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哀江南

清清爽爽

<h3>安昌古镇</h3><h3> 2018年春节长假,有朋友一家人来上海,我们决定到上海周边逛逛。考虑到乌镇、周庄、西塘等古镇名气大,节假日人一定很多,经摄影的朋友推荐,我们选择了位于绍兴的千年古镇安昌。</h3><h3>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安昌古镇是绍兴四大古镇之一。</h3><h3> 虽然是大年初三,高速公路上并不拥堵,所以一直心存侥幸,希望景区里的人不要太多。</h3><h3> 快中午时,我们到达古镇,在安康寺对面停好车,沿着寺庙院墙边的小巷进入古镇。</h3><h3> 小巷尽头是一座不知年代的,有些破损的石桥,登上石桥仿佛我们也如它般带着历史的沧桑了。</h3><h3> 过了石桥到了河对岸,摩肩接踵的人流将我们裹挟着前行,各种声音掺杂着罐入耳中,失了不少的古韵。此时心中倒有些悔意,不该这个时候来访古。</h3><h3> 我理想中的古镇应该是悠闲、宁静的,没有喧嚣,三三两两的行人,几只小船慢悠悠地晃荡在河道里,几个老人闲坐在河边的廊下聊天,一只小狗懒洋洋地躺在旁边似睡非睡。</h3><h3>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会是发展的,旧事物总是被新事物所代替。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可有些古老的东西又被人们狂热地追逐。未来无人知,而历史是有记载的,所以"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如今的中国,还有几块"静"土?</h3><h3> 江南古镇的共同点是:镇中都有一条主河道,河两岸是民居,多为明清建筑。安昌古镇也是如此,河的南面是民居,河的北边是商铺。现在,南边的民居有的也成了商铺。不管是民居还是商铺,它们的最外侧都有带顶棚的长廊,使人免受日晒雨淋,这倒是极好的。</h3><h3> 古镇的桥很有特色。由于人太多,我们也没有仔细观看,认真研究,只看了三座最有名的:福禄、万安、如意。听说这三座桥是古镇女儿出嫁时必走的,这应该是一种传统。从桥名就可以看出,无论古今,人们都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h3> <h3>  腊肉、腊肠为南方所特有,而腊肠是安昌主要的特产之一。腊月至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店里、河岸边,都挂满了腊肠,还有腊肉、腊鱼、腊鸭、腊鹌鹑,这情形在我同是春节时去过的西塘古镇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气候的原因。过去没有冰箱、冷库,以这样的方式才能长久地保存,但它的颜色和味道都不是我喜欢的。可是不管怎样,我仍然能够体验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所产生的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带来的新奇享受。</h3><h3> 小摊位上有串成串的腊肠,朋友买了一串津津有味地吃着,黑乎乎的,我是不想吃的。还想着走遍江南美景,吃遍江南美食呢,看来不是什么都能吃得下的,不过尝一尝还是有必要。</h3><h3> 制作腊肠所用的酱油听说是安昌古镇里仁昌酱园生产的,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于是我们慕名前往。</h3><h3> 地方很大。前面店里,各种价格的瓶装酱油摆满了柜子,虽然价格不菲,游客们还是争相购买。当然,我们也不会空手而归。旁边的屋子里陈列着古人制作酱油的工具,一件很大的木制机器,没见标有名称。后面的大院子里几百口大缸整齐地排列着,很是壮观,可见其生产规模。</h3><h3> 扯白糖,这个名词我是头一次听说。我们也见到了一个正在制作扯白糖的老师傅,在装着类似面粉(也许是糖粉)的大塑料盒子里拉扯着,和手拉面一样,反反复复,最后变成了一根根非常细的龙须糖。至于后面怎么操作,我们没有继续看,但见成品一颗一颗地装在小盒里。</h3><h3> 早过了午饭时间,找了一家有点古色古香的小店。可是由于游客太多,店家准备不足,菜所剩无几,又不想再继续找别家,只好凑合着有什么吃什么了。</h3><h3> 午饭后,买了收费景点的联票。</h3><h3><br></h3><h3>绍兴师爷博物馆</h3><h3> 俗话说:"全国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绍兴师爷兴起于明朝中晚期,活跃于明清政治舞台四百年,曾经遍及全国各地,对于当时及后世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无绍不成衙"之说。</h3><h3> 绍兴师爷的鼻祖是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称的徐渭,帮助总督胡宗宪抗剿倭寇屡出奇策,功勋卓著。