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7年夏天,我在沈阳太原街附近街拍,拍到一所老建筑,因为照片要上网,所以想查查这老建筑的来历,结果查到了沈阳首批70个不可移动老建筑文物。有些老建筑总路过,但是就不知道其历史,大部分是不曾见过的。于是我决定用相机去拍摄它们,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沈阳深处的老建筑,它们或多或少会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h3><h3> 老建筑是什么?有人说老建筑是城市悠久历史的名片,是记录这座城市各个时代的重要丰碑;有人说老建筑是凝固的历史音乐,是代表这个城市格调与品位的立体图画。建筑是一部活的史书,它以生动的形象向人们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个城市之中的故事与传说。它记载着逐渐离我们远去的岁月与情怀: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有令人骄傲的伟业,有搅人心绪的悲情,有激人肺腑的感动…它在我们心头留下不能磨灭的印迹。它是我们这座城市让人最为亲近、最具安全感和自豪感的寄托之所,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符号。它们不仅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理清沈阳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它所承载的大量的时代信息和历史沧桑,又会让后人带着一种尊严与荣誉感更深入地解读这座城市。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去介绍这些老建筑,让沈阳城的老建筑历史画卷展示在更多人的面前,它将成为我们与大家共同携手保护人类遗产的庄严誓词与切实付出。</h3><h3> 从2017年8月到11月,我边拍边上网查找资料将沈阳93个老建筑以水彩画的形式在微信上加以介绍。现在这些老建筑大多被周围的高楼大厦所湮没,所以拍摄出来的照片背景杂乱,我将照片处理成水彩画形式,去掉背景突出了老建筑。这些老建筑的介绍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许多网友让我结集出版,现将沈阳93个老建筑集中在美篇上介绍,以便网友们阅读和保留。</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一:奉天邮电管理局旧址</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沈阳“奉天邮电管理局”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市府大路157号,现房为省邮电管理局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br></h3><h3> 该旧址由荷兰人设计施工,建于1927年。建筑内外装修与装饰每个细小的地方都很考究,欧式特色。如今,这座平面呈“ L”型建筑楼顶的绿色宝顶钟楼,已经成为沈阳城的一大标志性建筑。</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二:沙俄东正墓地教堂旧址</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沈阳“沙俄东正墓地教堂”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图们路72号,该建筑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15平方米,通体圆形,西面有门,东面凸出圆形部分,上有透龙“十字”装饰;整个建筑物为青石砌筑,上部装饰铜饰覆盖物,呈铜绿色,庄重、典雅。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著名收藏家詹洪阁先生介绍说,该建筑建于1909年。当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沙俄以失败告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经过当时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同意,沙俄当局才得以在西塔地区建立了这座“日俄战争纪念碑”,以来祭奠主要是在“日俄战争奉天大会战”中阵亡的官兵。</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三:沈阳天主教堂</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沈阳天主教堂,亦称沈阳南关教堂、南关天主教堂,沈阳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小南街南乐郊路40号。教堂原建于1878年,是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建。1900年被焚毁,现存建筑为1912年由南满教区法国苏悲理斯主教利用《辛丑条约》中的庚子赔款在原址上重建的。法国人梁亨利设计。教堂坐北朝南,双塔高40米,进深54米,用青砖砌筑,正面中央部位是大玫瑰窗。这是一座风格纯正的哥特式大教堂。1949年以前,南关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一直是沈阳的最高建筑物。2013年该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四: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旧址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位于和平区十一纬路10号,设立于1928年,欧式风格,两层建筑,建筑正面有6根巨型水泥柱从顶部直矗地面,支撑整个建筑。屋内举架很高,大型欧式窗格尤显气派。九一八”事变后,美国花旗银行奉天支行营业状况极差,于1935年6月倒闭。2004年确定为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五:沈阳四塔四寺</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沈阳四塔是清太宗皇帝皇太极敕建的盛京(沈阳的旧称)城外东、南、西、北四座塔寺。 据寺内碑文记载:“东为慧灯朗照,名曰永光寺;南为普安众庶,名曰广慈寺;西为虔祝圣寿,名曰延寿寺;北为流通正法,名曰法轮寺。”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震四方,护国安民,保护“国无?灾”,“五福齐来”。<br></h3><h3> 东、南、西三塔相继在八十年代得到修复,西塔由于过分残破,于1968年被折除。在拆除西塔时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h3><h3> 四塔四寺中,仅北塔法轮寺保存完好,西塔延寿寺于1998年复建。2017年东塔永光寺正在复建中。</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六:奉天省咨议局旧址</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该建筑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桃源街118号,现房空置急待维修。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br></h3><h3> 据记载,沈阳于1907年筹备咨议局,于1910年左右建成老城新的市政中心,其地点位于大西门外(今沈河区桃源街118号)。中央为小型圆形广场,周围环绕洋风式议政建筑。中心建筑为奉天省咨议局议场,二层建筑,大门入口局部升起有四层。这座“洋楼”呈青红色,分上下两层,外形精致。这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时期的“奉天省议会”旧址,属于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是现存不多的优秀的民国时期建筑。建筑墙体由红砖和青砖构成,大楼四角和窗柱都有精美的罗马柱头,柱头由红砖雕刻而成,楼顶为铁皮顶。大楼内部结构以木制为主,楼梯都是木制的。是一座精美的欧式建筑。</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七:陈云故居</b></h3><h3> 陈云故居位于和平区桂林街89—3号,南临北四马路,西临桂林街,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占地面积 19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平方米,为日式二层水泥瓦顶砖木结构。</h3><h3> 1948年11月2日接收沈阳时,陈云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任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陈云主持领导下,短短两个月中,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便顺利地接收了沈阳,稳定了沈阳政治、经济形势,恢复了沈阳正常社会秩序。</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八:东三省总督府旧址</b></h3><h3> 东三省总督府坐落在沈阳市沈河区盛京路28号,位于沈阳古城的中心位置。它北侧距沈阳故宫50米,南侧为张氏帅府 (即张作霖公馆)。因房屋破损严重,现以空置多年。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原东三省总督府主楼建筑面积为2672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主楼前有800余平方米的院落,楼体外部文饰豪华,造型极具特色,代表了当时的年代和建筑形式,所用材料考究,外部为青砖墙体,附以雕饰旋脸门窗,人字架木结构,房顶为深红彩钢瓦,为一典型的欧式建筑。建筑内部为中间大厅、四周布设房间。大厅内8米长的大梁至少是直径1.2米的原木修整而成。</h3><h3> 承载着三百余年历史沧桑的东三省总督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始建于清入关前,1644年清入关后成为清留都府,后改为奉天将军府(又称盛京将军府),为当时总管八旗事务大臣办公衙署。1907年改制成为东三省总督府。20世纪20年代张作霖曾在此办公,张学良的“保安总司令部”也曾设于此地,1931年后这里又做过一段伪奉天省政府。该楼是沈阳故宫的同期建筑,也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但如今破损十分严重。</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九:西塔教堂</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西塔教堂全称基督教会西塔教堂,位于和平区市府大路33号,被沈阳市政府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平区西塔街附近,朝鲜族居民较多。清一色的民族特色的建筑、餐馆和游乐设施,构成了这里独特的风景。西塔教堂1917年开始建设。1931年,又在教堂旁建立了“满洲”神学院、康复学院等。1966年开始,这里的活动停止,直到1979年传教活动才重新开始。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西塔教堂,是1992年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的。<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沈阳老建筑之十:沈阳南清真寺</b></h3><h3> 沈阳南清真寺,简称南寺,位于沈河区小西路清真南路23号,是一座伊斯兰教建筑群体,为东北地区最大最有名望的伊斯兰教礼拜寺。创建于1627~1636年,(后金天聪二年至崇德元年),于1662~1722年扩建,1796~1820年维修。</h3><h3> 此寺的创建人明铁铉之后铁魁在清初有战功。后来经过康熙、乾隆、嘉庆历代的增建,形成今日的规模。</h3><h3> 这座清真寺的建筑年代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清顺治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创建人铁魁在清初有战功,官拜骑督尉,封显将军、光禄大夫,热心教门事业,施舍家资建造了这座寺院。该寺院经过康熙、乾隆、嘉庆历代的增建,形成今日的规模。寺内的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望月楼,南北讲经堂、男女沐浴室、茶房、灵台等。前后三进院落。</h3><h3> 南清真寺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一:清真东寺</b></h3><h3> 清真东寺位于沈河区市府大路东寺巷2号。始建于(嘉庆八年),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寺院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大殿、望月楼、讲堂、宣讲所、沐浴室、殡殓室等。大殿为砖混结构,水泥墙面,正面辟三个拱券形门,是教徒进行礼拜的场所。殿前台阶六级,台基上建抱厦。抱厦由四根水泥圆柱支撑,圆柱顶部希腊柱头,上承阳台。大殿各是一重平面呈六边形的望月楼,是传统式的木构架建筑,三重檐,攒尖顶。一、二层是青砖墙,无柱,开六角形花窗,第三层是木构架,梁枋彩画,楼顶置新月一弯,高高耸起。该寺历史悠久,保存较好,现为沈阳市伊斯兰经学院所在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建筑。</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二:基督教会东关教堂</b></h3><h3> 基督教会东关教堂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顺城街三自巷8号,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1872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苏格兰牧师罗约翰来到沈阳,创立了该教会,后成为英国长老会分会会址。当时,这座教堂是东北最大的基督教会,可容纳约1000多人同时礼拜,有教徒3300余人。1900年,沈阳基督教会先于南关教堂被焚。1907年,在原址重建。此后,70年的时间里,教堂经历了几次风雨,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教堂落入日本人手里,正常活动停止;“文革”期间,正常活动停止。1979年12月23日,沈阳基督教会的宗教活动开始恢复正常。</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三:南满医学堂旧址</b></h3><h3> 沈阳“南满医学堂”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现房为中国医科大学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日本为培养在南满铁路工作的医师,1911年即在沈阳建立了南满医学堂,日人河西健次为堂长。这是我国东北最早的高等医学校。 