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井下桃花庵主

<h3> 提起范曾,当今文文艺界可以说无人不晓,他拥有众多文人毕生追求的理想:大儒、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诗人等。他在公众场合也自封为“大师”,很多人惊于他自称“坐四观五”的狂妄。他说,画分九品,正六品,负三品。四品:己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h3> <h3> 文艺家一般都是因作品的名气而被人熟知,但我知道范曾此人是从我兄长那里知道的,因为我在工作之余喜欢国画,兄长告诉我,范曾的画你可以看看。后来,我买到范曾画集,仔细看了一段时间,但我从不临摹他的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我的造型工底差,范曾的作品大多是人物画,画好人物画必须有很强的造型功底才行。<br> 今天,打开网络,关于范曾的评论文章每天都铺天盖地的出现,但大概可分为两派,一派是赞他的画作水平高,一派是喷他的书法和人品。少有人对他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和诗人方面的评论,因为后者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说三道四,诗文的评论很难像书画评论那样用直观的言词表达,诗文高于书画的原因也在此。“老梁故事”说,范曾的国学水平只是一个爱好者,诗作水平更是一般般。我在网络上听过范曾的《国学讲坛》一节,时长大概四十五分钟,但他的确没有给我期待中的想像那样好,他回答观众的问题时,也没有正面解答,甚至有意绕开问题背诵先贤们的著作,有点像新闻发言人背稿子那样,实在给人感觉不痛不痒。不知是他故意炫耀学问还是真的讲不明白……</h3> <h3>有人说,你喜欢一个人,你就得了解他;你不喜欢这个人,但你喜欢他的作品,那你更要了解他。我现在属于后者,所以想谈谈我对范曾书画们看法。</h3> <h3> 范曾的书法,书法功底是有的,也就是说,他完全可以写出被大众接受的“平正”之体,但问题是他未过“平正”关,就直奔“险绝”,这是书家大忌,最后,很难达到“复归平正,通会”的书法最高境界。他是属于才学高于技法的人,所以,在画家字里,范曾的字还是蛮有个性。他早期有白描的功底,又是画史专业出生,他应该在瘦金体中得到启发,但更多的还是受到他老师郭沫若的影响,不难看出,他很想走捷径成功,他的画像潘天寿一样成功了,不到三十岁就名扬京城,而书法却失败了。这根他过早成名有一定的关系。直得后人深思。</h3> <h3> 范曾的画乍看虽大气逼人,细看给人感觉很薄,厚度不够,原因是他借用了潘天寿的方法,不同的是,潘天寿善画花鸟,范曾画人物,范曾人物画背景的山石竟根潘天寿与李苦禅的画相差无几,石块大面积设色,加上几个苔点,偶用几笔斧劈皴。人物的衣带纹络也用同样的折带笔法,只是极少皴,在这点上,他赶不上同时代的刘文西,中国画少了皴,画面一定会显得很薄。此类画风,像古董玉器,只可玩赏,无实用价值,难能蔚然成风,继往开来。范曾在李苦禅那里掌握了构图的奇险,但没有李苦禅的画那样有厚度,用笔也没有李苦祥那么粗犷,李苦禅是大写意,范曾是兼工带写,所以,范曾的作品看起来比他老师李苦禅的画“干净”,但笔墨线条的质量却稍逊一畴,这就是缺泛写意画必备的书法功底。<br> 范曾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特别是在艺术上,他在蒋兆和那里掌握了人物严格的造型功夫与表现技巧,但他没有像蒋兆和那样专功写实,而是结合他的史学特长,另辟蹊径专画古代名人高士,所以,在一般人看来,他好像开创一代画风,但他少了蒋兆和对社会现实的悲悯与同情,在这点上,不得不说,他与同时代的画家少了一点文人的情怀。然而他通过慈善来表达他对社会的感恩,就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尊重与点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