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回大地,春回烟台山。 烟台山,烟台的母親山,她是烟台市城市的一张名片,也是地名的起源,她見证了烟台近六百多年兴衰荣辱。伴隨着一代代大海的儿女的魂牵梦绕,生生不息。如今,时代几经变迁,她依然生动,依然神奇。她天天如一,听大海的潮汐,看天边的云起,诉说着烟台这座美丽小城所发生的一切,一切……。 </h3><h3><br></h3> <h3>我与烟台山有解不开的情缘。 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工作,我在烟台山下福山里住了十八年。这里有我童年,少年,有我的懵懂,有我的顽淘。山上山下,周边街巷,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身影,我的回忆。那些建筑,大都如旧。那些早年的故事,桩桩件件,似在昨日,只是那些曾与我如影形隨的玩伴,却不知现身在何方?</h3><h3><br></h3> <h3>今天,我来了。年愈古稀的我来了。我沒有约伴同来,为的是在遊中能让我细细地看,静静地思,追忆着多少年前的故事,品味着我曾经的快乐。 </h3><h3><br></h3><h3><br></h3> <h3> 下公交车西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豪华气派的建筑一金海湾大洒店,它的前身是烟台交际处,最早为英国人1865年所建,名为芝罘俱乐部。专为洋人所用,里面有中国第一座保龄球馆 和第一条保龄球道。去年,我参加印尼侨生的宴请,顺便把酒店内外看了一下,虽经百年,仍不逊色现在的众多豪华酒店。关于它,我也有记忆,一是五十年代初,这里住着很多苏联专家,他们大都清晨在海边溜达,看见中国小孩都会主动打招手,握手,显得很友好。二是楼前外墙有一灰色小铁皮门,正 南向,夏天晒的滾烫,我们这帮瞒着家长,老师偷洗海澡的小孩,常在这里贴烤衣裤。</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这里,我从一些媒体得知,是我姥爷被军阀刘珍年所害的地方。我姥爷张瑞亭,早年追隨孙中山先生,从事民国革命。九十年前,身为省政府特派员的他,来烟视察,宣传国共合作,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并揭露"胶东王"军阀刘珍年的种种劣迹,遭其忌恨,并于1928年10月在这里设"鸿门宴",其间将其杀害。姥爷为民捐躯,但他留下的"睡獅猛醒,雄立东方,振兴中华,横扫列强","青天白日光宇宙,彤云绚霞耀环球"的宏愿,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日实现。今日之中国正在向世界强国迈进,姥爷若有知,当会含笑九泉的。(张瑞亭事,可见百度《张瑞亭》词条,并曾在《烟台晚报》以《革命父子》为题做了报导)。</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位于烟台山下,朝阳街北头的这座始建于19O8年战盔形的俄式建筑,便是烟台大名鼎鼎的克利顿饭店,它因孙中山在此下榻过而名声大躁。 1912年孙中山由广州去京路经烟台,参观了张裕公司,对民族工业大加赞赏,挥豪写下了"品重醴泉"之墨宝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font></h3> <h3><br></h3><h3>"品重醴泉"题字在"文革"中险些被毁,1972年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张裕公司往废品收购站处理的一批"破烂"中,竟发现了孙中山题词的真迹,就收藏起来了。专家鉴定,这幅题词是我们近现代史上一件突出的文物,意义非凡,极其珍贵。己成传世国宝。"品重"二字既赞许了张裕葡萄酒的品质,也是对张弼士先生创办公司走实业救国道路的褒奖、"醴泉"出自《礼记》中的"天降甘露、地出醴泉"。题词为长151厘米,宽51厘米,为烟台博物馆收藏。</h3> <h3>过去,烟台山下有很多教堂,比较典型的有烟台山下現大门东侧的圣玛丽雅教堂(上图)。这座教堂建的十分漂亮,后因兴建其它建筑,于五九年拆除了,十分可惜。下图为烟台山东一天主教堂(现烟台山医院西侧公交场站)。它的尖型建筑上每一角有一兽头,不论什么天,都不断向下滴水,它的教堂里面,宽阔,阴暗。几个窗上都画有红绿相间的图案。解放后,这里曾是粮库,我因为是粮食局家属,和管理人员认识,常跑到里面捉麻雀。大约六二,三年这里又改为体校乒乓球训练场,在体校汪立成教练带领下,训练出一批相当优秀的运动员。