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我永远都不能忘怀的地方: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旧址(原中法大学)

laser

<h3>北京光电所旧址位于东黄根北街甲20号,紧邻中国美术馆和北大红楼,西边与东黄城根北街平行的是北河沿大街(原来是一条河,后被填平成了现在的道路)。两条街相差不到百米,在两条街中间,原来都是些平房院落,在甲20号正对着的是原来所里的机加工车间、食堂、车库。后来街区改造时,被市里改建成了街心公园。</h3> <h3>之所以称为“旧址”就是现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已经从这里搬走了,原来的老单位就剩下我们北京光学学会了,正因为北京光学学会还在这里,我才有机会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每次来也就会经常到院里,包括楼上楼下四处转转,拍些照片以便永久记忆。</h3><h3> 我之所以说这个地方我永远不能忘怀,是因为我在这里工作长达34年之久。基本上是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h3> <h3>皇城根遗址公园</h3> <h3>北京光电所的门牌:</h3><h3>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h3> <h3><br></h3><h3><br></h3><h3>北京光电所的门牌: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既然是甲20号,那就一定还有其他的20号,这点是肯定的,北边的大杂院就是20号院,我们所是原来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仪表局设计投资建设的。这从所的名称就能看出来:我们是“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北京后面没有“市”字,而如果是北京市建设的所就应该叫做“北京市光电技术研究所”了。由于当时北京市也确实想有一个这样的激光研究所,市里就与一机部协商,把这个所要来了,划归仪表局下面的仪器仪表联厂。就是由于这种体制归属的变化,使光电所二期建设的投资没了,原定扩大改造20号院的计划就落空了。光电所的地盘就成了现在的样子了。</h3> <h3>大门两侧挂的单位牌匾</h3><h3>值得留着在记忆中的只有“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光学学会”两块</h3> <h3>这是查到的原来“北平中法大学”的校门照片</h3> <h3>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学奉命与由解放区迁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即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改名后的“北京工业学院”校门。</h3> <h3>  我们这张老照片是77年左右照的,是光电所固体激光器件研究室的职工合影。</h3><h3> 可以看出来,当时已经将原来的三扇大门改成了一扇。另外的两扇改成了收发室和传达室。记得改造后的收发室和传达室里还保留了大门下面的横木。</h3> <h3>最早和现在的大门右侧是 传达室</h3> <h3>大门左侧是收发室</h3> <h3>  大门正对的是情报楼(图书资料),也是原来中法大学的图书馆。</h3><h3> 北京光电所刚搬进来的时候,曾经在一层的阶梯礼堂里放过国外的科技电影。</h3> <h3>  院子北侧的这三间平房是后建的(八十年代为了解决生产办公用房紧张而建),但基本是按照院里其它平房的式样盖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也是原来的建筑呢。</h3><h3> 这里是曾经的所长书记和秘书办公的地方。</h3> <h3>这个西侧小门进去是原来的人事科和工会</h3> <h3>南边西侧的两套平房原来是科技办公室和财务科的办公室。</h3> <h3>碑文:</h3><h3>中法大学 文理哲三院</h3><h3>1931年毕业纪念</h3> <h3>院里北侧东边的小门进去是原来的总工程师办公室。后来有一间成为北京光学学会的办公室。再往里面原来当做单身职工的宿舍,后来成为测试研究室的环境实验室。</h3> <h3>这个门里就是原来的环境实验设备间。</h3><h3>里面原来安装有:高低温实验箱,振动台等实验设备。</h3> <h3>后面的房子就是原来的职工宿舍</h3> <h3>这是原来所长办公室,中间的是秘书办公。</h3> <h3>这是南边的平房。正对着这间曾经是财务科的办公室。我们以前都是在这里报销科研课题的票据。</h3>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像是金鱼盆的石刻文物</p> <h3>院里有一颗大银杏树,一到秋天落叶后,满地“金色”,非常漂亮,我们会让秋叶保留一些日子,好好欣赏这天赐的美色。</h3> <h3>挂在墙上的干湿球温度计,现在这种东西好像已经很少见了。快成“古董”了。</h3> <h3>情报楼后来被出租出去了,进驻的“艺术8”把走廊装扮的很浪漫,有点法国的风情。</h3> <h3><font color="#010101">从两侧的楼梯可以上到二层,在南侧的楼梯中间是一个转弯的平台,当时装了一个门,把平台和上面的楼梯当成了一个临时仓库。77年高考前,有人把这里当做了复习的好地方。</font></h3> <h3>原来的消防水枪和水管,保存的很好。</h3> <h3>一层和二层中间原来有一个门,里面是放电影机的放映室。后来我申请的北京市科委的“中试基地”项目获批,二层就被改造成我们的北京市激光医疗仪器中试基地科研生产大厅。通到放映室的楼梯也就被移走了,但被刷白了的门还可以看到。</h3> <h3>二层在70年代时作为图书资料阅览室的照片</h3> <h3>  东楼原来是一个图书馆,一层是一个阶梯教室,可以放映小电影。</h3><h3> 我们所搬进来后,把阶梯教室给填平了,北侧改造成光学薄膜研究室,安装了几台真空镀膜机,南侧改造成激光晶体研究室,配备有拉晶炉,由于拉晶炉需要消耗很高的电源功率,为此还专门申请改造了供电设备,增大了入户的供电功率。</h3><h3> 楼顶上的水泥横梁非常结实,我们改造时曾经想打孔安装膨胀栓,结果用冲击钻根本打不进去。</h3><h3> 顶灯也很有法国特色。因为照度不高,室内的照明被新的灯给替代。旧灯作为文物给保护下来了。</h3> <h3>这是一张一层小礼堂的老照片。在前面拉上银幕就可以放电影了。</h3> <h3>原来在一层的阶梯教室前面墙壁上写有孙文(孙中山)先生的遗训。现在还能看到。</h3> <h3>情报楼的西侧有一排平房,建所初期这里用作光学冷加工车间。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工成本过高,所里负担太重,被撤销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可惜,但确无奈。</h3> <h3>这是原来光学冷加工车间被改造后现在的样子。</h3> <h3>这间房子原来是职工的理发室,光电所的职工作为工会的福利可以免费理发。