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 <h3>2018年春节档期,最新的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红海行动》好评如潮,在各地影院火爆上映,并再次出现因为口碑好而逆袭票房的情景。二刷《红海行动》,心中仍然是被影片中展现的中国军人的海外扬威情节和他们为了救助平民而在逆境中舍生忘死与恐怖分子血战的场景所打动而激荡不已。<br>从去年的《战狼2》到今年初的《红海行动》,同样都是讲述中国从战乱地区海外撤侨的故事,无论实际是披着战争背景的动作片的《战狼2》,还是实打实刻画特种部队在低烈度战争中可能表现的战争片《红海行动》,毋庸置疑都将国产主旋律战争电影的票房推上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说明了商业化的成功;而众多的好评和称赞也说明了其商业化成功背后有着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质量。(由于军事题材电影和战争电影虽然严格来说是有区别的,但是实际上界限比较模糊,所以这里所谈到的战争电影属于广义上的战争电影,可能包括一些涉及到平民参与战争、军人参与低烈度武装冲突等内容的电影)<br>然而很多看过早期国产战争电影的观众一定会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些新时代的战争电影已经与那些早期国产战争电影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br>那么国产战争电影到底是怎样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给人更类似美国好莱坞战争大片感觉的样子呢?<br><br></h3> <h1><font color="#ff8a00">从朴素英雄主义到浪漫英雄主义——文革之前的早期国产战争电影</font></h1> 建国以前由于处于战乱时期,电影工业无法处于一个正常的发展状态,而且也没有哪部战争电影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没有如后世那些经典战争电影一样对社会影响深远,所以暂且不提。对现在年龄较大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最早战争电影大概就是被称为“老三战”的<br>《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三部经典红色主旋律战争电影了。<br> 其中,南征北战是拍摄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主要是描述了1947年华东解放战场上,解放军依靠运动战击败国民党军队的战争故事。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原因是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距离解放战争结束的时间并不久,不仅得到了粟裕、陈毅等高级军事将领的直接指导,对电影中的战争情节等进行完善,并且由数千名成建制的解放军官兵协助参加拍摄。而这些解放军官兵大多都直接参加过解放战争,甚至很多人都刚刚从朝鲜战场上下来,重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作战场景对于他们来说, 就是如同喝水吃饭一样容易,毕竟这就是本色出演么。至于拍摄时候的作战装备,更是用不着道具,而是有很多从仓库中拉出来的当时解放军使用的缴获的国军装备直接参演。所以这样的电影基本都能够当做纪录片来看。至于这部电影中对于敌我的人物刻画,除了适当的艺术加工外甚至也可以算真实,因为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差异确实很多都来自于军队纪律和作风等方面,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为了保存实力不惜牺牲友军等也都是有真实案例的。相类似的直接反映解放军(志愿军)作战主题的电影还包括《渡江侦察记》(1954)、《上甘岭》(1956)、《战上海》(1959),这些电影大多展现主力或者野战军正面作战的情形,因此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是一种解放军官兵的群体英雄形象。至于战争场面也都类似于《南征北战》,除了在人员战术动作,冲锋阵型等方面因为影视作品艺术表现的需要而有所夸张外(比如大多数大规模战场冲锋场面中敌我士兵的密度都要比真实战场上要高,因为这样有限的镜头中展现出来的战斗场面才更为宏大壮观),其他在人员台词、道具使用、基本战术动作表现等方面都是比较忠于现实的。