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李景华【原创】</p><p class="ql-block"><br></p> 感受“芳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咚咚咚”,门外一阵敲门声。我轻轻地打开门,原来是邻家女孩菲菲考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高兴地非要请我们去看电影以示庆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没去电影院光顾过了。现在电影院里大多数是些年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部由冯小刚导演、刚上映不久就已经火得不行、票房价值已达几十亿元、怀念青春岁月的偶像片《芳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芳华》所呈现的是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影片展示了在大时代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院里观众席上鸦雀无语,只有影院音响的激情回荡;观众群中男女情侣默默无声,只有剧中人物在相互对白。大家都在细细地倾听冯小刚导演娓娓道来的那个年代芳华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结束了,听到年轻观众的议论大部分是关于爱情的变化无常,关于美女的长腿舞蹈,关于演员的演技和漂亮,关于青春的激情和骚动,难以听到更深层次的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难怪当今的90后、00后,因为他们都是衣食无忧的新生代。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是国家高速发展并逐步过渡到国兴民旺的新时代。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他们觉得很遥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回味《芳华》的结局:文工团撤销后的散伙晚饭,音乐响起,泣不成声……这些唱歌的青年男女,感动的政委老师,是那个年代的美好,是那个年代的生活;但现在,那却是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人里面,没有刘峰,没有何小萍,他们已经不在这个集体里面了。他们在生活中,相依为命……那个活雷锋,那个俏姑娘,已随波逐流,成为沧海一粟之微尘。芳华已逝,过往烟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芳华》,从电影院出来,觉得似乎有什么力量,对我的思绪造成了冲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影艺术成就如何,我还没闲暇去品头论足,倒是电影讲述的那个年代、那些青春芳华跌宕起伏的故事,激起了我心中回忆的波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已尘封五十年的蹉跎岁月,也像电影一样从头开始放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双眼突然像被蒙上了一层纱布,变得模糊起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由心灵深处发出,眼泪不知不觉流淌在岁月刻下的沧桑脸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芳华,比起电影里的芳华,更悲壮、更无奈,更让人老泪纵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青春,比起《芳华》中的青春,更艰辛、更苦涩,更令人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能选择出生在哪一个年代,因为这是命中的注定,是上天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们赶上的那个动荡年代,却是我们命运多舛的一生中,一段最无法忘却而又最刻骨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文革开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前,画眉坳钨矿,陈也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群天真无邪、少年懵懂的小学六年级学生,终于度过了小学毕业考试的这一关,学校放暑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叽叽叽喳喳、蹦蹦跳跳高兴地冲出陈也小学的校门,好似一群放飞的雏鹰直冲碧海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孩子们有的兴高采烈爬到小学后面的山上采野果子、玩捉迷藏;有的快跑如飞奔向矿部灯光球场玩滚铁环、打玻璃弹珠;还有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跑到树林里玩弹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孩子们大多温温雅雅、说说笑笑地回家带弟妹,帮家里做家务种菜地;有的则在学校的操坪上跳起了皮筋、跳起了双人绳;还有的几个小姐妹玩起了跳“房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子似乎一切如常。孩子们在家里做暑期作业,帮助家里做些家务;没事时,就邀到附近的同学玩“打仗”游戏。孩子们等待着,暑假过完就要上初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们并不知道,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风潮已经席卷了全国,画眉坳这个偏僻的钨矿山也悄然被文革带进了十年浩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读书求学的命运由此彻底改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学期开学了。但小学毕业班的同学却无学可上,因为矿里职工子弟中学这时已经停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出于无奈,将这些孩子编入所谓的“文革班”,以待中学恢复后继续上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的狂热风潮,让所有学校都停课闹革命。那时学校基本无法上课,很多孩子也跟着高年级的同学当红卫兵、红小兵,写标语、贴大字报,跟着大人当造反派,带头停课闹革命,跟随矿里一些职工造反派去“抄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也矿部,食堂、礼堂等职工家属人多聚集的地方,都搭起了“大批判”专栏。全矿各单位门口都是“大字报专栏”。一时间,各种大标语、大字报铺天盖地;各种“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大“号外”天天翻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给孩子们都发了“红宝书”。