不过,这座教堂最后也在文革中被拆了。</h3> <h3>这是烟台山下的邮局。19OO年左右,欧美列国在烟台山下开设了十几所邮局(如克利顿饭店的前身就是俄国人所开的邮局),但使用至今的只剩下这一座。这是德国人在1925年开设的邮局。五六十年代,我每天都要到此,因为在门前的阅报栏读报是我必不可少功课。如今,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里显得有些冷落。但对我却是让我最难忘一座邮局了。</h3> <h3>说起邮局,不得不说,小城烟台竟还是中国近代邮政史时发祥地呢! 世上仅存两枚的清朝邮品"大龙票"当初也首发于烟台哪。</h3> <h3>这座不起眼的建筑竟是一座早年的医院,何时建,哪国建,沒细考证。现在公认的烟台山医院的前身一法国医院是186O由法国教会所建,是山东省第一座运用西医的医院。直到5O年代法国人还沒撤走。5O代初,我在医院对门,烟台第一幼稚园上学,常见蓝眼白皮披着灰布的法国修女三三两两进出,吓得我们这些戴着小白兜的"小朋友"都躲得老远。</h3> <h3>这是老的法国医院。</h3> <h3>现在,烟台山下烟台山医院拔地而起。</h3> <h3>烟台山及周围有十几家洋行,分別为各国所开设,大图为汇丰洋行。小图为各国开的各洋行。洋人盖的房屋,看似非常结实。所以大都使用至今,但毕竟年代久远,缺乏新型建筑材料,室内多用木板,比现在楼房的钢筋水泥还是差了不少。大约在五五年,位于现烟台山医院西不远的一座洋楼的烟台绣花公司,晚间在二楼召开几百人的大会,楼板整体垮塌下坠,伤了许多绣花女工。</h3> <h3>上山了。"烟台山"三个大字赫然在目。大字上面的广场,是山上为数不多的开阔地。这里是当年解放军驻山部队放映露天电影的地方,大约每周放一次。喜坏了我们这群能跑能颠的"熊孩子",天沒黑,就带着小椅子,占据着有利位置,等待着电影的放映。来晚的只能跑到影幕的背面,看反电影了。</h3><h3>那时,我们这帮住在山下的孩可真有福,能不花钱看电影的地方有七八个,什么"八一礼堂","军人俱乐部","航海俱乐部广场"……。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基本沒漏。"丘克和盖克","夏伯阳","山间铃响马帮来"、"鸟鸦与麻雀"……。上小学时,常听老师讲,烟台山下的孩子"聪明",现在想来,这些文化的熏陶,使我们从小就知识广泛,视野开阔,受益终生。 还记得,广场东边有几棵大杨树。六二年生产救灾时,学校给我们撸树叶交学校的任务。我爬上一丈多高的杨树,一次撸了六十多斤的树叶交到了学校,受到班主任的表扬,期末操行评语破例打了个五分(最高分)。</h3><h3><br></h3><h3><br></h3> <h3>烟台山及周边有一现代欧美式建筑群,便是各国的领事馆,现大都健在。这些馆风格各异,体现着使用国的风土人情,是建筑的万国博览会。也有些以后改着它用或拆除。保留的近年来都做了修缮,当文物进行了保护。如下图的美,英,丹麦馆。特別是丹麦馆修缮时,得到丹麦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本国运来丹麦的国标一美人魚雕塑。也有一些领事馆不在山上,如俄国的在大马路东首一带,日本的在广仁路西北首(现钟表博物馆),法国领事馆干脆和法国医院建在了一起。各国领事馆共十七个。当时,甚止超过了广州,为亚洲之最。</h3> <h3>位于虹口路西侧的俄国领事馆旧址,后来成了一派出所。</h3> <h3>这座座西向东面朝大海的的建筑,便是山上驻军司令何志远的家,他的小儿子何湘佐是我幼儿园的同学。因此,我是他家的常客,放学后我最喜欢到他家看小人书或跟着他漫山遍野疯跑,嘻闹。以后,听说,他父亲调济南,任省军区司令。我和何湘佐也音信全无。现在每当我在海岸边看到这座房子,总会唏嘘一番:儿时岁小伙伴,你可安好,现在哪里? </h3><h3><br></h3><h3><br></h3> <h3>这座低矮的墙头当年却分出了两个世界,里面是烟台山的一条甬路,驻军重地,守备森严:外边书声朗朗,是五十年代老三中的校园。当时我一哥一姐都在此入学。后姐姐考上了北大,毕业后任职国家地震局;哥考上了美院,以后当了职业画家。校园北坡是一片小树林,自然生长,其中长着不少酸枣,"小孩拳头"一类野果。红红的,酸酸甜甜的。正是它们吸引着我们经常翻墙过去,偷偷采摘。如今,这里成了金海湾大酒店的地盘,那些能勾起我们童年回忆的情景,也早已不見了。</h3> <h3>从山这个角度看海,看对岸,別有一番情趣。海雾中,高楼群起,车流如梭,是现代城市的风格,宣示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时,海上北风骤起,巨浪拍岸,形成海滨特有的奇景,引来众多拍客。