1922年改为满洲医科大学,学制7年。1926年增设4年制医学专门部,专招中国学生,并许可中国女生入学。</h3><h3> 1946年,原满州医科大学改为沈阳医学院,1949年沈阳解放后,由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与辽阳医学院、锦州医学院统一合并为中国医科大学</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四:实胜寺</b></h3><h3> 实胜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实胜寺全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秋,竣工于清崇德三年八月初一,历时三载,是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座正式藏传佛教寺院,也是清军入关前盛京最大的喇嘛寺院。因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又称"皇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黄教。皇太极当政时,每年正月上旬都到皇寺拜佛。实胜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五:长安寺</b></h3><h3> 长安寺位于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 6号,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筑。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长安寺内现存《大正藏》两部,石碑六通,其中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碑文不仅记述了沈阳中卫指挥曹铭的衔名。经专家考验,曹辅、曹铭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上世族祖,这是曹雪芹上世“世居沈阳”的可靠证据。这块碑是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极其重要的史料。 关于沈阳市和长安寺的关系,历来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又说:“庙在城中,城在寺里。”事实也确是如此,长安本寺和山门相距甚远,本寺在沈阳城大北门以南、钟楼以北,而寺的山门却建在十五里外的浑河岸边。</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六:慈恩寺</b></h3><h3> 慈恩寺位于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巷12号,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清顺治、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扩建和重修,是沈阳市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h3><h3> 寺院坐西朝东,占地约 12000多平方米。正面是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往西,寺院的建筑分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阔三间,檩枋彩绘,朱红地仗,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韦驮的塑像。向西依次为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h3><h3> 1949年以来,慈恩寺一直为省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殿堂经过多次维修,已恢复原貌。1985年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沈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七:大佛寺</b></h3><h3> 大佛寺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三段慈恩寺巷14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名“保安寺”,始建于唐朝,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废。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重修大佛寺,发现了唐朝遗碑,清乾隆十二年(1649年)、五十六年(1693年)、宣统二年(1910年)多次重修,民国五年(1916年)住持比丘尼常慧法师弟常智法师再次主持重修。该寺为比丘尼修行道场,占地543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地藏殿的东、西山墙内各有碑铭,记载着建寺经过和重建地藏殿的概况。原有乾隆所书匾额和大铜佛,现已不存。</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八:般若寺</b></h3><h3> 般若寺位于沈阳市河区大南街若寺巷8号。高僧古林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建,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两次重修。20世纪60年代中期遭到破坏,1979年后进行了维修,重塑佛像。1984年10月为建寺三百年纪念,又进行了修缮,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十九:八王寺</b></h3><h3> 八王寺原名大法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12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因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众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之名的由来。</h3><h3> 大法寺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1904年,国衰外侵,日俄开战,古寺部分被毁。1928年,张作霖捐助重建。后逢“文革”,寺院倾圮,毁寺逐僧,不胜凄凉,昔日古寺不现,古井湮没,寺院内仅存殿堂两座,为工厂所用。大法寺的重建工程于2006年5月14日奠基开工,历经三年竣工完成,现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奉天驿旧址</b></h3><h3> 沈阳“南满洲铁道奉天驿”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胜利南大街2号,现为沈阳站。2003年,奉天驿被列入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 </h3><h3> 1899年11月,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俄军队修建东清铁路南满支路到奉天(现沈阳),为了交通运输的方便,在此建成车站,俄人称之为“茅古甸”(满语“谟克敦”译音,为兴盛之意)即奉天,属于当时的四等小站。</h3><h3>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翌年3月10日,日军占领奉天,“谟克敦”开始为日本人服务,同时改名为“南满洲铁道奉天驿”。为了进一步扩大车站运输能力,1909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开始对奉天驿进行改建扩建,今天的沈阳站便是在那时初具规模,其建筑在沈阳红砖建筑技术及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奉天驿又先后经历了1926年和1934年的两次扩建,它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客运中转车站。</h3><h3> 1945年8月15日,奉天驿回到沈阳人民手中。1946 年,奉天驿改为沈阳南站。</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一:沈阳辽宁总站旧址</b></h3><h3> 沈阳辽宁总站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总站路100号,现为沈阳铁路部门用房。这座建筑为平面对称布局,中间是穹顶式候车大厅,两侧为办公室和运输业务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小木格窗,绿色铁瓦顶。建筑造型宏大壮观,设计手法受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传统韵味,具有很高的设计水平和实用价值,在当时国内堪称第一流的火车站。 </h3><h3> 资料介绍,“辽宁总站”1930年竣工,设计者是“南杨北梁”中的“南杨”杨廷宝先生。1907年,我国自主修筑的“京奉铁路”开通。受“南满铁路”的阻碍,当时的“京奉铁路”只能修到皇姑屯,直到1911年“京奉铁路”才通到市区,车站设在当年的“西星寺”附近,取名“奉天新站”,1913年更名为“奉天城站”。</h3><h3> 1927年,张作霖为了与日本人经营的沈阳站抗衡,开始修建辽宁总站(老北站),并于1930年竣工开通使用。兴修老北站是个浩大的工程,据说当时是联合了几位商人的资本才得以如期完工。上世纪30年代初,沈阳站是日本人控制的大站,中国旅客很少在那里上下车。当年,“辽宁总站”不仅是“北宁铁路”沿线最大、最好的车站,还是上世纪30年代初沈阳城内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而且带火了当时的站前地区北市场。站前到北市场一带就成为沈阳最热闹的所在。饭馆、旅店、茶楼、戏院、浴池、电影院遍布其中。</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二:奉海铁路局旧址</b></h3><h3> 沈阳“原奉海铁路局办公楼”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站街1号,现为沈阳东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h3><h3> 占据东北三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1922年宣布东三省自治。当时,他在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间,处处受制,极为不便,决心修建自己控制的铁路。同时,京奉、东省、南满三条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东北人口增长,垦地增多,进出口贸易激增,客观上也需要修建更多的铁路,东北三省官合办铁路遂应运而生,先后兴建了奉海、吉海、齐克、呼海等铁路。奉海铁路自奉天省城大北边门外至海龙,长236公里。1925年7月开工,1927年9月竣工。又于12月延长至朝阳镇,长16公里。此外,还修建自梅河口至西安(今辽源)支线,长66公里。</h3><h3> 沈海铁路,原名奉海铁路,是由奉天省城到海龙的一条路线。它是奉天省长王永江于1924年倡议兴筑的。兴筑之前,“满铁”横加干涉,声言这一条路线与南满铁路平行。妨害“满铁”营业,有违条约。后来“满铁”向奉天省公署提出,如果让它垫款代筑洮昂铁路,它便不干涉中国自修奉海铁路。王永江不得已,允其所请,一方面同“满铁”签定了洮昂借款包工合同,一方面规划奉海铁路的兴筑。筑路经费是官商集资,官股由奉天省财政厅拨付,商股由商民认购,共计1700余万元。通后,沈海铁路建立了沈海铁路管理局。在当时,这条铁路线的完成,曾经引起了欧美各国的重视,显示了中国人在东北不用外国资金,不用外国人的技术,也能兴建铁路。</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三:东北大学旧址</b></h3><h3> 东北大学旧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采纳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他对王永江说: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不管用多少钱,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h3><h3>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正式成立,校舍暂用位于省城大南关的高校和文专两校旧校舍。后于北陵购置500亩地,开始动工兴建新馆。购地款除外,东北大学的基建费用即达奉洋600万元。1925年,新校舍建成,其规模之大,功能齐全,在国内亦是首屈一指。</h3><h3> 东北大学当年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实行男女同校,增设学院,延聘教授,大力发展体育。著名学者如章士钊、梁思成等曾在此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先后迁徙北平、西安、四川等地。在此期间,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国抗日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h3><h3> 东北大学旧址建筑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主要建筑各具特色,保存完好,为近代优秀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06月25日,东北大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图1为理工学院旧址,图2为图书馆旧址,图3为女生宿舍旧址)</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四:辽宁同泽女子中学教学楼旧址</b></h3><h3> 沈阳“原辽宁同泽女子中学教学楼”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承德街3号。2004年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升级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h3><h3> 沈阳市同泽高中女中部(简称同泽女中)始建于1928年,是一所历史名校,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创办,并亲任董事长。该校舍由一位德国工程师设计并监造。所用教学设备都是由外国进口的。校内有俱乐部、操场、健身厅、梯形教室、地下礼堂等设施。</h3><h3> 第一代校长王刚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929年3月新校舍落成,举行开学典礼,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参加了剪彩,学校声誉盛极一时。解放后更名为沈阳市第三女子中学,为沈城最优秀学校之一,是优秀女孩的首选学校。“文革”期间被迫停办女中,实行男女合校。