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王 天下无二裴 (之四) 编者 马群

Qun Ma

<h1><b>"我们常说,盛不过三代,一个家族的传承很难延续到三代以上。但是有一个家族例外,这个家族传承两千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负盛名的第一大世家。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之隆,在中外历史上也十分罕见。</b></h1><h1><b>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b></h1><h1><b>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天下无二裴 " 隶书碑</b></h1><h1><b><br /></b></h1><h1><b>"如果这些人让你感到陌生,那下面这些人你一定不陌生。</b></h1><h1><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裴度的妻子韩琼英有个弟弟叫韩愈;白居易与裴度曾为邻居又是至交;刘禹锡与裴度的关系也十分相厚;裴勉有个孙女婿名叫杜牧;裴迪有个妹妹,嫁给了王维;裴氏有个外甥名叫王勃;元稹的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继妻名叫裴柔子;柳宗元的姐姐嫁给了裴家;李白与裴隐是过从甚密的好友;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为好友裴录事写怀念诗;</span>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赫赫盛名的文豪巨匠,皆与裴家或是姻亲,或是好友,裴家之盛,可见一斑。" 各位看官,这下明白了吧!</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宰相村" 行楷 书画家董寿平书</b></h1><h1><b><br /></b></h1><h1><b>远的在此暂且不表,我们先说近代的裴氏家族。这时间穿越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夕的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第一届毕业生中,有一个山西运城闻喜县裴柏村出来的年轻学子,走上主席台,从校长姚文栋(阎锡山曾是该校第十四任校长)手中接受了大学堂颁发的毕业证书,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叫裴涧泉(裴涧泉 字清源 1884年出生 )。</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山西大学堂,始建于1902年,后改名为山西大学,是三晋大地百年文化科教之重点大学。曾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形成中国最早国立大学的三足鼎立之势,且素以"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 " 闻名遐迩。</b><br /></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裴涧泉沿袭了裴氏家族</b></span><b>"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传统齐家治国理念,从小更发奋图强,为自己将来的科举进京赶考谋取功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h1><h1><b>在未考取山西大学堂之前,裴涧泉一直在私塾当教书先生。大学期间,</b><b>让他没想到的是1905年9月2日,清廷颁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 </b></h1><h1><b>所以,这也让裴涧泉"状元及第"的梦想随之化为乌有,比起大他一岁的清末举人阎锡山来,裴涧泉的心里又怎能不无遗憾呢!按照裴氏家族的规矩:考不上秀才者,是不能够进宗祠的。</b></h1><h1><br /></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裴涧泉的全家福(1941年冬摄于太原府小园家巷3号),以其女儿裴珍辈称: 后排左起 三姐裴彤、二姐裴彦(怀抱者为裴珍)、大嫂郑宝光(怀抱她儿子裴宗英)、大姐、大哥裴敏、三哥裴政。<br />前排左起:裴静娴(大哥长女)、四姐裴彰、母亲赵淑慎、父亲裴涧泉、四哥裴敦、五哥裴文、六哥裴攸,照此全家福時,二哥裴敬正在日本留学。</b></h1><h1><b><br /></b></h1><h1><b>"在裴柏村,很多村民家大门楼中间挂着红绸子,这是裴柏村特有的"挂旗"风俗,谁家的孩子出生,孩子的姥姥家要给孩子挂旗。所谓"挂旗"就是将写有"济世栋梁"、"自强不息"、"建国英才"等话语的红绸布挂在大门楼中间,并将书写用的毛笔、砚台一并奉送,最后在大门两边栽种竹子,寓意孩子长大成人以后,成为有才有德之人,以激励后世子孙。而且裴家有一条规矩,<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span></b></h1><h1><b>孩子生下三要"草","草"出自于唐朝末年,即用带根的谷草,分作十把,交叉扎住,成为一块方格窗户,表示草木之人经十年苦读,也可以金榜题名。<br /></b><b>在教育方法上,河东裴氏家族更多的是一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和浓厚家风学风的氛围教育。"