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半球分布的四种白色的大天鹅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由于大天鹅的羽色洁白,体态优美,叫声动人,行为忠诚,在欧亚大陆发展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约而同地把白色的大天鹅作为纯洁、忠诚、高贵的象征。</h3> <h3><font color="#ff8a00"> 佳能70-200</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拍摄地点:朔州市太平遥水库</font></h3> <h3>大天鹅全身的羽毛均为雪白的颜色,雌雄同色,雌略较雄小,全身洁白,仅头稍沾棕黄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上嘴基部黄色,此黄斑沿两侧向前延伸至鼻孔之下,形成一喇叭形。嘴端黑色。跗蹠、蹼、爪亦为黑色。幼鸟全身灰褐色,头和颈部较暗,下体、尾和飞羽较淡,嘴基部粉红色,嘴端黑色。</h3> <h3>大天鹅的喙部有丰富的触觉感受器,叫做赫伯小体,主要生于上、下嘴尖端的里面,仅在上嘴边缘每平方毫米就有27个,比人类手指上的还要多,它就是靠嘴缘灵敏的触觉在水中寻觅水菊、莎草等水生植物,有时也捕捉昆虫和蚯蚓等小型动物为食。</h3><h3>幼鸟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年后它们才完全长出和成鸟的羽毛相同的白羽毛。</h3> <h3>在繁殖期喜欢栖息在开阔的、食物丰富的浅水水域中,如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和流速缓慢的河流,特别是在针叶林带,最喜桦树林带和无林的高原湖泊与水塘,冬季则主要栖息在多草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河流、海滩和开阔的农田地带。</h3> <h3>万鸟飞翔,金杨倒影,碧波荡漾,这么美的景色就是山西朔州太平窑水库。太平窑水库坐落在桑干河支流恢河上,建于1957年,总库容996万立方米。</h3> <h3>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茎、种子和根茎为食,如莲藕、胡颓子和水草。嘴的掘食能力很强,它甚至能挖掘埋藏于淤泥下0.5米处的食物。冬季有时也到农田觅食谷物和幼苗。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如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在早晨和黄昏觅食。觅食地和栖息地常常在一起或相距不远。如无干扰,它们通常不换地方,栖息地较为固定。</h3> <h3>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别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也多至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在一起。性胆小,警惕性极高,活动和栖息时远离岸边,游泳亦多在开阔的水域,甚至晚上亦栖息在离岸较远的水中。视力亦很好,很远即能发现危险而游走。通常多在水上活动。善游泳,一般不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直,与水面成垂直姿势。游泳缓慢从容,姿势优美。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飞。由于体躯大而笨重,起飞不甚灵活,需两翅急剧拍打水面,两脚在水面奔跑一定距离才能飞起。有时边飞边鸣和边游边叫,叫声单调而粗哑,有似喇叭声。</h3> <h3>中国</h3><h3>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新疆、台湾和香港</h3> <h3>大天鹅保持着一种稀有的"终身伴侣制",在南方越冬时不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成双成对。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在旁边守卫着,遇到敌害时,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敌,勇敢的与对方搏斗。它们不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帮助,平时也是成双成对,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也确能为之"守节",终生单独生活。</h3> <h3>每年4月,当北方的水面刚刚冰消解冻的时候,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经过长途迁飞的大天鹅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繁殖地。它们成双成对地降落在恬静的湖面上,有的结伴嘻戏,天真活泼;有的交颈摩挲,温情脉脉;有的以嘴理羽,悠闲自得;有的扎入水中,翩翩起舞,千姿百态。</h3> <h3>4龄时性成熟。对的形成通常在开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对的结合较为固定,如无配偶死亡,一般可维持整个一生。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最多在2周内即开始营巢。时间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营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岛等水域岸边干燥地上或水边浅水处大量堆集的干芦苇上。巢极为庞大,主要由干芦苇、三棱草和苔藓构成,内放以细软的干草茎、苔藓、羽毛和雌鸟从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绒羽。巢呈圆帽状,底部直径1米左右,巢高0.6-0.8m。雌鸟独自营巢。