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了解一下家族史,读一读祖先留下的诗文,抹不去浓浓的思乡情。

心静自然凉

<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回家看望父母,老父亲交给我整理好的家族资料。以前老父亲给我家谱世系图,我知道老家徐市王氏为常熟望族,是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分支,元末迁来太仓,再迁常熟徐市。家谱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其中有王羲之、王献之、王导等名人,我也记不清先后顺序了。</p><p class="ql-block"> 我爷爷早逝,家道衰落。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好多树根,不知何用?大人小孩都用来当板凳坐,甚至劈了点煤球炉,还有两箱竹片,点煤球炉烧掉一小半,文革期间有文物人员讲是古书简,交给国家,补偿三千元没敢去领。</p><p class="ql-block"> 我在南京上大学期间。父亲拿出家谱后面附的家族房产田地图,讲在南京夫子庙乌衣巷有房子。毕业前,我依图前去寻访,那房子早就是国家文物了~王导故居,虽买了2元一张的门票才进去,却有一种到家的感觉。这次的收获是知道了小时候当板凳的树根是干嘛用的了。此后老父亲会时常提起夫子庙乌衣巷的房子。2013年初,我又去了一次乌衣巷,变成了王导谢安纪念馆,门票八元,门口立有文物碑,刻有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纳闷,王谢两家是姻亲,怎么给改造合并成一个门洞了。这次我没进去,在大门对面的食府边吃边细细端详,我感觉很陌生,我拍了照片给老父亲看,他就再也不提了。</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家,父亲总要跟我讲家谱。原来的老家谱在1979年老屋拆迁时连同正厅的“柳南草堂”匾额一起由常熟博物馆收藏,是能追溯到东晋元帝时期的。老父亲有续家谱的心愿,但族人分散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他也年事已高,已经无力办理。家谱到十二世王伊就断了,这次回去,老父亲把整理好的家族资料分给我们,中间有70年左右的空白,缺王伊儿女(十三世)。如果我祖父不是在我父亲出生几月就暴病而亡,我曾祖父不是在我父亲年幼时便去世了,十三世应该是不会缺的。老父亲从他爷爷开始续写,仅仅理清楚这一支脉,已是不易。自92年我祖母去世后,五服以外族人之间就少了来往,至于他爷爷的兄弟们的后人,已经无法搞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幼年时期,由他祖母养育,家中无男人,生意中断,生计维艰,我祖母只好把姑姑过继给人家,自己去上海谋生。老父亲这几年写了《母亲》、《祖母》、《老伴》等文章,他说母亲给了他生命,祖母教了他做人做事,老伴陪伴他到现在。他还写了一篇关于我的小文《女儿的电话》,发表在当地杂志上,我是他唯一的女儿,也是他最疼爱的,读着这些文章,感受到字里行间,满是亲情满是爱。</p><p class="ql-block"><br></p> <h3>定居常熟的老祖宗名世才</h3> <h3>我一直不知道我家老屋为什么挂的匾为“柳南草堂”,原来是祖上的王应奎号柳南,为清朝文人,著有《柳南随笔》,《柳南随笔.续笔》等。</h3> <h3>王伊是王应奎的玄孙,清末著名文人学者,著有《三峰清凉寺志》,由翕同龢作序。还收集整理了《琅琊王氏九老图册页》,亲自撰写记文,遍请邑中名士萧麟征、沈石友、翁同龢、俞钟銮、徐兆玮等题跋。</h3> <p class="ql-block">我老爸是王伊的玄孙。解放初,组织上安排他创办徐市中学,并任命他为第一任校长……。喜欢舞文弄墨,文革时期受到冲击。退休后编撰地方志二十余年。2014年将家传百余年的清代文物《琅琊王氏九老图册页》捐献给了常熟博物馆。</p> <h3>王应奎字东漵,与侯秉衡,陈亦韩,汪西京是好朋友哦,我能不能称其为海虞四君子?</h3> <h3>王柳南诗选,与好友一道来过马鞍山的,那年代,也算跑的挺远呢。</h3> <h3>老祖宗还对水利挺感兴趣,这么说我还是继承祖业😜</h3> <h3>文选收录的王伊诗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