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埃塞比亚南部的摩西族

浩耘

<h3>“莫西族”属于埃塞俄比亚的一个非洲部族,又叫“盘唇族”。他们世代生活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姆低谷”,这个地方,非常闭塞,很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说此地没有“芳草鲜美”,更没有“落英缤纷”,但是,光秃秃的东非高原,环境特殊,足以让莫西人和外部世界“老死不相往来”。据说,上世纪70年代,莫西族第一次被发现的时候,族人们竟然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叫做埃塞俄比亚,正应了《桃花源记》中那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h3><div>据统计,现在莫西族仅存五六千人,他们以放牧来维生。牲口和粮食就算市场上的“硬通货”了,有时候,他们也跟外界交换一些枪支、兽皮、象牙、蜜蜂等物品。可惜,莫西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和外界交流,太难了。</div> <h3>盘唇经过</h3><div>人为地篡改生理结构,当然非常痛苦了。莫西族少女“盘唇”,首先得准备“唇盘”,盘子多为陶质,大小不一。女孩子们必须流着眼泪,穿透下嘴唇,血淋淋的“肉窟窿”只为了盛盘子,这就要看她们的承受能力了,如果忍耐疼痛的尺度大一些,那么,塞进去的盘子就大一号。如果忍受不住,便只能从小号唇盘开始。随着时光流逝,唇盘可以越来越大。据说,下嘴唇撑得越硕大,女孩儿父母拿到的彩礼就越多。在利益驱动下,少女们才多少有一点勇气和慰藉。为了佩戴唇盘,很多少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们不仅要忍受漫长的煎熬,还得小心翼翼地擦拭伤口,以免感染、溃烂。</div><div>唇盘是活的,平时戴上,吃喝的时候便摘下来,跟一副假牙差不多。倘若戴着盘子,看起来也习惯了,忽然一下子去掉,天呀!就像瞬间丢了假牙一样冲击人的视觉。没有盘子支撑,软塌塌的下嘴唇,耷拉在下巴上,更吓人。</div><div>当然,并非部落里所有女人都有权装那么个大盘子,只有显赫之家的女儿,才有资格安装这玩意。</div> <h3><font color="#010101">不戴唇盘时下嘴唇下挂。</font></h3> <h3>也有戴空芯的唇盘</h3> <h3>锅里搅拌的是玉米面糊,是当地人的主食。</h3> <h3>用最原始的方法磨玉米面</h3> <h3><font color="#010101">胸前字母图案是疤痕堆出来的,</font></h3> <h3>建筑用的螺纹钢也可以用来做装饰的耳环</h3> <h3>现在年轻人已经不再割唇盘了,只是在耳朵上戴耳盘,用不了多年久“唇盘”这个民族传统将彻底消失。</h3> <h3>以上是南部地区的摩西族,下面二幅是领队老师在西部拍摄的。</h3> <h3><font color="#010101">西部的摩西族更原始,唇盘更大。</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