1989年成为省级重点中学,2003年5月同泽女中以同泽高中女中部的形式恢复建制。</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五:同泽中学男校教学楼旧址</b></h3><h3> 沈阳“原同泽中学男校教学楼”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万泉街14号。旧址建筑建于1926年。东临原沈阳动物园,与赵尔巽公馆隔街相望。现为沈阳大学小河沿校区。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1925年,张学良同意了郭松龄提出的,关于办一所中学来提高军官文化素质的建议。由郭松龄、韩淑秀出面,在东山嘴子军营内,辟出一部分院落为校址,开办了同泽中学,招考初中学生两个班,计104名。</h3><h3> 1925年秋,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被杀。1926年,张学良自己接办了同泽中学,任董事长,委派他的秘书李静澄为校长,刘申光为教务长,并拨出巨款在小河沿筹建新校舍。这就是现在同泽中学男校教学楼的旧址。日寇侵占沈阳后,学校被迫停办解散。</h3><h3> 沈阳解放后,学校先后变更为:沈阳市第二中学、沈阳市师范学校、沈阳大学小河沿校区。</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六:东北中山中学旧址</b></h3><h3> 东北中山中学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昌街13号。现用房单位为沈阳东北中山中学。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东北中山中学是在国难当头,家乡沦陷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于1934年3月26日在北平为东北流亡学生建立的,是抗战时期建立的教育部直属的34所国立中学中的第一所。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加紧对中国华北等地的侵略,于1936年11月迁至南京板桥镇;1938年1月迁到湖南永丰镇璜壁堂;1939年5月5日迁到广西怀远镇;同年途经贵州迁到四川省自贡自流井;1946年回到东北复员沈城,迁入现校址。在艰难的抗日战争年代,东北中山中学造就了一大批民族精英和海内外知名人士。如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原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原吉林省省长于克、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著名电影演员李仁堂等。</h3><h3> 进入90年代,在海内外校友的要求推动下,在沈阳校友会的积极努力下,1996年1月29日,沈阳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东北中山中学复校,同年8月15日,海内外校友欢聚母校,隆重举行复校仪式。</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七:盛京城址 (西北角楼) </b></h3><h3> 西北角楼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顺垣巷12号。2000年为配合角楼的复建工程,对已颓废的西北角楼遗址进行全面清理,确定清代的角楼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角楼的基础上重建的,两个时期的青砖墙体并存,为角楼的考古研究及复建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目前已发掘的盛京城内重要清代遗址有七处。其中包括:西北角楼遗址、德盛门瓮城遗址、鼓楼遗址、钟楼遗址、汗王宫遗址、豫亲王府遗址、九门遗址。已发掘的盛京城外重要清代遗址有两处:西塔、东塔永光寺遗址。已发掘的盛京城外陵寝和清代墓葬主要有两部分:福陵“饽饽房”和“班房”遗址、昭陵“御厕”、“馔造房”、“宰牲厅”、“贵妃寝园”遗址。</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八:锡伯族家庙</b></h3><h3> 沈阳太平寺,俗称“锡伯族家庙”,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扩建,后又重修、扩建,寺庙日臻完善。庙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建筑风格为喇嘛庙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等。该寺庙因年久失修,早期破坏严重,现仅存中殿三间。该殿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檩枋彩画。柱为朱红地杖。 </h3><h3> 1959年在该寺院内发现两通石碑,碑文为汉、满两种文字,记载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迁徙情况及建立太平寺的经过。此外,还保存下来“锡伯家庙”木匾一方。 </h3><h3> 2003年,沈阳市投资4000余万元,对锡伯族家庙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家庙历史原貌。该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座锡伯族家庙。可能正是这种唯一性,使得锡伯族家庙进入了第六批国保单位。 </h3><h3> 锡伯人西迁,也算是一个历史事件。在十六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锡伯族家庙,是锡伯族祭祀先祖的场所,也成了锡伯人西迁的纪念馆</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二十九: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b></h3><h3> 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51-1号,现为沈阳市基督教两会培训中心。</h3><h3> 该建筑建于1925年,是1幢青砖砌就的4层洋楼。楼内有宽阔的大厅和木制楼梯、地板,楼内还设有大小教室、报告厅、游艺室、浴室和地下室、篮球场等;另外,在院内还设有网球场。现只剩主楼,其余建筑及灯光球场已被遗憾拆除。</h3><h3> 它的建成使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有了长时间的稳定的展开革命活动的基地。在中共北方局的领导下,这里逐步成为许多青年学生和思想活跃的人士集会的场所。到1931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实际上成为东北青年反帝反封建的活动基地并有效地掩护了我党的地下活动。1931年9月18日,东北沦陷,在日本侵略者施行奴化教育的十四年间,奉天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始终提倡用补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来抢救青年,更是发起了“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当时有许许多多的青年人得到了青年会的帮助和造就。可以说在当时的沈阳,青年会有着极广泛的影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h3><h3> 1996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2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同泽俱乐部</b></h3><h3> 同泽俱乐部,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七纬路14号。被列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单中。</h3><h3> 1929年,张学良在沈阳西华门投资兴建沈阳市同泽俱乐部,用于东北军政高级领导餐饮、娱乐的一处豪华场所,建筑面积3796平方米,为欧陆式建筑。 它模仿英国16世纪“都铎王朝”时期的建筑构图,设计灵感源于“都铎式”建筑风格,其左右对称,纵向段式分明,中央巨大拱券圆窗的两端,各置一根“科林斯式”柱,柱头的装饰与“山花顶饰”的装饰设计借鉴于希腊神庙建筑山花和两端檐口的装饰技巧,制成相同造型,形同“奖杯”的瓶状雕塑,可容400人的前大厅圆柱高耸、穹顶华丽、豪华宽敞、气势恢宏。今天已经成为沈阳文物主管部门首批选定的为数不多的历史优秀建筑。</h3><h3> 这个私人场所后来历经历史沧桑巨变:“九一八”事变后取名为“沈阳电影院”,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就在此首次放映;1948年沈阳解放后,由东北总工会接管;1950年国家投资对剧场进行大规模的维修改造,取名为“劳动宫”;1953年移交沈阳市文化局管理,1954年改名为“红领巾电影院”;之后改名为“艺术宫”,1966年改名为“延安电影院”。1975年又恢复为“艺术宫”。同泽俱乐部还曾一度被改造为游戏厅和酒店。现在,这栋历经岁月蹉跎的文物楼,已全然脱除本有的沧桑感。经沈阳市相关主管单位批准,恢复“同泽俱乐部”原名,以还原这栋历史建筑的本来面貌。自2003年起,这里被改建成为一家海鲜酒楼。</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一:秋林公司营业楼旧址 </b>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沈阳“秋林公司营业楼”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90号,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沈阳秋林公司营业楼,属砖混钢筋结构,楼面涂有深紫色墙面和白色条线,并镶嵌有灰白色花岗岩柱头和檐牙平浮雕,是典型的俄式建筑。主楼营业厅为三层,建筑面积1589平方米。东侧面的家属小楼为1380平方米,与主楼同是1923年的建筑。在主楼营业厅的正门左右两侧分别镶有铸铁方型标识牌,分别铸有俄文和中文“秋林公司1906”字样。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提起这家老店,还得从头说起。1906年,白俄罗斯人伊万.雅可诺维奇.秋林,在位于沈阳中街鼓楼北侧创办了秋林洋行。后于1923年秋林洋行通过贷款在南满附属地新建了营业楼。1925年新楼建成后,遂将秋林洋行迁至现址。1933年,该洋行因无力偿还英国汇丰银行的建筑贷款,而被英国政府接管,遂改称秋林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1937年7月,又改由英国、日本、伪满洲国三方联合经营,易名为秋林株式会社奉天支店,由日本人主管日常经营活动。 1945年日本投降后,秋林株式会社奉天支店被苏联政府接管,改称为秋林股份公司沈阳分公司,并在主楼开设了秋林公司营业厅、秋林酒家、秋林舞厅等,专为外国人服务。总部设在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并在中国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设有四个分支。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53年7月,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苏联将秋林公司沈阳分公司,转售给中国。同年10月,以中国国营秋林公司沈阳分公司名义对外营业。当时拥有职工108名,其中,苏联侨民为67名。秋林公司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曾一度具有两个名称,对外叫秋林公司,对内叫友谊商店,属外汇商品特供店。当时有职工200多人。期间,在后院新扩建了食品厂和服装加工厂。那时,由该公司制作和销售的食品、加工的呢料服装在沈阳颇有名望。尤其是服装制作,很多人都慕名而至。</font></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二: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b></h3><h3> 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位于沈河区惠工街92号,现为沈阳台商会馆用房。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该楼又称“杜公馆”,建于1923年3月,是在张学良支持下,由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先生创建的当时最大的一家民营窑业公司。办公楼正面三层、两翼两层呈“ V”字形。此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46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洋式门脸”+“中式后庭”。屋内有木楼梯,第二层屋外有走廊,在西南角处有一半圆形大门,原来的地下室因不适用被填上。有资料显示,从前面看,小楼原有的门柱顶端饰有“爱奥尼”柱头,二楼两侧窗外饰有葫芦瓶栏杆,正中三楼原本有塔楼,后被大火烧毁;若从小楼后面看,又是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两翼楼体上原饰有木栅栏和雕花镂空栏杆。 杜重远,吉林省怀德县人,1911年考入奉天两 级师范学校,1918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窑业。1923年冬回国,在大东边门外小二台子创办了肇新窑业公司(原沈阳日用陶瓷厂)。肇新窑业公司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为宗旨,首先开展机械制砖生产,将日本陶瓷挤出东北市场,杜重远成为新兴民族工业的佼佼者。肇新窑业公司的办公楼作为民族企业家办公楼,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h3><h3> 1923年,留日归来的杜重远决心投身实业以振兴中华,设法筹资创建了位于二台子占地20亩的肇新实业公司。从此,沈阳有了第一家华资机制砖瓦工厂,有了从传统青砖大瓦向红砖水泥瓦的转变,打破了砖瓦市场由日本资本独霸天下的局面。数年后,肇新又增资扩建,引进德国设备开始了中国机器制瓷业的先河。肇新事业蒸蒸日上,其砖瓦产品不但为正在扩建的东北大学土建工程所包销,而且也为惠工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等提供了大量的工民用建筑材料。肇新的青边瓷碗碟不仅成为关内外畅销的日用瓷器,而且也挽回了日本资本把持的瓷业利权。大连日资大华瓷厂不得不停业转产,瓦房店、沈阳的一些日资瓷厂不得不转产耐火砖。肇新,是留学生学成返国兴邦创业的成功范例,是沈阳城市近代化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文明的成果。</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三: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b></h3><h3> 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102号,现为交通银行用房。