</b></h1> <h1><b>失去了科考机会,裴涧泉在校期间,业精于勤,成绩斐然。尤其是在数学方面精于换算,聪明绝顶,与其他同学相比,可谓是鹤立鸡群,不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学生,还被学校和社会冠以"裴代数"的美称。</b><br /></h1><h1><b>由于才华出众,裴涧泉毕业后就被山西志成中学聘为数学教师,不久即升任为该校的校长。之后,又因为德才兼备,当上了商会会长。尽管裴涧泉不懂经商,在上山西大学堂之前,只不过就是个穷教书的先生而已,可是"裴代数"的美誉一直都罩着他,仿佛商会会长一职,也跟他的代数脑瓜子有关才被人看中选为商会会长。<br /></b><b>辛亥革命后,一路仕途的裴涧泉又被推选为国会议员,与当时的曹锟,吴佩孚等国会大佬,一同为孙中山的国民政府效力,任职期间就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的山西会馆。由于薪水的不断提升还在太原买了房子,地址在小园家巷3号,是个独门独户富有地域风格的四合院。</b></h1><h1><b>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裴涧泉接到孙中山的邀请函,准备去广州参加"讨袁"的第二次革命,后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b></h1> <h1><b>抗战期间,裴涧泉经不住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委曲求全,官至伪山西省教育厅厅长,伪省长公署厅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从克难坡返回太原靖绥公署的亲家阎锡山大义灭亲将其捉拿,并以"汉奸"治罪入狱。后经家人和儿媳出面解释原委、澄清事实,方于两年半后的1947年,以保外就医为由将他提前释放,才重新获得自由。</b></h1><h1><b>其实裴涧泉心里也是委屈的,日本人占领了太原府,吞噬了大半个中国,你说他能不恨吗?连蒋介石、阎锡山都打不过日本人,躲到重庆和克难坡去克难求存。作为一个文职官员,为了这一大家子人的生计,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只能从长计议,忍辱负重,并以人在曹营心在汉,"曲线救国"的方式,在公开场合装着尽心尽责,而在私下里,却暗暗教育自己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不要像他那样胆小怕事当"亡国奴",嘱咐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投笔从戎,以便早日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b></h1> <h1><b>裴涧泉的夫人赵淑慎(1900年出生 裴彬母亲),在未与裴涧泉结婚之前,是一个家境殷实的买卖人家里受过中等教育的姑娘。因为思想进步,又受妇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年轻时的赵淑慎没有束缚自己,更没有去把正常人的脚裹成畸形的"三寸金莲"。赵淑慎性格开朗、脾气倔强,与她的名字"淑慎"看似有些相悖,倒有点像个"假小子"似的铁姑娘。为此,也成了当时为数不多,有着理想和抱负的新时代女性。</b></h1><h1><b>赵淑慎毕业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思想超前尚不保守,也喜欢接受新生事物。闲暇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坐下来看小说,再有就是喜好山西梆子(晋剧)和体育。赵淑慎个子高高大大,在学校的时候,排球、篮球都是一把好手,校队中缺谁都可以,但就是不能少了赵淑慎。据她的小女儿裴珍回忆说 "她母亲小时候爱打秋千,有一次把秋千忽悠上天突然失手从空中掉到房顶子上,然后又从上面滚落到地上竟然毫发无损!"</b></h1> <h1><b>若按照当时的年龄,赵淑慎确实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可是因为自己这双没有裹的大脚穿不了小鞋,反倒找不着婆家,一時间竟少有媒婆上门提亲,成了远近闻名"嫁不出去"的黄花大姑娘。所以无奈之下,嫁给了比她大出十六岁的裴涧泉。当时赵淑慎嫁给裴涧泉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裴涧泉的父母早逝,这样一来,就没有长辈们嫌弃自己的这双大脚,同时也绕开了对方大家庭里很多在生活当中遇到的烦恼琐事,也少了受公公、婆婆的气,更省去了多年媳妇熬成了婆的那个漫长过程。</b></h1> <h1><b>自打赵淑慎嫁给了"裴代数"后,她一口气为裴涧泉生了十四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孩子没活过来(两女一男)。以上裴涧泉的全家福赵淑慎手中抱着的是裴珍的弟弟,乳名叫"双七七"<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因裴珍在女孩中排行老七,与男孩中排行老七的弟弟正好重叠,所以父母干脆就取名"双七七"),</span>在他两岁左右时,因吃了不干净的杏子,患上急性痢疾而夭折了。除此之外,裴氏这个大家庭也算是香火兴旺:五个丫头片子、六个大秃小子,把个赵夫人竟累得个四脚朝天!</b></h1><h1><b>在裴涧泉给孩子取名时,男孩子的名字都有个"反文儿",女孩子则加个"三"(彡)字。寓意为:男人文武双全,女人"三从四德"。</b><b>此时的赵淑慎,也只好放下了以前所有的嗜好,一门心思地开始承担起伟大母亲相夫教子的工作和义务。