<br> 《地雷战》和《地道战》分别拍摄于1962年和1965年,这两部实际上可能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比《南征北战》要印象更为深刻,其中的主题曲更是家喻户晓,很多人对其耳熟能详。与《南征北战》相比,这两部电影的变化是敌我角色形象塑造更为褒贬鲜明,角色更为脸谱化。原因个人感觉可能还是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发展有一定关系。建国之初,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因为当时中国百废待兴,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阶段,国家没有几年后那样强调阶级斗争也没有对文艺等过于要求上纲上线,所以《南征北战》更关注用近乎真实的战例来宣传我党我军胜利的必然性。而《地雷战》和《地道战》所拍摄的时期,已经进入60年代,不仅仅在国内已经发生了57年反右派扩大化,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一连串事件,而且对外方面中苏关系破裂,同时反苏反美让我国国防压力倍增。中国不仅开始扩充军队员额,而且开始采取深挖洞广积粮,加强大三线建设,大练民兵师等等防御举措。这两部电影就是那样的背景下首先作为民兵军事战术的教育指导片所拍摄,因此,这两部电影在关于地雷、地道知识和民兵技战术等内容方面都是非常真实的。至于现代人进行反思时候感觉不真实的地方其实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部电影中的民兵和八路军等我党武装的正面形象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反面角色的日军和伪军的塑造方面,明显过于愚蠢,战斗力过低,给人以似乎民兵每每都可以轻易将日军玩弄于鼓掌之上的感觉。显然,这是夸大民兵的战斗力,贬低日军战斗力的结果。当然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特殊背景和政治要求,电影制作者们并没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我们也不能苛求,毕竟对比现在相对可以自由发挥却常常制作剧情漏洞百出根本不符合常识的“抗日神剧”的那些不负责任的影视剧制作者来说,他们对于剧情和道具等等方面的认真还是值得称赞的。<br> 地雷战、地道战因为是民兵战术教导片,所以其中正面的形象刻画实际上还算不上特别突出的。相比较而言,《鸡毛信》(1954)、《董存瑞》(1955)、《狼牙山五壮士》(1958)、《红色娘子军》(1961)《英雄儿女》(1964)《闪闪的红星》(1974)、《小兵张嘎》(1974)等一批红色电影更加突出革命队伍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在这些红色主旋律电影中,由于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以及背景多是游击战争或者发生于根据地后方等地区,战争的色彩相对淡化了,成为更加纯粹的背景,主角在革命战争背景中觉悟高不畏牺牲或者就是忠诚于革命并且与灵活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以儿童为主角的话)这样的英雄人格的塑造成为影片最核心的主题。<br><br> <h1><font color="#ff8a00">从单一的红色主旋律到百花齐放的战争题材——改革开放后的国产战争电影</font></h1> 改革开放以后拍摄的战争电影有了不小的变化,解放思想的浪潮席卷整个社会,电影作品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国产战争电影逐渐淡化对于革命英雄人物高大全的脸谱化形象刻画,另一方面,突破原有的政治藩篱和禁忌,有可能去拍摄一些原本在70年代以前是绝对不可能拍摄的题材。《血战台儿庄》(1986)是不得不提的一部,因为这是反映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与日军作战的非红色主旋律战争影片,但是从广义上来说,这其实也是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一种主旋律影片。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才会逐渐出现这样正面表现国民党军队抗战中作用的影片。只有这之后的爱国主义话语体系中才能容纳国民革命军抵抗外来入侵的影片,因为跟“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类似,是将国共政权更迭视为中国整体内部历史的一部分而完全接受,这样才能完整拥有国家领土主权这样的政治合法性遗产。