“老三篇”成了必背的教材。上课时,老师领着同学们朗读;自习时,同学们相互背诵;回到家,兄弟姊妹还要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家长向学校老师提出,能不能读些其他课本?老师们只能摇头,无言以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当时的小学校长谢立宝老师、还有谭麟凤老师、王秀英老师等,他们都是矿职工子弟小学非常优秀的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正常教学上课。可对家长们的要求,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他们能说、敢说吗?什么也不能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班”的同学们,上初中的期盼已完全不可能了。只能听任和跟随文革形势的变化,他们的学业逐渐开始荒废。</p><p class="ql-block"><br></p> 选厂学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8年冬,文化大革命已经到了最狂热的时期。当时学校最流行的不是如何学好数、理、化,而是如何跟上全国各学校学工、学农、学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矿职工子弟学校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把我们处于准备上初中的两个“文革班”,由当时工人“工宣队”的老师带队,分批送到画眉坳钨矿选厂学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三个月在选厂学工的经历,时隔五十年,至今我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学校宣布要我们去选厂学工时,我的心情还异常兴奋,觉得要离开家独立生活了。那还是十三岁多点的孩子呀!天真、好玩、从来没离开过家,觉得离开家是很新鲜的事,没有大人管,不用做家务,不用带弟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带着简陋的铺盖和书包饭盒,搭上矿车队解放牌汽车,由学校统一组织前往离矿部只有两公里多的山上选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选厂,有关工作人员把我们安置在一栋简陋的平房里,作为我们学工的宿舍和学习的教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厂食堂后面,走过一段山坡路,有一栋单单独独的平房,当时是选厂的工人图书室。我们就在那里安顿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栋平房两边两间大房子分别住男生和女生,中间一个大房间是临时上课的地方。男女生住的房间,都是用井下支护巷道的松树板拼成的大通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铺分两排,中间是通道,通铺上面铺的是稻草,稻草上铺着自己带的铺盖。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三个月的学工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九大”召开前夕,矿里各单位都在组织宣传队。我们到选厂学工,选厂正好用上我们这些同学组建了宣传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上去宣传队的同学都很高兴,很兴奋。选上的都是当时个子较高、相貌长得较好的同学。那时能去宣传队,真的很让人羡慕,在同学中也较为有名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班”的同学年龄差异较大,从13岁到17岁。那时,孩子正是有互相攀比之心的年龄,别人比你更出名,心理上都会有些不服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带我们去选厂学工的是工宣队谢远任老师,宣布宣传队名单时,我心里就很不服气。其实我也知道当时个小,不会选我的,但心里还是希望老师能点到我。真的很天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选上的同学每天都在排练迎“九大”的节目,我们其他同学每天都是跟班劳动。年龄大一些的同学分在索道、老虎口、镙旋等工作岗位,而我们年龄小的分在摇床、重选、精选等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也与当班工人一样倒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晚班时,黑灯瞎火的,我从住的地方去学工的岗位,心里很害怕,很怕鬼。那时胆子小,又经常听大人讲闹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住的地方到食堂这段路只有一个路灯,很多地方是漆黑的一片,所以每次晚上去岗位,我都心里直哆嗦,顫顫惊惊,而且都是一路小跑,生怕有什么动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次上班,都盼着快点下班,快点吃饭。那时又没什么营养,油水又少,肚子饿得快。每次路过食堂闻到炒菜的香气,好像是闻到了世界上最香的美味佳肴。那一个馋哟,别提有多想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次打饭,都是排很长的队,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唤。轮到了我打饭,每次都是打五两饭,但还是吃不饱,想多吃却饭票不够。那芹菜炒萝卜是我经常打的菜,因为便宜,只要三分钱;一毛钱有点肉的菜,一个星期只吃一两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是可怜,家里也就给了几块钱,只能这样吃。我那时经常饿得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大”召开的时候,从粗选工段通过索道运到选厂的忠字牌,每人发到一块。宣传队的同学带领大家跳“忠字舞”。后来又在陈也跳“忠字舞”,参加全矿组织的大游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周日吃完晚饭后,上选厂时,我都是邀到住在陈也山前的几个同学一起走,根本不敢一个人单独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黑了,走到车队后面的山上,我不敢走后面,也不敢走前面,就走在中间。有一次走到上选厂公路的一个大拐弯处,忽然听见一种怪鸟的凄厉叫声,我们都吓得要命,感到毛骨悚然。大家都拼命地跑,我也不要命地往前奔。等跑完了这段,也就快到选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次周六从选厂回家,心里都非常高兴。离开家里一星期,好像是离开了很久很久。毕竟我们才十三、四岁,十五、六岁,还都是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次回到陈也矿部,感觉它是个什么都有的大地方,好像家在陈也,自己就是城里人。那选厂,嘿嘿,就是个小地方。那种自豪感,就好像“我是赣州城里人,你是乡下人”一样的自豪。