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是个农村娃,从小学到初三一直在农村就读,留在童年记忆的也是上树抓鸟、下河捕鱼、扛着锄头锄地的邻里乡亲、暮归的牛羊、日落时家家户户烟囱里升腾起的袅袅炊烟、房子后边的那个小池塘、满天星星下的专属小乡村的那片静谧……1987年的秋季,带着这一身泥土气息的我进了城,在大同二中106班复读初三。混混沌沌的我,当时根本不知大同二中的分量,就那么稀里糊涂地拉开了走进城市的序幕。<br></h3><div><br></div><div> 上学的第一天,就发生了糗事。进教室里老师领着做了自我介绍,下课要去做操了,我随大伙来到了楼下,好家伙,人真多,一个操场站得满满的,再回头一看,我们班哪去了?我站在队伍后面,看哪个班都像我们班,茫然一片,最后只好随便找个位置做完了广播体操。结束后随大伙进了教室,坐在最后一排我的座位上,班里陆陆续续进着同学,进来的都要瞧我一眼。“也许大家都想认识一下我这个新来的同学吧。”我若无其事地掏着书,发现书包不对,看了看四周,座位对啊。一个女同学坐到了我旁边……不对,同桌应该是一个瘦小的男同学啊!我马上意识到,自己进错教室了。腾地站起来,我“理直气壮”地走出了教室,其实可以说是逃出教室,又满脸通红地低着头走进了本该走进的106班。</div><div><br></div><div> 也许是个新生吧,我的每科第一节课都被提问了。数理化英语我都不怕,到了语文政治我头就大了,因为同学们回答问题都是普通话,可我不会,地地道道的大同话在课堂上显得是那么另类。此后的一年,语文和政治我都是蜷伏着上的,从不敢抬头,怕老师提问,也怕被同学笑话“乡巴佬”。所以那学期我基本与同学接触很少,每天迟迟来早早走,坐在座位上也很少走动。</div><div><br></div><div> 认识这个班是从先认识班主任张娟老师开始的。之前的班主任训同学不是教鞭就是粉笔头,而张老师却很温柔,那腔普通话与我是那么优美动听,同学们要是知道当年的我那么喜欢听老师训他们肯定会揍扁我的。张老师还有一件事做的令我一辈子难忘。那年冬季我患上了鼻炎,每天脚下堆着一堆洗有鼻涕的纸。那天自习课,同学们都忙着复习,张老师在课桌间轻轻踱着,到我跟前时,老师从后边提来簸箕扫帚,把那堆沾有鼻涕的纸扫起端走了。就是这个没有一句话的举动,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直这样要求自己,要求我的环境和我的孩子。</div><div><br></div><div> </div> <h3> 通过鼻炎,我还记住了一位同学——王轶稚,每到放学她会把一沓废纸放我桌上“给你清理管道用”,还时不时伸过她的手细数我留给她的疤痕,正是这种肆无忌惮的“伤害”成就了那段友谊。跟她同桌的是一个很美的女孩叫刘晓琳,眼睛大大,睫毛弯弯,至今在我记忆中还是忽闪忽闪的,我觉得她是用眼睛与世界对话的。刚开始做操找咱们班就是凭借她俩的,因为她俩个子高好找,座位又挨着。左华,门杰,殷明,卢丽华是凭借他们特殊的姓让我记住他们的,我以前的同学不是姓王就是姓李姓白,这种姓好像应该出现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还有一些同学是班干部公众人物走进我记忆的,像秦霞,周泓,何君,白力衡等。有一个女孩是通过考试让我记住她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门门功课我第一个交卷,就是英语让一个女孩抢了先,她就是当时的英语课代表周泓,一个洒脱漂亮的女孩。还有一个同学陈佳涛,记住他是在一次参加全市数学竞赛,同桌的他一次借给我十多本有关数学的辅导书,虽然不争气只拿了个三等奖,但那份同学情令当时的我真的很感动。陈敏,郭海琴,张体新,李建军,张强,邢兵,王文棹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一步步走进我的世界,丰满了那段人生,许多的小故事靠大家去回忆吧。不知当年的我留给了你们怎样的记忆,是天边飘来的一朵云彩?还是温湿记忆的一场毛毛雨?但1988维系了当年的你我,共同见证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喜怒哀乐与风花雪月。</h3> <h3>106班最后给我划上句号的是晓琳的一封信:</h3><div><br></div><div>少娥你好!</div><div><br></div><div> 分别几日如同数载,真想你!不知你近来怎样?我衷心祝愿你金榜题名,实现你的夙愿!</div><div><br></div><div> 咱们的成绩下来了,我问了下别班的高分:104班孙砚青575分,107班何静563分,你居第三552分,106班我和王文棹都是545分够惨的。</div><div><br></div><div> 你走了以后,又走了几个,王文棹也回村考去了,张娟老师像得了场病,一天没精没神的……</div><div><br></div><div> 晓琳于88年5月25日</div><div><br></div><div> 由于农村户口,我无法参加市里中考,父母孩子多没考虑过让我上高中,所以参加完毕业考试我便回村备考中专了。说实话当时收到那封信我很难过,日记中写到“张老师,您就当没遇到我这个学生,原谅我的离去,原谅我的无奈!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不会令大家失望的!”走的匆忙,没顾得照毕业合影就走了,令记忆多了份遗憾与缺失。那一年虽然短暂,但日后我挥舞衣袖抒写人生的那份自信与洒脱却是那一年拥有的,那段记忆让我知道了自己这个农村娃也很优秀。</div><div><br></div><div> 时隔三十年,当同学们建起106班微信群时,一句“相聚只为重拾当年的记忆”,让大家再次走到了一起,一张合影终于记录下了那个瞬间。此时的我们已为人母,为人父,为人师,或是镇府小职员,或是个体富商,我们都变了,岁月无情地给我们刻下深深印记,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同学,那份情永远不会变,会一直感动着我们每个人,温暖着每颗心……</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