每窝产卵4-7枚,通常4-5枚,产卵时间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为白色或微具黄灰色,大小平均为113×73mm,重330g。孵卵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当有危险时,雄鸟发出高声鸣叫,雌鸟立刻用绒羽和巢边植物将卵盖住,然后飞走。雌鸟在孵卵期间通常仅在每天最暖和的时候才离巢很短时间去觅食,孵化期31天或35-40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双亲觅食,如遇危险,双亲先将它们藏入草丛中,然后自己飞走,直到危险过去才又飞回来。</h3> <h3>10月上旬,成鸟和幼鸟都已经全部换好了羽毛,具备了长途迁徙到越冬地的能力,大天鹅便开始分成小批陆续向南方飞去。最早迁离的是不繁殖的亚成鸟,携带幼鸟的成鸟稍晚离开,迁飞多在夜间进行,以免遭到猛禽等天敌的袭击,到11月底全部迁离繁殖地。可以飞越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h3> <h3>3周岁以上性成熟的大天鹅,每年2月开始发情择偶,择偶有选择性,较挑剔。雌雄成鸟一旦配对后,基本固定不变。发情时,雌鸟嘴上黄斑更新更黄,体羽更加洁白而富有光泽。发情初期性情活泼、兴奋、好动,雄鸟总是在水面上快速游动,追逐雌鸟,沿直线游来游去。雌鸟一旦接受雄鸟的求爱,便形影不离,接头交颈,开始成对活动。</h3> <h3>3月底至4月初雄鸟缓慢游动追逐雌鸟开始交尾。交尾前雌雄并排在水面上洗浴,雄鸟兴奋地游到雌鸟后边;用嘴轻啄雌鸟枕部,雌鸟若不动,有时头向后仰,尾羽翘起,表示愿意接受交配。这时雄性则抓住时机,用嘴叨住雌性皮羽,张开双翅,登上雌鸟背部,频频扇动双翅保持身体平衡,尾部用力下压。浮在水面的雌性尾部翘起,下半身沉在水中,每次交尾时间持续30~50秒。交尾后雄性首先挥动翅膀并高声呜叫,呈兴奋状,雌性则头与颈时而伸入水中,时而双翅轻轻拍打水面,并向背部泼水,洗理羽毛。</h3> <h3>它们象家鹅那样转过头,用喙在防水的尾脂腺上抹抹,然后用水梳理柔软的白色羽毛。交尾多在晨昏环境安静时进行。每13可交尾2次或更多。交尾行为最早出现在雌鸟产卵前28天,终止于产卵前的数小时。</h3> <h3>交尾行为出现后10天左右,大天鹅出现了营巢前的叨草行为。由雌性选择巢址,选址非常仔细。巢址一般选在既安静又安全的靠近水源的隐蔽处。筑巢过程中,雌鸟小心谨慎,警惕性极高,一旦发现不安全因素或人为干扰,立即废弃尚未建好的巢穴,另选新址。产卵前有时弃巢2-3次。雌雄双方共同参与营巢,但分工不同,雄鸟负责收集、搬运巢材,雌性负责搭建整理。巢材一般是就地取之,如粗细不等的枯树枝、树叶、干草、羽毛等,偶有铁丝、绳子。巢基与巢外沿是较粗的树枝,巢内为细树枝、树叶,有少数的鸟羽毛及细干草。巢外径为165cm,内径57cm,巢高38cm,巢深14cm。巢大小与巢材是否充分有关,也有个体差异。营巢过程约需5-10天。在此巢附近30m以内,往往还有一个由雄鸟搭建的一非常简陋的巢,巢址在显眼处,供雄鸟警戒之用。营巢结束后第2天开始产卵(4月中旬),多在清晨产卵。产卵前雌鸟多显不安地卧伏在巢上,不停地左右晃动,最后安静下来,静卧片刻,开始产卵。产卵时雌鸟在巢内呈微蹲姿态,两翅稍张,自然抬头,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腹部用力呈阵发性收缩,卵则顺势以钝端朝外排出体外。</h3> <h3>每产1卵,从产卵姿势出现到产出,历时20-40秒不等。卵产下后,雌鸟站立,用喙将卵拨动到巢中间,并用草、羽毛等物将所产卵遮盖起来。下巢休息片刻后,下水游泳洗浴,梳理羽毛。无干扰情况下,多数为每隔1天产1枚,也有连续3天产3枚的记录。一般1天产1窝,1窝产4-6枚卵。卵为长卵型,乳白色,平均质量380克左右。</h3> <h3>中国古代称大天鹅为鹄、鸿、鹤、鸿鹄、白鸿鹤、黄鹄、黄鹤等,许多地名中仍包含了这些词汇,比如雁门关、鹄岭、鹄泽,黄鹤楼等,至今有些地方依旧是大天鹅等雁形目鸟迁徙的重要通道。《诗经》中有"白鸟洁白肥泽"的记载,至今日语中的"白鸟"就是指大天鹅。天鹅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拔弦警火凤,交扇拂天鹅"。唐朝大诗人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著名诗句,以及春秋时楚国大诗人屈原"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都是讴歌天鹅的佳作。晋朝阮籍赞它"双翮凌长风,须萸万里逝",杜甫用"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来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怀。孟浩然以"壮志吞鸿鹄"来形容志向之高大。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的"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更是展示了他的英雄气概。汉高祖刘邦《鸿鹄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楚辞》中有:黄鹄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知天地之圆方。</h3> <h3>候鸟,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达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离开越冬地往繁殖地迁徙,3月末4月初到达繁殖地。迁徙时常成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迁飞。飞行高度较高,队列整齐,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通常边飞边鸣,鸣声响亮而单调,有似"ho-ho-"或"hour-"的喇叭声音。迁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区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和觅食,因此迁徙持续时间较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