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脱垂青睐于哪几类人群

孕产、盆底康复宣传号

<h3>子宫、阴道、直肠和膀胱等存在于女性的盆腔之中,而盆底的筋膜、肌肉和韧带共同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托”,可以承托盆腔器官并维持在其正常位置。</h3><div> </div><div>而当这个“托”薄弱则会造成盆腔器官下降,器官的位置及功能都将发生异常,主要症状是阴道口有组织物脱出,可伴有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div> <h3>盆腔器官脱垂最明显的症状是患者感到器官脱垂到阴道口外,久站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严重时回不去,并且有分泌物增多、溃疡、出血等情况。</h3><div><br></div><div>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盆腔器官脱垂更青睐于哪几类人群</div><div><br></div><div>01</div><div>妊娠</div><div><br></div><div>整个妊娠期子宫重量逐渐增加、位置逐渐变得垂直,导致直接压向盆底支持组织的重力增加,从而将诱发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妊娠女性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概率要高于非妊娠女性,且发生的程度也比非妊娠女性严重。同时,随着妊娠期的增加,盆腔器官脱垂也会逐渐加重。</div><div><br></div><div>在妊娠期间进行盆底肌锻炼能有效降低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div> <h3>02</h3><div>分娩</div><div><br></div><div>有统计报道半数的经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道脱垂,其中10%~20%因症状较重需要寻求帮助。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能不同程度地损伤会阴神经、肛提肌及盆内筋膜等盆腔支持组织,导致生殖道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粪失禁等,且随着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第二产程延长、巨大儿、器械助产、第一次分娩年龄&lt;25岁等,更易对盆底造成伤害。</div><div><br></div><div>选择剖宫产就能避免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了吗?</div><div>剖官产的保护作用是有局限性的,由于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主要由临产后宫缩所产生的直接压迫和牵拉,所以临产后的剖宫产起不到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应避免选择性剖宫产的滥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div> <h3>03</h3><div>年龄、激素水平的改变</div><div><br></div><div>年龄越大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几率越高,且每增加10岁该病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四个百分点。</div><div> </div><div>绝经女性是盆腔器官脱垂的易患人群,约60%的严重脱垂发生于60岁以后。雌激素具有调节盆底胶原代谢、维持盆底组织形态和张力的作用。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盆底支持组织修复再生能力有可能降低,而容易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div> <h3>临床也常见到,年轻女性经阴道分娩后当时并不发病。而在多年、尤其是绝经后一段时间才发生生殖道脱垂,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加重。进一步观察发现。分娩和年龄因素均为盆腔器官脱垂高危因素,但随年龄增长分娩的影响逐渐降低,而衰老、激素水平改变的影响明显增加。</h3><div><br></div><div>04</div><div>慢性腹压增加</div><div><br></div><div>引起慢性腹压增加的因素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盆腔肿瘤、举重以及穿紧身胸衣、用力屏气等。</div> <h3>05</h3><div>重体力工作</div><div><br></div><div>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发生严重盆腔器官脱垂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女性,发病风险依次为:重体力劳动者&gt; 家庭主妇&gt; 服务业&gt; 技术行业&gt; 管理行业</div> <h3>06</h3><div>肥胖</div><div><br></div><div>肥胖可引发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有可能引发尿失禁,而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是看他的体重指数 (BMI)。BMI&gt;30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较 BMI&lt; 25 的女性高。</div> <h3>07</h3><div>遗传因素</div><div><br></div><div>子宫脱垂有时可见于年轻未产妇、甚至处女中,由此推测这类子宫脱垂可能由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由某些遗传因素所造成。</div><div><br></div><div>盆腔器官脱垂有家族倾向,假如果你的母亲或姐妹中有盆腔器官脱垂发生者,那么你本人患病风险明显增高。</div> <h3>08</h3><div>既往盆腔手术史</div><div><br></div><div>盆腔手术史在盆腔器官脱垂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可能是术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div><div><br></div><div>除此之外,在盆腔重建术后也有可能引发盆腔器官脱垂,相关研究显示,进行阴道手术可增加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div><div><br></div><div>如果您属于以上人群,可通过积极的盆底肌锻炼预防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div><div><br></div><div>您也可以参照自身情况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对比——女性不注意这些症状,“它”真的会从私处掉出来,如有症状及早就医,不要等到症状加重而发生无法挽回的痛苦。</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div><div>[1] 沈文洁,鲁永鲜.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6,33(3):188-191.</div><div>[2] 戴毓欣,朱兰,郎景和.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5):392-394.</div><div>[3] 方咸银.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5(11):28-29.</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