<br> 《红高粱》(1987)类型相对比较另类,算是有战争背景因素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尽管也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尽管也反映了群众抗日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革命气质,而是一种比较原始粗犷的爱恨情仇的宣泄,对自己亲人的爱在失去所爱之后转化为对日本鬼子的恨,然后接着并没有什么大义凛然也没有什么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只有惨烈的义无反顾以血还血的复仇,纯粹的人物纯粹的感情宣泄反而使得这样的故事似乎更容易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令人印象更为深刻。显然这样的影片在文革之前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银幕上的。 <br> 《高山下的花环》(1984)是反映对越作战的一部电影,尽管也是讲述的正规战争背景下的军队中的战斗英雄们的故事,但是与70年代之前那些红色主旋律电影中气质浓郁,每个人物都是打一开始就一心献身革命纯粹的解放军官兵形象不同的是,这样的电影中讲述的官兵形象有着更为鲜明的个性,甚至直接从角色性格定位之初就把普通人的缺点也当做军人完整人格的一部分设定出来。里面有一心为公,为了上前线甚至牺牲了回家探望即将分娩妻子机会并且最终为掩护战友而牺牲的传统英雄军官梁三喜,也有大公无私将自己儿子送上前线并最终失去儿子的老一辈军人楷模的雷军长,然而也有起初不愿意上前线并想办法试图调离前线的高干子弟赵蒙生。不过在战火的洗礼中,在为国捐躯的战友们的先进事迹的耳濡目染中,每一个人都得到熏陶和成长,英雄的故事显得更加饱满鲜活,新时代解放军整体的形象也是更加生动而且不失英勇善战的本色,因此这些人性缺点和不完美的军人是当做那些绿叶来衬托那些英雄的,英雄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尚的同时,解放军整体形象也并没有被损毁。 <br> 其后也许是因为中国长期奉行韬光养晦和平发展的战略,不仅实施了大裁军,军费降低等政策,而且对于军队的宣传力度也降低不少,因而相应的战争电影让人能够瞬间想起耳熟能详的比较少。<br>印象中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战争影片就是规模庞大的大决战三部曲——《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91)。大决战三部曲应该称得上是中国国产战争片史诗级的巨作了。这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据说共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群众15万余人次,累计动员人力达330余万人次。这种动用如此巨大规模兵力参加拍摄的电影恐怕在历史上也就只有前苏联拍摄的《战争与和平》以及《解放》系列可以相提并论了。很多人都对其中辽沈战役中上千门炮密集布列进行炮击锦州,淮海战役中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组成的密集集群被同样数量规模的解放军围攻(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等处的国民党诸兵团被围歼)以及百万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入关等场景印象深刻,给人以波澜壮阔、壮怀激烈的感觉。从战争的宏大场面来说,这几部电影可以说已经到了真实的极致了,因为超过十万人的话再多的兵力和规模在电影场景中也根本无法全景展现出来!反映解放军在战场上使用炸药和汽油桶制作的“没良心炮”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细节才会让人感觉到战争电影的真实和制作的认真。虽然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三部曲是内战题材而有些排斥,但是客观来说,单从对战争的全景展示角度来看,这三部曲和前苏联的《解放》系列一样都是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了。<br> 其他的国产战争电影似乎就不太愿意直面战争场面本身了。90年代末的《黄河绝恋》似乎更偏重于讲述战争中的浪漫爱情故事。《绝境逢生》(1994)、《巧奔妙逃》(1995)、《举起手来》(2005)等这些战争喜剧片似乎影响更大。同反映二战中法国人对德反抗故事的法国著名的喜剧战争片《虎口脱险》(1966)相类似,在这类战争喜剧片中,日本鬼子往往都被塑造成为愚蠢笨拙的形象,已经有了后来的国产抗日神剧的一些元素体现。