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史萍</h3><h3>文字:小鸥</h3> <h3>又到一年观梅季,冬日观梅时下很是流行。</h3><h3>国人爱梅花始于北宋,继唐人爱牡丹后,这种低调的花,因其傲雪而开、凌寒而放,著花见骨,可以很好的引喻文人的气节风骨,而备受青睐,以致于成了文人骚客们的宠儿。似乎南宋的诗词中,是可以到处闻到梅花的味道的。梅之所以自宋以后才火起来,或许是一种审美取向的时代发展,唐人的最爱牡丹,花形肥美骄艳,与唐女以丰满为美相适。至宋而喜梅,从肥美骄艳到清淡骨瘦,女弃丰满而求柳腰了。</h3><h3><br /></h3> <h3>古人喜梅是因为梅格和梅韵。苏轼曾调侃:"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就是调侃北宋诗人石延年"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只写形而没写格,在苏轼眼里就上不了台面。这方面,陆游算是到了极致,曾言: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只恐梅未肯。 </h3><h3><br /></h3> <h3>关于梅韵,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这两句一出,已将梅韵写绝,其它关于梅韵的诗句都再无出其右,黯然失色。尽管也有苏轼的"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王冕的"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等等名句不少,但回味起来,总不如这两句疏影暗香。这句诗也最被喜欢摄影的朋友引用,他们总是努力地想在梅花的轮廓填塞一些所谓的神韵。</h3><h3><br /></h3> <h3>至于梅格,大多表现为其孤傲、独立不群和不争。如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等,这类诗词最多,而最有名的算是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主席的《咏梅》了。</h3><h3><br /></h3> <h3>其实还有用梅来表达相思和励志的。表达相思如卢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曹组的"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h3><h3>关于励志,让人脱口而出的就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和"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还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对于这一句,我其实并不完全认同。这句有点象称赞一女士"长相一般,气质不错",在我眼里,梅花无论花形、花色、花质都是非常好的。</h3><h3><br /></h3> <h3>曾见过一摄友文字,言及每年必去拍梅花,总想拍出新感觉,拍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也特意去体会所谓 "梅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的梅韵四贵,但仍然感觉不到自己想要的意境,思及太祖《咏梅》诗,结论是少了冰雪的梅,无论怎么拍,总觉淡而无味。确实,冰雪下的梅花,画面感很强,暗青的梅枝,暖红而精致的梅花,加上晶莹剔透的冰雪,强烈的冷暖色对比,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h3><h3><br /></h3> <h3>妻也爱玩摄影,也拍梅,但她却说,她没有那么深厚的国学修养,也记不住那么多关于梅的古诗古词,喜欢拍梅,单纯就因为梅花很漂亮,很美。她很喜欢梅花在冬日阳光里灿烂的开放,妻拍过一张我喜欢的梅照:冬日暖暖的阳光,柔柔地照在刚开了花的梅枝上,给梅枝镶了一层金色,每一片花瓣也显出一圈似是特意描绘的淡淡的金色轮廓,很是唯美。记得去年陪妻去芷江机场边的梅园看梅,那是梅已盛开时节,走进梅园的第一感就是开得很灿烂。配上冬日难得的蓝天白云,便有了一种战胜了严寒的胜利喜悦、放松。梅也是可以很灿烂的。梅还可以很艳丽,妻拍过一张片子,后被朋友拿去作了手机屏保,那张片子整张画面就是一枝开了花的梅枝,背景是虚化的斑澜的梅红,给人感觉很艳丽和唯美。</h3><h3><br /></h3> <h3>其实,梅花的花形很周正,花瓣很精致而有质感,梅枝枯瘦中蕴含着坚定和力量,古诗词中为什么很少有表现梅花自然生态之美的呢?除去了人的情感因素,梅便单纯的是梅,竹便单纯是竹,松也单纯是松了,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物种罢了。或许,它自身的存在和独特的美,才是最重要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