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之美3 - 隋代

高瞻祁见祐

<h3>上篇讲完北周,敦煌早期艺术告一段落。北周武帝灭法后,隋代开国皇帝杨坚大力兴佛,敦煌艺术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在短短三十多年里大量开窟,莫高窟现存隋代窟仍有七八十个。这里,我挑选了427,244,390,407,419,420六窟,对其中的亮点作一简要介绍。</h3><h3><br /></h3><h3>仅从我实地参观的3个隋代窟(427,292和244)看来,总体感觉没有什么让我眼前一亮的壁画,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的石窟内布局和彩塑。先聊聊427窟。</h3> <h3>427窟结构上分为前室,甬道和主室。前室里有几尊高大的天王像,踩着可怜兮兮的小鬼,从气质上像是欺负低年级同学的校园恶霸。从体量感上来说,这几尊天王颇具威势,但从塑工来说,对身体的塑造感觉绵软无力。</h3> <h3>427主室是中心塔柱窟,但形制上有全新的变化:中心柱正面的立佛变得巨大,不再以"塔"为主,而是以"佛像"为主。主室并不很大,南北西三面各立一佛二菩萨,是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也有一种解读为弥勒三会)。进得窟来,在昏暗处蓦然看到九尊巨大的立像环绕,感觉还是有点小震撼。另外可以注意四壁和窟顶人字披,都是密密麻麻的千佛图案,就好像壁纸效果一样。这当然是和当时流行的的佛教图像范式有关,但我觉得可能也是设计者的匠心吧:简化壁面,以使观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造像上。</h3> <h3>南壁胁侍菩萨身上的衣物细节,是带有波斯风格的菱格狮凤纹。</h3> <h3>244窟开凿于隋末,覆斗顶的形制,里面也是三世佛的配置,壁画是多铺小型说法图。</h3> <h3>这一窟的彩塑也比较好的保留了隋代原貌,尤其是阿难迦叶。下图是阿难。</h3> <h3>胁侍菩萨。隋代造像多数有点头大身体短。</h3> <h3>390窟也是隋代值得一看的洞窟。与唐代整个壁面绘一大幅说法图不同,隋代规模较小,例如390窟,一佛二菩萨就构成一幅说法图,整个窟有116幅说法图。有意思的是,每一幅图里佛陀上方的华盖都不一样。因此,390窟也被称为"华盖窟"。</h3> <h3>另外,飞天艺术在隋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所谓飞天,源出于佛教天龙八部里的乾达婆和紧那罗,在敦煌莫高窟一共有四千多身。最早北凉北魏的飞天颇为稚拙生硬,后来逐渐汉化,与中国的神仙形象结合,变得飘逸潇洒起来。390窟四披下面有一圈飞天,颜色淡雅,动感十足,仿佛环窟飞行。</h3> <h3>再来看407窟,其最著名者为三兔藻井。其实看一下这一具藻井的全景,远不止三兔图案。从外向内看,外圈是层层叠叠的装饰纹样,到了井心,蓝白色调和灵动的飞天仿佛营造出在水中环绕巡游的感觉,水中央则开出一朵重瓣莲花。</h3> <h3>莲花花心里是三只兔子,两兔共有一耳,围成一个三角形图案,三兔连为一体,互相追逐,永无止期。三兔图案并不一定是佛教图样,在古格、拉达克、丝路沿线,甚至远至法国和英国都有出现,其起源和意义尚不十分清楚。不得不感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很多,但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大量的具体细节和来龙去脉湮没在历史的烟尘里,只有一点蛛丝马迹,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h3> <h3>419窟的彩塑是莫高窟隋代的代表作之一,基本保持了原貌。西壁大龛里面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可以看到,佛像背光和龛顶的飞天都绘制得繁复而华丽。</h3> <h3>佛两侧的胁侍菩萨质量都很高,面部塑造很精细,神态安详。</h3> <h3>阿难迦叶二弟子也很不错。迦叶作为佛十大弟子中的头陀第一,被塑造成饱经沧桑的老者形象,额头和鼻翼两侧的皱纹,颈部松弛的皮肤,枯瘦的双手等细节都很到位,甚至还能看到嘴巴微张露出参差的牙齿。</h3> <h3>西壁大龛的龛梁设计也是匠心独运,向下幻化成龙身,龙爪抓住龛柱,也是有意思的细节。</h3> <h3>这张照片是在419复制窟里拍的,手电光打在窟顶东披上,可以看到经变画画面极为繁复,似乎是法华经的内容。基本上,在比较昏暗的实体窟内打着手电看壁画就是这种感觉:光柱所在美轮美奂,细节毕现,而周边的一切仿佛含有巨量的隐藏信息,在半明半暗处浮现,带有一种迷人的神秘感。</h3> <h3>最后看看420窟,彩塑和419风格类似,也是保留隋代原貌比较好的作品。左侧菩萨裙摆上的波斯狩猎联珠纹再次提醒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与波斯的文化交流。</h3> <h3><br></h3><h3><br></h3><h3><br></h3><h3>隋代虽然短暂,却为大唐帝国的辉煌奠基。下篇将介绍敦煌的初唐艺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