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历史文化名村(1)一一澳头“我素庐"的故事

淡泊

<p class="ql-block">图:2019年,由翔安区委、区政府出资修复,完整保留了历史风貌的澳头名人侨房文物点一一我素庐。(蒋永泰拍于2021年7月1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编者寄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到澳头历史文化名村看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来自五湖四海、国内外的朋友们经常问我来特色小镇澳头有什么盼头?有啥好看好吃好玩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做为土生土长的澳头人,我也常常反问自己:“澳头到底哪里有啥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掏心窝的话:“澳头是个好地方。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突出部,因地形似一只爬入海中之鳌,古时故亦称为“鳌头"、"鳌江”。它依山傍海,与金门、厦门两岛隔海相望。当地百姓(闽南语)称澳头渔村与金门岛是‘两地火熏(炊烟)看现现,住来嫁娶结婚缘’的地缘和亲戚关系。这里人杰地灵,人材辈出。明代有进士蒋芳镛、蒋孟育,清代有士苏廷玉,民国有新加坡侨领蒋骥甫等众多历史名人。始于宋,繁于明、清,是古代帆船队走南闯北做世界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渡口,是闽南著名的渔港侨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文化名人,原同安县文化局长颜立水骑着一辆“什么都会响,只有铃不响”的旧自行车到澳头村进行文物普查时惊奇发现:“这是一座海滨邹鲁与海洋文化相融的濒海渔村,其物质和非文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简直可以上‘历史文化名村'之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里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闽南渔歌传唱千年的</span>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中西文化、海洋文化融合碰撞的一个古老渔村,是翔安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在地农渔民辛勤描绘的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是新时代厦门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是福建省乡村振兴的金牌旅游(村)目的地、网红打卡点和引领潮流时尚的厦门新客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的风景美如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愿意听,我就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讲,说说澳头洋楼一一“我素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新加坡华侨蒋骥甫先生于1934年春兴建的"我素庐"(注:图为未修复改造前的我素庐,蒋永泰拍摄于 2018年3月8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素庐"的故事</span>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 作者:蒋永泰)</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引言  </p><p class="ql-block"> 蒋骥甫,字维中,出生于1862的满清末年的同安县澳头村,是澳头著名的华侨。11岁就读私塾,15岁时因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辍学。他不甘为环境所迫,决定到外发展。