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途随想(3)

关东儒生

<h3>&nbsp;&nbsp; 文 | 李祥熙</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 打从去年10月开始,我每天都要乘地铁往返于居住小区与所受聘单位之间。广州的地铁人满为患,上车有座位的时候不多,或倚或站的机会有余。将近40分钟的车程,唯一能做的就是闭目养神、任思绪信马由缰,慢慢竟也生出些许思想碎片来。于是,集腋成裘,凑够数条便用美篇发出,不为示人,只为省己。此前已发过两篇,以下是第三篇,依旧冠名《车途随想》。</div> <h3>&nbsp;&nbsp;&nbsp; 对普通百姓而言,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h3> <h3>&nbsp;&nbsp;&nbsp; 不读书,你就不会有思想;不读好书,你就不会有好的思想;不读经典书籍,你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思想。</h3> <h3>&nbsp;&nbsp;&nbsp; 矛盾无处不在,有矛盾不足为奇,关键是如何面对矛盾和处理矛盾,使矛盾在对立中趋向缓和、达到统一。</h3><div>&nbsp;&nbsp;&nbsp; 中国文化重视矛盾的统一面向: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不同而和。</div> <h3>&nbsp;&nbsp;&nbsp; 所谓敬而远之,就是对你不喜欢的人和事表面上恭敬,内心则与其保持距离。</h3><div>&nbsp;&nbsp;&nbsp; 所谓信仰,就是无条件地相信和追随某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对象,并甘愿受其支配、为其献身!</div> <h3>&nbsp;&nbsp;&nbsp; 活着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现象,活法是一个受环境影响的人文选择。</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判,换一个角度、变一种参照,结论就会与原来大不一样。</font></h3> <h3>&nbsp;&nbsp;&nbsp;&nbsp; 古人所谓的学是认识、是知晓,所谓的仕是实践、是行动,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亦是认识——实践、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h3> <h3>&nbsp;&nbsp;&nbsp; 人都为心外之物所累,只是所累的方面不同。比如,有人为身体所累,有人为子女所累,有人为财富所累,有人为欲望所累。</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 不快乐,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由我们的错误认知造成的。认知一变心地宽,快乐的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font></h3> <h3>&nbsp;&nbsp;&nbsp; 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若干难于启齿的故事,名女人尤其如此!</h3> <h3>&nbsp;&nbsp;&nbsp; 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但直立行走的未必都是人。</h3> <h3>  作者 李祥熙 网名关东儒生,男,1957年2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儒家文化学者。不惑之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存有温情和敬意,通读《四书》并多有心得;知天命之年开始从事国学传播事业,曾多次应邀赴台港澳交流讲学。主要研究领域: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主要著述:《四书之道》《孔子•儒学与现代社会》《中华文化与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省法显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兼任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退休前任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中华文化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主编。现为《咏仁学馆》公众号创办人,原创移动微视听杂志《弘道楼》创办人兼总编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