</h3> <h3>  情报楼一层南侧的楼门,门框上的漆层已经开裂,有些已经脱落,看上去有些凄凉。</h3> <h3>情报楼的西侧是图书库,这个门可以从外面进入书库。</h3> <h3>书库中间的楼梯</h3> <h3>书库内整齐的排列了金属书架,书架的高度可以方便的变换,以适应不同开本的图书安放。</h3><h3>通过书架可以看到后面的金属楼梯,通过楼梯可以到达三层书库的任何一层。</h3> <h3>从北侧的书库看情报楼</h3> <h3>书库中的这间房子是原来所里的医务室。一般职工的小病和工伤的紧急处置在这里就可以解决。而遇到不能处置的情况时,当年需要所里的大夫开出三联单,才能去市里的合同医院看病。这和现在刚刚实行的社区医院首诊,当需要的时候才能转诊到高一级的医院看病。从这点可以说现在所谓的医改,实际上又回到了原来抛弃的方式去了。</h3> <h3>这是原来的医务室</h3> <h3>右边的这个房子原来是晶体研究室的,里面有一个深约百米的水井,用来冷却拉晶炉。现在已经填平不用了。</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南楼里的大阶梯教室,其中的椅子已经被换成新的了,后面原来椅子前面的课桌也被拆掉了。</font></h3> <h3>从这间实验室穿过去,可以到外面的一个小院子里。</h3> <h3>这个房间里,原来安装了一个我们医疗部的超净实验室,用于进行多波长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装调实验。</h3> <h3>一层的很多实验室都是我们医疗部的装配车间,现在门玻璃上还张贴着激光安全警示标识。</h3> <h3>房间门上的玻璃有“会议室”字样。</h3><h3>这可是原来中法大学的会议室,这块玻璃可就成为真文物了。</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五教研室”</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同样珍贵的历史文物。</font></h3> <h3>“第二教室”</h3><h3>当年中法大学的学生上课的地方。</h3> <h3>我刚进所的时候,就跟着电工师傅安装楼内的配电箱和动力线。我们搞激光的配电箱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箱子的顶上有一个红色的警示灯,一旦合上电源开关,警示灯就会亮起来,提示屋里的人已经给电了。</h3><h3> 这个警示灯也可以提醒职工在下班离开房间时断电,防止事故的发生。</h3> <h3>漂亮的楼梯。</h3> <h3>穿过这间实验室,可以到外面的一个小平台上。这里原来可能是一个走廊,通往另外的教室。</h3> <h3>从平台上向北看</h3> <h3>从平台上向南看</h3> <h3>这间实验室中还留有后期光电所的宣传口号,只是这些梦想已经葬送在他们的手中了。</h3><h3> 不过在标语的下面可是一件称得上“文物”的东西了,它是一个“万能光具座”,应该是五六十年代产的,已经难得一见了。</h3> <h3>在这间房子里也放着一件老光学仪器:折射率测量仪。</h3> <h3>南楼中间的楼梯。</h3> <h3>南楼北端的楼梯。</h3> <h3>楼梯中间正好在窗户的中间。</h3> <h3>南楼的地下室。</h3><h3>这里有原来的烧煤的锅炉房,后来改造成燃气锅炉了。</h3><h3>地下室里还曾经有我们医疗部的原材料库房。</h3> <h3>这个门可以进入南楼的地下室。</h3><h3>旁边的半地下窗户原来可以将燃煤卸载进锅炉房。</h3> <h3>这是“中法大学”的市级文物标牌。</h3><h3> 中法大学原来并不是文物,在八十年代,我们所对职工进行岗位考核,每名职工都要有工作业绩,才能通过考核。我们所里当年一名二线职工为了干点事,主动去申报文物,原来大家没把这事当事,没有想到他还真申报成功了,这样,我们所在的中法大学旧址就成为了市级文物。</h3><h3> 只是没有想到,成为文物以后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建筑格局,尤其是外观不允许改变,院内建筑也要按照北京市的古建标准进行维修。</h3><h3> 原来我们曾打算拆掉院里的厕所,在南楼的北边的位置开一个车门,让所里的车和职工的车可以停进院里来,这下也就泡汤了。到现在,旧址的停车都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h3><h3><br></h3> <h3>存在争议的介绍</h3> <h3><br></h3><h3><br></h3><h3>关于标牌说明文字的争议起源:</h3><div> 中法大学的创始人是李煜瀛(石曾)先生。1912年,是李煜瀛等人发起、建立了留法俭学会,这确实是后来中法大学的雏形,得到了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支持。中法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李煜瀛(石曾)先生在中法大学成立后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聘蔡元培先生为该校校长。现在,北京市文物局在皇城根20号中法大学前所立的中法大学简介明显存在史实出入,已经受到中法大学校友会老前辈们和有关专家的质疑。</div><div>历史沿革</div><div>1902年,李石曾、张静江、夏坚仲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到法国,同行者有官费、自费留学生20余人。</div><div>1903年,吴稚晖由沪赴英,与同学一、二人实行苦学生活。</div><div>1906年,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在巴黎组织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从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四项事业,力求达到 "发扬学术" 、 "普及文化" 、 "改进社会" 的理想。而教育事业,则分为 "设立学校" 和 "介绍、组织留学" 两方面。因此而有民国六年(1917年)留学俭学会之设立,为介绍留法机关之一; 同时又创设法文预备学校及孔德学校。法文预备学校为中法大学文学院之胚胎,孔德学校为中法大学计划之初等、中等教育之始基。</div><div>1907年,蔡孑民留学柏林也实行俭学。</div><div>1918年,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设立生物研究所,又设立天然疗养院。</div><div>1920年,在西山碧云寺就原有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至此,世界社会教育事业所主办之世界大学中的中法大学,才开始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逐渐发展、壮大。</div><div>1921年,在法国里昂成立中法大学海外部,称为里昂中法大学,同年,又在比利时设立晓露槐工业专修馆。同年,又在京西碧云寺成立碧云寺小学。