他先与族人到上海谋生,后只身南渡新加坡,与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一起创办橡胶园,独创信诚橡胶厂和民生树胶厂有限公司等产业,苦心经营,生意兴旺。此外,他还与陈延谦、黄庆昌、黄卓善、王丙丁诸先生合创大华银行,大力发展金融等工商事业。1929年,他与陈延谦、陈文确、林金殿等联合发起成立“新加坡同安会馆"。</p><p class="ql-block"> 蒋骥甫发迹后,积极开展慈善工作,曾任新加坡同济医院等慈善团体要职,奉献爱心。他回故乡澳头兴办各种公益事业,立志振兴澳头。于民国15年秋,他独资兴办“澳头觉民小学",免费教育,为家乡培养许多人材,并于1936年顷资万金建造澳头觉民小学校舍。</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再次追溯蒋骥甫先生的历史足迹,重温他一生乐善施教和励志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素庐"那段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时光邃道中,感受那段传奇故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我素庐"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4年春,蒋骥甫先生回澳头村筹建“我素庐"时,距他借用本村清嘉庆进士苏廷玉在家乡所建的进士第为校舍,独资创办"澳头觉民小学"(民国15年秋)已近8年了。他因为长期往返于新加坡和故乡澳头两地之间奔波,实在劳累辛苦,加上回乡时又都暂住客栈,居无定所,所以想在故乡兴建一拣房子。但相传骥甫先生最后决定在家乡建房子,是为要迎娶一位美丽的姑娘,辅助管理家乡公益事业。他亲自选定在澳头村“龙舟池"南畔找了一块空地,兴建一栋二层楼的私宅,房子座南朝北,是一栋欧式的白色的小洋楼,村里人称为"洋楼"。</p><p class="ql-block"> “洋楼"起名叫"我素庐",寓意我行我素。骥甫先生特请厦门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洪鸿儒于丁丑年春提写“我素庐"名字,并采用门匾的形式在大理石板上镌刻这三个字,建房时一起装在一楼的正门上方。</p> <p class="ql-block">↓图:洪鸿儒提写的"我素庐"。</p> <p class="ql-block">↓图:黄斐澜教授在"我素庐"认真研究对该楼的保护性修复工作,并接受厦门电视台陈加典记者的专访。</p> <p class="ql-block">↓图:“我素庐"通往二楼楼梯局部图</p> <p class="ql-block">↓图:"我素庐"一楼中间走廊,墙面多数已风化破裂,土渣掉落满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二,芳华依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今年早春,应厦门电视台记者陈加典之约,我和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的黄斐澜教授来到了“我素庐",想探访一下这栋富有传奇故事的侨房的前世今生。当我来到澳头渔港小镇,只见怀远湖畔春雨绵绵,湖边的柳树技头柳叶幼芽初露,倒映湖中已是绿意盎然。屹立于湖畔80多个春秋岁月的这栋二层楼高的"我素庐"依然生生不息,仿佛像一位老人在不停诉说着那有点久远的澳头古往今来的故事。是啊,这栋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次战火的洗礼和岁月沧桑变迁,已经是严重风化,千疮百孔,濒临倒塌的风险。最近,这栋沉默许久的"我素庐"却突然热闹了起来,受到海内外华侨及世人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受到政府和建筑专家、侨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人们纷纷呼吁早日修复,让这栋有情怀和故事的民国建筑发扬光大,继续传播华侨先辈们爱国爱乡的光辉思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临近中午,稀稀疏疏的春雨已停了,太阳照在这栋锈迹斑斑的"我素庐"身上,欧式洋楼的正门两侧,两个前突半园形建筑八根爱奥尼克式罗马柱矗立直插蓝天,下虚上实的建筑结构空间,更显白洋楼的挺拔俊美,柱子中间是花卉浮雕相连,中西结合,简洁大方。洋搂最中间的两根柱子,从一楼地上的台柱基座,自然延伸到上方的二层楼顶部是一对生龙活虎、气韵生动的浮雕狮子,中间拱着一粒圆球,名曰"双狮戏珠"。洋楼其门、窗框材料,是选用本地产的闽南大理石,经人工巧匠精雕而成,窗中间空间是用圆形的实心铁条插于石框上。