</b></h1><h1><b>当时正是春风得意国大代表的裴涧泉,为了减轻夫人赵淑慎的家庭负担,特意雇了保姆、厨子和奶妈子,教育孩子们先不要做家务和忙着出去做工,把心安下来好好读书学习,将祖上裴氏家族留下来的十二条家训中的第九条 " </b><b>读书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b></h1> <h1><b>提起裴涧泉和赵淑慎的这十一个孩子,让人甚是啧啧称道!裴珍的大哥裴敏听了父亲的话,投笔从戎参了军,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当上了文艺兵;<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哥裴敬,早年留学日本,化学专业。解放后调中国化工部工作,曾与化学专家"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发明者侯德榜合作共事,洞庭氮肥厂创建人之一,后在中国最重要化工厂之一的湖南岳阳化工厂担任总工程师;</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哥裴政,1946年毕业于山西川治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也是投笔从戎参加了解放军。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81医院主治医师、86医院主任医师、南京第一医院院长、心血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并在国内心血管领域享有盛誉;</span>四哥裴敦,更是个进步青年,后随工作团南下参了军。抗美援朝时,跨过鸭绿江参加过入朝作战;<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五哥裴文,北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入北京机械职业专科学校,后在隶属中央管辖的新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厂名代号为443(沈阳重型机械厂)担任总工程师;</span>六哥裴攸,高中毕业后考进农机学院。三姐裴彤,早年毕业于通县女子中学,与四姐裴彰一样:由于父亲裴涧泉保外就医后失去了经济来源(1949年患肝癌不治去世),家中早已陷入困境之中。母亲赵淑慎自结婚后,一直操持家务,仅在北京街道办事处做过"扫盲"不拿工资的社会义工。所以说,裴家一家老小全靠二哥、三哥挣钱养家糊口,帮衬着三姐和四姐勉强完成了学业。又因中等专科学校包吃包住,大凡裴涧泉这十一个孩子,除大姐和二哥读完本科外,其他兄弟姐妹都只念到了大专和中专毕业。这其中的主要因素不是孩子们的成绩不够突出,而是家里没钱供不起 ,更是无缘迈进好大学之门!所以也只能报考这些能管吃管住的专科学校。<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别是六哥裴攸,在北京温泉中学还因为学习优秀获得过学校颁发的银质奖章。</span>在家排行老十一的裴珍,初中上的北京三十三中,毕业于崇明女中(五中),由于她体育优秀,个头高大,才被学校保送到北京体育师范学院;解放后,三姐、四姐不甘心落后他人,双双努力又考上了山西医学院,两朵姐妹花不畏艰难、克勤克俭,走出了裴家的"克难坡",完成学业后都当上了医生,与三哥裴政一样:悬壶济世,治病救人。</b></h1> <h1><b>在裴涧泉和赵淑慎膝下的十一个子女中,排行老二的大姐(见以上照片),正是日后嫁给四公子阎志敏,成为"山西王"阎锡山儿媳妇的裴彬。</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以上全家福下面的第一张和第二张照片,是裴彬芳华时身着戏服摄于太原的留影剧照,其中第一张为花木兰替父从军;第三张是在太原小园家巷3号家中门庭前留影;第四张是1941年在北平北海公园内的留影;第五张摄于1942年春于北平西郊香山枫叶丛中;第六张是同年摄于北平辅仁大学女子学院;第七张摄于1943年太原医专女生宿舍楼前。</b><br /></h1><h1><b>裴彬,1920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在裴家十一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家学渊源,从小聪颖过人,受父母亲之影响</b><b>,品学兼优,出类拔萃。国文功底扎实深厚,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熟读过《资治通鉴》及《古文观止》。功课之余,喜好戏剧文学,琴、棋、书、画,文房四艺也多有涉足。</b></h1><h1><b>论国有法,论家有规。</b><b>在家学方面,受家庭的熏陶,以及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裴彬从小就能对延续千年的 " 裴氏家训 " 倒背如流;对裴家的 "家戒",更是了如指掌。</b><b>"家戒"的核心内容是:勿忤尊亲,勿辱祖先,勿重男轻女,勿事赌博,勿为盗窃,勿贪色淫,勿吸烟毒,勿酗酒好斗,勿忘本崇洋,勿入帮派。</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43年秋摄于太原桐旭医专穿着时尚的裴彬</b></h1><h1><b><br /></b></h1><h1><b>"裴氏家训"(又称十二家训)则是:</b><b>重教务学 崇文尚武 德业并举 廉洁自律 </b></h1><h1><b>一、敬奉祖先: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礼存。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 <br /></b><b>二、孝顺父母:父母恩德,同比昊天。