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之国摩洛哥(上)

Mandy

<h3>雨季来到了彩色之国摩洛哥</h3><h3><br /></h3><h3>前国王哈桑二世说:"摩洛哥,像一棵大树,根部深植非洲土壤,根叶却呼吸着欧洲吹来的微风。"</h3><h3>的确,这个国家与以往去过的非洲国家很不一样!无论人的外貌还是宗教,都非常独特。</h3><h3>听说摩洛哥有句谚语:"爱情如蜜一样甜,生活如薄荷一样涩,死亡如荒漠一样无情"……摩洛哥这一粒沙就包含了一个大千世界!集柏柏尔文化、阿拉伯文化、摩尔文化、法国文化、西班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北非王国。</h3><h3>其地理位置独特,东南区有亚特拉斯山脉及撒哈拉沙漠;西靠地中海;北临大西洋,是最靠近欧洲的非洲国家。因此地形地貌非常丰富,是许多国际大片取景首选之地。最近非常叫好的电影《红海行动》很多场景就是摩洛哥,虽然有些镜头因血腥而不敢直视,但不影响我连看2次的好电影。</h3><h3>而我们这次短短的十二天(除路程实际只有9天游览),是不可能很深入的了解 ,只能浅谈感受和见闻。我们以卡萨布兰卡为起点,逆时针由南向东、西回到卡萨布兰卡,正好一小圈。真正的穿越感,令时光一晃而过。一会儿游走于千年皇都的老巷子;一会儿穿越于电影镜头中,那荒无人烟的壮美峡谷,还有那忽远忽近的雪山,想像不到我们正向神秘的撒哈拉沙漠方向逼近;虽然无法抵达见证三毛与荷西浪漫爱情的撒哈拉(阿雍镇,至今还是被争议之地,对游客来说没安全保障),但提到撒哈拉沙漠,相信每位朋友都会想到三毛和荷西,对撒哈拉曾经那么遥远的世界充满许多不同的幻想……走进柏柏尔人部落,纯朴简单的原始生活无不令人感叹!当离开南部的沙漠区向西翻越雪山,经过被誉为摩国的小瑞士——伊芙兰,仿佛进入了欧洲的文艺小镇,那里的建筑又充满欧洲风情,吸引着许多滑雪爱好者来这里享受短暂的雪季;继尔来到了闻名的古都——菲斯,又穿越到了千年古都;再往西北方向,一路如画的田园风光又如踏进了欧洲境地直到天空之城——舍夫沙万,这个原本与世隔绝的蓝白小镇,近几年吸引着千万中国年轻人的镜头。欢呼声还未停下,不知不觉来到了此程的最西段,也是离西班牙最近而最具西班牙风格的海港城市——丹吉尔(从西班牙的"塔里发Tarifa"乘船30公里约50分钟即达丹吉尔),此时已进入咱们行程的倒计时了。尾三站也是摩洛哥最现代化城市,我们还在丹吉尔看到由中国完工的高铁(原由法国承建,后由法国反包给中国),高铁贯穿"卡萨布兰卡—拉巴特—丹吉尔",期待高铁的早日开通。</h3><h3><br /></h3><h3>无论你是因为电影《北非谍影》还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亦或天空之城的南白小镇,令你对这个国家产生兴趣,只有真正走进她,才能感受她独特的魅力!</h3><h3>下面随着我的工作照,看看我镜头中的摩国吧!(浅浅的游,匆促而过,还有更多的神秘期待着再次走进……)<br /></h3><h3><br /></h3> <h3>是这位美丽的王妃改写了摩洛哥女性的地位,国王因她而修改宪法,实行一夫一妻制。由此不难理解王妃在摩国人民心中的地位。<br /></h3><h3><br /></h3><h3><br /></h3><h3>现任国王穆罕穆德六世与美丽的萨尔玛王妃及家人们</h3> <h3>下面是我们全程的司机—阿里:当地土著人——柏柏尔人,除了车技一流,服务也很赞!友善的笑容永挂在他的脸上,非常亲切!还有语言天赋了得,淘气的团友用广州话教一次常用的"辛苦了、上车、下车",他居然一次学会,而且是十分标准,后面再由我们导游帮忙法语解释给他听后,他理解并会用标准的普通话重复。实在佩服!</h3><h3><br /></h3> <h3>下面是我们临别回国前与他的合影</h3> <h3>摩洛哥四大皇都之二的红色之城——马拉喀什,被誉为摩洛哥南部的明珠,仅次于菲斯的皇都。皇都始建于1062年,曾是摩洛哥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1985年,马拉喀什旧城被列入摩洛哥的世界遗产。目前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3><h3><br /></h3><h3><br /></h3><h3>库图比亚清真寺的宣礼塔(马拉喀什地标建筑):</h3><h3>有800多年历史,成为摩洛哥往后所有宣礼塔的典范。据说该宣礼塔是建造时,开工后发现与麦加方向不同,于是不停进行修正,修到第七年时,国王命令紧贴正在建造的清真寺边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宣礼塔(现是第二个),第一座30年后倾颓至今日的废墟(下图二)。后来发现第二座比第一座偏斜的更严重。如今还在使用中的清真寺。