2003年3月20日被列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1917年英国汇丰银行在奉天设立支行。该大楼建于1932年,是由英国人设计,中国的建筑工人施工建起来的。该楼的设施比较现代和齐备,是当时奉天现代式建筑之一,至今保存完好。1948年沈阳解放后,英国汇丰银行奉天支行大楼曾为辽宁警备司令部(至文革)和市政府机关所在地。1987年以后,改为沈阳市外汇资金管理局和交通银行沈阳分行。2005年扩建后为交通银行沈阳分行至今。</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四: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所旧址</b></h3><h3> 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公所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31号,现为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用房。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夺我国东北资源的大本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提起日本侵略者在沈阳的侵略罪证,人们不会忘记那曾经耀武扬威的“满铁奉天公所”。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家从事铁道建设的股份公司,其实还兼有调查我国物产和自然资源,垄断矿山开采、钢铁冶炼、海运等特殊任务,是一个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侵略三重任务的特殊机构。十九世纪初,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取代沙皇俄国在东北的特权。1906年11月,日本天皇敕令在东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后又于1907年将总部迁至大连,作为日本推行“大陆政策”,侵略中国的基地和大本营。不久,开始向中国东北重要城镇如大连、长春、沈阳、营口、丹东等地设立办事处,派驻一些经济机构。</h3><h3> 建于1908年的具有日本神社风格的满铁奉天公所,是沈阳清末时期的日本侵略遗迹之一。这些表面上的产业会所组织,实际上是负有特殊使命的军事特务机构。随着日本侵略势力在沈阳的不断扩张,也为监视和控制东北王张作霖的行踪之需,约1920年,原满铁奉天公所因破旧和规模狭小而不适应大规模侵略的需要,便在原址重新建筑一座兼有中国和日本古建筑风格的新楼,于1921年落成。该建筑为日本人设计施工,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为封闭的四合院式,绿脊黄琉璃瓦顶。约1928年,日本人以此为荣,拍摄了许多高清晰照片,并印刷成明信片大量发行。</h3><h3> 满铁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三位一体的战争机器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和日本国驻满洲总领事馆)。满铁以修筑铁路为名,让大量的日本资源考察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武装自卫人员及开拓满洲人员和家属等,陆续涌入中国;技术设备、武器装备、军用器材等也随之进入中国东北,逐步形成一股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势力,与中国地方政府抗衡。日本这样做的目的显然要把中国的东北占为己有。这样,一场精心准备和必然要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就在1931年9月18日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满铁奉天公所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五:俄国(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旧址</b></h3><h3> 俄国(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旧址,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9号,现在为沈阳迎宾馆的一部分(主建筑现为北苑客房),2004年被沈阳市文物局确定为沈阳市第一批70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h3><h3> 建筑物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共占地3.4万平方米,始建于1906年,在1907至1917年间曾经是俄国领事馆,1931年至1945年成为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宋美龄、李宗仁都曾来过这里。建国以后,一直作为沈阳市人民政府的接待机构,文革期间被人们称为“安乐窝”,部分房间一度被红卫兵占领,1985年正式改为沈阳迎宾馆,沿用至今。 </h3><h3> 日俄战争后,日本政府为了管辖和处理有关外交事务和保护日本人的利益,1906年6月1日,正式设立了奉天总领事馆,负责处理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全部外交事务。并陆续在辽阳、铁岭、安东、长春、吉林、延吉、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设立了3个总领事馆和8个领事馆。 </h3><h3> 1931年,奉天总领事馆搬到现址,它虽然在名义上是一个地方性外交机构,但实际上是日本外务省派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外交总办事处,是日本在东北建立的又一套殖民侵略机构。领事馆不仅拥有领事裁判权,还拥有设警权,设有警察署(相当于警察分局),警察署下又设有“出张所”(相当于派出所)、“驻地所”等基层机构。</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六:德国领事馆旧址 </b> </h3><h3> 沈阳“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二经街19号,现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幼儿园。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沈阳“德国领事馆”,由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是一座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西式建筑。在该领事馆西侧斜对面,有一青砖小楼据说是当年德国总领事的住房。</h3><h3> 当年中东铁路的修筑,立即受到德国商人的关注,所需电料、电器等均由德国西门子洋行供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中国政府宣告与德、奥帝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国与沈阳的贸易关系也停止,德国商人纷纷离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0年7月,德国驻沈阳领事馆恢复办公。 </h3><h3> 1931年之后,各国驻沈阳领事机构大部分被关闭,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结成法西斯反共同盟,同属“轴心国”,相互勾结和鼓吹,因此德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不仅一直存在,而且积极活动,一直到日本投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七: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b></h3><h3> 沈阳“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101号甲,中山广场东边北四马路和中山路交叉处东口,现为沈阳市总工会用房。1996年7月17日,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立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晋升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3><h3> 沈阳“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最初建于1922年,是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所在地。1931年9月1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由旅顺迁到这里。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沈阳市总工会的办公地点。</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八:日本兴农合作社大楼旧址</b></h3><h3> 沈阳“原日本兴农合作社大楼”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43号。现房为辽宁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日本对中国的盘剥是形式多样,变本加厉的。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强取、豪夺、占领以外,还一些看似“仁道”、“友好”而实际上更是“软刀子”和“不露齿的狗”,“兴农合作社”就是这样。</h3><h3> “兴农合作社”是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建立的一个经济组织机构。它属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伪中央设有兴农合作社中兴会,各省设有兴农合作社省支部,各市、县设有兴农合作社办事处,各村、屯设有兴农会。农民以户为单位,为兴农会的当然会员、也是兴农合作社的社员。 </h3><h3> “兴农合作社”,加紧掠夺东北人民的粮食等物资,更进一步地榨取农民的血汗,把东北作为支撑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补给基地。“兴农合作社”就是直接推行日伪这一系列掠夺政策的罪恶机构。</h3><h3> 伪满的兴农合作社,是日本侵略者“三位一体”政策实施的组织之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县署、协和会、兴农社三家共同决定执行全县政法、群众教育、经济生产等大事,实行一体化,就是协助各级政府贯彻执行各种规定法令及法定政策。各级协和会向群众贯彻“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日满协和”等思想教育。各级兴农合作社从经济上对广大农村进行所谓扶植,其实质就是经济掠夺。 </h3><h3> “八·一五”光复后,兴农合作社这一组织,才随着日伪政权的覆灭在祖国大地上彻底消失了。</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三十九:民国时期水会旧址</b></h3><h3> 民国时期水会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延边街38号。房产归轻工业部东北办事处所有。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沈阳“民国时期水会”即张作霖时期的水会。水会是清末民国时期民间的消防组织。王如增关于水会的介绍:“晚清时期,前门外大栅栏地区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商铺林立,民房密集。但因其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和纸糊门窗,故经常发生火灾。苦于当时尚无官办的消防机构,在一次遭受灭顶之灾的大火之后,大栅栏地区重建时,一些睿智的商贾富户便纷纷投资,自发组建起自己的消防组织——水会。</h3><h3> 水会由大户商家牵头,串联附近的中小商户共同协商成立,选出会首,制定防火公约,各商户按铺面大小分等级出资筹备经费,每月还须按等级交纳一定数目的会费。水会的灭火工具以水车为主,此外还有水龙带、激筒、挠钩、梯子、水桶和灯笼等。起初水车并无车轮,由人抬着走,后经改进才安上铁轮。水车为长方形大木柜,外包铁皮,内设水槽,水槽两边各有几个如同压水机样子的压水装置。首都博物馆藏有一辆同善水会的水车,做工精细,系广东消防车厂与外商合作生产。车身四周安有铁环,便于用手拉车。车内可装水1立方米,由4人共同操作,反复提起压下左右杠杆,形成一定压力,将水激起,再通过车中间的出水口经水龙带射向火场,射程可达15米。车身饰有铜雕花,古朴庄重,颇具民族特色。水会成员主要由商铺的学徒组成,平时他们在商铺各司其职,救火时由水会临时召集,身穿特制的"号衣"到现场救火,灭火后凭"号衣"领取报酬。成员中还有一些小商贩和看街人以及一些仅尽义务不取报酬的助善员,相当于今日的志愿者。水会除负责本地区的消防任务外,还要主动协助辖区以外的消防事务,一些大商号开张开业或官宦富商人家举办红白喜事,也要邀请水会参加,以防不测。因水会是民间组织,平时缺少训练,且设备比较简陋,在救火过程中,若遇小火或火势初起,经大家奋力扑救,尚能奏效;若火势凶猛,再遇大风,救火人员无法接近,只能望"火"兴叹。</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旧址</b></h3><h3> 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大楼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34号。现为沈阳网通公司用房。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沈阳原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1927年设计,1928年建成),被称作日本近代式的现代建筑。原关东厅内务局土木课设计的奉天自动电话交换局,三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造型已相当净化,但建筑审美标准并没有根本改变,立面构图仍可见三段式划分,并采取了较密的竖线条处理。</h3><h3> 当现代新风吹来的时候,西洋复古建筑及中国固有建筑两种设计思想首先与现代思潮相结合而形成两种现代风格,前者表现为体量组合及立面构图仍追求历史样式的均衡、对称、稳重,建筑局部保留西洋图案装饰,但整体风格简洁具有现代感。</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一:日本特派员办事处旧址</b></h3><h3> 沈阳“日本特派员办事处”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兰州北街4号。现房为沈铁第一招待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该处建筑始建于20世纪初的1916年,曾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会馆,荷兰驻伪满洲国公使馆和东北九省运输总局所在地。