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 /> 3月13日(周二)下午,语文组教研活动时间。学校教研室策划已久的校内研训活动"课堂观察及百家讲坛式课例研究"正式拉开序幕。由语文组高一语文教师周怡开讲第一课。十四位课堂观察团成员、白和平校长和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许声松老师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和观摩,观摩室里也坐满了语文组和其他科组的老师。场面宏大,气氛热烈。<br /> 为了贯彻执行白和平校长"加强校本研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精神,学校教研室制定了《课堂观察及百家讲坛式课例研究活动方案》,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三个目标"的活动主题,要求各教研组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打造"共同成长的合作伙伴关系";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打造"活动、合作、反思"的课堂,实现教师成长,学生成长,课堂实效的目标。<br /> 为了保证研训活动有序实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高考科教研组长为主体的课堂观察团,选定了五个教研组在高一年级和初一年级进行实验。活动开展以"讲课·观察+微讲座·反思+议课·诊断 "的形式,本学期将进行十次活动。<br /> 作为第一讲的语文课,周怡老师的课题是《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周怡老师首先把教学设计和教情、学情等信息印发给课堂观察员,让观察员对这节课教学的设计、教学目的、活动方法、学情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为课堂观察做准备。第一节出课教师授课,观察员进入课堂按着自己的观察角度进行观察记录。第二节微讲座,周怡老师以说课反思的形式对自己这节课进行阐释。第三节课由课堂观察员进行观察信息分享,每一位观察员如实呈现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建议。</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 /> 作为观察团成员,我观察的角度是"怎么教"中的三个。观察记录如下:<br /> 角度1:详略得当是否做到了易懂的少讲或不讲、易混的细讲并辨析?<br /> 观 察:在介绍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时,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接龙回答常见的几种描写方法,教师同时在PPT上打出。教师的意图在于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是否记住了学案上的介绍。<br /> 建 议:我认为这个环节应该省略,因为学生手里都有学案,学案上清楚地介绍了各种方法,况且这些方法也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理解后会运用即可。或者在后来具体分析人物时,进行检查式分析,顺带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分析人物环节,在分析人物时掌握描写方法,比死记硬背要好。<br /> 角度2:教学资源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br /> 观 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时,主要是借助教材里的小说节选部分。教师在导入时,给学生讲了"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的故事,还展示了三幅影视剧中林黛玉扮演者的照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林黛玉"。<br /> 建 议:教材的使用是比较充分的,人物形象特点也必须局限于本节选中的形象特点,不能从《红楼梦》整本书中去概括形象特点,不然就是教材使用不当。"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的故事,作为导入材料,应该对本节课人物分析帮助不大,导入的目的性不明显,建议换一个能体现林黛玉形象特点的故事导入,会更直接进入教学内容。三幅"黛玉"照片,对认识黛玉形象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对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有好处。教师是先放后收,先展示给学生看并思考,然后带着学生进入课文,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最后又回到照片上来,要学生谈哪一张照片更符合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其实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先从文字里读懂认识林黛玉,然后再从照片上进行确认,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林黛玉",让学生能说出自己心中的形象是关键,也是亮点。这个环节有三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黛玉"形象。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听得懂,学得进,说得出,有效果,从而真正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角度3:学法指导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br /> 观 察:周怡老师在学法上指导和培养比较明显。先介绍分析人物要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入手,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还交给学生"解题思路三步走"和"答题模式"限定等,可谓用心尽力。在具体分析人物时,还采用了举例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去依葫芦画瓢。这些教学行为,我想源于学情而定的,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但这样把小说阅读,特别是人物鉴赏审美课上得很功利,简直就是奔着考试去的,没有在课堂里真正落实语文科的核心素养。<br /> 建 议:改变这种"目标·达成·反馈"阶梯式的课堂模式,进行"主题·探究·表现"登山式的课堂模式,突出问题教学,合作探究,展示表达。比如人物分析,不要"请君入瓮"式的什么描写方法,课文里的具体文字在哪里,分析概括形象特点。我们可以不先从方法入手,先从人物入手,先设置一个问题主题,如"你认为林黛玉在节选文段里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在节选课文里,你最喜欢或讨厌谁,为什么?"学生接到问题指令后会去读书,寻找,讨论。喜欢谁?喜欢他什么?喜欢的理由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描写的地方寻找到喜欢的理由,概括出人物在心中的形象。学生表达后,教师可以点拨说那是什么什么方法。这是一个以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发现表达的自学过程,它要好于老师为学生准备好工具,帮其寻找到目标,最后完成任务要生动得多。另外,教师也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在同学回答问题或者展示成果时,其他同学一定要停止一切活动,认真倾听、思考、评判、碰撞。倾听是前提,没有倾听,就没有深入的思考,准确的评判,激烈的碰撞。再说,倾听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做人的品质,一种思维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老师认真培养的。</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总之,感谢周怡老师的付出!一位年轻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变革,可见我校教师的素质和精神!我们通过观察,确实感受到课堂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老师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像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说的那样,课堂在静悄悄地革命!也许您不懂我们的变化,也许您没看到我们的变化。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原来的课堂,我们的学情。变化着,就是有未来,无论是学生,是教师,是学校,还是我们的教育!</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