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文化医学》节选

老者abc

<p class="ql-block"> 《思考文化医学》节选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中医“五脏系统”揭示了“文化治癌”的路线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骆降喜</p><p class="ql-block"> 西医的“人体解剖学 ”将人体分为九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观系统、神经系统。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比较简单、朴素,认为天地化生阴阳,由阴阳化生五行,于是将人体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又对应了肝、心、脾、肺、肾。五脏的造字隐藏着古人的智慧,肝、脾、肺、肾都有一个“月”字,唯独心字没有。“月”“肉”同义。很显然,肝、脾、肺、肾都属于有形的“肉脏”系统,唯独心不是。中医语境中的心区别于西医解剖学的物质的心,是指人的神识、精神意志。这个“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也测量不出大小,属于无形的“神识”系统。</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却要管住有形的“肝、脾、肺、肾”,这个“心”是要驾驭“肝、脾、肺、肾”的,即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身体。表面上看癌症属于有形的肿块,但其病因却与无形的“心”有很大关系。所以,光盯着这个肿块不放,在这个肿块上下功夫有时疗效并不显著,甚至手术、放疗、化疗、激光、靶向反而会引发癌细胞扩撒。这时候,患者最根本的心理调治就显得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那么,癌症康复的路线图应该怎样走呢?八个字:“阳动阴随,阳主阴从。”佛家讲:“万病从心治。”明朝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曾经说过:“心病不除,百药难治。”当代医学也充分论证了心态对人的健康起重要作用。因此,“文化治癌”的正确路线图应该是,先解决“心”上的问题,再解决“肝、脾、肺、肾”上的问题。医患双方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惜一切代价优先解决“心”上的问题;否则,后面的治疗将事倍功半。</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说的,经典文化可以改变世道人心,心正了,身自然就正,病自然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 《思考文化医学》节选之二 </p><p class="ql-block"><b> “疾”与“病”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 骆降喜</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曰:“病者,疾重也。”意思是“病”比“疾”严重。</p><p class="ql-block"> “疾”字里有个“矢”字,“矢”是一种可以伤人的利器,简单理解就是箭,也可以引申为所有的外伤,即外源性的损伤,包括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外伤(切、割、砍、劈、钻、刺),还可以理解为外源性的细菌、病毒、衣原体、寄生虫等引起的外源性感染。</p><p class="ql-block"> “病”字里是个“丙”字,“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土”,丙代表南方,南方属火,火属心,心出了问题就叫做“病”,比如失眠、忧郁过度、生气、紧张、焦虑等。这种病叫做内伤,和外面没有关系。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病因的认识有一句经典的话:“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过度,“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显然“疾”和“病”一个是发生在身上的病,一个是发生在心上的病;一个是外伤,一个是内伤。那么,癌症到底属于属于“疾”还是“病”呢?我在33年的患癌经历中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绝大多数的癌症是一类“慢性‘心’源性疾病”,与外界致癌物质没有一对一的直接关系,完全是一种长期身心失调导致的内环境紊乱,继而造成的自身细胞突变,最后发展成“肿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严重的恶性情绪会导致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恶化)。良性肿瘤可以转化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也可以转化为良性肿瘤,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调整。因此,转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化解恶性情绪是治疗癌症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考文化医学》节选之三 <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毉”“ 醫”“ 藥”揭示文化治癌的真理</b></p><p class="ql-block"> ——骆降喜</p><p class="ql-block"> 有“疾”和“病”就会有两种对应的治疗方法,我们从“医”字里面就可以得到解释。繁体的医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毉”,另一种“醫”。“毉”“ 醫”上半部分都可以拆分为“匚”“矢”“殳”。“ 匚” ,《说文解字》曰:“受物之器。接口部云,囿,规也。”可以理解成规律、习惯、法则。“矢”代表利器,可以是针灸、手术、穿刺、刮毒。“殳”意思是木头或者竹子做的一种可以用来撞击或敲打的器物。“匚”“矢”“殳”三个字加起来实际是为“疾”来设置的,即治疗外源性的“身病”,也就是治疗肉体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毉”“醫”的核心是下半部的“巫”“酉”。“巫”字的造型告诉我们:医生和患者应该面对面地坐下来交流、沟通,以心印心,目的是消除患者的顾虑,打开患者的心结,上下贯通,心身通达。“酉”字的造字意思更深刻:酉时代表下午5~7点,就是太阳落西,阳气要归根了。人的心就是人体的太阳,意即叫人把心放下,以便修养生息。因此,“酉”字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作为治病的医生,一定要把病人那颗浮躁的心安抚下来。</p><p class="ql-block"> 因此,“毉”“醫”字的上半部分意指治外伤,治有形的身病,针对“疾”字;下半部分意指治内伤,治无形的心病,针对“病”字。</p><p class="ql-block"> “藥”字也是上下二部,上半部是草字头,是用来治疗身病,治疗“疾”的;下半部为“樂”字,是用来治疗“心”病的。所以“藥”字也是针对“疾”和“病”而来,把两种治疗方法概况在里面,也全了,</p><p class="ql-block"> “毉”、“醫”、“藥”都是分别针对“疾”“病”两部分(身、心)来设置。那么,哪一个更重要呢?《皇帝内经》有一句话叫“上工守神,下工守形”。“上工”就是高明的医生,关注的是“巫”、“酉、“樂”;“下工”就是普通的医生,关注的是“匚”、“矢”、“殳”。当今这个社会,“心”病占得比重越来越大。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甲亢、失眠、抑郁症、空心病……非常普遍,这些病往往与心有关。因此,如果我们还是只关注手术、放疗、化疗,只研究一方一药,只关注“身“形“物“肿块“指标”这个层次,而不调整好心态,怎么能治好当今社会发生的这些“心源性”疾病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章摘录自报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