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奉天于此处设立日本特派员办事处。现被改建为沈阳铁路局第一招待所。</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二:平安座旧址</b></h3><h3> 沈阳“平安座”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民主路260号。现为沈阳市文化宫用房,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沈阳“平安座”旧址大楼,为一座7层船式造型的建筑,由日本人设计和承建。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9610平方米,剧场面积5190平方米,有坐席1704个。</h3><h3> 2007年,旧址大楼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缮和改建。为了能和当初的颜色配套,外部墙体的米黄色和豆绿色马赛克砖,都是从全国各地找来的。大楼内部唯一是70年前留下来的四根直径半米的柱子,将被继续保留。原来1704个坐席,减少至五六百个。省出的空间将留做他用。改建后的沈阳文化宫恢复纯公益性的功能。</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三:满铁奉天图书馆旧址</b></h3><h3> 沈阳“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图书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一马路10号,也就是南京南街和南一马路交叉路口处,多年来一直作为沈阳铁路局图书馆使用,是沈阳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之一。</h3><h3> 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俄手里接管了南满铁路及其附属地,组建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21年9月建成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满铁奉天图书馆,位于日本殖民统治的中心地带。作为当时建馆规模亚洲首屈一指的图书馆,馆藏书籍数量巨大。“满铁奉天图书馆”因为“满洲事变”获得大发展,到1937年时,日本在东北共修建满铁图书馆31座,其中最大的便是奉天和大连两处。根据专家的分析,当年满铁遗存的档案在2万卷左右,情报资料在5万卷以上,满铁收藏的图书资料达70万册。在此后的近80年岁月里,它一直静默的矗立在这里。</h3><h3> 2004年,这座罕见的西班牙式建筑似乎终于得到了时间的认可。这一年,满铁奉天图书馆被沈阳市列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几乎在满铁奉天图书馆成为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同时,一家来自香港的企业看中了这里的地段。于是,在2006年,这家香港企业购入了这里的土地使用权并于2009年1月中旬拆除了满铁奉天图书馆。不久之后,这座消失的建筑获得了新生。复建的满铁奉天图书馆没有用旧址的一砖一木,甚至连同造型一起做了改变。异地重建取址于和平区南三马路10号,复建后的满铁奉天图书馆旧貌难寻,原本典型西班牙式的二层洋楼变成了现在的四层四不像,现在这里与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图书馆旧址再没有一点关系了。</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四:东三省官银号旧址</b></h3><h3> 东三省官银号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2号,1996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东三省官银号设立于1909年,其前身为设立于1894年的奉天官银钱号。1906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奏请清政府改奉天官银钱号为奉天官银号。1909年4月21日,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把奉天官银号改为东三省官银号。1924年7月1日,东三省官银号与奉天兴业银行和东三省银行合并,下设80处分号,遍布东北各地,并在天津、上海等处设分号。1926年,由东三省官银号设计建造该楼。</h3><h3> 该建筑立面造型为古典三段式手法,对称构图。分主楼、附楼两组。建筑面积7975平方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官银号被日军侵占,库内存有的66万斤黄金和200万元银圆被日军劫走,东三省官银号被迫于1932年停业,共经营26年。后改为满洲中央银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中央银行。1948年沈阳解放后先后改为东北银行总行、人民银行东北区行、辽宁分行、沈阳市分行、沈河区办事处,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沈河区支行。</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五:法国汇理银行奉天之行营业楼旧址</b></h3><h3> 沈阳“原法国汇理银行奉天之行营业楼”旧址,位于和平区市府大路165号,现为市公安局用房。由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法国汇理银行奉天支行营业楼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5平方米,为砖混结构的法式建筑,现为沈阳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h3><h3> 汇理银行曾于1875年在法国注册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1917年,汇理银行来到沈阳设立了支行,主要业务是扶持法国在旧中国投资的工矿企业,操纵奉天金融贸易和信贷等金融活动,并发行纸币。日军占领沈阳后,将汇理银行强行关闭。伪满时期,汇理银行成为伪警察署所在地。沈阳解放初期,汇理银行曾为北市区公安局。</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六:奉天满铁铁道总局旧址</b></h3><h3> 沈阳“奉天满铁铁道总局”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4号。现为沈阳铁路局用房。被列入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h3><h3> 满铁成立于1906年,是日本侵略和掠夺中国东北的重要综合性机构。奉天铁道总局原址位于现沈阳市太原北街,当时为日军关东军第29联队练兵场,日军攻占北大营时所架设的240毫米榴弹炮当年就设在附近。1934年日本在此兴建满洲铁道总局大楼,1936年10月3日,满铁改组铁路管理机构,将原来的铁道部、铁路总局、北满铁道管理局、铁道建设局合并,在奉天设立铁道总局。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曾作为东北国民党军司令部。该建筑至今保存完好。</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七:奉天铁道总局舍旧址</b></h3><h3> 沈阳“ 奉天铁道总局舍”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2号,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名录。现为辽宁省政府办公用房。</h3><h3> 该建筑于1936年10月31日建成,该建筑总高5层,前面中间部位局部高6层,强调中部高起的体量造型,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官厅式建筑常用手法。当时曾为伪满洲宪兵司令部所在地。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就一直为辽宁省政府所用。该建筑现保存完好。</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八:吉顺丝房旧址</b></h3><h3> 吉顺丝房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街172号,现为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1914年,创办人林洪元将吉顺丝房与吉顺洪丝房合并后,在中街路北建起一座二层楼房,这也是中街上的第一座楼房。后于1928年聘请吴俊生投资的多小股份有限公司建筑部的留学建筑师穆继多,在原址上重新设计成五屋砖混结构大楼,仿西方古典建筑形式,建筑面积2336平方米。该建筑建成伊始即形成了对当时中街传统商业建筑形式的强烈冲击,新建商店竞相仿效。原有的建筑,以立面增添西洋装饰的形式标榜时尚,甚至街道宽度也因为该楼的高度增加而拓宽。至今,它仍是中街最具特色的一幢建筑,且成为这条著名商业街上的地标。</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四十九:无垢净光舍利塔 </b></h3><h3> 舍利塔建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舍利塔位于沈阳市西北,皇姑区塔湾街45巷15号,雄伟壮丽,历史久远,从古至今景色不减。1985年公布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该塔为13层密檐八角形砖塔,高约33米。整体可分地宫、塔座、塔身、塔檐、塔刹5部分。地宫在塔座下,乃埋舍利之处;塔座为八角形仰伏莲须弥座,通体砖砌,周边嵌石条,高1.7米,每面宽5.5米;塔身每面都辟佛龛,龛上雕有卷草、海棠花纹图案及造型美观的伞盖、飞天等,龛内凸起的莲座上有身披袈裟的坐佛,龛两侧立有协侍。塔檐下有砖雕斗拱,上有瓦垄,角脊有套兽、坐兽,13层塔檐层层内收,最后成八角攒尖的塔顶。塔顶立前金属刹杆,串有葫芦形宝珠,以8条铁索连着角脊。全塔挺拔壮观。</h3><h3> 1985年维修时,发现此塔为空心,为全国同类建筑中所仅见。塔内还出土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文物;并发现圆形地宫,上有天花,下有地板,四壁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阿难、迦叶、护法神等。塔中出土大型石函,盖上刻有"维南赡部洲大契丹国辽东沈州西北丰稔村东重熙十三年次甲申四月大壬辰朔冥生十五叶藏"及建塔人姓名、职务等,是研究建塔和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8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奉天邮便局旧址</b></h3><h3> 沈阳“奉天邮便局”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50号,现房为沈阳市邮政局所用。2004年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升级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 1914年,日本人在现在的中山路(当时称“昭德大街”)上,开始投资10万余元,兴建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第二年竣工。据《沈阳邮政志》记载:,“奉天邮便局由西塔附近迁入奉天铁道附属地昭德大街新建楼房办公。”</h3><h3> 这座奉天邮便局是日本人将第17野战邮便局改革后所建,设立了庶务、邮便、电信三课,办理邮政、电信的全部业务,当时有职工426人。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以“奉天邮便局”为中心的日邮系统已经形成,与中国政府开办的中华邮政公开分庭抗礼。</h3><h3> 该建筑结构独特,材质结实,其使用的红砖比现今所见的砖要小一些,但较厚、坚固。1915年建成的“奉天邮便局”,解放后改为沈阳市邮政局 。</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一:奉天医科大学旧址</b></h3><h3> 沈阳“奉天医科大学”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路44号。现房为辽宁省肿瘤医院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1892年由英国传教士、医学博士司督阁在奉天(今沈阳)开办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会,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执政的两年中,多次与司督阁商谈,决定在盛京施医院东侧拨地一块,每年拨银3000两,筹建奉天医科大学。1909年,司督阁又从英国募集5000英镑,补充建校资金。1912年,奉天医科大学建成。</h3><h3> 1912年建立的奉天医科大学,这是当时东北三省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其后学校更名为奉天医学专科学校、私立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私立辽宁医学院,该校以其教学严谨、注重人才质量而负盛名。该学校共培养学生531名,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1948年8月,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指示,该校并入中国医科大学。</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二:太清宫</b></h3><h3> 沈阳太清宫,原名三教堂。清代康熙二年(1663)镇守辽东等处将军乌库理为关东道士郭守真创建,据《奉天府承德县祠祀志》载,时“有三殿三楹、经楼三楹、后殿三楹、配殿八楹、耳房四楹、前殿三楹、大门一楹、左右边 门各一楹。”为道教全真子孙庙;康熙八年(1669)御赐《道藏》一部,藏于阁内;康熙四十七年(1708)遭火淹没,建筑倾圯,雍正九年(1731)起重建,乾隆三十二年(1768)道士马阳震修葺并增建外院房舍和大殿东西两廊及四周围墙,规模始备,遂改称太清宫,辟为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咸丰、光绪年间,复有修缮。</h3><h3> 此宫坐北面南,山门开于东侧,主要建筑有山门、灵官殿、关帝殿、老君殿、玉皇阁、三官殿、吕祖楼、郭祖殿、丘祖殿、善功祠、郭祖塔等;原有殿堂楼阁及道舍等房室一百余间,面积五千二百余平方米,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h3><h3> 沈阳太清宫,位于沈阳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现为中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和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辽宁省道教协会与沈阳市道教协会所在地。