洋楼虽然历尽苍桑,但依然精美绝伦,至今一些主要构件还完好无损,让人惊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三,娶进门的金门姑娘未能入住"我素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年,蒋骥甫盖"我素庐"洋楼是要迎娶一位金门岛的姑娘来做侧室,帮助他照看故乡兴办公益事业。但建后不久,便遇到抗日战争暴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儿时,我常常听澳头后捕顶的外婆余明器讲:“蒋骥甫回家乡娶这位金门姑娘方年20岁,是位大学生。当时骥甫把南洋几间店面给娘家做聘礼。结婚当天,蒋骥甫身穿长衫马褂,头戴碗帽,新娘身穿旗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新加坡归侨蒋先生回忆说,当年,蒋骥甫娶这位美丽的金门姑娘时,蒋氏家庙门口旗鼓喧天,热闹非凡。金门岛的新娘是从澳头村隔海相望的厦门岛五通码头乘船,从海上而来。当“新娘船”开船时,向澳头迎亲队伍发了出发信号,在澳头海墘海边的蒋氏家庙门口的旗杆上两串高高挂起的超长鞭炮马上点燃,鞭炮齐鸣,响彻云霄。鞭炮一直响到五通开来的“新娘船”靠岸后,新郎、新娘双双进入祠堂内还在响,红红的鞭炮纸铺了一地,像是铺了一层红地毯。新郎蒋骥甫和金门新娘在蒋氏家庙大堂内举行隆重的拜祖成亲仪式后,暂住在澳头下海仔里的“向东厝"里的"新娘房”,但因日本南下,战事吃紧,小住半个月后,骥甫先生就带着新娘匆匆赶往新加坡,再也没回到本来就是为了迎娶新娘而兴建的这栋二层楼的洋楼一一“我素庐"。但世事难料!如今,洋楼依旧在矗立在澳头龙舟池畔,当年的主人和美丽的新娘均已不在人世,只留下了那一段后人世代相传,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我素庐"正面八根罗马柱直冲蓝天,十分壮观美丽。</p> <h3> 四,"我素庐"曾多次被日本飞机轰炸和艇炮打击,依然屹立不倒</h3><h3><br></h3><h3> 据许玉资老人讲述,1934年建“洋楼"("我素庐"村民叫"洋楼")时她才八九岁,知道蒋骥甫回乡盖“洋楼"。“洋楼"建后的1937年间(10月26日)日本占领金门岛后,多次开战舰到澳头附近的海域,炮击澳头村。当时“我素庐"二楼顶上有对浮雕狮子中间拱托一个圆球,就是被日本战艇的大炮打中,据说圆球是打飞到旁边的龙舟池塘中(现为怀远湖)。"洋楼”西侧中间被日本飞机的一颗炸弹炸中,从二层楼顶直穿,西侧二楼炸倒一片墙体,1957年澳头成立澳头派出所代替部队驻军,办公地点设在“洋楼",才重修被炸的房间。原澳头村党支部书记蒋造金老人回忆,当时派出所首任所长彭垂桐带领王振连、陈甲元、郭金丽、王进典等队员进住,锯掉被日本飞机炸毁的房间的二层和一层楼板钢筋水泥板,用杉木头支撑,再铺盖了杉木层板,造金老人回忆开会时走路还会抖动。</h3><div> 在金门、厦门相继沦陷后,澳头村经常遭到日军的炮击和日机的轰炸。从1937年至1940年间,全村500多户人家,房屋被炸塌的有282户,小学校舍、汽车站车房、码头仓库、油坊、祖厝、宫庙被成平地,还有200户村民的房屋受损坏。村民苏唁亚、蒋盆及其儿子3人被炸身亡。</div><div> 根据亲历抗战时期的老人回忆,"我素庐"的主人,蒋骥甫先生出资购买枪支弹药和提供经费支援澳头壮丁义勇队参加抗日,保家卫国,至今还流传了许多英勇的抗日故事。</div><h3> </h3> <p class="ql-block">  1937年被日本飞机轰炸的房间,因年久失修,早已是残垣断墙,满目苍痍。但屋内依然是生机盎然,不知哪个时候,一楼房间地上长出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直冲楼顶。</p> <p class="ql-block">↑↓图:作者蒋永泰在当年被日本飞机轰炸的"我素庐"二楼原址接受厦门电视台陈加典的采访。</p> <h3>  五,抗战胜利后,新加坡华侨组织"鳌东同乡会",组织资金在"我素庐"复办"澳头觉民小学"。</h3><h3><br></h3><h3> 抗战期间,澳头作为前沿阵地、福泉厦交通要枢,是兵家必争的重要的军事战略目标。日本飞机、大炮狂轰乱炸,全村320间闽南古厝被炸毁,骥甫先生兴建的"觉民小学"新校舍被炸掉一半。</h3><h3> 抗战胜利后,经战火蹂躏后的澳头村到处是残垣断墙、瓦片遍地,一派荒凉的景象。澳头这一原本风景秀丽、风光旖旎的美丽渔村受到重大的摧残,在沿海的村庄中损失最惨重。但澳头人和海外华侨在悲愤之后,马上重燃建设美丽家园的梦想。1946年春,新加坡澳头华侨乡亲组织"鳌东同乡会",出资继续在"我素庐"复办"澳头觉民小学"。