</p><p class="ql-block"><br></p> 中学两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眉坳钨矿陈也车站,是赣州、兴国至陈也的终点班车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底的一天,十几位穿着大学生模样的青年人,有的拧着凡布旅行袋,有的拧着小皮箱,陆续从班车上走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个个都是豆蒄年华,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充满着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学里的高材生,怎么到画眉坳钨矿这个偏僻的山沟里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他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主动到矿山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由上级部门分配到画眉坳钨矿工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的风潮,让这些满腹经纶、学有专攻、激情四射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按照毕业分配计划进行,全部都是最时髦的“四个面向”:面向工厂、面向农村、面向部队、面向边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上山下乡已经在全国铺开,“老三届”的高中生早已遵循“四个面向”,奔赴广大农村,奔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学生毕业生同样必须遵照“四个面向”奔赴祖国的最基层。很多当年的大学生被分配到边远的工厂、农场、部队,进行劳动锻炼再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后,矿里陆续又来了一批大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下集中来了这么多的大学生,给沉寂的矿山带来了一股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习习清风,给矿山这个小社会形成一道青春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学生到达矿里后,大多被分配到各基层单位,一边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一边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还有一部分留下筹办职工子弟中学,准备当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文革的动乱更加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形势处于“全国山河一片红”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矿的领导们,从矿山职工子弟孩子们的前途着想,仍决定开办矿中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对那个年代来说,是件职工家属非常高兴的事。要知道,矿里在那种形势下创办中学,也是竭尽了全力。孩子们可以上中学了,能不高兴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弟中学选定在画0二厂的废弃厂区内。这里离矿部有一段路程,相对安静偏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两面都是山,只有一片不太大的空地,从陈也流过的小溪河从两山中间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面是唯一一条从外界通往矿里的沙子路面公路,公路沿河靠山;山上有一条通往江口墟的小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流经学校小溪河的不远处有一个画矿矽肺病职工休养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办初期的中学,条件十分简陋,全部都是利用原画0二厂的旧厂房、旧宿舍;再就是一片荒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室在画0二厂留下的二层“四合院”内,这是一个土砖加木板结构的旧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层“四合院”四个对角大房间,楼上楼下分别是初中六个排和高中两个排的教室。当时学校分班级是按照“排”来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合院”对角的中部连接房间,是驻校同学的男女宿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操场是在“四合院教学楼”旁边的土坪上,完全是由学生们上劳动课自己修整的土坪操场。同学们就在这里做课间操、上体育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办公室、教研室全部安排在一栋经过修整的土砖青瓦结构旧平房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宿舍在小溪河边上的几栋旧小平房内。被矿里安排当老师的大学生们都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学开学之前,课桌凳子还没备齐。所有同学由老师带队,一起去江口墟搬运桌子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百多名学生浩浩荡荡沿着去江口墟的小路去;之后,男生背桌子,女生背凳子,又沿着回画0二厂中学的小路,艰辛地搬运桌椅返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学了,画矿子弟中学正式开学了!我们坐在自己从江口墟背回来的课桌凳椅上,终于开始上中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学后,尽管还有大量文革喧嚣的影响,但同学们还是很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老师们更是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学生老师在高校里都是佼佼者,给中学生当老师绰绰有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文革影响,初中、高中的基础都非常薄弱。