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文化的多元和跨越发展,似乎生成了时代的模糊感。在下笔之前,为了区别年代我只能用“上一辈人”和“我们”来表达对传统乡村的理解。我肯定不属于上一辈人,在我的概念里,“我们”大概可从40后跨越到90后。在我的周边,上一辈人对传统乡村的理解,大多和贫穷、落后,甚至是饥饿、野蛮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的诗意和闲情的惬意。古代文人墨客和“上一辈人”的夹杂就催生出了属于我的“我们”。<br><h3> 感受过城市的豪华绚丽,也享受过郊野公园的成荫绿意,但我对各树一帜的乡村风光应是情有独钟。近者去过平和太极村、连城培田村、尤溪桂峰村,远者达浙江丽水、江西篁岭 、广东桥溪古韵 ,所到之处或惨淡衰败或游人如织,其所蕴含丰富深厚的乡村普遍文化和地域特性文化,都为自己底蕴不足,未能深度解读而长叹不已,即便是对其中的一边一角能达共融共通便不会自惭至深了。</h3></h3> <h3> 其实平和也有不少适合“我们”游览的古村落,只是多数保存不完好,如九峰黄田、霞寨钟腾、秀峰田心,近段掀起了游访热潮的蔡家堡便是其中之一。</h3> <h3> 蔡家堡地处山格镇隆庆村,从村口直进一两公里,没有象征性的门面,一座石板房贴着醒目的“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领导人号召语,这算是景点的标志物了。与其他商业化的古村古镇相比,这里似乎少了一个吸睛的门面。</h3> <h3> 面对古堡,右边是条通幽小巷,高挂着红灯笼,巷中有青绿色的石鼓路、斑驳青灰的马头高墙、错落有致的黛色屋檐、精雕细琢的门窗,一缕缕曙光挤进狭窄小巷,细碎地散落在青翠的墙角绿植上,不由自主地让人深呼吸。这时你身边弥漫着的,仰首俯身看到的,静闭双目感受到的,会让你自然地联想到一个熟悉而又似乎陌生的字眼,乡绅。</h3> <h3> “乡绅”,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赖保护者”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这大概就是每一个文化古村落能保持传统经典的精髓,又能独树一方文化旗帜的缘故吧。</h3> <h3><font color="#010101"> 置身小巷,感受时光穿越。可以把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额,抽象成飘荡着诗雅风韵、深藏着道德意蕴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君子攸宁”门楣题字;也可以身着旗袍步履款款,让高跟鞋敲击石鼓发出噔噔噔的清脆响声,在袅袅余音的梦境中,找回童稚时的天真烂漫、少女时的情窦初开,盖上红盖头时的娇羞可人......</font></h3> <h3> 旋踵即景、移步换天是古建筑的通用之法,蔡家堡也不例外。走过小巷,映入眼帘的是已经翻新的正门,城门内贴有城堡的简介、名俗风情,走过城门通道,蔡家堡的大致轮廓就呈现眼前,U字形古堡坐东朝西,城堡大致一半已被翻新,从尚存的老房子可看到,青砖砌墙,屋顶为硬山顶,红瓦双坡面,倒显得古朴、别致,当地村民称之为"联排别墅"。“联排别墅”之大者,为联排别墅王,目前当"村史馆"之用,记载民俗文化传统,保存具有当地特色的农耕用具、旧家电、书籍、日常用品……<br> </h3> <h3> 登楼外眺,人群熙熙攘攘,幽深的古巷,日新月异的新建筑尽收眼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历史,也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这里可以唤起你的淡淡的幽美乡愁,也可以唤起你深深的遗失叹息……</h3> <h3> 乡绅的消失,应是乡村文化领袖和灵魂的遗失,是乡村凝聚力的随之消失。所幸隆庆村已经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聘请上海金牌设计院专业人员开展规划设计,修复古堡。我们期待,这种修复应会是农村在新时代下的自我价值的体现,是乡村文化传统的延续,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而不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的生硬复制。</h3> <h3> “ 恃田而食,恃土而居”是中国几千年社会文化的基础,“留住乡愁,记住乡愁”是“我们”落叶终究可归根的乡村情愫和生命原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