蒋骥甫儿子蒋勖初子承父业,继续支持兴办家乡公益事业,除了通过"鳌东同乡会"出钱出力续办学挍外,还出资修复蒋氏祖厝、妈祖庙等公益项目。在他的带领下老一辈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现了支援家乡建设的新一波浪潮。</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图:2018年3月10日,澳头乡贤苏炳狮在当年雕堡原址(澳头海乾里海边)向本作者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飞机轰炸澳头的悲惨故事。</p> <h3>  (视频采访)</h3><h3> 苏炳狮乡贤用闽南语说:"那次日本共出动12架飞机对澳头村进行狂轰乱炸,其中有一架飞机飞到"洋楼"上空,扔下一棵炸弹💣,炸中“洋楼"西侧一个房间,炸穿三楼层板,炸倒二楼房间西侧的一片外墙。当时,我经懂事了,日本飞机轰炸时,与大人躲'土洞’里,用双手堵住耳朵"。</h3> <h3>  六,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炸弹把一头耕牛炸飞到"我素庐"楼顶上。<br></h3><h3> 1949年期间,国民党飞机经常轰炸澳头村,"我素庐"成了重要轰炸目标之一,有一次轰炸把一头耕牛炸飞到“我素庐"楼顶上,其中最惨烈的一次是1949年11月11日,炸死了许多村民。</h3><h3> 蒋国良、苏炳狮俩位乡贤介绍,澳头解放后不久,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出动十二架美式轰炸机,分为四批次轰炸澳头。其中,有一架飞机轰炸海墘海边的一个国民党兵修建的雕堡,当时里面有18位村民躲避,只有其一位叫蔡乌密的女孩躲藏在最后面,才躲过一劫,其他17人均被炸死。此雕堡是国民党兵于抗日期间修筑的防预阵地,前是一条战壕沟改成的地道连接后面的雕堡。苏炳狮乡贤介绍说,他很幸运,当天他走亲戚不在澳头村,要是在的话,他也跟会其他村民一样跑到这座雕堡躲避飞机轰炸,因为以前每遇到飞机轰炸他也总是跑到这里躲藏。</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图:2018年3月11日,今年83岁的苏圻天在澳头妈祖庙广应宫向笔者讲述,1949秋年国民党飞机轰炸“我素庐"的亲身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 (视频采访)苏圻天先生说:"当年,我13岁,和同村同岁的哑巴苏炳德去‘我素庐'东北边的苏廷玉进士第的一棵榕树下淘淡水沙(国民党军撤退时筑碉堡留下的沙子)突然哑巴发现从金门方向飞来一架金光闪闪的飞机,先是一小亮点,慢慢变大起来。哑巴用手拉我,用手比划让我看天空的飞机,同时我也听到了飞机声音,我马上意思到,敌机又要来轰炸了。我用手向哑巴比划哑语,让他和我马上去找地方躲藏。情急之下,我们一起跑到隔壁的洋楼(我素庐)一楼楼梯底下躲避。大约过了5分钟左右,就听到外面响起很大的爆炸声,顿时整栋洋楼振动起来,像是大地震。不一会儿,来了一位跑过来解放军,见我们安慰了我们下,说轰炸机走了,没事了。说着顺手把他拿的两个南瓜<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给我们俩个小孩一人一个。我们出来后,看许多大人往上施跑,看到洋楼正面被龙舟池里飞机扔下的炸弹爆炸后飞起的泥土喷得满墙壁,有黑色的,有黄色的。炸弹爆炸后的弹坑很大很深。轰炸之后,听到村民苏根叹找不到他在洋楼边吃草的一头母黄牛,后来在洋楼二层顶找到。原来这头牛是被美式500磅的巨型炸弹炸飞到楼顶的"。</p> <p class="ql-block">↓图:为“我素庐"二楼窗台。往窗下看,楼下的正前门外就是当年被国民党轰炸机扔下500磅炸弹炸中的龙舟池。今日,已今非昔比,2014年,翔安区政府在澳头“美丽乡村"建设时对"龙舟池"进行提升改造,现在已成为澳头渔港艺术小镇一处风景亮丽的旅游热点一一“怀远湖公园"。</p> <h3>七,解放战争期间,"我素庐"成了中共闽西南地下党交通站</h3><h3><br></h3><h3> </h3><h3> 1949年4月,国共谈判破裂,解放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千里追歼残敌。瞬间,闽南地区及澳头村集聚了大量的等待撤退去台湾的国民党兵。大量的国民党军队龟缩厦门岛,妄想负隅顽抗,并加强了对同安、马巷的重兵布防,澳头成了运兵要冲。中共闽西南县工委早就看到澳头古渡口是连接厦门、香港等地与安溪内地地下党组织的桥头堡,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便以澳头觉民小学为掩护,在"我素庐"设立地下交通站。