老师们针对现实安排教程,认真备好课,周密做教案,每堂课都讲得很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冯声开,这位厦门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风华正茂,帅气儒雅;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我很喜欢听冯老师的数学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蓓蕾,这位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优秀才女,风采动人,外型泼辣精干;上课要求同学认真听讲,批评起同学来很严厉,很多女同学怕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钟定源老师老练深沉,和蔼忠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玉洪老师才华横溢,气宇轩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厦门大学政法系毕业的汪老师温文尔雅,意气风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擅长绘画的李周德老师颇有艺术家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有侯洲荣、刘传棣、谢庆芬、赖如能、杨传庭等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矿里还选派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给我们当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多知名高等院校的高材生给我们上课,应该说是很幸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大学生老师是我们模仿的偶像。在那种特殊年代,我们能遇上这么多的好老师,真的不容易。虽然时间短暂,但受益终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上课铃声响过,两层四合院教室的楼上楼下一片寂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你偶尔走过四合院教室时,忽而听见老师们教书授课的宏亮嗓音,忽而听见同学们认真求知的朗朗读书声……你会感觉是不是回到了文革前那积极向上、教书育人的校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一派清新清纯而又简朴、原生态的世外桃源学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冯声开老师教我们数学方程式、勾股定律,把我们带进了奥妙无比的数学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钟源蓬老师教我们牛顿定律、物理学的基本知识,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蓓蕾老师教我们认识化学诸元素、化学方程式,让我们体会到大千世界的变幻莫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赖春燕老师教我们语法修辞、遣词造句、诗词歌赋,使我们初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还教我们很多的自然常识、地理常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这二十四节气的背诵,想必几十年后的今天,大家仍然能熟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体育课是一位退伍回矿的工人李加炳老师,立正稍息、武装训练,“木柄手榴弹”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去江口路上的山林成了我们拉练的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劳动课在工宣队钟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操场周围、小溪河边、后山山坡,开荒种地、挖坑种树。种植了梨子树、桃子树、桔子树等果树;种植了茶叶等经济作物。同学们挑大粪、砍杂草,挥洒着年少青春辛勤的汗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的两年,虽然是文革最疯狂的岁月,但我们仍像是世外桃源,享受着未被文革冲击的短暂光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初中到1970年底就划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弟中学再度搁浅,高中停办。我们上高中继续上学之门又被堵死。命运再次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矿山的文革洪流,年少青春的我们,已没有机会在校园课堂上读书求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批注定不幸的人,过早地开启了为生存、为生计而进行的艰难跋涉之路。 </p><p class="ql-block"><br></p> 不堪回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该在教室刻苦学习的职工子女,却出现在了画眉坳钨矿的各单位岗位上。他们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九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几岁的孩子,在矿里各坑口的辅助生产岗位、在选矿厂各生产岗位、在机电车间各工种岗位,除矿山井下外,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有那个年代会出现这种状况。这些孩子们,拿着矿里给的18元/月的收入,却和他们同工种、同岗位的正式职工干完全一样的活。同工不同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完全不公正的用工和待遇,画眉坳钨矿的职工家属难道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讨回公道?为什么还让孩子们去上他们本就不该上的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们的家长非常清楚,孩子们能在矿里上班,有18元/月的收入,很不错了。要知道,他们的哥哥姐姐们已经上山下乡,在极为贫穷落后的农村,过着极为艰辛的生活,每月还需家里补贴;再说哪家孩子不是五、六个,孩子出来做事每月还有十八块钱,减轻了家里的负担,知足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那个年代的悲哀,是那个年代职工家庭的无奈,是那个年代矿山职工家属辛酸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都想得很明白。还有谁会去要同工同酬、要公正待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山的职工家属真的非常纯朴,很容易满足,更不会去闹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地讲,当时的画眉坳钨矿领导在做出这个安排的时候,也确实在为广大职工家属着想,为孩子们着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大势所趋。