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记印度阿旃陀和埃洛拉石窟

TK

<p class="ql-block">  事隔多年后整理照片集,印度石窟的旧影勾起了一段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回想2014年春节期间花了24天(2月1号~24号)在北印度(孟买以北)坐火车穷游了一遭,从新德里开始,一路走了斋浦尔、乌代布尔、孟买、奥兰加巴德、瓦拉纳西、克久拉霍、阿格拉、阿姆利则、最后德里结束,行程如图。印度是文明古国,现存诸多世界文化遗产,此行程就包括了八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第五站奥兰加巴德的阿旃陀石窟和埃洛拉石窟以其规模之巨大,雕刻之精美令人难忘!</p> <h3>2月8号下午结束了在孟买的行程,乘公交抵达维多利亚火车站,准备前往奥兰加巴德 。</h3> <h3>这个在正常使用的火车站居然也是世界遗产呐。在世界遗产里应该是独此一家吧!</h3> <h3>维多利亚车站站台内景,印度的火车站无任何安检设施,进出随意。现在回想起来,印度火车在坐席无人检票(卧铺还是有查票的),自由上下,感觉印度人民喜欢坐火车,虽然收入不高,但坐火车的热情不减,车厢里熙熙攘攘,小贩来回穿梭。</h3> <h3>经过一夜的火车于2月9号(周一)清晨抵达奥兰加巴德,站外街景。奥城不大,是前往阿旃陀(以下称阿窟)和埃洛拉石窟(以下称埃窟)的集散地,市内旅馆很多,火车站外右侧一条街都是旅店。根据攻略信息知道,埃窟周一休息,阿窟周二休息,所以今天只能去阿窟。</h3> <h3>安顿好住处后,即在火车站外坐上开往阿窟的小巴,经过二个多个小时车程即抵达阿窟景区。外国人购票250卢比/人,印度人10卢比/人(印度的世界遗产景点除泰姬陵外均按此规购票,泰姬陵额外得买文物保护费)。</h3> <h3>  阿窟位于奥兰加巴德东北百余公里的瓦古尔纳河谷中,石窟凿于一处新月形暗色岩陡崖上,共30窟。其中最早凿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据说公元640年前后玄奘曾到过此地,并描写这里的伽蓝“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br></h3> <h3>阿窟曾长期湮没,1819年,一位英国军官在打猎时发现了石窟。1983年阿窟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h3> <h3>  景区不大,游人不多,游览拍照都很惬意。同胞来此地的不多,只见到几位来自广州的女大学生。景区游览道路就一条,石窟沿着景区来路的方向依次编号为1至30。因此,参观也就从1号窟开始。</h3><h3><br></h3> <h3>走近1号窟,立即被其宏大的廊厅所震撼,要知道,这是用简陋工具在玄武岩石上雕凿出来的,工程难度远在敦煌莫高窟沙岩之上。在阿窟参观,主要的窟需要脱鞋进入,好在印度不冷,不会影响参观心情。</h3> <h3>窟内是个约几百平方米的大厅,雕琢有巨大的立柱。窟内相对比较暗,窟内四壁均是壁画,有暗光源照亮,观赏尚可,只是摄影效果差了!</h3> <h3>这是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一位手持莲花的菩萨,照片上光点是相机闪光灯所致。</h3> <h3>(网上照片)</h3> <h3>窟顶也绘有图案</h3> <h3>立柱顶部装饰雕刻十分精美</h3> <h3>立柱底部</h3> <h3>窟内实景(网上照片),此窟为僧房窟,小门内就是僧房(注:阿窟分成两种窟洞,佛窟和僧房)。</h3> <h3>10号窟内景,该窟为佛窟,它被认定为阿旃陀最早建造的窟洞,阿窟的所有佛窟基本上是这样建制。有意思的是,佛塔上并无佛像,看来此时此刻佛的影像还没有诞生呐!</h3> <h3>10号窟内列柱上的图案。此窟无精美雕刻,也许是1世纪的人们对佛教的想象力还不足吧! </h3> <h3>19号窟为佛窟,也是所有窟洞外观雕刻最为精美的。</h3> <h3>19号窟外观(网上照片),这种浮雕造型,显示是耆那教的窟。</h3> <h3>顶层局部</h3> <h3>奥兰加巴德火车站外观,其建筑风格就是仿阿旃陀19号窟。</h3> <h3>忍不住与这些雕刻近距离留影</h3> <h3>19号窟内佛塔,佛龛和列柱雕刻也十分精美。</h3> <h3>窟内局部,光线运用的真好。(网上照片)</h3> <h3>26号窟,需要脱鞋进入,看来是值得一看的喔。因为已经知道哪个窟需要脱鞋入内参观,就是这个窟有看头。</h3> <h3>佛塔</h3> <h3>窟内有一佛祖磐涅的雕像。阿窟所有佛像均为岩凿而成,与敦煌莫高窟里塑造的佛像不可同日而语。</h3> <h3>精美的佛龛雕刻(网上照片)。</h3> <h3>眼到之处,都是精美的雕刻,令人兴奋。</h3> <h3>30个窟中,僧房窟基本是门可罗雀,望一眼就路过了,走到这个位置就算游完了窟洞,约3小时左右。</h3> <h3>阿窟景区道路一瞥,台阶上面就是窟洞区域。印度景区(那怕是顶着世界遗产的头衔)都没有宏大豪华的游客中心,也没有搞景区交通车。</h3> <h3>景区停车场上的猴子。猴子知道游客会投食,因而聚集在附近等候。在印度,任何动物都不怕人。</h3> <h3>阿窟全景图,再次回望阿旃陀石窟吧 ! 阿旃陀石窟熔建筑、雕刻、绘画于一炉,幸亏有长期凐灭经历,才使得后人得以完整观赏到印度古典文化艺术,同时不得不信服其文明古国的称号。