</div><div>1923年,在北京西部温泉村成立温泉初级中学及温泉小学各一所。</div><div>1924年,建立孔德学院,该院盖承孔德学校而以法国哲学大家孔德之名命名。即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同年,设立温泉女子中学。是年冬,理科移到北京地安门外吉祥寺。</div><div>1925年秋,移文科于北京东皇城根39号,改称服尔德学院。(服尔德,法国著名文学家,生于 1694年,卒于1778年,服氏对中国文化颇为注意,因而取服氏为文学院之名)。该院是承民国六年(19l7年)法文预备学校旧有之基础而起。文学院移城内后,西山所遗校址,设西山中学和碧云寺小学各一所。同年,理科改称居里学院,(居里为法国化学家,夫妇俩为巴黎大学教授、发明镭质放射物。为理化界开一新纪元。)同年,又将生物研究所改称为陆谟克学院。(陆谟克为法国生物学家。)该院扩充为甲、乙部: 甲部设于城内,有生物学讲座与实验室; 乙部仍设于西山、并附设农场一所。</div><div>1926年1月22日,奉民国第112号指令,正式认可。</div><div>1929年在上海成立药学专修科(四年制),聘请医学博士宋悟生任首任教务长。该专修科初期还设有夜校,为一些职业青年提供进修取得学衔的机会。</div><div>1930年3月15日,奉国民政府教营部第651号指令,暂准备案。同年,遵照教育部令、停办各学院的预料,改设中法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甲、乙、丙三部。</div><div>1931年春,成立镭学研究所。同年,九月成立医学院及高级中学、商业专科。同年,又改服尔德学院为文学院、改居礼学院为理学院,改防谟克学院为医学院、改孔德学院为社会科学院,于同年12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报立案。</div><div>1932年,在北京成立药物研究所。</div><div>1933年,成立理工调查所。同年,教育部令、中法大学改 "国立",中法大学不遵。同年8月,教育部令、中法大学撤销社会科学院,中法大学将社会科学院改称为文学分院,仍保留社会科学院原有各学系。</div><div>1935年3月,兴建理学院居礼楼。同年秋,成立化学工厂、扩充铁工厂、扩充温泉疗养院。</div><div>1935年起,华北局势严重恶化。</div><div>1937年,燃起抗日烽火。后方师生奔赴前线、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中法大学在敌寇占据华北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坚持爱国立场. 不屈从日寇,不 "接纳辅导官" 、不开日语课。不挂太阳旗(日该国旗)。</div><div>到1938年夏,终被敌伪 "勒令停办" 、附属温泉中学也未能幸免。</div><div>在此之前,中法大学的首任校长为蔡元培(从1920年到1930年),其问,先后曾由李石曾、李书华、李麟玉任代理校长。李麟玉是1928年出任代理校长的,从1931年担任校长,一直到1950年中法大学的终结。</div><div>1939年,李麟玉委派周发歧、李秉瑶两依教授绕道越南赴昆明,筹备复课事宜,他们先在昆明建立中法大学附中。</div><div>1940年在昆明南菁中学旧址先安排中法大学理学院复课。</div><div>1941年,文学院招收新生也在昆明复课。</div><div>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div><div>1946年夏,中法大学分别在北平、昆明招生。同年10月19日,学文、理、医三院各系在北平复课。</div><div>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中法同学纷纷奔向解放区,在校学生锐减,师生共同护校,迎接北平解放。</div><div>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又有不少中法同学离校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夏,继续招收新生。</div><div>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法大学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称为 "国立北京中法大学",仍由李麟玉任校长。</div><div>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学奉命与由解放区迁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div><div>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div><div>1988年10月,北京工业学院 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div><div>北京中法大学结束时,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 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并,由卫生部领导; 文学院的文史系和法国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 经济系并入南开大学; 理学院的生物系也并入南开大学; 理学院的数理系与化学系,由学生自己选择或者转入北京大学相应的系,或者转入北京理工大学,改学工科。因此,实验仪器等,根据上述院校划分调配。北京中法大学校部及其文书、档案与北京理工大学合并。中法大学的校舍、房屋均并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按各自的专业就位,上海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中法大学校产,均交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div><div>1950年,北京中法大学结束。</div><div>1987年,北京市中法大学旧址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div> <h3>从中法大学走出过许多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h3> <h3><br></h3><h3><br></h3><h3>应中国政府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18年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1月8日,马克龙首站抵达西安,携夫人一同参观秦兵马俑。1月9日,马克龙与夫人一同参观故宫,当日下午,马克龙突然现身于北京“中法大学”。