>校园景象之一</h3> <h3>我们高六○级校友赠送给母校的大树</h3> <h3>科技楼与艺术楼</h3> <h3>校园景象之一</h3> <h3><font color="#010101">校园景象之一</font></h3> <h3>校园景象之一</h3> <h3>校园景象之一</h3> <h3>教学楼内一瞥</h3> <h3>运动场和教学楼</h3> <h3>运动区</h3> <h3>室内运动场</h3> <h3>学生宿舍外观</h3> <h3>学生宿舍院内</h3> <h3>学生宿舍内走道</h3> <h3>学生宿舍内的设施</h3> <h3>学生食堂</h3> <h3>与王斌校长合影</h3> <h3>校园紧临马边河,河对面是丁家坝。</h3> <h3>河边景色</h3> <h3>校园外马边河上的一座桥</h3> <h3><font color="#010101">14日上午小王驾车过岷江大桥,沿县城对岸正在扩建的213国道前往虎吼坝。这里是我小时候常去玩耍,留下了极深印象的地方。13日中午,我去拜望曾担任过县计经委主任的老同学罗显质时,他曾告诉我,大石母、虎吼坝一带几年前曾打算建一个生产多晶硅的工厂,投入了几个亿,征地,挖山填方,建起了部份厂房,尚未完工就遇上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狂跌,于是停了下来,至今一片荒芜。虽然明知人事全非,我仍坚持旧地重游,去那里看看。</font></h3> <h3>荒废了的“永祥多晶硅公司”的办公楼</h3> <h3>多晶硅项目征地后,为虎吼坝失地农民建的安置房。项目流产,此处房屋前不靠村后不靠店,至今似乎还无人入住。</h3> <h3>尚未完工的厂房</h3> <h3>虎吼坝上坝的土地基本被征用。上千亩地一片荒芜。一个决策失误,浪费了无数的国家资财。</h3> <h3>只有下坝估计还有几百亩农地还在耕种。</h3> <h3>正值春季,坝上麦苗青青菜花黄,时而可見有农民在地头劳作。</h3> <h3>田畴、竹木、隐约可见的农舍,又令我忆起儿时在坝上与小伙伴们玩耍的情景。在坝上已经没有亲戚,去到坝上也找不到认识的人了,只得怅然离去。</h3> <h3>紧靠虎吼坝的文峰山。山上的白塔依然如故,巍峨屹立。</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虎吼坝返回时,小王带我来到岷江上游正在施工的航电工程犍为枢纽的工地。</font></h3> <h3>我们站在坡上,居高临下观看施工现场。</h3> <h3><font color="#010101">网上下载的岷江航电示意图。图上的犍为枢纽、龙溪口枢纽正在施工中。可以想见,几年过后当工程完工后家乡又将会大变样。</font></h3> <h3>中午,表弟宴请,侄辈相陪。虽然相距不远,却各忙各事,难得相聚。念及往事及已故亲人,不禁唏嘘。如今家国向好,生活安定,儿女有成,身体康健,已老怀足慰。</h3> <h3>与表弟共饮一瓶白酒之后,谢绝众人邀约,独自去到幼年玩耍的安乐窝、翠屏山、龙池等地游览。带着酒意,意识似乎更为清醒,诸多往事一一浮上心头。</h3> <h3>当年的安乐窝,我们粘蝉子,抓螃蟹的地方,如今面目全非,犍为八景之一的“圣泉漱玉”已旧迹难寻。</h3> <h3>安乐窝过去有个寺庙,庙址后来变成了县人民医院。如今县医院正在搬迁,这里将成为中医院的院址。</h3> <h3>翠屏山上郁郁葱葱</h3> <h3>翠屏山上的这个亭子印象中当年没有,应是后来建的。</h3> <h3>沿着石阶梯拾级而上,登上了翠屏山。</h3> <h3>翠屏山后的湖水</h3> <h3>沿左边的小路下坡可到湖边,沿右边小路可往真武山,时间精力都有限,只能免了。</h3> <h3>山间翠竹</h3> <h3>翠屏山上新建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此碑曾建在县城西门外的广场边,后来被毁,如今新建,反映了一段历史的真实。抗战期间四川属于大后方,四川人参加抗战不可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只可能参加国民党的部队,但八年抗战期间,他们打的是日本鬼子,保卫的是中华疆土。</h3> <h3>小小的犍为县抗战期间居然有六万多子弟投身抗日战场,伤残四千余人,六百多人殉国。这些史实令人动容,我过去也不曾知晓。</h3> <h3>路旁的白色野花似乎是为祭奠这些英烈而开放的。</h3> <h3>龙池广场。这里早年是犍为八景之首的“龙池春涨”,风景绝佳。后因时局动荡年久失修而衰颓。改革开放后政府本来已有财力整修,却被一徐姓县委书记执意填成了广场。</h3> <h3>一泓池水、池中荷莲,两岸杨柳、黄桷大树,俱已不見踪影,只剩下了瓷砖铺嵌、硬化了的路面。</h3> <h3>龙池边上,我们当年就读的新城小学,如今成了商业大厦。</h3> <h3>龙池边上我们平时玩耍,看人垂钓,上学路过,美术课写生的地方早已面目全非。</h3> <h3>我和石兄曾经居住过的米井街。当年的大杂院已全部建成了钢筋水泥的楼房。</h3> <h3>当年的池壕沟,已成为一条小街。往日注入龙池的潺潺流水,只能在记忆里搜寻了!</h3> <h3>14日晚上,又是朋友宴请。席间谈古论今,缅怀故人,气氛温馨,一片祥和。退休之后,我已很少同这些小朋友联络。但知我前往,一个个争着做东,实在盛情难却。这类聚会,喝酒“在劫难逃”。于是此行带着满怀乡愁而来,装满一肚美酒而归。</h3>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日故乡之行,我的感触比这诗句还多,心情颇为复杂。有振奋,为家乡的建设和国运的复兴。有隐忧,为掌权者中总会混进一些为害一方的败类。有欣慰,为亲友中多年不易的真情。有惋惜,为曾在这里共度时光,却已故去的师友。有感慨,年少的时光不再来,当年的场景不再有。(2018年3月16日)<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