这下面是一个山的断面,很陡,我每次从这过都小心翼翼,但还是我十岁左右时,滾过一次坡,从山上滾到山下,好在年少体轻,只受了些皮外伤。</h3><h3><br></h3> <h3>附:烟台山下巨浪拍岸。</h3> <h3>这条路直通山北端,藤树遮日,旁有石栏,是游人走累了小憩的好地方。我的诗里"青藤绕树黄花疏"之感也出自这里。</h3> <h3><font color="#010101">出了林荫路,前面就是名声在外的"惹浪亭"了。亭前方有一块面积不大,但很平坦的小平地。相传,很早的烟台人就是到这里观海看天,测气象的。身居"惹浪亭"宽广无垠的大海,美丽的港城海滨一览无余。极目北望,芝罘島,崆峒岛,担子島遥遥在目。海面上,水光粼粼,海鸥斜去,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我的诗里有"秦皇梦留惹浪亭,今把不老还人间"的诗句并非胡写乱造,身临其景,确有一番不一般的感受。</font></h3> <h3>见过大连,青島,荣成海边的礁石,但我认为最美的要数烟台海边的,它园润,厚重,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层叠累加,任凭千古海水的冲刷,倔强,稳重,似在彰显我们胶东儿女的性格特质。烟台山有它们,才更加完整,更加魅力四射。如有李白,杜甫在此或现今诗界大伽,画坛元老,定会放歌赞叹,落笔生花的。</h3> <h3>山北端的亲水区是烟台人赶小海的好地方。每当潮起潮落,大海总能无私地馈赠小魚,小虾,小海螺,小玻篓,……我是海边长大的孩子,自然也是一个"赶海迷"。常持一把小铁钩,来到礁石缝前钩掏小蟹,香玻篓等。记得我最早的赶海成果是一把把紫菜,回家舍不得吃,送到二马路一个朝鲜人开的加工点,一次仅能卖三分钱,也高兴得不得了。</h3><h3><br></h3> <h3>这座连心桥是近几年才建的。对我来讲,沒有故事。但我还是要对那些山誓海盟的对对双双新婚之人,送上衷心的祝福!</h3> <h3>山北坡有一处秦皇射鲛的雕像。鲛,鯊魚也。烟台地处渤海湾,水浅。有无鯊,始终有争论。但我倾向是有,因为我虽然沒见过水中鯊魚,却見过"过龙兵",即鯨魚过水。大约五十年代中期,我在烟台山北坡玩耍,忽听人大喊,顺势望去,远处水浪翻滾,露出三四个大魚鳍,成一排,自西向东游去。山上的大人说,这就叫"过龙兵"。既然可有鯨魚造访,偌大的海来几条鲨魚也就不奇怪了。至于秦皇来此射沒射过鲛,射中了沒有,收获几何,那是考古学家的事了。</h3><h3><br></h3><h3><br></h3> <h3>附一张"过龙兵"的照片</h3> <h3>烟台山北望,是一条横贯东西的挡浪堤,烟台人叫"浪坝"。这是造堤技术一流的荷兰人在192O年造的。浪堤前方,与烟台山北口的水道是大船进出的必经之地。过去,船经此地,必呜笛致意。水道水很深,是六十年代航校训练潜水员的地方。我在六二年生产救灾时,常到水道山下一侧一人多深的水域扎捞海青菜,极大缓解了我家粮食紧张的情况,帮我们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我也锻练了好的水性,增强了耐力。在六四年全市游泳比赛中,我还荣获少年组100米蝶泳冠军呢!</h3> <h3>依山西眺,烟台老港区尽收眼底。过去,这个港一派繁忙,客运,货运,漁船启归全用此港。现在隨着地方港,打捞局港,八角港,西港区的兴起,这个港变得冷清了。港东一广阔地是老烟台造船厂,叮叮当当,马达轰呜和烟台山这个旅游景点极不协调,也就是造些小机动漁船什么的。现在,这个小造船厂被时代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芝罘島上所建的中集萊福士,它的建造的"蓝鲸一号,二号"为世界之最。用此,开采了南海可燃冰,令世界侧目,也是今日祖国的骄傲</h3><h3>。听说,烟台山西侧海域将来改造为滨海旅游区(海上大世界)。那时,烟台山将会变得更加美丽了。</h3><h3><br></h3><h3><br></h3> <h3>站在烟台山下的海滨眺望,位于芝罘岛畔的中集萊福士清晰可見,巨大的"泰山"龙门吊,据说论吨位世界第一。</h3> <h3>烟台山的灯塔是八八年改造而成的,高耸入云,据说天好的时候,登上塔顶可看見养马島。老灯塔是六边形的,要矮得多。旁边还有一气象预报杆,大风前常挂一球标誌物,向人们予报,遇重大节日,还会挂满彩旗,以示庆贺。</h3><h3><br></h3><h3>小时候,我常在夏天晚上来到海边,躺在航校前石条上,沐浴着习习海风,数着数,看着灯塔,数六下,亮。数六下,灭。一闪一闪,指引着多少只船航行,也陪伴了我们多少个浪漫的夜晚啊!</h3><h3><br></h3><h3><br></h3> <h3>始建于1905年的烟台山老灯塔是老烟台人的共同记忆……。