</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三:奉天大和旅馆旧址</b></h3><h3> 奉天“大和旅馆”(The Yamato Hotel in Mukden ),即现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广场中山路97号的辽宁宾馆,是一座典型欧式建筑风格的著名酒店,威武壮观的白色建筑,具有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特征。</h3><h3> 该旅馆建于1927年,由原满铁建筑组织的最高责任者小野与其下属横井所开设计所设计(小野木孝治、横井谦介和市田菊治郎一起成立的共同建筑事务所)。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1929年建成,是沈阳规模最大、最豪华的宾馆,大堂台阶两侧是一座欧式拱券廊柱,天花板上的雕刻和吊灯90年来从未做过变动,大堂两侧木制旋转楼梯台阶上铺设的防滑牛皮还是90年前的样子。餐厅的巨大木门、衣帽间里的贝壳雕刻屏风仍散发出古朴的味道。是当时奉天城内最高档旅馆,当时规定只有“满铁”高官及关东军少佐以上军官才有资格进入。</h3><h3>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中的激进分子经常以此为据点聚会,商讨侵华之策。“九一八”事变当天,这里即成为关东军的前线指挥部,坐镇大和旅馆的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接到柳条湖爆破成功的电话后,立即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名义连下了四道命令,要求关东军进攻北大营和沈阳东北军,而架设在“大和旅馆”院里的日军240毫米大炮炮弹直接打到了北大营。之后关东军操纵及导演的所谓“四巨头”会,阴谋策划筹建傀儡政权的会议即在此举行。1932年2月16日,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在大和旅馆里召开了“东北政务会议”,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并对傀儡政权中的职务进行了分配。会后不久,伪满洲国宣布成立。当年举行会议的地点,就在今天沈阳宾馆的第三餐厅。</h3><h3> 1945年光复后,蒋介石等国民党上层人士多次来到沈阳,部署东北战局。当时,就住在大和旅馆。</h3><h3>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此成立陈云同志领导的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并以此为其办公地址。1950年3月1日,访苏归来的毛泽东也曾下榻于此。 </h3><h3> 1996年7月17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立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旅游局、建设部评为“标志性建筑”。2007年升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四: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旧址</b></h3><h3> 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位于中山广场西侧,这栋古典样式的老建筑始建于1924年,1925年9月30日竣工,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设在奉天的分行。1996年7月17日,成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成立于1880年,是一家半官方性质的外汇专业银行,受日本政府的特殊优惠和保护。横滨正金银行于1905年在沈阳中街设立奉天支店,1921年迁入日本租界(南满附属地),1925年10月迁至中山广场西侧。</h3><h3>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控制下的横滨正金银行等日本银行以2.4亿元资金发行了354亿元货币,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1944年日本关东军所需军费改由当地筹措后,正金银行更成为日本政府掠夺沈阳乃至全东北财富,解决军费供应的特殊银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解散。新中国成立之前,此间曾为远东银行,1949年以后,改为中国工商银行。</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五:奉天警察署旧址</b></h3><h3> 沈阳“奉天警察署”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106号,中山广场西北侧,现为沈阳市公安局用房。 1996年7月17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立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晋升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奉天警察署1929年9月建成使用。建筑面积6400多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布局左右对称,整体风格为日本官厅式,外立面贴土黄色面砖。1945年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设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为沈阳市公安局所用。</h3><h3> 该建筑存有众多历史痕迹,如中共在沈阳第一个地方党组织中共奉天支部第一任书记任国桢,就是被伪满奉天警察署逮捕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天,这里也是日军向沈阳城发起进攻的重要据点之一。</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六:朝鲜银行奉天支店旧址</b></h3><h3> 朝鲜银行奉天支店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112号(今中山广场东北角),现为华夏银行用房。1996年7月17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26日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3><h3>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十二日,日本韩国两国政府议决,将日本东京第一银行釜山支行改为韩国中央银行,宣统三年(1911年),改为朝鲜银行,总行设在朝鲜汉城(今韩国首尔)南大门通。是日本对朝鲜进行殖民侵略而设立的银行。民国7年(1918年)成为朝鲜中央银行。</h3><h3> 欧战前,该行在奉天、安东、大连设支店3处。欧战期间,乘隙进一步扩张,在东北共设支店、出张所18处,其中辽宁境内9处(除上述3处外,还有营口、开原、旅顺、辽阳、铁岭和奉天商埠地等6处)。成为日本在东北的金融中枢,在辽宁的9个支店中,以朝鲜银行奉天支店为最大。民国2年(1913年)7月15日,当时日本提出了“鲜满经济一体化”的政策,所以创办了朝鲜银行奉天支店的前身--奉天小西关出张所,地址在奉天省城小西关大十字街。民国5年(1916年)改为支店。民国9年(1920年)加茂町(今南京北街)大广场新营业楼建成后,支店由小西关搬进新大楼(今中山路与南京北街交汇处)。该支店主要业务是行使朝鲜中央银行支店的职能,代理日本政府国库业务,发行金本位银行券,办理在奉省的日本军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款收支、日本商民租税款项的缴纳,办理普通银行各种存贷款业务。自从接管了金票发行权和代理国库业务后,该行成为日本在东北的金融中枢,业务量显著增加。民国25年(1936年)12月,日伪当局依据其金融一体制的方针,将满洲银行、正隆银行、朝鲜银行及其在东北的分支机构,一律合并于满洲兴业银行及其分支行,朝鲜银行奉天支店遂即告终,其生存期共27年。</h3><h3> 1949年建国后,该建筑曾分别由沈阳海关、沈阳市交通局使用。1958年改为由沈阳真空技术研究所使用。1999年改为华夏银行沈阳中山广场支行使用至今。</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七:三井洋行大楼旧址</b></h3><h3> 三井洋行大楼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广场中山路108号,现为招商银行等单位用房。1996年7月17日,由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立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晋升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日本三井洋行旧址,建成于1937年,由日本东京建筑事物所的松田军平设计。三井洋行是日本三井财团在沈阳建立的私有银行。整座建筑外观没有一点装饰,是中山广场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此建筑后又改称为日满空军大楼。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为辽宁省电子局所在地。</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八: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b></h3><h3> 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北街312号(南京街与中华路交汇处西北角) ,建于1928年,1932年7月挂牌成为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解放后为辽宁省总工会使用,2004年被沈阳市列为第一批70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现在为亨得利名表中心。</h3><h3>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侵略者以“奉天驿”(即沈阳站)为基准,以东至如今的和平大街,以北至市府大路,以南至南十马路,偌大的范围,都划定为“满铁附属地”,供日本人居住、活动,变成日本统治者的地盘,一切归日本人管辖的国中之国了。今天的中华路原先叫沈阳大街,1919年起被日本人改为“千代田通”,一直到1946年才正式改名为中华路。当时沿“千代田通”的很多建筑物或设施都以这条路名字来命名,如中山公园叫“千代田公园”,今东北育才学校叫“千代田小学”,给水塔叫“千代田水塔”,“伪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h3><h3> “满洲中央银行千代田支行”是“满洲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分支机构,从成立起就和其它分支机构一样,在对我东北进行金融侵略和掠夺和侵夺我东北货币主权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五十九:千代田给水塔旧址</b></h3><h3> 千代田给水塔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三马路34号(沈阳市中山公园西南角)。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1915年1月,沈阳市第一座水源“中山水源”建成,时称千代田水源。中山水源水塔是中山水源的重要部分,塔高53.55米,容积1200立方米,于1962年废止停用。中山水源水塔是沈阳市城市供水诞生的标志。 </h3><h3> 千代田公园给水塔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为钢混结构圆筒式建筑,外有8根承重柱,由塔基、塔身、塔顶组成,塔顶设避雷针。 千代田公园给水塔,既见证了90年来沈阳城市供水历史,更铭刻着日本帝国主义蚕食、掠夺我国经济资源的罪证。</h3><h3> 当时,沈阳并没有管道供水设施,日本侵略者便将“奉天驿”为火车车头上水的管线加以改造,然后逐渐向居住区延伸,最终形成了沈阳市区供水雏形。为形成水压,以便将自来水送到居民家中,日本侵略者们便在千代田公园,即如今的中山公园内,修建了这座给水塔。当时,在沈阳市区,千代田给水塔为最高建筑。</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万泉水塔旧址</b></h3><h3> 沈阳“万泉水塔”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一号万泉水园地内。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万泉水塔坐落在沈阳万泉公园(小河沿)内,始建于1934年。1933年,伪奉天市政公署成立市自来水筹备处,始称净水道工程。从翌年4月开始,由自来水筹备处开工修建了万泉水源地,占地10560平方米,建水塔1座,砼体圆形井4眼,电机水泵3台套。1935年8月竣工,配套工程如供水井、泵房等,于1936年6月建成并通水,日送水量1.5万吨,市内设25处售水站开始营业。主要是向城内大小南街和原商埠地供水。 </h3><h3> 万泉水塔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一灰白色,呈圆形,塔高约50余米,塔体可分为地下基础部分、地上贮水槽及上部塔顶三部分。地下基础部分异常坚固,深深筑于地下。其中管道纵横,控室多处。在圆形基础上面有12根长方形水泥柱,环绕圆形基础均衡排列,支撑着圆形贮水槽和水槽四周的防寒外壁。贮水槽下面是圆筒形围壁,直连基础。圆筒围壁四面,开设一个拱券式铁门,其门上方镶嵌一块匾额,阴刻“甘泉滂泽”4个大字。上部封檐部分设计精巧,独具匠心。水塔随着柱头向外翻卷以缓冲,顺势封塔顶。塔顶略带三角形弧状,圆顶中心建一方形小亭,其四柱端似花蕊上翘,中间扣以半球形亭顶,尖端设避雷针,简捷而又明快。</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一:七福屋百货店旧址</b></h3><h3> 七福屋百货店旧址位于和平区中山路25号,始建于1906年,是沈阳最早出现的商业建筑。建筑为欧式风格,框架结构,黄色瓷砖罩面,一楼墙围为石质贴面。建筑建在三角地里,平面呈三角形但抹去了三个角。在20世纪30年代属于钢筋混凝土高层商业建筑,建筑结实耐久,是沈阳近代优秀的建筑施工和结构设计的代表性建筑。</h3><h3> 1905年日俄战争后,以今天老道口为中心,东到西塔、南到北二马路的大片地区,都成为日本人占领的南满铁路附属地。日本获得附属地的权益以后,开始着手建设它的远东侵略基地,三井、三菱、小寺、大仓等日本大企业也纷纷来沈阳投资,当时来沈的日本人激增至1600余人,形成了今天沈阳站及太原街的最初布局。</h3><h3> 1906年11月,沈阳近代首家百货商店、日商在沈开设的最大百货商店“七福屋”在浪速通(今中山路)建成。七福屋,1906年由日本人设计施工,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5层(局部6层),地下1层。1934年重新翻盖。1940年改为三中井百货店。沈阳解放后又加盖1层。此楼先后作为工业展览馆、辽宁轻工商店、倍思亲大厦、成大方圆药房。现为维康大药房和旅店、网吧等。