像我们这般大的孩子,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全国所有城镇的,哪个不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里七十年代初期,钨精矿的生产异常繁重,急需扩充队伍,招收职工。先后在赣南周围县市农村,招收了矽肺病职工的子女顶替进矿当工人。这些顶替工基本来之农村。后又从信丰“共大”,招收了一批“共大”青年进矿。大部分是赣州市、信丰县、安远县的城镇人。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在井下生产第一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矿里还需要大量人手通过搞生产“大会战”,来提高钨精矿产量。把画矿中学准备下放的孩子们安排在辅助生产单位,既符合上级“四个面向”精神,又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职工家属也欢迎,何乐不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于情于理,都顺理成章;领导职工,均满心欢喜。好像一件天大的“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虽然无学可上,却也躲过了上山下乡去农村的噩运,在矿里度过了八年“十八吊”(当地俗称1元为1吊)低人一等辛酸而又难忘的工作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有下放去农村就是幸运的了,大家都这么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青春年少,顾不了那么多,有事干就行,领“情”吧!也就沉下心来,与正式职工一样干重活,一样挑重担,一样为全矿生产“大会战”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年轻好学,学什么很快就会,讲技术很快就懂,在全矿各辅助生产岗位和机电车间,我们已经成为主力军,完全独挡一面,并且很多岗位是挑大梁的骨干、技术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八年,我们学技术、钻业务、忙生产、干工作,哪一项都不比正式职工落后一点;很多关键技术业务工作都由我们这批人担当大任。大家对生产工作没有半点怨言。因为大家都为画眉坳钨矿生产经营而忘我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面对“身份”,这个当年最重要的标签时,那种心寒心酸、那种矮人三分、那种“黑人”般的境地,是何等的难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怕发工资的时候。按理说,辛辛苦苦一个月,都指望快点发工资,把辛苦钱拿给自己的父母亲,也好帮助他养家糊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一边是正式职工的工资单,干一样活的人,工资高出你一、两倍;一边是我们的所谓“工资单”,从开始到第八年,都是所谓“学徒工”“临时工”的18元/月。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怕生病看病的时候。按理说,干一样的活,生了个病,有了点痛,到职工医院看看总应该一样的待遇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错矣!到职工医院看病挂号,别人首先问你是正式职工还是“十八吊”?正式职工只交五分钱挂号费,其他药费治疗费全免;我们必须全费,所有费用个人陶。歧视得让人窒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怕找对象谈朋友。按理说,我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找朋友谈恋爱是年轻人天经地义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又答错了!难道是我们不想找朋友谈恋爱?说起来我们更加辛酸。一谈婚嫁,别人首先问你,“是正式职工吗?”“你就18吊,能养活家庭吗?”“我们总要过日子吧?”句句都是真心话。我们感觉自己实在太窝囊、太没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怕别人说起参军到部队去。按理说,那个年代当兵是最时髦、最向往、最长脸的事。能够当上解放军,还有谁不愿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你明明按照国家的兵役法,通过初检、复检合格,通过内查外调政审合格,还就是不让你去。理由是:他们是“十八吊”的临时工。我们连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都被剥夺!实在是欺人太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八年,我们是没有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可种种歧视、压抑、打击,对青春芳华的一代人,是如何的悲催?是如何的心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青春时代,应该是如沐春风、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花开月圆……词汇成语一个比一个奇丽浪漫,一句比一句更富有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我们的大好时光,我们青春年华,却如此地让人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br></p> 上山下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狂风暴雨还在继续,文革狂热还在蔓延。我们的弟妹们也难逃上山下乡噩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矿中学在高中停办两年后,又重新予以恢复。弟妹们初中毕业后得以继续升入高中学习。这就是七四届的那一批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四届的同学们,更为珍惜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学习风气很浓,学习的钻劲很足,学习的吃苦精神很强。这时期的老师们,也铆足了劲认真地教这些同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在文革期间是非常难得的。这也为七四届同学在日后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功底,考高等学府作了有力铺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的高中阶段学习结束了。等待他们的只有上山下乡唯一的一条路,并且是一条非走不可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矿的领导们也开始着急了,要安排一大批高中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个乡村贫下中农能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到附近的县乡联系上山下乡安置事宜,反馈的意见都是困难重重。