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正月二十五打火吧是年文化中最后一笔。火吧一打,延续了四五十天红火热闹的春节终于落下了帷幕,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日子又开启了。</h3> <h3> 吃了晚饭(大多数人家吃的是正月里最后一顿饺子),就开始扫院子。院子扫干净了,在天地窑窑正前方的院中央,用砖头摆三四个蹲蹲,然后铺上一些易燃的比如豆蔓呀,玉米杆之类的柴草,接着把砍好压实的葛针柴堆在铺好的柴草上面,火吧就准备就绪了。</h3> <h3> 夜幕降临了,按照传统习俗,应该用玉米面捏好十二属相,并蒸熟,我们这儿的人们把这些面食制作的属相叫做狗狗,象征着家庭人口。在每一个蒸好的狗狗背上,都捏着一个小酒盅样的瓜瓜,给里面倒进少许吃油,再用棉花搓个捻子浸入瓜瓜里,用火点着,然后摆在各个地方,比如水缸里、炕角、门口、厕所墙上……据说摆在厕所墙上的狗狗,那些新媳妇,或者多年不怀孕的媳妇偷吃了会怀孕的。现在这些狗狗基本上不捏了,我们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捏都摆,我影响中,那些狗狗在第二天早上顶一顿饭吃,吃到瓜瓜上燃捻子的地方,又焦又香,特别好吃的。</h3><h3> 狗狗摆好后,紧接着上香燃表磕头放炮,前奏工作做好以后,就开始点火吧。</h3><h3><br></h3><h3><br></h3> <h3> 正月里一共打两次火吧。第一次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供奉神灵的,不允许去扑跳的。第二次就是正月二十五,这次是人口火吧,是允许跳的,而且鼓励孩子们扑跳的,有的大人见孩子不敢去跳,就把孩子抱起来在火吧上空</h3><h3>舞过来舞过去的。据说跳一跳火吧,孩子快长,一年里通通顺顺的。</h3><h3> 我们小时候,正月二十五我家的火吧年年堆的最高,燃的最旺。我们早早就把葛针柴砍好压实,一堆一堆的,准备特别充分。火吧堆在院子里,有一人多高,需要用柱子撑着。 因为这次打的是人口,点的是团圆,燃的是幸福和希望…… </h3><h3> 火吧燃烧着啦,熊熊火焰把院子照得通红通红。霍霍燃烧的火苗跳上脑畔,冲上夜空,人躲的远远的还是有点熏烤。大火燃烧过了,火势略微变小,男孩子们早已按耐不住了,争先恐后地跳扑起来。我记得小时候,跳火吧常常把马鬃(额上耷拉着的一绺长发)让火燎的白生生的。我们跳了自家的,还满村里跑的跳啊,那种快乐现在想起来还是满盈盈的……</h3> <h3> 如今打火吧的习俗日渐消失了,很多传统文化正遭受着挑战和变革。人们越来越时尚,越来越简便。我们家打罢火吧也有好多年了。前年娶过儿媳,去年喜添孙子,如今四世同堂,家里满是快乐和幸福!</h3><h3> 我有什么理由不撸起袖子加油干呢?为什么不燃个大火吧红红火火呢!</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