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季,万物萌发,田埂间、小坡上、石缝里、路边顺着春意疯长出一种绿葱葱的叫做野蒿的杂草,这是一种平凡至极却奇香无比的野草,我们土家、苗族人都知道,做社饭的季节到了。最惦念是家乡的味道,那是我灵魂深处的长情。</h3> <h3>社饭!有人要问我啥子是社饭哟?就是社会主义的饭!哈哈,这是玩笑话。</h3><h3>其实,在我的家乡,重庆市秀山县,方圆百里皆有在“春社日”吃“社饭”的传统习俗,至今仍保持这一遗风。</h3> <p class="ql-block">取材于最好的当年腊肉,新鲜,材质放心。</p> <p class="ql-block">虚构的玩笑一说:在社会主义大食堂时代,每家都得把吃的拿到食堂去,富人、穷人都得拿。富人家就有腊肉、香肠、干豆腐....,穷人家是啥子都没得,就只好上山采摘野生香蒿(又称社蒿),野葱、野菜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特色饭,据《秀山县府志》记载:“三月清明前后数日,翦白纸挂于祖墓上,谓之挂青;若服未阕者,先于社日扫墓,以野菜和饭祀之,谓之社饭”,可谓历史之久。</p> <h3>土家族苗族群众生活在武陵山区,流传着“生凭土养,死凭土葬”的俗语,土地是万物之母,土地孕化万物,人一生一世离不开土地。从古至今,土家族人民管土地为“土地神”,并相传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所以吃社饭也叫过社。</h3> <h3>社饭的制作工艺可以用复杂二字形容。首先你得在田野地里采野菜、野葱、雀雀菜,还得精心细选,再经切碎、揉搓去苦水,用文火焙干,加工成细末状的社菜。</h3> <h3>当然,还得有腊肉、干豆腐等,再切成腊肉丁、豆干丁、大蒜苗与蒸熟了的米饭伴在一起和匀,即成了绿绿、香香、油油、糯糯的社饭,十分撩拨人的食欲。</h3> <h3>社饭可现蒸熟现吃,也可炒着吃,社饭只会越炒越香~再配上美味的秀山皮蛋和折耳根等凉菜、味道极佳!</h3><h3><br></h3> <h3>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h3> <h3>如今的秀山城里面,每天都有小贩推着三轮车买“菜菜饭”,“菜菜饭”的配料跟社饭很相似,有腊肉,有青菜,还有豆腐粒,但是原料和做法大不一样;“菜菜饭”用的是自己种的青菜,而不是野菜,葱也不是野葱,是用熟透了的米饭跟青菜一起炒的。</h3> <h3>每次吃着社饭我都会想起,春季桃花盛开,油菜花清香扑鼻,特别是周末一家人出行,在田间地头采摘青蒿、挖野葱时的情景,因此社饭是思念亲人的味道,更是一种祝福,不论走多远,都忘不了这家乡的味道~~~ </h3> <h3>社饭用的米分两种:粘米和糯米。粘米要是深山的晚稻米,糯米是土家苗寨自己种的香糯。往往用称称米,粘米和香糯的比例是2:3,常常取四斤六两,或者六斤八两,取四季发财,六六大顺之意。</h3> <h3>大家可以想像,在一锅饭里,居然加入了这么多的配料,腊肉的浓烈与野蒿的清新和野葱、蒜苗的香味,相互对抗的同时也相互交融,这种不同食材的组合、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这种令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所以我叫它“缘分”吧。 </h3> <h3>一年一度的春社饭,是一定范围内的土家族人民的一种普遍的饮食习俗。虽不敬社了,但仍保留“四邻并结综会社”的习俗。时代的演进,只是一种节令性的饮食文化现象,是土家、苗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和体现。</h3> <h3>我们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的机会是很少的,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家才是最好的归属。当我每年回家过年时,家人或总要为我们做社饭,必请亲朋邻居到家做客。其味鲜美、芳香扑鼻,老幼皆喜吃社饭。吃完了临走时还要打一包带走,也叫相互赠送,其意义表现出“人和生财,人喜神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