</h3><h3> 老地下工作者,90多岁的新加坡归侨蒋才培回忆说:"我是从1947年秋至1949年8月被聘任为觉民小学校长的,组织上让我负责交通站站长方面的工作,成员有苏敦厚、吕婷婷、蒋尊贤等人。我们经常以学校和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与国民作斗争"。</h3><h3> 在这段时间,厦门大学学生党员彭金励(彭厝人),经常以“我素庐"为据点,积极开展校内外各项革命工作。他提出:"要采取各种形式,串连同学、同事,逐步扩大队伍。"初期,彭厝由彭垂桐、欧厝由王辉山、浦园由林卓德、澳头由蒋才培和苏敦厚负责,发动渔农群众,进行分散而隐蔽的革命活动。</h3><h3> 蒋才培说:“我们利用我素庐觉民小学校舍,吸收全体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秘密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培养积极分子,与国民党作斗争。通过上公民课,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教唱《热血》、《跌倒算什么》、《兄弟开荒》、《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开办渔农夜校活动等工作,后来许多学生和老百姓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h3><h3> </h3><h3><br></h3> <p class="ql-block">↓图:为当年的"我素庐"觉民小学校长、地下交通站站长蒋才培先生于2015年夏带领5位子女回故乡参观,并于“澳头古厝闽侨文史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图:"我素庐"后楼西侧图景。</p> <h3>  八,“我素庐"交通站通过马巷邮局澳头邮政代办所和地下网络传递情报</h3><h3><br></h3><h3> 1947年,设在“我素庐"的中共闽西南县工委地下交通站,为了及时和安全传递党的情报、讯息,设置了联通网络:首先是串连各支点联络路线,串连了彭厝、欧厝、澳头、西滨、东界至许厝沿海一条线路,后来再延伸至蔡浦、山亭、山前、沈井、新圩和大帽山游击区。地下党交通员彭清课、彭德星、彭秋炎排除千难万险,徒步及时传递党的情报信息。此外,蒋才培以学校方便师生通讯为由,与国民党设在的马巷邮政局联系,在澳头设立邮政代办所,办理交接有关邮件,开启了地下党的另一个情报传递的另一种渠道。当年的地下党交通员回忆说:"从厦门寄来的邮件通过澳头所转到马巷邮局;寄往厦门邮局的信件,则是每日上午由汽车负责人接交,经前往厦门岛的渡轮递送至厦门邮局;本地邮件则另包交发。通过邮政局的这种方式,秘密处理了从香港及全国各地寄来的党的重要文件及一些外来的地下工作同志的书信不落入敌人手中,为确保党顺利开展地下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和贡献。</h3><h3><br></h3> <h3>  九,"我素庐"交通站,利用澳头至五通的"颖海号"渡轮掩护大批厦门地下党员安全转移</h3><h3><br></h3><h3> 澳头依山傍海,自古海运发达,抗战前是福州、泉州、厦门的海陆联运交通要枢,人称为"福泉厦线古码头“。“我素庐"交通站,为了打通这条海陆交通线,秘密做通"澳头村至厦门岛五通村航线上的“颖海号"渡轮管理员张家荣的思想工作,让他暗中配合地下党的撤退工作。</h3><h3> 厦门岛解放前夕,国民党疯狂抓捕地下共党员,由于叛徒告密,大批地下党员必须紧急转移,澳头“我素庐"地下交通站,启用"渡轮"交通人员,护送转移厦门岛的大批中共地下工作者安全转移内地解放区,其中厦大彭金励、侨师林多速、林希圣、施金权、徐瑜慧等10多位同志就是从厦门乘坐"颖海号"渡轮安全抵达澳头,由澳头转移到彭厝据点,再分布到同安各地隐藏,成功脱险,躲过了国民党兵的追捕。</h3> <p class="ql-block">↓图:"我素庐"楼下昔日的池塘景象已随着战争中的硝烟散去,如今是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澳头怀远湖、美丽的"双清桥"。</p> <p class="ql-block">  十,“我素庐"地下党智斗国民党兵的围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澳头解放前夕,国民党兵包围“我素庐"抓捕苏敦厚等地下工作者。据当年的亲历者回忆,1949年7月29日深夜,正在"我素庐"二楼熟睡中的苏敦原、蒋尊贤老师及学生突然被后门急促的敲门声和村里的狗叫声惊醒。