</h3> <h3><br></h3><h3><br></h3><h3><br></h3><h3>关于中法大学的附记:</h3><div> 中法大学成立于1920年,它是在民国初年蔡元培组织发起的留法俭学会与法文预备学校和孔德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最初设在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是该大学创建之始。</div><div> 1924年孔德学校在阜成门外成立。1925年将文科移至东黄城根北街,改称中法大学服尔德学院,理科改称居礼学院,生物研究所改称陆莫克学院。1929年成立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1931年,成立中法大学镭学研究所。同年把服尔德学院改称中法大学文学院,居礼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理学院,陆莫克学院改称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1934年,阜成门外的社会科学院合并入东黄城根北街的文学院。东黄城根北街同时也是中法大学校部所在地。1950年9月,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等院系并入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div><div> 旧址位于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现为中国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div> <h3><br></h3><h3>历史沿革:</h3><h3><br></h3><h3>1902年,李石曾、张静江、夏坚仲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到法国,同行者有官费、自费留学生20余人。</h3><div>1903年,吴稚晖由沪赴英,与同学一、二人实行苦学生活。</div><div>1906年,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在巴黎组织世界社。世界社的宗旨,是以从事出版、研究、教育和社会四项事业,力求达到 "发扬学术" 、 "普及文化" 、 "改进社会" 的理想。而教育事业,则分为 "设立学校" 和 "介绍、组织留学" 两方面。因此而有民国六年(1917年)留学俭学会之设立,为介绍留法机关之一; 同时又创设法文预备学校及孔德学校。法文预备学校为中法大学文学院之胚胎,孔德学校为中法大学计划之初等、中等教育之始基。</div><div>1907年,蔡孑民留学柏林也实行俭学。</div><div>1918年,在北京西山碧云寺设立生物研究所,又设立天然疗养院。</div><div>1920年,在西山碧云寺就原有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至此,世界社会教育事业所主办之世界大学中的中法大学,才开始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逐渐发展、壮大。</div><div>1921年,在法国里昂成立中法大学海外部,称为里昂中法大学,同年,又在比利时设立晓露槐工业专修馆。同年,又在京西碧云寺成立碧云寺小学。</div><div>1923年,在北京西部温泉村成立温泉初级中学及温泉小学各一所。</div><div>1924年,建立孔德学院,该院盖承孔德学校而以法国哲学大家孔德之名命名。即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同年,设立温泉女子中学。是年冬,理科移到北京地安门外吉祥寺。</div><div>1925年秋,移文科于北京东皇城根39号,改称服尔德学院。(服尔德,法国著名文学家,生于 1694年,卒于1778年,服氏对中国文化颇为注意,因而取服氏为文学院之名)。该院是承民国六年(19l7年)法文预备学校旧有之基础而起。文学院移城内后,西山所遗校址,设西山中学和碧云寺小学各一所。同年,理科改称居里学院,(居里为法国化学家,夫妇俩为巴黎大学教授、发明镭质放射物。为理化界开一新纪元。)同年,又将生物研究所改称为陆谟克学院。(陆谟克为法国生物学家。)该院扩充为甲、乙部: 甲部设于城内,有生物学讲座与实验室; 乙部仍设于西山、并附设农场一所。</div><div>1926年1月22日,奉民国第112号指令,正式认可。</div><div>1929年在上海成立药学专修科(四年制),聘请医学博士宋悟生任首任教务长。该专修科初期还设有夜校,为一些职业青年提供进修取得学衔的机会。</div><div>1930年3月15日,奉国民政府教营部第651号指令,暂准备案。同年,遵照教育部令、停办各学院的预料,改设中法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甲、乙、丙三部。</div><div>1931年春,成立镭学研究所。同年,九月成立医学院及高级中学、商业专科。同年,又改服尔德学院为文学院、改居礼学院为理学院,改防谟克学院为医学院、改孔德学院为社会科学院,于同年12月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报立案。</div><div>1932年,在北京成立药物研究所。</div><div>1933年,成立理工调查所。同年,教育部令、中法大学改 "国立",中法大学不遵。同年8月,教育部令、中法大学撤销社会科学院,中法大学将社会科学院改称为文学分院,仍保留社会科学院原有各学系。</div><div>1935年3月,兴建理学院居礼楼。同年秋,成立化学工厂、扩充铁工厂、扩充温泉疗养院。</div><div>1935年起,华北局势严重恶化。</div><div>1937年,燃起抗日烽火。后方师生奔赴前线、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中法大学在敌寇占据华北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坚持爱国立场. 不屈从日寇,不 "接纳辅导官" 、不开日语课。不挂太阳旗。</div><div>到1938年夏,终被敌伪 "勒令停办" 、附属温泉中学也未能幸免。</div><div>在此之前,中法大学的首任校长为蔡元培(从1920年到1930年),其问,先后曾由李石曾、李书华、李麟玉任代理校长。李麟玉是1928年出任代理校长的,从1931年担任校长,一直到1950年中法大学的终结。</div><div>1939年,李麟玉委派周发歧、李秉瑶两依教授绕道越南赴昆明,筹备复课事宜,他们先在昆明建立中法大学附中。</div><div>1940年在昆明南菁中学旧址先安排中法大学理学院复课。</div><div>1941年,文学院招收新生也在昆明复课。</div><div>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div><div>1946年夏,中法大学分别在北平、昆明招生。同年10月19日,学文、理、医三院各系在北平复课。</div><div>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中法同学纷纷奔向解放区,在校学生锐减,师生共同护校,迎接北平解放。