人生百行,孝顺为先。跪乳反哺,物类犹然。况人最灵,孺慕勿迁。 <br /></b><b>三、友爱兄弟:世间难得,莫如兄弟。连气分形,友恭以礼。同心同德,团结一体。姜被田荆,怡怡后启。 <br /></b><b>四、协和宗族:曰宗曰族,一脉相传。勿事纷争,和谐齐贤。尊卑长幼,伦理秩然。远近亲疏,裕后光前。 <br /></b><b>五、敦睦邻里:同村共井,居有德邻。相维相恤,友助和春。勿生嫌隙,有礼彬彬。基层良风,家国亲仁。 <br /></b><b>六、立身谨厚:谨身节用,明刊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厚德载福,宽让能宁。谦虚自牧,喜怒不形。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43年春裴彬毕业前摄于辅仁大学女院</b></h1><h1><b><br /></b></h1><h1><b>七、居家勤俭: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秃惰奢靡,祸害无边。惜时爱物,居安乐天。 </b></h1><h1><b>八、严教子孙:家庭教育,立人丕基。诲尔谆谆,性乃不移。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 <br /></b><b>九、读书明德:人不读书,马牛襟裾。学而时习,其乐有余。一技专长,生计无虞。立达希贤,典型规模。 <br /></b><b>十、 厚戚朋:朋友五伦,以德辅仁。益友损友,择游宜珍。戚党姻亲,和洽如春。岁时伏腊,晋接礼宾。 <br /></b><b>十一、慎重言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圭玷可磨,言玷永伤。驷不及舌,语出须防。少说寡祸,发言有章。 <br /></b><b>十二、讲求公德:置身社会,公德第一。爱惜公物,遵守序秩。时时警惕,留心错失。祛除自私,免贻人疾。</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辅仁大学校园内同学合影留念(中间最高者是裴彬)</b></h1><h1><b><br /></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裴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平辅仁大学,在该校女子学院攻读心理学专业,与后来的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同住一个宿舍,也是上下铺的老同</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学和老校友(王光美于1941年比裴彬晚两年考入辅仁大学,毕业获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辅仁大学简称辅大。旧称:辅仁社、分国立和私立,创办于1927年的辅仁大学曾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大学。抗战时期,</b></span><b>辅大学术独立,人才辈出,是北平唯一不受日伪政府扶植、控制的大学(北大、清华迁往昆明,燕京遭强制接收)。</b></h1><h1><b>民国时期,在北平名校当中,曾有顺口溜这样来形容辅仁大学:"北大老,师大穷,燕京清华好通融。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静莫报名。</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43年夏摄于北平故宫博物院</b></h1><h1><b><br /></b></h1><h1><b>顾名思义,能上辅仁者,定是六根清净、清心寡欲、坐怀不乱的超凡脱俗之人,可是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b></h1><h1><b>在辅仁四年本科寄宿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前两年裴彬倒是埋头苦读,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从早到晚地浸入在知识的海洋里,其它杂念根本就顾不上去想、去琢磨。可是坚持了两年以后,她好像就有些定力不足了,于是乎,更有"生发还俗"的萌芽从心里产生。</b></h1><h1><b>辅大后两年的学习生活,不像刚刚入学时那样充满着兴奋、压力和紧张。伴随着逐渐适应的学习环境,加上脱离了大家庭父母亲的管束,靓女裴彬有了除功课和学习之外的自由与想象空间。闲暇时,故宫、颐和园、香山等地,皆有她的芳迹可寻。</b></h1><h1><b>1941年的裴彬,正是青春花季的妙龄女子。但见她外表身材修长、两手纤细、秀发如云、肌肤如玉、白齿红唇,眉清目秀;内涵学养丰富、举止言谈落落大方,并毫无做作之感。能有如此魅力四射般的高雅气质,不能不说是从经年累月,滴水穿石的刻苦修炼中得来。这也是为什么裴彬在当年的辅仁大学被称之为"校花"的原因。不敢夸她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躯。可若细细品来,亦是百里挑一、才貌双全、秀外慧中、当之无愧的知识型靓女。</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43年秋摄于太原桐旭医专</b></h1><h1><b><br /></b></h1><h1><b>" 关关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b><b>由于裴彬的才貌出众,自然会引来男孩子们的爱慕和追求。身为心理学专业的裴彬,对情感的男女爱情不是茫然不知。