因为那个年代各县乡,已经接纳了全国各地下放知青;再要安置,农村的贫下中农意见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复采点选择,画矿下放知青安置点,最终选择了最为偏僻、极少人烟、地多人少的穷山僻壤。宁都县的最偏远两个乡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韶乡的琳池村,距县城60公里。琳池凌云山海拔近1500米,是宁都县的最高峰。琳池山峦起伏,终日云雾缭绕,山间溪水潺潺,瀑布飞流直下。当地农民过着较为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田乡杏公坳村,距县城75公里。是与南丰、广昌、宜黄、乐安四县县域交界的地方。有一条流往洛口的肖田河,沿河两岸崇山峻岭,自然环境险峻,生活条件恶劣,极为落后贫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眉坳钨矿下放知青的两个放置点就选在了这两个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七四届之后,七五届、七六届、七七届画矿中学的毕业生,作为下放知青,大部分被安置在这极为偏僻贫困的两个知青安置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画眉坳钨矿这些孩子的家长们,送子女到达琳池、杏公坳的时候,他们被眼前的悲凉景象和贫困环境惊呆了、震蒙了!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安顿落户呀?他们如何生活?何时才能熬出头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长们面对此情此景,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有凄惨的泪水,只有悲哀的伤心;</p><p class="ql-block"> 只求虔诚的祈祷,只求菩萨的保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下放的画眉坳钨矿知青们,苦苦挣扎、早出晚归劳作在终日雾障的田野里;辛辛苦苦、从早到晚赚不到几个根本不值钱的工分。饥饿贫寒,日日伴随着他们一天又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正是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可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过度的劳累,很多知青面黄肌瘦,有的还患上各种疾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好不容易回家探亲,回到画眉坳钨矿自己家的时候,爸妈都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女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爸妈都不敢相信,这是我们的儿子、女儿吗?走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呀?他们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老泪纵横、相拥而抱,抚摸着亲骨肉,内心的痛苦如万刀穿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十几个包子馒头狼呑虎咽地一口气啃完,还问爸妈有没有了?一大碗红烧肉哗哗哗地一下就到了肚子里面,还问爸妈能不能再来一碗?一斤白米饭三下两下吃光了,还问爸妈可不可以再添一大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怜的画矿知青,在知青安置点贫困得有些落魄。他们真的很久没吃饱了,他们肚子里没有丁点油水,他们根本没有奢望能吃上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爸妈们看着这场景,摇头叹息,万般无奈。除了伤心难过,还是伤心难过。他们知道,这种状况根本无力改变,只能听天由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青年是太阳。而作为上山下乡运动主角的知青,应该说是一代流过血泪的太阳。正因为他们受过磨难、流过血泪,因而他们是一代放射特别光芒的太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说,从动乱中走过来的一代青年,受到过毒害和创伤,也得到了其他时期所得不到的磨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矿知青,作为全国上山下乡运动的2000万知青中的一部分,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伤害,同时也得到了磨炼。上山下乡成了他们血泪浸泡、永不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青春不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春活力,是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的强大生命源泉。青春的步伐,不管你愿不愿意,她都要坚定地往前迈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的风暴、荒废的学业、歧视的悲哀、下放的忧愁,注定了50后青春的早逝。因为,时局决定着青春的走向,形势左右着芳华的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50后是在蹉跎岁月里磨砺,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50后的青春也有着自己别一样的鲜亮和光彩;50后的芳华也有着自己原生态的纯洁和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花蕾必然会迎着暴风骤雨、迎着闪电雷鸣而自由绽放!尽管饱经风霜不是那么艳丽,却也是青春海洋中一朵小小的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年少的画眉坳这代人,就是那小小浪花里的一朵朵碎花。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眉坳钨矿七十年代的文体骨干,绝大多数来自于这批青年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矿里举办运动会、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你都能看到50后的身影,看到被歧视为“18吊”的年轻健将。他们早已把不公正的阴影抛在脑后,让青春的活力在运动的韵律中随意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下班的傍晚前后,在矿部的灯光球场,你一定会有看见他们骄健的身影;每当兄弟矿山、周边单位来矿进行篮球赛的时候, 你一定会见到他们在赛场上生龙活虎的英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画眉坳钨矿主要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篮球赛、看宣传队演出、看新闻纪录片和几部反复放映的老电影。