</div><div>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又有不少中法同学离校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夏,继续招收新生。</div><div>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法大学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称为 "国立北京中法大学",仍由李麟玉任校长。</div><div>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学奉命与由解放区迁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div><div>1951年,华北大学工学院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div><div>1988年10月,北京工业学院 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div><div>北京中法大学结束时,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 医学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并,由卫生部领导; 文学院的文史系和法国文学系,并入北京大学文学院; 经济系并入南开大学; 理学院的生物系也并入南开大学; 理学院的数理系与化学系,由学生自己选择或者转入北京大学相应的系,或者转入北京理工大学,改学工科。因此,实验仪器等,根据上述院校划分调配。北京中法大学校部及其文书、档案与北京理工大学合并。中法大学的校舍、房屋均并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按各自的专业就位,上海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中法大学校产,均交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div><div>1950年,北京中法大学结束。</div><div>1987年,北京市中法大学旧址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div> <h3><br></h3><h3><br></h3><h3>办学方针</h3><div>中法大学的办学方针,实际上是创办人李石曾先生教育观的体现。李石曾曾于1933年12月1日,在《北京晨报》五周年纪念专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 "教育谈",概括地说明了他的教育观。他主张:</div><div>1. 勤工俭学</div><div>2. 理论联系实际</div><div>3. 实干苦干、力求实效</div><div>4. 学校宜设于郊外风景区</div><div>根据上述诸条,可见李石曾先生办教育,主张勤工俭学,他组织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先后有2000多人参加,收到了极其宏伟的成果,已为人所共知。他办学主张脑力、体力相结合,理论知识和生产实用相结合、勤工与俭学相结合,他积极主张选择天然优美的环境,创办新型学校,以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和品德。概括言之,中法大学的办学方法为 : 严谨、求实、科学、民主; 兼容并包、兼全并重; 教学与育人并重,强调素质教育; 艰苦创业、勤工俭学,要求学用结合,为社会服务。</div><div>办学学制</div><div>关于学制问题,中法大学自有其持殊性,与当时的国内其它大学不同,它虽然依据中国学制,但也采纳了法国学制之所长。</div><div>李石曾认为: "学制之完善,法国大学学制所以优于其它各国者,以其具有两大特长: 一日整齐划一; 二曰升学、转学,又极方便是也。"</div><div>法国大学: 当时全法国共分为17个学区(即地区),每个学区各设一所大学,这个大学包括文、理、医、法等学科和附属中学、小学。法国大学包括大、中、小各校,使之有衔接之效,不似他国学制,大学就只有大学,不包括中、小学。中国大学也有附设中学、小学部者,然不过为一校之所属。至于中法大学、大、中、小并立,远及数十里,以至在国内外,这实在也是仿效法国大学区的学制。即使海外的中法大学,也包含大学与单科大学,以及留学事业及侨民教育等,这都是仿效法国大学的精神。所以说,这不仅关于一校,实亦为一种学制的试验也。所以我们的中法大学包括海内外的附属单位,多达35个,确实是一个有着独特学制的综合性的大学。</div> <h3>当年的中法大学校徽</h3> <h3><br></h3><h3><br></h3><h3>中法历史</h3><div>该校院落及主要建筑为坐东朝西格局,由北部校部及南部教学主楼两部分组成。</div><div>  北面的校部是清末理藩部旧址。理藩部的前身是理藩院,原在皇城外东南角, 1903年后旧址为北京饭店占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官制,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在此地建造了新衙门,民国后撤销。改作大学后,大门、配殿、主殿及个别附属平房仍保存原状。大门为带八字墙的单层中式建筑,面阔三间,大式硬山筒瓦顶,调大脊,安吻兽,当心间为大门,两次间前檐封墙,上饰八角窗。正对大门的礼堂(图书馆)为二层南北向楼房,清水砖墙,硬山屋顶。西山墙为主入口,前接面阔十一间连房,正中三间加抱厦。此座建筑是在原衙门大堂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div><div>  院南为教学主楼。此处在建造楼房以前为文学院和理学院,有传统式广亮大门和一些平房院落。新建楼房沿街布置,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南北总长为78.48米,东西总宽为21.54米,建筑面积5414平方米。地上三层布置相同,地下室在西半部。屋顶为上人平顶屋面。平面呈对称布局,沿街有单独大门出入。主要大门位于西立面中央,进入大门厅后有平行双分式楼梯,在中间走廊的两侧布置教学和办公用房。走廊南北尽端有次要出入口可通往院内,南北入口东侧为次要楼梯间。该楼的立面造型是西方古典主义之后流行的公共建筑处理手法,即立面横向展开,纵向分为五段,而上下则为三段式。由于紧邻大街,入口大门同两侧凸出体之间,接以围墙,在楼前形成两侧约4米宽的地下室屋面。门头与两端顶部都采用中式影壁墙的形式。中央凸出部分最高处为19.43米,垂直划分为三部分,两侧塔形上部冠以盝顶式小披檐,增强了该建筑的整体性与中式风貌。南、北两侧门处,做成中式卷棚抱厦式。形成以西式体量与中式细部相结合的近代折衷式。</div><div>  中法大学校部的改建和新建教学主楼的时间约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其主要设计人为时任法文系主任的汪申伯。汪氏留学法国,同时还任北平市工务局长。现为单位使用。</div><div>办学宗旨</div><div>办学宗旨: 本大学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材、沟通中西文化,并注重实习,致力应用为宗旨。