另外,阿窟的建造规模和难度也令人震撼,使用简陋工具的印度先民完成如此岩凿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从宗教的角度看,阿窟有佛教在印度发展壮大的遗迹,虽然今天佛教在印度已经销声匿迹,可告慰建造阿窟先民的是,佛教在隔壁邻国香火正旺,后继有人!</h3> <h3>10号(周二)去埃洛拉游览。清晨搭车去埃窟前,来到奥市火车站解决早餐和购买瓶装水。印度稍大些的火车站都有餐厅和商店,时刻供应餐饮和商品,且质量可靠,价格合理。</h3> <h3>在奥市北部汽车总站搭班车,24卢比/人,经过近一小时车程抵达埃窟。</h3> <h3>  埃窟位于奥市的西北30公里处,共有34窟,开凿于蜿蜒两公里长的陡峭岩壁上,34座分属于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石窟依次排开,形成了“三教同山”的局面。</h3><h3> 埃窟建于7世纪至11世纪,1983年列入世界遗产目录。</h3> <h3>进入景区,远远就可以看见埃窟最著名的16号窟--凯拉萨神庙,它是今天游览的重点。</h3> <h3>为了不走回头路,游览是从1号窟开始,1~12窟为佛教窟。埃窟的有许多都是两层结构,看来岩凿的功夫比阿窟有进步呀 。</h3> <h3>在佛教窟中,10号窟人气最旺</h3> <h3>10号窟也是两层结构</h3> <h3>窟内建造与昨天在阿窟所见一致</h3> <h3>留个影,是不是有慧根呀?</h3> <h3>13窟为僧房,规模巨大,有雕凿的楼梯,与现代的三层楼相当,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埃窟的鼎盛。</h3> <h3>16窟是著名的凯拉萨神庙(Kailasa Temple),是印度教窟。这个神庙于8世纪开始建造,由劈山镂空而成,与乐山大佛异曲同工。利用山体凿造成庙宇,在千余年以前的世界上可算是伟大的创举。整个工程前后耗费百余年的时间才完工,颇为体现了愚公移山之精神。</h3> <h3>首先沿着旁边山路逐渐俯瞰神庙,外观布满了大量浮雕、壁龛和饰带,视觉上有些难以置信。</h3> <h3>神庙主殿塔外观,四壁雕像众多,其展示出的高大雄伟的纵深感和精美的雕刻,让人流连忘返,虽然烈日当空,仍久久不愿离去。</h3> <h3>在强烈的阳光下,主殿塔外壁上的雕刻分外清晰。</h3> <h3>俯瞰神庙。由于高度和光线的关系,不能把神庙的全貌拍摄下来,因此也就不能把震撼的感觉记录下来,遗憾!</h3> <h3>俯瞰神庙(网上照片)</h3> <h3>网上最能够体现神庙概貌的照片了,劈山的规模一览无余。</h3> <h3>下山进入神庙,这是神庙的门口。</h3> <h3>遇印度小学生,经常在旅游景点看见印度学生前来参观游览。</h3> <h3>天桥结构</h3> <h3>印度教中这个柱十分惹人注目,肯定有其寓意,只是外族不知晓而已。</h3> <h3>主殿一角</h3> <h3>主殿底部雕刻有象群,意寓托稳主殿。可想见当年印度先民的艺术想向力相当高超了,也反映出当年印度教的鼎盛。</h3> <h3>主殿内景</h3> <h3>所见之处,尽是精美雕刻。</h3> <h3>印度教的雕刻比佛教精美。</h3> <h3>劈开的山体底部凿出回廊</h3> <h3>山体中凿出寺院</h3> <h3>主殿塔底部外壁雕像</h3> <h3>(网上照片)</h3> <h3>回廊里的雕像,据说是印度教的神,手多神力大。很多印度人在此留影,看来是个有名气的神呐。</h3> <h3>在16号窟上下内外参观拍照,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事隔多年,回忆当时的情形用以下几个词最贴切:震撼、目不暇接、赞叹、难以置信。</h3> <h3>从16号窟出来,继续前行游览,很快就来到了21号窟,印度教的拉梅什瓦拉寺。该窟虽然规模很小,但在埃窟中也以其丰富的雕刻而著名。</h3> <h3>21号窟内圣河女神(网上照片)</h3> <h3>额的神呀!</h3> <h3>与女神们合个影吧! 印象中此雕像是有故事的</h3> <h3>30~34号窟是耆那教窟,距1~29号窟群有1公里。其实游览到29号窟已经有些累了,有突突做载客买卖,但漫天要价,虽然烈日当空,还是不愿被宰,走了过去。</h3> <h3>32号窟外表不起眼,但内部结构和雕刻都相当精美。</h3> <h3>大厅底层一角</h3> <h3>骑青狮的女神</h3> <h3>巨大的雕像令人侧目</h3> <h3>好容易找到光线充足的方向,赶紧留个影。</h3> <h3>窟附近相对偏僻,有猴群,不怕人。</h3> <h3>  埃窟真实反映出印度先民在宗教上的狂热,但这份狂热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在人们面对埃窟惊讶不已的时候,不得不被其是世界上最具有建筑技巧和最复杂的古代艺术遗产之一而折服。</h3><h3> 根据记载判断,在埃窟仍然如火如荼建造期间,阿窟已经湮灭。其实两窟直线距离不过250公里,看来古语中“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天”是前人活动范围的真实写照。</h3> <h3>从埃窟出来,搭过路车返回奥兰加巴德,晚上即乘火车前往圣城--瓦拉纳西,继续北印度之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