不过在喜剧片中,这样的情节一方面以乐观的嘲讽反映对侵华日军的蔑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制作笑料的目的,因此,作为喜剧片,一些夸张和脱离实际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后来的国产抗日神剧,则往往哪怕是正剧甚至悲情戏,也一样将日军士兵塑造成类似的形象却是极其违和,不协调的,很容易让人脱戏。比如那个著名的裤裆塞雷的雷人情节,明明一对情侣在日军暴力威胁下宁死不屈,不肯透露情报,但是突然从裤裆中掏出手榴弹来,大多数人都只会感到好笑吧,不但马上会从对人物感情寄托和剧情中脱离出来,而且会嘲笑编剧导演的智商吧?而且即使是战争喜剧片,个人感觉荒诞的应该是剧情走向本身,道具、着装、军队的技战术等涉及到军事常识的细节方面也不应该有太大的漏洞。<br><br> <h1><font color="#ff8a00">走出早期国产战争电影的窠臼更加符合商业电影气质——新时代的国产战争电影</font></h1> 2007年上映的《集结号》应当说是国产战争电影场面逐渐与好莱坞式战争电影趋近的一个转折点,其中的战争场面的细节展示让人有种能够身临其境体会战场真实残酷的感觉。从装备道具等方面来说,虽然乍一看,里面出现解放军士兵带着美式头盔拿着冲锋枪进行作战的场面,似乎有些不真实,不过再一想,解放军从被消灭的国民党美械部队中缴获装备为数众多,部分解放军官兵确实也是直接使用被缴获的国军装具装备等等,这一点恰恰是真实再现解放军当时的风貌的。也许是使用韩国特技组设计制作战场特效的缘故,战斗场面不再是之前千篇一律的一群灰扑扑的解放军冲向国民党军队,然后或者倒地不起,或者冲上敌军阵地那种将战争中的群体作为战争场景主要表现对象的样子(之前的国产战争电影中特写的个体一般只有英雄,例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那样的,而且着重表现的也只有英雄最为英勇无畏的瞬间,至于容易让人感觉到战争残酷性的烈士牺牲的场面则被淡化和回避了),而是模仿好莱坞战争那样更加关注单个士兵的表现和遭遇,将这些士兵冲锋,找掩体躲避枪弹,退缩,拼杀,在战斗中鲜血淋漓地受伤并痛苦地喊叫以及轻易的死去等细节展现出来。之前的战争电影其实是规避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牺牲要么就是指挥员讨论中的数字,要么就是符号化概念化的在战场上倒地不起的死亡,要么就是被很多人吐槽的中枪无数却仍然能够消灭敌人甚至还能把党费交完的不死英雄。与之前国产战争电影大不相同的是,《集结号》中的军人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一面而不是英雄的一面,无论是面对战士的残肢断臂吓得不知所措哆哆嗦嗦地痛哭流涕的指导员,还是违反纪律为战友报仇而枪杀俘虏的连长谷子地,这些细节都会让人不仅更加有代入感地感受到这些军人的鲜活和有血有肉一样会害怕和愤怒,而且也会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而不至于对战争本身浪漫化狂热化。当然这样的趋势其实是有利有弊的,从有利的一面来说,这样的趋势更加反映真实的人性,而更符合观众的观影认知需要,而且也符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电影的永久旋律其实是反战的需要从而可能走上国际市场;从有弊的一面来说,对于国家来说,这样的战场残酷场景的展现,可能会影响人们参军和走上战场的勇气。不过,时代在发展,人们早已经可以自由获取大量以前所不知道的信息,现代人不会轻易相信那些仅仅表现英雄气质本身的剧情,相反只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厌恶,那样的电影已经很难再获得观众的认可。而至于说战场残酷现实对于军队士气的影响来说,由于有先进的装备、充沛的补给、严格的纪律、严苛的训练、全方位情报信息等方面的支援以及大国自豪感的加成等等,一般情况下中等烈度战争中我国军人的士气还是可以保证的。就如同对越作战之初部分部队由于文革后缺乏训练装备落后和平承久等原因表现不佳,但是到后来两山轮战时候,大多数轮战部队已经以战代训将技战术水平重新恢复,战果和伤亡比例基本都是比较理想的。<br>《冲出亚马逊》(2002)等因为是反映和平时代军人的故事,虽然也是军事题材,虽然往往也是反映军人的坚毅无畏勇猛果断等特性,虽然为了剧情需要也安排了与外国毒贩等的冲突,但是少了战争背景,相对来说给人的冲击就远远没有真正的战争电影那么强烈,个人更倾向于将这类影片归属于一种和平时期的军旅剧情片。<br> 很多人在观看《湄公河行动》、《战狼2》以及《红海行动》时候都感觉最大特点是真实,有种好莱坞大片的即视感(《湄公河行动》其实严格来说应该算是一部涉外的警匪片,《战狼2》本质上属于类似于《第一滴血》等电影的涉及战争背景的动作片,不过因为与《红海行动》在题材等方面有些类似,所以一并讨论)。