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如山——清明节的怀念

微微烛光

网络配图 昨日去为祖父母、父亲扫墓,荒草满目,不由地想到他们的笑容与慈爱。大家建议将坟墓浇水泥,不会 这么连片的杂草;我以为清明时节为他们的坟墓除除草,不失为一种怀念的形式。十年前曾写有一篇杂文,怀念父亲。今天是清明节,再次发布,借以怀念父亲的慈爱。 一直想写点文字来表达对爸爸的感恩、想念,也一直拿不起笔。近来看了一篇相关的文章,又勾起我的思绪。纷乱的思绪从心中溢出,弥漫了心底深处最敏感最纤柔的领域,牵出自己濒临遗忘的角落。 求学时期,对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印象颇深,文章美丽,父爱琐碎而伟大,充满一份看得见触得着的温情,一份常见父爱难得的温馨。由此我经常联想到我的爸爸。父母的点点滴滴的呵护汇成爱的暖流,层层包裹着我的人生。 爸爸没读过几年书,一个地道、传统的农民。但他搞过海洋运输、个体户、海洋捕捞,最终以踩三轮车为业。爸爸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在外,忙于营生,与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我参加工作后,他才改业踩三轮车,大家才有较多的时间相聚相处。在我的印象中,他虽有刻板严肃的表情,生硬命令式的教育,但对我是温馨有加的。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我五岁那年,右肘脱节,是妈妈抱着我,坐在爸爸摇橹的小船内到温州某医院的。七十年代到现在也有近三十年多了,我真的是一直记着,感谢父母的庇护。 我结婚后不久,即搬到离单位旁边的新居。爸爸妈妈挂念着我,经常来帮忙。我家有两处地面嵌着小块的大理石,是爸爸为我省钱而自搞的。我也经常抽空到老屋那边同爸妈聊聊天。每次总是爸爸踩着三轮车送我回家。于是我能经常从背后看着爸爸瘦小、略显伛偻的背影,吃力地踩着三轮车。坐在爸爸的车上,看着爸爸由于踩车而变形的背影,渐白的鬓发,少了些利落的腿脚,唠叨和细碎的言语牵挂难舍的神态,我常常不忍心,但更多的是心安理得。现在想起这些,心中的酸痛、感恩常常湿润我的双眼。永远难忘新世纪“五一”前的那个周末爸爸送我回家的背影,这是爸爸留给我最后背影:第二天,他帮人“代潮”,不久就在事故中含恨与世长辞。 现在,我们也做了父母,但妈妈仍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关爱我们的孩子。每每注视着妈妈忙碌的背影和日益苍老的背影,我总是感激与歉疚交结,难以用语言表达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我感念父母大海般浓厚宽广的爱,反悔年少轻狂的诸多不孝与背叛。 像高中临近毕业时,着迷于吉他,置父母的劝说于不顾: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何必一定要走万人挤的独木桥。“那时是太聪明了” ! 如今,情感因岁月的蕴织日渐深沉,心灵的细腻却比雷达还要灵敏,无尽的牵挂像时刻会被触动的蛛网,在思念的天光下闪着隐约细微的光,任何一丝纤尘微风都令我震颤不已。常常想起爸爸的背影,想起爸爸踩的三轮车,老爸如车啊!爸爸一生有相当的时间与水结缘,最后也因水而离去,老爸是船啊!他用车用船载起我们的一片晴空,载起我们难以承受的沉重的爱。我总是担忧年届花甲的妈妈的饮食起居,忧心她的病痛,为她独自承担精神的痛苦而痛心,为不能分担承受她的痛苦而愧疚。我深知寸草之心,怎能回报三春之晖啊! 有人说,不同阶段的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是不同的:童年时天真掠取与依赖,少年时怀疑与反叛,青年时轻视与曲解,中年时珍重与感叹。我们大家好像真的如此。我非常理解妻子在生日时给父母打去感激电话,节日给父母买点礼物,因为她懂得对父母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也理解她对孩子充满母爱的呵护,因为孩子成长需要太多情感的付出与宣泄。我们无时无刻杞人忧天般地担忧孩子的一切,给孩子无私的爱,精心呵护,无微不至。我不期盼孩子有更多的心情来体会时刻拥有永不言弃的父母之爱,只愿能给她爱,教会她爱,只愿她能自然、健康地成长就够了,并不希望她能理解、背负过于沉重的亲情与爱。因为,她越长越大,必然会越来越品味生活的美好和爱的美丽!       (完稿于2005年3月,发表于2005年《大罗山-夏卷》)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