</div><div>部门设置</div><div>本大学包括下列各部</div><div>甲: 研究部(中法大学与北平研究院合办)</div><div>1. 镭学研究所</div><div>2. 药物研究所</div><div>乙: 大学部</div><div>1. 文学院</div><div>2. 理学院</div><div>3. 医学院</div><div>4. 文学分院</div><div>5. 孔德哲学院</div><div>丙、专修部</div><div>1. 北京药学专科</div><div>2. 北京商业专科学校</div><div>丁、中小学部</div><div>1. 高级中学</div><div>2. 孔德中学</div><div>3.孔德小学</div><div>4.孔德幼儿园</div><div>5. 西山中学</div><div>6温泉中学</div><div>7. 温泉女子中学</div><div>8.昆明中法附中</div><div>9.. 温泉小学</div><div>10. 碧云寺小学</div><div>戊、海外部</div><div>1. 法国里昂中法大学</div><div>2. 比利时晓露槐工业专修馆</div><div>3. 法国巴黎留学事务所</div><div>4. 法国巴黎华侨教育事务所</div><div>己、特设部</div><div>1. 中法大学上海图书学校</div><div>2. 中法大学测绘所(温泉、碧云寺各一所)</div><div>3. 上海中西疗养院</div><div>4. 北京西山天然疗养院</div><div>5. 北京温泉天然疗养院</div><div>6. 北京香山 第一农林试验场</div><div>7. 北京温泉第二农林试验场</div><div>8. 北京环谷园第三农林试验场</div><div>9. 中法大学附属铁工厂</div><div>10. 中法大学附属化工厂</div><div>11. 中法大学附属煤气厂</div><div>12. 中法大学出版事务所。</div><div>人事设置</div><div>三、中法大学由校长处理校务设校务秘书辅助校长。</div><div>四、各学院设院长一人,各学系设主任一人,药学专修科设主任一人,各馆、所、各中学、小学、各疗养院、各农林场、各设主任一人,均由校长聘任之。</div><div>五、大学部设校务会议。以校长、院长、系主任、教授代表组织之,审议校内规程及其它重要事项,校长为主席。前项会议,校务秘书、工务主任、中小学教育、事务主任、图书馆主任、均得列席,前项会议校长得延聘专家列席,但其不得超过全体人数的五分之一。</div><div>六、大学部各学院设院务会议,以院长、校务秘书、系主任、全体教授、副教授选出代表组织之,计划各学院学术及设备事项,院长为主席。</div><div>七、各学系设教务会议,以系主任及本系教授、副教授、讲师组织之,计划本系学术及设备事项,系主任为主席。</div><div>八、关于留学事务、出版事务、中小学教育、农林事务、疗养院事务等,综设各种委员会。</div><div>九、研究院、大学部、中小学部、海外部、特设部、各校院、科、所、场之详章另定之。</div><div>十、本组织大纲如有未尽事宜,得由本大学校董会随时修改之。</div><div>经费来源</div><div>1. 基金之息金(基金1,000,000和利息70,000)</div><div>2. 法国庚子赔款补助费</div><div>3. 学费</div><div>4. 临时捐款</div> <h3>这是一个当年中法大学的毕业文凭</h3> <h3><br></h3><h3><br></h3><h3>关于法国庚子赔款问题简介</h3><div>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2,000法郎,折合美金为76,000元或人民币475,646元。</div><div>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div><div>1. 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div><div>2. 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div><div>3. 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div><div>4. 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div><div>办理中法间教育事业款项数目,根据1925年4月协定,中法实业银行提出5%美金债票若干。充中法向教育事业之用。其数每年至少为美金200,000元之实款,该行并应设法使此项数日过年能达到美金250,000元之实数。</div><div>根据上述条件,自1926年1月起,银行每年拨交美金20元。充中法向教育及慈善事业之用。由委员会中法两国代表团共同保管与支配。</div><div>自1931年1月起,此款增至每年美金250,000元之实数、至1947年,庚款付清之年为止。</div><div>教学特点</div><div>中法大学在中国教育界,占有—种特殊的位置,此因其有特殊之意义与历史使然。顾名思义,中法大学似为中法合办、采法国教育制度,如其他中外合办之大学,实则不然。中法大学是中国自主之教育。而由中法人士所组织之校董会从旁襄助,此其—。第二,创办人抱一种高远之理想。求于中国实行一种新教育,以法兰西人之理想,多符于中国之理想,遂意识的取法国教育制度为蓝本。参酌国情而创立比较。所以中法大学与其他国际合组教育事业或教会学校不同; 中法大学盖欲融会中外,而实现一种理想之教育制度者。</div><div>时代背景</div><div>中国向法国派遣留学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的1752年,而大批的中国学生到法学习则要推迟到20世纪初。1901年一批一批的中国学生开始到法国留学,他们中的很多人受到当时盛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成为民主的信徒和孙中山民主开明政策的积极倡导者,李石曾就是重要代表人物之一。</div><div>1915年,李石曾、蔡元培在法组织勤工俭学会,提倡 "勤于做工、俭于求学",旨在让更多的普通中国人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留学的目的。1916年 "华法教育会" 成立。在其组织下,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1700多人到法国留学,形成了勤工俭学的高潮。其中一些热血青年,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投身政治活动,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领袖。</div><div>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李石曾就法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进行活动,要求法国退还赔款用于海外大学建设。