但是其实《集结号》论场景制作也是类似好莱坞大片的,但是并没有这几部影片这么火。这几部影片之所以这么火,其实一方面当然本身制作质量方面符合商业片的基本水准,而且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涉及到国家在海外采取军事行动扬我国威的主题,更加有时代气息,能够让人有代入感。而且可以说,从《冲出亚马逊》到《集结号》,再到后来的《湄公河行动》、《战狼2》以及《红海行动》,国产战争电影的发展脉络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是题材上逐渐考虑与国外接轨,与时代接轨,另一方面,则是制作方式等方面逐渐与好莱坞等成熟的电影工业式制作手段接近。所谓电影工业式制作手段,我个人感觉应该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式化拍摄类型片的手段。也就是说,只要剧情故事可取,那么就可以如同工业生产一样批量生产出大量质量虽然不一定特别精致,但是大体是可以保证并满足观众观影需要,赢得票房的一种电影制作手段。《集结号》仍然是用现代电影制作手段讲述过去的战争,而且主要是内战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战主题早已经不为人们所喜;《冲出亚马逊》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开始在特种兵训练等方面与外军广泛开展交流,虽然也是符合时代气息,但是如前所述,少了战争背景的军事题材电影先天就有所不足,而以特种兵个人海外交流为主的对外军事交流也不适合添加中国特种兵干涉外国军事冲突的剧情。而无论是《湄公河行动》、还是《战狼2》和《红海行动》,则恰恰是因为中国随着国力的增强,在对外关系上更加强硬,部分剧情确实是以国家的名义在海外曾经发生的过的。如《湄公河行动》的真实背景是中国船员在湄公河这条国际河流上遇害,中国迅速以国家的名义联络周边各国进行联合调查,并施加压力使得泰国等国家将凶手逼到走投无路,而且之后更是以中国警方为主建立在湄公河上定期多国警方联合巡逻的安全机制;《战狼2》和《红海行动》则都是以中国几次海外撤侨为故事原型,特别是2015年也门战乱期间中国军舰直接开入也门港口进行武装撤侨的事例。相信很多人都对那张中国海军特战队身穿黑色制服全副武装站在也门港区警戒、旁边的纸牌上写着“中国海军安全区域,请勿靠近”霸气标语的照片印象深刻。这样的行为在之前韬光养晦的时代是很难想象会发生的,一方面是当时国力有限,军力有限,不像现在这样在海湾等热点地区长期有舰队巡航(2017年最多时候中国海军同时有6支海军分舰队共计18艘军舰航行于世界各大海域),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低调发展,即使有能力也不会采用军舰武装撤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欧美各国的猜忌。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因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中国的海外利益规模越来越庞大,出行各国的国民也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对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及维护公民的生命和财产权益越来越看重。其次,随着国家实力的发展,军力的提高,中国对外输出国家力量来维护上述利益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强。最后则是因为国力增强后,有底气无视其他敌视中国的势力对此的猜忌。与日本在东海围绕钓鱼岛的对抗以及之前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展开的争夺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且这也使得国人对于国家动用军事手段救助海外公民的情节更加易于相信,易于激起共鸣。还有一点,单对于《红海行动》等影片来说,敌人的设定也是比较讨巧的,主要将肆意危害平民的恐怖分子作为反派敌人容易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可以淡化中国武装力量海外行动内容对其他各国的威胁感。<br> 《战狼2》及《红海行动》中的中国军事力量直接与恐怖分子发生交火的情节都是虚构的,但是基于前述原因,这些虚构确实是有一定现实事实支撑的,是属于电影剧情冲突需要的合理展开而非完全天马行空毫无道理的想象。而其中的爆燃情节确实容易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而也是当代爱国主义宣教的最佳载体。