</h3> <h3>远处的烟台山灯塔,指引着大海中的航船,也照亮了大海儿女的心……。</h3> <h3>灯塔下面便是烽火台,因燒干狼粪生烟得名狼烟燉台,简称烟台。烟台市因此而得名。 烽火台始建于1398年,为明朝抵制外敌入侵所建。今日,虽再无军事上的用途,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烟台古时抗倭也是有史可查的。近有所城千户所,远有抗倭英雄戚继光。他们的保家卫国的精神名垂千古!他们的后人现在也在为祖国的强大繁荣拼博奋斗。我的老校长戚力群是戚继光第十六代后人,她为人宽厚,知识渊博。她退休后协助老公王景文先生做"红邮"的研究,成果累累,让我引为骄傲的她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呐。去年我又认识一位戚家第十八代后人(某中学办公室主任)。至于所城张家,刘家后代那就更多了,他们也在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着力量,其中不乏活跃在各界的精英。</h3> 戚力群女士(90岁)及老伴王景文先生(90岁)近照。<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烟台山上抗日烈士纪念塔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烟台也是走在前面的。1937年,"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的第一枪,多少胶东儿女,舍生忘死,奔赴抗日战争一线。雷神庙战斗,地雷战……都声蛮全国。我的家乡海阳县,更是抗日老根据地,我的上一辈,包括舅,姨,还有我父亲,不少人都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抗战胜利后,有的还南下,为解放全中国贡献着力量。也在全国解放后成为建设共和国的栋粱。如我担任家乡海阳第一任县长的舅舅张维兹从地雷战的霄烟中走出,隨军南下,先后担任了厦门市长,市委书记。也有多少人,为国捐躯,英名永存,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敬仰和怀念。、</font></h3> <h3>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众多市民,中小学生来此扫墓,缅怀先烈,追昔抚今……。</h3> <h3>这座小平房是烟台山冰心纪念馆。冰心在烟台度过了童年,共8个春秋,和烟台结下深深的情谊。86年我老同学牟文正(省一报刊负责人,资深记者),两次去京采访冰心老人,她以烟台人自居,亲切称呼牟为"小老乡",可見她对烟台这座小城感情之深。</h3> <h3>冰心老人曾对人说,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想就会从四方八面涌来……。</h3> <h3>这张照片是谢冰心在1908年在烟台与父亲与弟弟合影。父亲谢葆璋时任海军学校校长。</h3> <h3><font color="#010101">再見,烟台山,恋恋不舍的我,三步一回头。这不是最后的浏览,我还会来的。虽然,我巳苍颜华发,老态略显,不再是曾经的顽童少年,但烟台山啊,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一首歌,记忆中的一块铁,不论何时何地,我都会爱你如初、伴你到永远。</font></h3> <h3>附:我试写的几首诗。 </h3><div>《登烟台山》 壁立百尺浪激天,礁臥千叠色斑斓。巨坝横水轮渡过,笛声促急航灯远。白帆点点崆峒外,海鸥斜去掠岸边。烈塔高耸松柏环,</div><h3>烽台依稀见狼烟。青藤繞树黄花疏,楼宇隔阶瓴相连。孙文豪情留墨宝,冰心稚雅度童年。百年屈辱真見证,将士驱虏血尽染。祿奎喋血醒民众,一朝天下红旗展。登高望远长抒怀,青山澈水魅力显。一抹红霞千番雪,葱岭有遂六区连。秦皇梦留惹浪亭,今把不老还人间。山海连天澎湃情,我用彩笔写明天! (写于2O11年) 《重游烟台山》天蓝海蓝心亦蓝,故地重游烟台山。碧水葱岭清风起,万波逐浪鸥翔天。烽台耸耸忆往昔,漫山难寻儿时伴。秦皇射鲛时空越,同心连锁映客船。青瓴红瓦今犹在,只赞今朝多变迁!(写于2O16年).</h3><h3>《晨钓》旭日初探出天端,碧波摇金云如棉。霞光迭桥连山海,惹浪亭下一钓杆。(写于2017年)</h3><h3>写此美篇感谢陈建康老师,曲承基老友为我提供了不少资料,图片。</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