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J.Lepine)建议中方不要等法国退还赔款再筹建海外大学,他指出: "退还赔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恐怕候款太久,建设中国大学之事,反至无形消失。不如先得一校舍,由中方分担小款,办一个雏形,可促成赔款的退还。" 校址选择在里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方的建议和安排。早期里昂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就有很好的基础,因为那儿有丝绸工业,与中国有商业往来。当时的里昂政要,如爱得华·埃里奥Edouard Herriot市长这样一些有影响的政治家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并积极支持在里昂建立海外中国大学。里昂大学校长儒朋(Joubin)指出: "与其设大学于巴黎繁华之区,不如创在里昂。里昂之大学分科,及高等专门学校,均尚完备。且附近山冈多荒废兵营,可以借用。" 里昂不仅有一个有利的文化环境,而且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学科齐全,市政府又愿意将西郊的圣伊雷内堡拨给学校作为校舍。上述许多因素促成了筹备中的海外中国大学最终选址在里昂。</div><div>运营管理</div><div>里昂中法大学筹建之初,考虑到在法国建立高等学校手续极其严谨,中法双方商定拟建的大学不具普通高校特性,而是依照法国1901年协会法的规定,以 "协会" 形式为法律基础,于1921年7月正式注册成立 "中法大学协会"。1921年7月8日,"协会" 举行首次会议,宣布成立里昂中法大学。</div><div>从创办历史背景来看,里昂中法大学和当时的勤工俭学运动有很深的联系,但它并不是完全为勤工俭学生而设的。里昂中法大学的宗旨是为中国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为中国培养一批高级学者和研究人员,同时为国内的大学提供合格的教授。台湾学者陈三井《里昂中国大学海外部的经过、性质、状况》一文中论述,里昂中法大学对报考学生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并明确宣布学习期间不得实行勤工,指出 "既勤了工,便无时间在海外部上课",与 "勤工俭学" 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大相径庭。</div><div>根据中法双方的协定,里昂中法大学由中法大学协会负责管理,"协会" 成立董事会,成员由中法双方共同组成,主席由法国政府指定人士担任,为惟一法人代表,有权参与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进行法律诉讼及支配财政开支等。里昂中法大学校长由中方人士担任,主要负责教学管理; 校董会中,除财务长由法方单方担任外,其余职位均由中法共同兼任,即设有两位会长、两位副会长、两位秘书长和一位财务长; 名誉理事会则包括了 "对该校创建作出贡献和提供帮助的各界人士",如中方的教育部部长、中国驻法公使和法方政界高层人士。但由于中方人员很多在国内,因此实际决策和管理还是以法方为主。</div><div>招考学生工作由中方全权负责,绝大部分学生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通过公开招考产生。里昂中法大学的学制四年,招考录取的学生先在国内接受两年大学教育后,再前往法国继续后两年的学习,但实际上,根据学生所选学科和攻读文凭的不同,在法学期为3至7年不等。一些已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也在1928年和1929年经过特殊考试进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 里昂中法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李石曾等人在中国国内获得的赞助、中国向法方支付的庚子赔款、法国政府和里昂市政府提供的资助以及学生所享有的政府助学金等。中国社科院葛夫平先生《关于里昂中法大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对经费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里昂中法大学从建立到1927年,经费主要由广东政府、北京政府和法国政府提供,额度在40万至76万法郎之间,应该说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从1927年到1951年,里昂中法大学的经费完全由中法教育基金会从法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付,额度在85万至115万法郎之间,经费来源比较稳定,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1951年,由于经费断绝,里昂中法大学停办。</div><div>社会影响</div><div>从1921年到1951年的30年间,到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为473名,学习专业以理工科为主,主要分布在基础科学、工业技术、纺织、商业贸易、市政工程、建筑、航空等学科领域。大部分学生获得了高等教育文凭,其中131人获得博士学位,60人获得工程师文凭。他们中的多数学成之后回国工作,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界、教育界和文化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如著名科学家朱洗、汪德耀、范秉哲,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罗大刚、戴望舒,著名艺术家常书鸿、王临乙,著名学者杨等。应该说里昂中法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的确为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培养了一批高级人才。</div><div>里昂中法大学作为中国大学的海外部,曾在中法教育、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它在促进法国学术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同时,也向法国人民介绍了中国文化,加深了法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div><div>从1952年起,里昂中法大学的圣伊雷内堡(Fort Saint-Irénée)已没有中国学生,1955年圣伊雷内堡成为大学生宿舍,但 "中法大学协会" 继续存在,"中法大学" 的校名也保留原地。</div><div>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赴法留学人员不断增加。