<br><br> <h3> 当然,仅仅有政治正确的主题,没有过硬的电影质量,也并不会成为一部成功的战争电影。在这方面,与《战狼2》和《红海行动》几乎同时的《空天猎》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成也萧何败萧何,迟于《战狼2》两个月左右上映的《空天猎》,同时受到《战狼2》火爆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战狼2》带动了观众对于国产战争片的观影兴趣,不利影响是观众的胃口被调高了,如果质量不够水准则很容易被观众与《战狼2》对比而遭到排斥。结果很显然,作为新人导演的李晨尽管有着空政和空军的大力支持,有着资本的鼎力相助,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失败的战争电影。究其失败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的缺陷,比如新人导演缺乏经验,感情戏部分过重而且过于老套单调等等。知乎上还有人拿这部电影与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做对比,认为这只是《壮志凌云》的低劣版山寨,评价十分刻薄但是不得不说还是有些道理的。而个人认为,展现战争兵器如飞机军舰等等的电影确实不好拍,因为这些兵器本身确实很威武壮观,给人一种充满力量和壮怀激烈的感觉,但是往往容易抢夺主角人物和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空战故事在导演无法很好的驾驭的情况下,确实不如只展现一群战士直接参加战斗的情节紧张激烈。尽管《空天猎》中也有特种兵小队地面解救人质等特种作战的情节,但是被其他内容严重的削弱了,而且主角是作为飞行员的李晨和范冰冰这两个明星,更加严重的削弱了特战小队战斗情节的地位。所以,林超贤导演的《红海行动》尽管拍摄的是海军题材影片,但是把注意力基本集中到特战小队深入敌后地面作战的过程中,军舰的角色定位比较清晰,是作为背景和互动支援的配角出现,这样的影片结构安排更显得主次清晰成熟稳妥。而且,《战狼2》和《红海行动》所讲述的军舰撤侨的故事都是有真实事件作为背景的,而《空天猎》则是凭空设定一个空军到西部境外某国采取行动解救人质的故事,背景故事上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别说被人广泛吐槽的《空天猎》中李晨和范冰冰永远是干净的一点灰土都看不见的衣服和面容更是让人觉得脱戏。尽管空军的大力支持使得众多先进军事装备特别是歼20成为影片中的亮点,但是观众口碑的一致转恶还是使这部影片在票房上仅仅收获3.18亿,与《战狼2》的56亿和当前《红海行动》超过33亿的票房相比异常难堪,而且也实在对不起据说在影片中实景出境的众多空军新锐装备以及超过两亿的制作成本。</h3> <h3> 总的来说,由于欧美战争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的战争大片,很早就是属于在自由开放的商业市场环境中残酷竞争生存下来的产物,所以它们身上的共同的特点自然是符合世界大多数观众欣赏需要的。首先一方面就是影片本身故事情节要符合一般电影的共同要求,再一方面是场面火爆紧张刺激能够激发观众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带来的快感,最后则是符合观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认知,比如主角一方所拥有的爱国主义热情、英勇无畏的精神、对于残酷战争的反思和对于和平的珍爱等等。这些电影所拥有的特质既然是符合世界大多数观众需要的,那么国产战争电影发展逐渐向这样的模式靠近也就成为必然趋势。因为褪去好莱坞很多战争大片中包含的对于美式爱国主义,美国拯救世界的价值观宣扬之外,其他的共通特性属于普世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国产战争电影也将自己特有的爱国主义主题融合在这些优秀战争影片特质之中是拍摄既叫好又卖座还能承载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战争电影的最优选择。当然,要拍好优秀的战争电影,影片质量是基本条件,道具装备、人员动作、影片牵涉的军事常识等很多细节都是要认真打磨的,不是简单用资本砸钱,国家支持再加些明星包装一下就能做到的。《战狼2》《空天猎》以及《红海行动》这几部近期的战争电影给了我们正面的例子和反面的例子,充分说明国产战争电影市场既是一片蓝海,有着充足的市场空间,会给值得一看的战争电影以充分的回报;又告诫影视资本谨慎进入这类主题,不要轻易挥霍观众的爱国热情,用粗制滥造的影片来骗取票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