</h3> <h3>坐在清真寺门口的传统伊斯兰女人</h3> <h3>我们坐马车游老城</h3> <h3>马若累勒花园(伊夫圣罗兰花园):</h3> <h3>比人还要高很多的各类仙人掌</h3> <h3>世界独特的马约尔蓝</h3> <h3>天然🎧,我戴可惜少了年轻人的那份享受神情🤣🤣</h3> <h3>巴伊亚宫:建于十九世纪末,在当时是摩洛哥最大最宏伟的宫殿建筑。名称中的&quot;Bahia&quot;意思是&quot;智慧&quot;。是以其妻子名为名的皇宫(总督的办公居住的地方)</h3> <h3>马拉喀什博物馆:展出传统柏柏尔、阿拉伯与尤太工艺,其最可观的还是西班牙-摩尔装饰风格的建筑物本身。其展览厅是由土耳其浴室改装的。该展览厅经常举办音乐、戏剧与舞蹈等文艺活动。</h3><h3><br /></h3><h3>展览厅的铜壳大吊灯</h3> <h3>坐在马车上的游人</h3> <h3>老街随拍</h3> <h3>是不是很有拍戏感觉呢😜</h3> <h3>我们入住的民宿餐厅美女现场做煎饼给我们吃,味道顶呱呱!</h3> <h3>德吉玛广场(又叫不眠广场):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灵魂,那么不眠广场当之无愧是马拉喀什的灵魂与精髓。这个充满中世纪阿拉伯风情的广场。建于12世纪,曾经是公开处决叛逆者的地方,现在却成了艺人云集的广场。马拉喀什最大的魅力在于毎天在广场聚集着不同民族的艺人,如同一个&quot;全球文化&quot;的汇聚地,2003年10月又被定为&quot;无形文化遗产&quot;。</h3><h3><br /></h3><h3><br /></h3><h3>傍晚时分与夜晚的不眠广场:当然是夜间的不眠广场更是精彩</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摩洛哥第一大皇都——菲斯:</h3><h3>浪漫而又迷惑的菲斯,是萨尔玛王妃的故乡。</h3><h3>第一个摩洛王朝伊德里斯二世王朝于公元808年建都菲斯成为摩洛哥第一大皇都。是摩洛哥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的起点;是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偌大的菲斯旧城是摩洛哥最大的老城区,依然保持千年的面貌,最早(1981年)列入摩洛哥的世界遗产。目前是摩洛哥第四大城市。</h3><h3> </h3><h3>菲斯老城全景<br /></h3> <h3>位于新城区的皇宫大门</h3><h3>阿拉维广场</h3> <h3>皮革工作坊:(游客必到之处)</h3> <h3>陶瓷、马赛克手工艺工作坊:专注工作的工匠们及部分成品</h3> <h3>布日卢门(又叫蓝门):蓝色是菲斯的代表色;内侧则是象征伊斯兰的绿色调。蓝门建于法国殖民初期,也是菲斯最著名地标。</h3> <h3>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建于859年)卡拉维因大学:卡拉维因大学提供的课程除了神学之外,还包括阿拉伯语言、伊斯兰法学等。许多著名的穆斯林与欧洲学者都曾在卡拉维因大学研读或讲学。20世纪以后西式学校兴起,1947年卡拉维因并入摩洛哥的教育体系,传统的伊斯兰学校走入历史;1963年卡拉维因清真寺停止招生,转型为新城南郊新建的西式大学。</h3> <h3>卡拉维因大学清真寺</h3> <h3>波伊那尼亚学院(安达鲁西亚-摩尔风格):被公认为摩洛哥最豪华精致的伊斯兰学校。是全菲斯唯一拥有宣礼塔和正式阶梯讲坛的学校,可以举行正式的星期五祈祷。也是菲斯唯一允许非穆斯林进入的清真寺。该校建于1355年,持续运作到1960年才停止招生。</h3> <h3>雪松木雕饰</h3> <h3>伊德里斯二世陵寝:伊德里斯二世不但是菲斯的创建者,也是城市的守护圣人,该陵墓也是摩洛哥重要的朝圣地。非穆斯林只能在狭窄的门口窥探。绿色的宣礼塔是本区最高的宣礼塔。</h3> <h3>以下为老街的随拍:几乎所有当地人都拒绝拍照,因此多数只能拍背影,或拍大景时的快门,偶尔也会拍到心仪作品</h3> <h3>仙人掌果子</h3> <h3>骑毛驴是老城里的重要交通工具</h3> <h3>穿梭于中古世纪的老城区,羊肠小道,无奇不有,没有当地人带路,即便是导航也会迷路。(偶遇广州来的两自由行女生,与咱们住同一间民宿,因没预约好当地导游,旺季来到后找不到当地人带路,唯有放弃老城的游览,实在可惜!)也因此而成为这里的浪漫。</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老街里站着学习的小姑娘</h3> <h3>1912年,法国强制摩洛哥签署《菲斯条约》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当地餐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