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学情结 2018年初春

春语

<h1>在一个春意料峭的初春上午,我们信步走进了华东政法大学,这里是圣约翰大学的旧址。缓缓走过校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与当年的莘莘学子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h1> <h1>圣约翰大学(SaintJohn’s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文授课的大学。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h1> <h1>圣约翰大学,前身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在美国华盛顿州注册,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h1> <h1>1879年圣约翰学院大门</h1> <h1>1890时的礼拜堂。20世纪80年代末被拆除。</h1> <h1>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翰为圣约翰学院创办人。</h1> <h1>1888年至1941年,卜舫济出任圣约翰大学校长,达53年之久,对该校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h1> <h1>1897年,圣约翰书院全体教师合影。</h1> <h1>"光与真理"(light and Truth)为校训。后加上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h1> <h1>纪念碑上正面刻有"缉熙光明"四个大字。</h1><h1>"缉熙"即光明。源于《诗经·周颂·敬之》中"学有缉熙于光明"之句。意为,学那些光明之更光明者,光明指贤者,后以"缉熙"指光明。</h1> <h1>纪念碑反面刻有"光與真理"四个大字,即圣约翰大学之校训。</h1> <h1>圣约翰大学建校110周年铜质纪念徽章</h1> <h1>卜舫济校长把体育列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还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能力。</h1> <h1>1899年卜舫济校长,与合唱团成员在礼拜堂门口。</h1> <h1>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杰出人士荣誉博士学位现场。</h1> <h1>圣约翰大学年刊,1904年问世,出版至1951年。</h1> <h1>1948年圣约翰大学年刊</h1> <h1>圣约翰大学毕业证书</h1> <h1>原收藏在圣约翰大学的,国内仅存的三件鸭嘴兽标本之一(现收藏于华东师范大学)。</h1> <h1>1951年,师生员工举办反美爱国大会。</h1> <h1>此为民国37年圣约翰大学,部分女学生名单。当年入学者,多为政商名流之后代,富家子弟或名门闺秀。</h1> <h1>这是圣约翰大学一百三十周年庆。该校培养了大批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曾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起到重大影响。如邹韬奋、林语堂、贝聿铭、宋子文、顾维钧、张伯苓、荣毅仁、瞿希贤、周有光与张爱玲等。</h1> <h1>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去各大名挍后解散,原址归于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消弭于历史长河!</h1> <h1>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圣约翰大学纪念石。</h1> <h1>现圣约翰大学旧址,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1> <h1>进了大门,一条林荫道通向纪念碑。</h1> <h1>"基石"筑起法律的辉煌。学生以法学和政治学为主科,毕业后进入政法机关等。</h1> <h1>圣约翰大学多为民国时期建筑。近几年经修缮,旧貌换新颜。</h1> <h1>这是"格致楼"。红黑砖墙、栏杆相映交辉。</h1> <h1>进入"韬奋楼"的大门</h1> <h1>韬奋楼大门上的钟,记载着历史的进程。</h1> <h1>"韬奋楼"原名为"怀施堂",怀念圣约翰学院创办人施约翰。后来为纪念1921年毕业于文学院的邹韬奋,1952年改名为"韬奋楼"。</h1> <h1>邹韬奋塑像</h1> <h1>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史上卓越的文学战士,𤇍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h1> <h1>韬奋楼的建筑,别具一格。</h1> <h1>这里是1949年5月26日,解放上海的第一宿营地一一前圣约翰大学的交谊室。</h1> <h1>这里是现四十号楼礼堂,1913年2月1日,孙中山先生应邀在毕业典礼上演讲。</h1> <h1>"思颜堂"落成于1904年,为纪念在圣约翰书院创建时,尽力而为的中国籍牧师颜永京而命名的。1953年改为学生宿舍。</h1> <h1>圣玛利亚女中于1924年外迁。后在原址上建成"西门堂",于1924年举行落成典礼,作为圣约翰附中校舍。因美国公谊会教友遗孀,捐赠五万美元的建筑经费,故命名为"西门堂"。1967年改名为"东风楼"。</h1> <h1>这是建于1918年的"体育室"。</h1> <h1>体育室旁的像灯塔一样的建筑。</h1> <h1>"树人堂"及其它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h1> <h1>洞中自有美景</h1> <h1>百年银杏见证了历史的变迁。</h1> <h1>在圣约翰大学的旧址,流连忘返,物是人非,思绪万千。忆往昔莘莘学子,叹岁月之沧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