</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二:赤十字社支部旧址</b></h3><h3> 赤十字社支部旧址,位于和平区中山路118号,建于1920年,原为赤十字社支部办公楼,是近代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旧址,现状保存较好。赤十字社是日本的红十字会组织。</h3><h3> 该建筑局规整,结构稳定,两层砖混结构,立面采用哥特建筑风格的设计手法,如入口的尖拱透视门、重复的竖向线条、角部的小尖塔、檐口的装饰等,素混凝土分格立面,突出主入口。为沈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三:奉天驿广场旧址</b></h3><h3> 奉天驿周边建筑群是作为附属地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共建筑,其建筑风格、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等都为近代的沈阳带来了新的气息,红砖材料开始替代传统的青砖在沈阳的公共建筑中使用。</h3><h3> 站在火车站广场,环顾四周建筑,全是红色墙身,白色装饰带,风格与奉天驿相差无几。但其中只有三座建筑与奉天驿年岁相仿,左侧是车站同期的悦来客栈(现医药大厦图1),中间是共同事务所、贷事务所奉天铁路公安段(现沈阳饭店图2),右侧是奉天铁路事务所(现沈阳铁路宾馆图3)。而这三座建筑分别隔着中山路和中华路。三座建筑一层是各家商铺和中西式快餐。其中悦来客栈建于1910年,是当时奉天驿前惟一的客栈。而共同事务所、贷事务所奉天铁路公安段和奉天铁路事务所这两座建筑是由太田毅设计的。</h3><h3> 奉天铁路事务所现在是一家铁道饭店。如今内部空间早就没有当年的原貌了,惟一复原的就是这楼梯的扶手,是根据当年的样子做出来的。满铁事务所,在当年是日本人的办公机关。新中国成立后就变成了铁路分局机关,后来铁路分局机关在1988年搬走了,这里就成了沈铁大旅社。</h3><h3> 奉天铁路事务所的平面是一个凹字形,它的主入口位于中华路。正门上方也有三个三角形山花,其中中间的较大些。山花之间用立柱分割,由此凸显出山花结构。在正门立面的中间部分,还有弧形的装饰,中间刻着竣工的年代1912。底层和顶部处理手法类似,顶部是山花等建筑装饰结构,底层为弧形大窗,依然展现着辰野式建筑风格。</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四:志诚银行营业楼旧址</b></h3><h3> 志诚银行营业楼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118号,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10月27日公布为沈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志诚银行营业楼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砖石结构,立面造型为古典三段式,对称构图,现为工商银行沈阳市分行。</h3><h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根据当时的伪《银行法》规定,当时的5家私人钱庄,被强行组成志诚银行。后来,因不准与日伪银行竞争,志诚银行倒闭。1950年,东北银行负责人与志诚银行的巩天民(伪满时期的中共地下党员,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78年去世)等人协商,决定重新建立公私合营志诚银行。1955年,志诚银行业务移交到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市分行和平区办事处。志诚银行的招牌,一直保留到1966年“文革”前才撤消。</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五:辽滨塔</b></h3><h3> 辽滨塔位于新民市东北27公里处的公主屯镇辽滨塔村,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东晋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军事重镇。辽滨塔为辽代辽州的州塔,始建于辽乾统十年(公元1110年),建成于辽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由于它地处辽河之滨,因而得名辽滨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仿木结构砖筑塔,残高32米,因年久失修,残塔风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八十年代末,塔的整体以呈纺锥状,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1993年,沈阳市考古队对辽滨塔进行了勘测和抢救性清理,在下宫、中宫、天宫里清理出了一批文物。 </h3><h3> 辽滨塔1985年被列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六:新民清真寺南寺</b></h3><h3> 新民清真寺南寺位于新民市辽滨街回族聚居地区。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年,为辽宁省四大清真寺之一。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个寺,其中南寺于1997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沈阳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 寺的方位座西朝东,共分四组建筑,总占地面积为2673平方米。西厅为正厅(亦称大殿)共五间,跨度为10米,面积为240平方米。正厅前面有抱厦(亦称前廊),共3间,面积为74平方米。抱厦门额悬挂古匾四方,正匾题为“万古独一”,左侧匾题为“惟精惟一”,右侧匾题“诚意敬心”。其中右侧匾系清朝爱国名将盛京总兵左宝贵送,上款书钦命头品顶戴赏穿黄马兵挂简放提督广东高州镇总兵总理奉天营翼长统奉军马兵等营锉色巴图鲁左宝贵,下款写光绪九年巧月(1882年7月)上浣(1-10日)毂旦(吉日良辰)沐敬立。此匾最为珍贵,已列入中国名匾并被《中国宗教文化大观》收录,是新民一宝。</h3><h3> 寺的整体座落成方形,是一组极为完整的四合院宫殿式建筑,风格和谐、庄重高雅、清静肃穆、古香古色,体现了回汉两个民族高超的建筑工艺和精彩绝伦的民族艺术。</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七:奉天灵庙旧址</b></h3><h3> 沈阳“ 满洲灵庙(奉天灵庙)”旧址,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岐山中路11号,现为辽宁省公安厅老干部活动中心用房。</h3><h3> 该灵庙始建于1938年,高为近20米,面积约为600多平方米,为上下两层石制的“中日混合”式建筑。这座“奉天灵庙”供奉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为建立和维护‘满洲’而献身的将士”——汉奸。它是东北三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是一个记录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罪证!</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八:奉天商务总会旧址</b></h3><h3> 奉天商务总会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192号,房产权归沈阳市工商联合会所有,沈阳市“三胞”联谊会使用。</h3><h3> 清咸丰年间(1851—1861),盛京省城工商业主们为维护工商业者的共同利益,公议立会,设一民间组织,会址设在长安寺内,1902年改为奉天商务总会。1912年,工商开始分立,1913年迁至现址,1924年秋建办公楼,1929年初,改称辽宁总商会。同年四月,经委员会决定扩建办公大楼,两年竣工,即现工商联改作宿舍部分。1931年改为沈阳市商会。解放后改称沈阳市工商联合会。文革期间停止办公,1977年12月重新恢复活动。后改为花都舞厅,期间原内部装饰全部拆改,只有建筑主体结构保持原样。</h3><h3> 奉天商务总会旧址东西向,地上三层,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建筑面积2533平方米,水泥抹面,外墙有部分浮雕。该建筑主体结构保存良好,对研究沈阳历史上工商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六十九:边业银行旧址</b></h3><h3> 边业银行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220号,现为沈阳金融博物馆用房。</h3><h3> 边业银行是北洋政府时期始建的一所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于1919年,是由西北筹边使、皖系军阀徐树铮“以开发边疆,巩固国防为名,呈准当时的北京政府立案”而设立。边业银行这个名字取开边创业之意。 </h3><h3> 边业银行总行设在库伦(今外蒙古乌兰巴托),1920年迁到北京。由于战乱及其它原因,边业银行一直经营不善。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战胜了直系军阀,张学良收购原来的殖边银行的股份,然后再增资扩建,该行由奉系地方势力控制。边业银行于1925年4月10日经过三个月的筹备再次开业,总行设在天津,张学良为总经理。在北京、上海、张家口、奉天、长春、哈尔滨、黑河设分行。张作霖父子在1926年6月又将边业银行总行由天津迁到奉天。1926年7月1日奉天分行改为总行,即东北边业银行;天津总行变为分行。东北边业银行成立后,在东北各地先后设立分支机构26处,全国共有分行30余处1926年边业银行总行由天津迁到沈阳的办公地点设在帅府的接待处。边业银行实际是张作霖家族的私人银行。今天张氏帅府南面的小楼,当时是帅府的接待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常常聚居的地方,所以有“帅府舞厅”之称。</h3><h3> 东北边业银行的新办公楼是由德国人设计的,东临朝阳街、西靠张氏帅府、南临帅府接待办,占地5000多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氏帅府建筑群的一部分。建筑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二层,门脸三层。正面采用罗马古典复兴的建筑样式,十级台阶上设有门廊、六根直径为一米的爱奥尼巨柱全部由花岗岩石雕刻而成。1930年竣工后为边业银行总行。1932年被并入“满洲中央银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为“中央银行沈阳分行大南门分理处”。1949年以后由东北煤炭局等单位使用。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决定辟为金融博物馆。</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宋任穷旧居</b></h3><h3> 沈阳宋任穷旧居位于和平区北大街55号。该旧居建于20世纪初期,20世纪六十年代宋任穷曾在此居住。已被沈阳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现房为辽宁省妇女联合会所使用。</h3><h3> 该建筑为三层小楼,主体建筑基本反映出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特点,并具有欧式风格,前部二层建筑建有平台,前厅有圆柱支撑,整个建筑显示出大气、恢弘气势。</h3><h3> 宋任穷(1909年—2005年),湖南浏阳人,原名宋韵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h3> 1960年9月,宋任穷同志任东北局第一书记、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在东北局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及对东北局“工业支援全国,搞好农业,加强国防”的指示,率领东北三省省委,努力工作,精心组织,周密筹划,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在全国各项重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他受周恩来同志委托亲赴鞍钢,多次组织保钢夺煤会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支援全国的任务。</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一:于济川公馆旧址</b></h3><h3> 于济川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196号。现房空置。被沈阳市文物局定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于济川公馆紧临沈阳迎宾馆东侧,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其主楼又称虎楼。主楼为坐北朝南的砖混结构建筑,地面三层,地下一层。地下室有半圆式窗户高出地面。主楼门厅前东西两侧以对称式10级楼梯弧旋通入楼内,楼体正中上下三层正中及左右两侧均有宝瓶式的雕空栏杆,十分华美大方。一楼正门前的抱厦以四根圆形水泥柱廊支撑,直立顶至二楼的半圆弧形阳台,是一座欧式风格建筑。 </h3><h3> 原主人于济川,1887年生于辽宁铁岭西堡乡。清末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回国,曾两次参加直奉战争。1929年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高级参议。“九·一八”事变后,在北京闲居。建国后,曾任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59年在北京病故。</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二:于学忠公馆旧址</b></h3><h3> 沈阳“于学忠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现房为某律师所所用。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于学忠(1890~1964) 国民党抗日将领。字孝侯。蓬莱人。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三:赵尔巽公馆旧址</b></h3><h3> 沈阳“赵尔巽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万泉公园正门南侧,现房由区城建局管理。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h3><h3> 赵尔巽公馆,建于清末年间。据考证,该建筑原有东、西跨院和后花园,现仅存中间的四合院。2004年8月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修缮。 </h3><h3>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汉军正蓝旗人,出生于铁岭的官宦世家。赵尔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清朝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同治年间考中进士,被授翰林编修。