1980年在老校友的积极倡议下,经里昂大学马莱基(Mallet-Guy)教授的多方努力,中法大学(中国称之为 "中法学院" )重新成立。中法学院仍属协会性质,但无论是管理形式,还是运行模式、招生等,都与原来的里昂中法大学有很大的差异。中法学院由法方单独承担管理工作; 学生全部为进修生,学校规定 "只为已有大学学历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提供一学年高水平的进修学习",同时规定学业结束后必须回国工作。</div><div><br></div> <h3><br></h3><h3><br></h3><h3> 跨越百年岁月,坐落在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学旧址静静矗立,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着历史沧桑。</h3> <h3><br></h3><div><br></div><div>附记: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对《中法大学》旧址文物的保护</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4年,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筹建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拟用机械工业部原占用中法大学旧址—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交换机械工业部批准的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新址—北蜂窝19号,并用国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基建经费为机械工业部盖宿舍楼两栋作为补偿。</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4年—1975年,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如期为机械工业部建成宿舍楼两栋,并于1975年5月进入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由于原中法大学始建于1921年(1923年竣工),中间经历分解,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进驻时,整个校区已分别被三个单位占据。其中主体结构属第一机械工业部,南部归第三机械工业部,东部及北部归第五机械工业部。南部原有一栋小楼及一批平房,平房被第三机械工业部拆除盖成了一栋四层楼房;东部为几个较好的四合院,现由原第五机械工业部几位老副部长居住;北部原是学生宿舍,现成了大杂院。西部原为中法大学操场,现改造为皇城遗址公园。</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接手中法大学旧址时,原址已十分破败,房屋漏雨,墙体开裂,电线老化,上下水堵塞,消防栓失灵,窗户残破,院子地砖磨损,坑凹不平,内屋及楼道墙皮大面积剥塌,情报楼地板下陷,到处是窟窿,平房旧漆剥落,没有一间不漏雨,地下室两台锅炉,一台已损坏,另一台勉强使用。</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光电所接手后,遵循“修旧如旧”、“外观不变、内部加固”、“有特征的结构和物件尽量保留”的原则,花大力气对原有房屋及设施进行保护性修缮。三十年间,总计花费约500万元,使文物得到了良好的维护。</div><div>1、中法大学旧址原先并没有列入文物保护清单,光电所第一任所长宋林友同志到处奔走,篡写报告,申请将该处列入文物保护清单,以期更好保护。该处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2、中法大学旧址内原有电线老化陈旧,且承载功率也很小,存在失火的极大隐患。光电所进入后,从70年代到80年代陆续投资数十万元更新变电站(现有负荷为320KVA),并将室内电线全部更换为钢管保护电缆,杜绝了电线失火的可能性。</div><div>3、中法大学院教学楼、情报楼因年代久远,均不同程度发现墙体裂缝。1984年光电所为保持古建外观不变,采取扒开内墙皮填充裂缝方法对墙体进行了维修。</div><div>4、中法大学主楼前的院子,原为旧砖石砌成,年久失修,坎坷不平,几株残树东倒西歪。1991年光电所从北京郊区古建定点烧砖企业订购上万块仿古砖(每块22元),将全院旧砖全部更换,并移植两颗美丽的雪松于花园中。从91年到现在,光电所陆续在院内种植树木数十株,其中精选珍稀树种七叶树、紫玉兰、大花樱、樱桃、杜仲、银杏等数株,美化了庭院。</div><div>5、因中法大学院内平房年久失修、光电所1997年动用数十万元对院内所有平房挑顶重修,并请古建队重绘彩图。该项目获得市委资助20万元。</div><div>6、原中法大学情报楼2层为图书馆,进入八十年代后,地板地面大面积破损。光电所原计划重铺地板,揭开地板后发现地板下面的水泥楼板有较大裂缝,并有沉降。为加固楼板,光电所不得已采用铁网水泥法将楼板浇灌加厚,并将原木地板改为水磨石地面。虽然改变了古建原内饰,但与古建楼道及后库地面风格一致。如果今后需要加铺地板仍很方便。</div><div>7、原中法大学情报楼一层为小礼堂,内为低台阶式缓坡并有排椅(与现存阶梯教室相仿)。正面有小舞台,小舞台后墙有石刻总理遗嘱碑一通。八十年代初,光电所因科研需要,将缓坡填平,分隔成实验室。填平时为保护文物,原坡道未予破坏,以备今后有一天可以恢复。小舞台后的“总理遗嘱”碑碑面有破损,光电所请专人用水泥石粉调和后修补一新,并做一木护墙封住,小礼堂顶有彩绘,光电所为保留原绘,采用了简装墙隔断;小礼堂旧式暖气片及吊灯能保留的都尽量保留。</div><div>8、原中法大学主楼及情报楼墙皮年久失修,大块脱落,老式木格窗风吹雨淋朽烂贻尽,光电所在30年中陆续分期分批重新粉刷墙壁,更换木窗,保留原风格,鉴于旧木窗保湿防风效能已差,部分房间采用双重窗户—外窗为原风貌,内窗为现代铝合金或塑钢。</div><div>9、八十年代后期,光电所发现原中法大学内下水道堵塞,每下大雨,院里夹道中水漫金山。为保护文物,光电所对全院下水道全面进行了改造翻修。现在,再大的雨院里也不积水。</div><div>10、2000年前后,光电所发现院内年用水量大增,一年达4万吨之多。经反复查找,发现原中法大学院内上下水管道因年代久远,已经锈烂,每年渗入地下的自来水达3万多吨。另外,因为中法大学院原来南院、东院、四合院地下管道中有的管子伸向主院,东院几十年来一直在用不花钱的水,2001年,光电所下大决心花费数十万元将全院旧水管全部更换为新水管,当年用水量即降至4000吨。</div><div>11、原中法大学主楼地下室有烧煤锅炉两台,一台废旧,一台勉强使用。由于设备陈旧,操作粗放,使周边环境十分骯髒。2000年北京市环境改造,要求三环路以内一律废煤改气。光电所投资100余万元,将天然气管道引到皇城根,并精心选用了铸钢常压锅炉(使用寿命长,没有爆炸危险)进行安装,并对地下室进行了维护和装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