蒋德记起床走到西面的窗边,往下一看,大吃一惊,只见“我素庐“楼下墙边有许多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兵。"不好,国民党兵来包围洋楼了"!在这危急关头,蒋德记急中生智,一方面轻声告诉大家外面情况后,叫大家不惊慌,继续假装睡觉;另一方面叫人把楼顶尾部房间的地下党工作人员赶快上三楼顶躲藏。在地下党工作人员爬上三楼顶后,也把楼梯也顺便从天井升到三楼藏起来。另外把放在楼梯下的七、八双木屐赶紧收起来,放在学生的草席下面盖起来做枕头垫,一切做完之后,才由蒋德明、苏松彬俩人下楼去开门。</p><p class="ql-block"> 当门一打开,凶恶的国民党兵一哄而上,直奔二楼,看到地板上一字排开睡觉学生,持枪用刺刀挑开每各学生盖的被单,然后用三节军用手电筒对着每个学生的脸照射,检查看看有没有他们要抓捕的地下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 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兵搜查了洋楼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二楼通往三层天台顶有一个天井,国民党兵叫蒋德明、苏松彬去带他们到楼下去找梯子,想上三楼顶搜查。中共地下工作者苏敦厚等人正躲在楼上,上去搜查肯定被抓。蒋德明十分镇静地国民党兵头目说:"楼顶上没有放东西,学校从来就没有梯子。"国民党兵不相信,举着枪托要打他们俩人,蒋德明又解释说:“我们村里都是平屋,谁家都没有梯子,再说这三更半夜的到那里去借梯子?"。蒋德明、苏松彬一边与国民党兵周旋,一边想办法怎么样引开国民党兵的搜捕。</p><p class="ql-block"> 在这紧急关头,楼下的国民党兵窜入觉民小学校的办公室,敲开办公桌的抽屉,见到东西全部拿走,苏敦厚的一台照相机也被拿走。"我素庐"所有房子的门全部被踢开,其中一楼有一间是“巷南汽车有限公司"售票员洪天来的宿舍,里面有衣服、鞋、肥皂、烟纸、火柴等日常生活用品,国民党之间一拥争抢,惊动了在二楼搜捕的国民党兵,他们顾不了要蒋德明、苏松彬去借楼梯的事,立即到下楼去参与抢东西了。</p><p class="ql-block"> 在二楼的蒋德记看到这混乱的情景,灵机一动,想办法把国民党兵引出洋楼(即我素庐)。他立即下楼骗国民党兵说:“你们要找的老师,今晚都没都没有来,要不我带你们到他们家去看看在不在?"顺利把"我素庐"内的国民党兵引出去。国民党兵一到村里,惊动了村里的狗,这时全村的狗都狂叫起来,好像是发了警报,村中的地下党人员立即都疏散到村边的山上去躲避,国民党兵扑空,一个地下工作人员一个也没抓到。</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兵离开学校后,躲在“我素庐"三楼顶的苏敦厚及学生也迅速离开学校,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蒋承志、蒋尊贤俩人从二楼后面的阳台跳下去,为了减少目标,他们把白色的汗衫脱掉逃走。蒋承志从东南边的海边走到隔壁的欧厝村,时值潮水未退,坪边的海水深至大腿,他涉水跑到欧厝王辉山家隐藏。</p><p class="ql-block"> 这次澳头围捕“我素庐"地下党是国民党兵第五军的一个排,他们是分乘二部汽车至彭厝村的前埔自然村,再徒步到澳头的,准备抓捕澳头中共地下工作人员苏敦厚、蒋才培、吕婷婷、蒋尊贤等人。 </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澳头解放了,距这次国民党兵围捕"我素庐"地下党只有53天。(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今年3月8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张澳头“我素庐"现状的照片,并写了一篇题为《探秘澳头“我素庐"》的短文,引起了许多朋友的关注。有人问我,能否再写详细点,我们很想多了解“我素庐"的故事!所以,我又花了五天时间,通过走访当年的相关人员、亲历者及翻阅相关资料,参考了蒋才培乡贤编写的《澳头今昔》等书籍,在综合各素材资料后,才诚惶诚恐书写出《"我素庐"的故事》一文。本着"忠于历史、传承文化"的初衷,本人力求客观、真实反映“我素庐"建造以来所发生的故事。但因时间有限,水平不高,又加上历史久远,可能在记述过程中还有欠缺或表达不准确的地方。如有错之处,还望大家帮助指正,我定将及时改正,谢谢!)</p> <h3> 蒋永泰</h3><h3><br></h3><h3> 2018年3月11日深夜于鳌江书斋<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