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b> 雨雪交加雾茫茫,</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思情思乡思亲人,</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泪化细雨缓缓流,</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情作花雪慢慢沉。</b></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b>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清明泪盈盈。</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的一生是短暂而又平凡的,但在我的眼里他们也是崇而伟大的。他们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屯垦戍边事业,他们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中最普通的一员,是新疆兵团军垦战士中最普通的一兵,他们最后只是化做了保卫边疆的一颗小白杨、建设边疆的一颗小沙粒,他们是那样的普通渺小而不起眼,但他们却是和大多数军垦战士一样默默无闻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躺在了他们曾经挥洒过汗水、热血的边疆隔壁荒漠上,继续守望着祖国的边疆。他们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父母亲和无数军垦战士一样,他们的严以律己,身先士卒,吃苦耐劳,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一生。他们一直是伴随我终生的学习榜样。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您们恩情,永远怀念您们,您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b></font></h1><font color="#010101"><br></font> <h1><font color="#010101"><b> 我的父亲罗光华,1931年出生于重庆永川,1947年在广东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海南岛、万山群岛战役和中南地区解放战斗、两广剿匪等,历经6天以上的大小型战斗24次,腿部负过2次轻伤,荣立三等功3次,小功3次,4等功1次。历任班长、排长、见习参谋、副连长,连长。转业前在广东万山要塞直属营三连任连长,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尉军衔。1954年2月 -56年7月分别在中南军区第四公安军校学习,上海边防第三公安军校毕业。1961年转业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师部搞公安.、武装工作,只干了五天,他就要求到基层工作继续带兵,在他的坚持、强烈要求下,去了沙山子(现83团)、高泉(124团)先后任某值班连连长。1967年10月因车祸因公殉职,享年36岁。<br> 我的母亲叫屈明辉,1939年生于重庆永川,1957年与父亲结婚,1957年在重庆九龙坡黄桷坪工作,1961年随父亲转业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某团供销社工作,由于工作积极努力吃苦耐劳多次被团里评为先进生产者、能手、积极份子。母亲与1993年3月因病去世。母亲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精神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r> </b><br></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 第一排左起:郑培贵 瞿养正 罗光华 李青春 彭镜辉 程忠生 邓政恒<br> 第二排左起:王福顺 汤必贵 赵清林 赵明志 唐有德 徐福顺 <br> 第三排左起:姚镇山 潘志君 张班玉 左德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 此像 1950年国庆节庆功大会留念 罗光华</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br> 此像于一九五零年国庆节与<br> 小战友 李日洪<br>在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家乡翠享春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r>与战友、学友仇扶坚合影留念。</font></h1> <h3></h3><h3><br></h3> <h3>武汉抗洪纪念碑 </h3><h3> 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水,百万军民百日拼搏,采取荆江分洪区分蓄超额洪水等一系列措施,战胜了多次洪峰,保住了荆江大堤、汉北大堤、武汉和黄石大堤等重点堤防的安全,保住了京广大动脉的安全。这一壮举不仅在抗洪史上影响深远,而且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胜洪水后,毛主席欣然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对今后的防汛工作提出了立足于防的原则,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h3><h3> 这一永载史册的壮举,不仅在抗洪史上影响深远,在武汉市汉口滨江公园江堤上。为纪念1954年防汛胜利而建,故名。建于1969年。面向大江,占地1160平方米。台基高4.9米,正面与两侧设宽大台阶,四周围以护栏。碑身高37米,碑顶立直径1.8米五角红星,下饰红绸、葵花簇拥天安门图案。碑身正面镶嵌乳白色大理石,上有用铝板镀金制成的毛泽东亲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题词上部红瓷砖上还嵌有毛泽东头像。基座正面镌刻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左右侧面为武汉人民抗洪抢险大型浮雕,构图完整,造型生动,气势雄伟。</h3><h3><br></h3> <h3></h3><h3> </h3><h3></h3><h3> </h3><h3></h3>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 于1954年汉口</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br> 此像于一九五三年十月一日(中)教导员王福祥(右)营长于芳清二同志在广州市越秀山合影<br> </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br> 送给万山要塞区直属营守备三连<br> 连长 罗光华 同志留念<br> 一九六一年元月五日 广东万山群岛<br> 司令员 张少清全家</font></h1> <h3>张少清司令员</h3>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br> 于五四年第四部队学校和李国宝同志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br> 此像在公安第四部队学校(左)陆啓福(右)高加忠<br> 1954.中山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照片背面注<br> 于五四年汉口和卢健雄同志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父亲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时,于1962年带兵团值班连军垦战士参加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维稳和阻止边民外逃后,在伊犁垦区照相馆留念。</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font></h1> <h3> 1962年4月8日,我国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边境地区十多个县的数万边民,在国外敌对势力的煽动、诱骗下,抛弃了世代栖居的家园逃往前苏联。狂躁的、失去理智的边民,赶着牛羊,携着家产,潮水一般涌过边界,从木扎尔特到都拉塔、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阿黑土别克……长长的中苏边境线上,人流滚滚,尘烟阵阵,云翳沉沉。 一时间,边境地区的城镇萧疏了,田园荒芜了,草原上密集的毡房也稀若晨星。地方县、乡政府机关陷入瘫痪状态。塔城地区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塔城、额敏、裕民三县越境人员超过了人口总数的50%。 “伊塔事件”震动了共和国最高层。周恩来总理紧急召见了兵团政委张仲瀚,命令兵团立即组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分赴边境第一线,稳定边境秩序,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 遵照中央的指示,兵团从乌鲁木齐直属单位、石河子垦区、五家渠垦区、奎屯垦区、北屯垦区、伊犁垦区等抽调了810名干部、16750名职工,组成“三代”工作队,迅速奔赴边境地区。许许多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h3><h3> 1962年春夏,地处西北边陲新疆伊犁、塔城的6万多中国籍边民非法越境到苏联,经规劝返回有1.3万多人,这一事件被称之为"伊塔事件"。其中,塔城地区外逃4万多人,共带走牲畜30多万头,40多万亩农田未能播种,大量已播种的田地荒芜,许多社、场及其下辖的基层组织一时陷于解体。<br></h3><h3></h3><h3></h3><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在带领军垦战士修大渠</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7年10月合影后父亲还没有见到的全家福,也是他生前在新疆唯一的一张全家福。</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