清朝时期的邬斯道,代田文镜上奏折弹劾隆科多有功,受器重。另外秋瑾的祖父,周恩来总理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师爷。</h3><h3> 在这引用一段馆内的文字说明:绍兴多出师爷有其特定的地域人文背景。一是绍兴素为文化之邦,人文荟萃而仕进有限,在乡地狭人稠,谋生农艰商轻,故于读书无成者,学幕为其一大出路。二是绍兴人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辞令,尤适于做师爷。三是做师爷的"专业知识"近于家传手艺。绍兴人家族观念重,同乡情谊浓,外出做官为幕者,出于亲情乡谊尔引我荐,遂使绍兴师爷群体蔚为大观。</h3><h3> 说到绍兴人工于心计,善于辞令,想起以前看到过的一个小故事。</h3><h3> 一个绍兴人到上海做工,一天,扔到楼下一块砖,正好砸到一个上海人。上海人上楼找他质问,他却反问上海人:"知道鲁迅吗?"上海人回答:"知道。"又问:"鲁迅会往楼下扔砖头吗?"又答:"不会。"再问:"知道鲁迅是哪儿人吗?"再答:"绍兴人。"绍兴人于是说:"我也是绍兴人,我也不会往楼下扔砖头。"不愧为师爷之同乡。</h3><h3><br></h3><h3>宣卷馆</h3><h3> 刚看到这个馆名,还以为是一个书画馆,以前从没听说过,进入馆内见了文字说明,才知道是一种戏曲。</h3><h3> 绍兴宣卷,流行于绍兴、萧山、上虞一带的农村,与绍兴平湖调、绍兴词调、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并称绍兴五大曲种,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h3> 民俗馆里陈列的无非是厅堂桌椅等生活用具及生活用品。雕花大床雕工精细;古人婚礼上用的各种盒盒罐罐精美雅致;一幅"鸾凤和鸣诗关雎,琴瑟合奏曲连理"的对联挂在正堂,映衬着桌上的两对红烛,分外喜庆。</h3><h3> 石雕馆里有上百件石雕、石刻。石磨、石槽、石墩、石臼等都比较小巧,各种形态的石兽更是造型别致。有一块记载南宋大诗人陆游家族史的石刻,文字多而不清晰,没有细看。</h3><h3> 进进出出,挤来挤去的,人实在多,游逛的心情索然。于是不打算再去其它景点,可到了安康寺,还是忍不住进去绕着院子看了一遭。寺院很安静,不像其它一些寺庙商业化浓重。如果佛门净地都追名逐利了,还何谈信仰。我们都不是佛教徒,没到殿里拜菩萨,但是要是让我选择一种宗教信仰的话,那一定是佛教。</h3><h3> 回酒店吃过饭后各自休息,因为我们决定第二天去鲁迅故里,距离安昌古镇25公里左右。</h3><h3><br></h3><h3><br></h3> <h3>安昌腊肠</h3> <h3>鲁迅故里</h3><h3> 绍兴的名人很多,最最有名的当是鲁迅,所以鲁迅故里是一定要去的。虽然一想到人多就打怵,但既然来了,就不能虚了此行。</h3><h3> 我们到时,景区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h3><h3> 进入正门,右侧的整面墙上是鲁迅的巨幅画像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字下方是绍兴水乡图,整幅图有着雕刻般的质感与韵味。</h3><h3> 尽管雨时而下的挺大,可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止人们对这位文学巨匠的热爱。几队进入景点的队伍七扭八歪地排了很长很长,也没问是去看什么,反正都是和鲁迅有关系的,跟着排就是了。</h3><h3><br></h3><h3>三味书屋</h3><h3> 第一个景点是三味书屋。不对哦,应该先去百草园,因为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啊!可是不想浪费时间,耐着性子一边随队伍慢慢地挪移,一边看着河道里那一只只乌蓬船以及戴着乌毡㡌的摇船人。</h3><h3> 他们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男人,始终坚守着这份传统。年轻的后辈们还会不会摇船呢,我猜想不出。鲁迅小时候去看社戏,可是一群孩子摇着八叔的大船去的。一群十几岁、天真烂漫的孩子有说有笑地驾船行驶在映着月色的水面上,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就连偷吃六一公公的罗汉豆都变得可爱起来。看着眼前的摇船人,我真想问:"你们谁是少年双喜的后人?谁是阿发的后人?"</h3><h3> 一个八十岁左右的老人坐在岸边的长凳上,乌毡帽下面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不知道辫子是真是假,却给人更久远的年代感。他望着来往的小船,也许是在回忆年轻时的岁月吧!