而职工家属喜闻乐见和受大家欢迎的,当属篮球赛和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部灯光球场灯火通明。哨声响起之前的时候,职工家属、大人小孩,去得早的围坐在球场两侧,来得晚的站在球场四周,里三层、外三层;哨声一响,加油助威的声音此起彼伏,叫好鼓掌的声响一浪高一浪。球场内外俨然就是一场人人参与的大合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矿宣传队,后又“升级”为矿文工团,是职工群众最津津乐道的饭后茶余话题。谁长得漂亮,谁演得好;谁扮演的维妙维肖,谁更像阿庆嫂;谁的二胡拉得好,谁的笛子吹得妙……永远聊不完的花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当矿里举办文艺演出,矿大礼堂早早就有人去“霸位置”,抢占最佳观看欣赏的地方,坐等演出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幕布拉开,音乐响起,全场欢声雷动。我们年轻的同学、同事,在简陋的舞台上跳跃着青春的旋律,舞动着优雅的身姿;独唱、合唱、舞蹈、样板戏……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国县、赣州市的文工团、剧团也不时送戏进矿,丰富了矿山文化生活。每当县市剧团来矿演出,一定会是一票难求。可见矿山职工家属对艺术的渴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今很多人都还记得,赣州文工团著名演员葛军在陈也大礼堂的一首《采茶歌》“同志哥,请你喝杯茶呀请你喝杯茶……”。葛军漂亮、甜美、歌曲清脆动人,红透了整个画眉坳钨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艰难困苦,挡不住年轻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生活艰辛,拦不了青年一代聪明智慧的想象空间和勇于实践的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体方面显才艺,技能方面显身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师自通的木匠、油漆工、各种才能的多面手,大有人在。没有拜过师傅,却能做出非常好的橱柜;没有学过油漆工,却油漆出亮眼耐用的家俱;没有声乐老师辅导,却涌现出二胡、笛子、手提琴等乐器的高手;没有上过大学,更没上过MBA,却拥有自己的企业,当上了企业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在自强不息,芳华在奋斗不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后的全国第一次高考,以及后来的每年高考,画矿中学七四届、也是画矿第一批大规模上山下乡的同学们,在多舛命运面前昂首挺胸,下放穷山恶水却不忘自己的梦想,他们一马当先,先后很多同学考上了高等院校,有的甚至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开创了画眉坳钨矿职工子女高考之先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了专家、学者、高级工程师、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矿中学的七五、七六、七七届毕业生同样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痛苦磨练,培养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在自己人生道路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有很多考上高等院校的,有不少参军到部队大学校的;还有相当一大部分通过考入技校,学有专长,拥有一技之能,参加到江西有色金属各厂矿工作,成了有色金属战线的生力军;还有的……演绎出不同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br></p> 奋斗不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的步伐从来就不会停歇,人生的旅途永远都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永恒的话题,青春是讲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带给我的沉思,是画眉坳钨矿职工子弟,是我们那一代人,是那个年代的蹉跎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此文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朗读》这个栏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想用著名主持人董卿朗诵的《青春》,作为与画眉坳钨矿职工子弟们共勉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有一首诗,</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往往并没有读懂它;</p><p class="ql-block">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它却早已远去,</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春是那么美好,</p><p class="ql-block">在这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p><p class="ql-block">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p><p class="ql-block">不安的,</p><p class="ql-block">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p><p class="ql-block">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雨果曾经说:</p><p class="ql-block">“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将褪色”。</p><p class="ql-block">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p><p class="ql-block">不是用来挥霍的。</p><p class="ql-block">只有这样,当有一天</p><p class="ql-block">我们回首来路时,</p><p class="ql-block">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p><p class="ql-block">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我们才可能说:</p><p class="ql-block">“谢谢你,再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