上高中的时候,受母亲赵淑慎爱看小说的影响,她就读过《红楼梦》、《金瓶梅》和《西厢记》。考入辅仁大学后,拜读了西方心理学家佛洛依德,哲学家尼采、柏拉图等专业书籍,又接触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以及古典主义和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使得裴彬这个大家闺秀,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摒弃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清规戒律,漫步在"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由恋爱的花前月下……</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44年夏摄于山西省政府新楼平台上</b></h1><h1><b><br /></b></h1><h1><b>裴彬的第一位男朋友是谁?是下面照片中这位看上去英俊潇洒、温文尔雅、脸上甚至还带有一丝稚气的男孩子吗?编者目前尚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加以核实,也不想为此大做文章。不过,从这位文静书生的着装、发型,以及整体气质上分析:不难看出此先生有过留洋背景,而且书卷气十足。若将两人照片加以对比,当是才子佳人,天生绝配的一对儿!</b></h1><h1><b>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编者在收藏的老照片当中发现,下面的这两张照片原来是紧挨着的,纯情少女般裴彬的这张照片,似乎是送给她初恋男友的"信物",后又被对方因为某种原因而退还。然而更让人遗憾的是,照片背后的名字却被刻意用小刀刮去了,只留下</b><b>一首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改篇后的两</b><b>句令人回味无穷的肺腑之言:<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弃</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追;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徒伤悲。" </span></b></h1><h1><b>从字面上分析:裴彬的初恋男朋友好像是被裴彬在无奈之下"抛弃"了之后,又把这个信物(照片)退还给她,并在照片的背后赋诗一首,</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落款是" 丙戌(1946年)二月圆月夜赠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裴彬的初恋男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录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全诗:</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r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芳华明眸皓齿含情微笑的裴彬</b></h1><h1><b><br /></b></h1><h1><b>裴彬的性格属于含蓄内敛一类,情感深邃,对于她的初恋,据家人回忆:只知道男友的父亲是个银行行长,至于其他则一概不知。裴彬一向讳莫如深,两人的恋爱是从何时开始?又何时分手?是丙戌(1946年)二月吗 ?所有这些,裴彬从未对朋友和家人提起。我相信在她的内心深处,一定保留着一个空间,把她最为隐私、最为浪漫、最为柔情的那段值得回味的初恋珍藏在了里面,从此不去碰他,不再去打扰,让他静静地储藏在心底,一生一世都伴随着她 。</b></h1><h1><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追,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徒伤悲。"</span> 人生在世,以弹指区区数十载为计,却历经沧海与桑田。岁月蹉跎,放眼轮回,仿佛一步一春夏,一步一秋冬。往昔如落叶,迎风飘荡,随之而腐化,將來如繁花,含香吐露,美丽欲短暂,青春亦惘然。一伸手,手指触到了温暖,盈盈一握,心里充满着幸福与陶醉。只要曾经拥有,便已觉得滿足。</b></h1><h1><b>民国三十五年(1946),是裴彬一生中最不平凡的一年。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她及家人日后生活和命运的人,正在向着她一步一步地走来 ……</b></h1><h1><b><br /></b></h1><h1><b>本篇结束(之五)待续</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参考资料来源</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古文观止" 十二句家训,造就两千年来第一世家!"</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网络</b></h1><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裴彬家属口述</b></h1><h1><br /></h1>

裴涧泉

裴彬

淑慎

裴氏

摄于

辅仁大学

裴家

家族

太原

裴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