</h3><h3> 终于,"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h3><h3> 因为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舍经常修缮,没有一点破败的样子。一株二百年的腊梅树的一侧枝条斜倚着山墙,嫩黄的香味扑鼻的小花仍挂满枝头,在黑屋瓦的衬托下更加显出娇艳。</h3><h3> 走进书屋,正如鲁迅文中所写:"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鲁迅小时用过的那张刻了一个"早"字的书桌,靠墙放置,却只能远观,我们见缝插针地挤过去也没看真切。</h3><h3> 时间虽已流逝,空间却依然。我依稀看到了书桌后面那个小小的童年鲁迅,还有那个须发花白,戴大眼镜,正在微笑着仰着头念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的老先生。</h3><h3> 至于鲁迅在文章中提到的小园,实在是太小,不知是不是和当时一样。</h3><h3><br></h3><h3>鲁迅祖居</h3><h3> 鲁迅祖居也称周家老台门,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四进的院落,东西各有厢楼,虽然年代已久远,其布局陈列也尽显官宦之家的富贵荣华。</h3><h3><br></h3><h3>百草园</h3><h3> 百草园是鲁迅故居的后园,前院后园应该统一起来称鲁迅故居,就是因为百草园的知名度,常常被人分开介绍。</h3><h3> 鲁迅故居是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是鲁迅父母的居所,鲁迅的诞生地,在这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的岁月。</h3><h3> 故居的建筑风格和祖居没什么不同,据说基本保持着鲁迅生活时的原貌,这就要感谢朱文公的子孙了。</h3><h3> 百草园确是个很大的园。菜畦是有的,石井栏、高大的树也是有的,只不见传说中的美女蛇,想是要等到晩上,有个读书的年轻男子出现她才会出来吧!</h3> <h3>三味书屋</h3> <p>沈园</p><p> 沈园是单独的一处景点,在鲁迅故里不远处,是收费的;而鲁迅故里的任何一个景点都免费。</p><p> 沈园本是南宋时期一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因为大诗人陆游才使它名传千年。</p><p> 园子很大,当年的样貌无从考究,现在却没有几处亭、台、楼、阁,仅有的也不很精致,只是徒有其名罢了。陆游的《钗头凤》和唐琬的和《钗头凤》两首诗刻在园壁上,不知还是不是当年的真迹。</p><p> 园中有个陆游纪念馆,有陆游的诗,一生的经历说明,以及陆氏世系简介图。</p><p> 陆游曾数次到沈园追悼唐琬。睹园思人,睹诗思人,怎奈伊人已逝,只剩"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伤了。</p><p>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p><p> 可见,古人是把孝放在第一位的,陆游也不例外,为了孝,只能牺牲爱情。是陆游牺牲了唐琬,还是封建礼教牺牲了唐琬;是孝更伟大,还是爱情更伟大,各人有各人的观点。人生一世有许多事情不遂人愿,对于一个被礼教严重束缚的时代的弱女子,唐琬是无能为力的,抑郁而死是必然。不管怎样,陆游和唐琬的凄美爱情故事成就了沈园。</p><p> 还有两处最想看的景点: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兰亭;那个让人既可悲又可怜的,又有点小可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怎奈时间有限,只好有机会再去了。</p><p><br></p><p>绍兴黄酒</p><p> 绍兴黄酒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它又称绍兴老酒,因为这种酒越陈越香,其中最让人熟知的就是花雕,也叫女儿红。绍兴黄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小麦,纯粮酿造,有着赏心悦目的颜色和诱人的馥郁芳香。</p><p> 我们当时喝的一种名叫太雕,入口香甜,比上海黄酒好喝得多。</p><p> 有如此美酒,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想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的庆功酒;书圣王羲之于兰亭"曲水流觞",以酒赋诗的会友酒;还有"鉴湖女侠"秋瑾"吾辈爱自由,勉励一杯酒"的侠情酒;甚至是孔乙己的酒,该都是这美味的绍兴黄酒吧!</p><p><br></p><p> 绍兴,真是个好去处!</p> <h3>沈园</h3> <h3>钗头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