1903年,赵尔巽初升任湖南巡抚。1904年署理户部尚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相当于后来的东三省总督地位。在任时着意整理财政,开始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其措施得当,为人清廉,在任两年,使奉天省财政大有改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赵调任中央,后调任四川总督。宣统三年(1911年)6月,赵尔巽任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时,省库空空如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尔巽组织“东三省保安会”,用“会长”的名义代替总督名义,对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赵尔巽蛰居青岛,住在宁阳路。当时青岛人因其巷中住有清朝遗臣,遂名“清官巷”,不久,王公大臣蜂拥沓至,多居巷中,于是众人又呼为“赃官巷”。赵尔巽曾主编《清史稿》,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赵尔巽与东北王张作霖是儿女亲家,其儿子上个世纪40年代曾在联合国任职,是国际知名人士。</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四:金昌镐寓所旧址</b></h3><h3> 金昌镐寓所旧址位于和平区中兴街31号,建于1936年,现为东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该建筑坐北朝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三层,楼顶西半部为绿色琉璃瓦顶,东半部为平顶,门前建有雨搭,由两根方形水泥柱支撑,顶部铺设绿色琉璃瓦。该楼花岗岩墙裙、米黄色瓷砖罩面。该建筑由日本人设计、朝鲜籍侨民投资,为当时沈阳惟一由朝鲜人投资兴建的住宅。</h3><h3> 沈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这座小楼,1950年至1954年,由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国家副主席高岗居住。后来,辽宁省副省长黄达也曾在此居住。 “文革”前,《共产党员》杂志社在这里办公;“文革”后归辽宁省测绘局使用。从1988年起,东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使用该楼至今。</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五:万福麟公馆旧址</b></h3><h3> 万福麟公馆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北大街17号。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辽宁省委员会、省侨联、省台联办公楼。 2004年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被公布为沈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h3><h3> 公馆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2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7平方米,公馆为优美浪漫的仿巴洛克式建筑,主体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为白灰色水泥罩面。走进整个建筑后才发现,原本二层的建筑内部实为三层结构,前部上层有方形阳台,屋顶起脊。外墙柱头装饰华丽浮雕,楼内皆为木板装修,并有各种造型独特的雕刻,颇具保留价值。</h3><h3> 万福麟(1880年一1951年)字寿山,吉林省农安人。初为团丁,后编入吴俊升的靖边军。然后逐级晋升,至宣统三年(1911年)升为马四营管带。民国元年,为帮统。先后任114团长、57旅旅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哈(哈尔滨)满(满洲里)路段司令、满(满洲里)海(海拉尔)警备司令、安泰镇守使,1921年晋升为少将。民国11年起,任东北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东北陆军第十七师师长兼骑兵副军长、第八军军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骁威将军等职衔。民国17年(1928年)7月,任黑龙江保安副司令。张作霖、吴俊升在皇姑屯事件中丧生后,万福鳞继任黑龙江军务督办、东北边防军副总司令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民国21年(1932年)9月,被委任新编第四军军长。后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副主任。至民国24年(1935年)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获二级陆军上将军衔。“七七”事变后,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第二十六军团军团长兼第五十三军军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任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行营政务委员会主任。1949年,沈阳解放前夕同其子万国宾去台湾,任国民党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病逝于台中,终年71岁。</h3><h3> 其子万国权(1919.3—2017),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主建国会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局主任,民建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h3><h3> 解放后黄火青同志曾在万福麟公馆居住过。</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六:孙烈臣公馆旧址</b></h3><h3> 沈阳"孙烈臣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大北关街36-1号,现为大东区政协办公用房。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孙烈臣(1872年——1924年),原名孙久功,字占鳌,赞尧,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祖籍河北省乐亭,徙居辽宁省义县大榆树堡子村,后定居黑山县北老河深屯,世代以染业为生。孙烈臣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好学尚武,贩马学枪,为人看宅护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沙俄强占辽宁,盛京总督增祺被迫出走,受到富户赵文清款待。翌日,赵文清邀表兄孙烈臣一道,护送增祺。不久,增祺调任徐州,提拔孙烈臣为中营帮带、绥靖营哨官。张作霖任统领后,由于征剿叛匪得力,提拔孙烈臣为前路巡防队帮统。1912年,时年38岁的孙烈臣,任东北军54旅旅长,后来任师长、湘东总司令、东北军副司令长官、黑龙江督军兼行省省长;孙烈臣47岁时,被授予陆军上将,相继出任吉林督军兼行省省长、吉林保安总司令。1922年,直奉大战,孙烈臣战功显赫,出任东北军陆军总部参谋总长,重组部队、举办军校、筹建空军,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家兵工厂、奉天兵工厂。据史料记载,孙烈臣共修建了两处公馆,一处在他的故乡,另一处就是位于大北地区的“督军府”。1924年,农历三月二十二,孙烈臣病卒于吉林官邸,年仅52岁。1925年4月,下属及亲属将孙烈臣移送沈阳归丧,当时人称“孙督军坟”。</h3><h3> 孙烈臣公馆建于20世纪初,当时占地895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69平方米,房屋40余间。步入“督军府”,但见院落两进,四周青砖围墙,建筑均为青砖合瓦单檐硬山式。前有门房7间,正中为正门,门枕石、角柱均雕有精美的花鸟人物等吉祥图案,门楣雕有“富、禄、寿、禧”4字,东西6间房屋为倒座,后檐出廊,檐下装饰“倒挂楣子”。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中国传统式四合院优秀建筑。2003年7月,大东区政府出资对现存的主院进行了全面维修。</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七:张作相公馆旧址</b></h3><h3> 张作相公馆旧址 在沈阳有两处,一处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八纬路16号(图1),现房为沈阳市国家安全局所用;另一处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图2),现房为民盟辽宁省委所用。两处旧址均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1924年出任吉林省省长兼督军的张作相,被不少人误以为和张作霖是兄弟俩,其实他是锦西义县人,张作霖是海城县人。</h3><h3> 张作相,字辅忱,1881年生于义县南杂木林子村。幼年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1901年,他率20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村投奔张作霖,与张的人马合在一起,拉起了一支拥有200多人的“保险队”。次年,被清廷收编,张作霖任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张作相为哨官。1907年,按年龄为序,马龙潭、吴俊升、孙烈臣、张景惠、冯德麟、汤玉麟、张作霖、张作相8人结拜为盟兄弟。 </h3><h3> 1919年,张作霖重建东三省讲武堂,张作相任堂长,5年后,出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在这时期,他主张“固守关外,将养生息,训练士兵,扩充实力”为上策。基于这种思想,他在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时期,做了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如在吉林严禁种植鸦片,严禁吸毒贩毒;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独自兴建了吉海铁路,并创办了吉林大学。沈阳皇姑屯炸车事件发生后,张作霖被炸死,张作相一心辅佐少帅。张学良对他也很敬重,称他为老叔、辅帅。 1933年,张作相退出军政界,一直在天津英租界隐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让他到东北任职,遭到他的拒绝。1948年,蒋介石去台湾前夕,曾派人请他去台湾,仍然被拒。张作相与我党关系密切,周恩来对他有很高评价。1949年3月,张作相去世。</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八:王树翰寓所旧址</b></h3><h3> 王树翰寓所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18号。现房(四合院)空置,后院小楼有居民居住。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h3><h3> 王树翰(1817-1955),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字维宙。清末举人,1913年后奉天南路观察使、黑龙江龙江道尹、奉天财政厅厅长、吉林政务厅厅长。1924年后任吉林省省长。1927年后任国民党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厅厅长。 </h3><h3> 该寓所东面、北面分别为慈恩寺,西临般若寺寺,整个寓所为南北走向,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一进四合院,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0米,占地面积1065平方米。前院门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五间;后院为西式人字顶平房一座,二层青砖小楼一座,整个建筑面积约470平方米,为民国时期的代表建筑之一。该四合院砖木结构,磨砖对缝,小黑瓦顶,硬山墙,出檐廊式建筑,宅舍的前院(四合院)外观为仿清式,内部装修为民国时期风格,整个建筑带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h3><h3> 据沈阳市文物局一位知情老专家介绍,王树翰寓所并不是王家所建,相传该寓所原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康姓举人建造,死后由次子康生甫承管。“九·一八”事变前才卖给时任奉天财政厅长、后任吉林省长的王树翰。日本投降后,又转卖给吉林税务局长世荣亭。1952年又卖给沈阳市煤矿设计院,先作宿舍,后改托儿所。1960年成立以设计院为中心的大社时改为办公室至今(指前院)。之后,该四合院成为沈河区大南街道办事处,2002年10月大南街道办事处搬走,2003年春节以后,该四合院被沈河区房产局接手代管。现在的后院仍为设计院宿舍,房产权归沈阳市煤矿设计院。目前王树翰寓所旧址保存情况良好,主体建筑基本反映出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特</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七十九:汤玉麒公馆旧址</b></h3><h3> 汤玉麟在沈阳共有两处公馆旧址:(1)处位于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原辽宁省博物馆旧址;(2)处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的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旧址。别看是两个区,其实就隔着一条马路。2004年,汤公馆被沈阳市政府认定为首批70个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之一。</h3><h3> 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汤公馆”于1930年4月20日开始兴建,原计划1932年4月竣工。但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致使工程中断,一直拖到1934年才建成。汤玉麟公馆占地面积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原建69间房间,主楼平面呈凸字形,门前抱厦,钢混结构。但汤玉麟本人没能在这座公馆里居住过。日军占领沈阳后,伪满洲国辟它为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至11月25日,中共沈阳市委机关设在此处。1946年国民党进驻沈阳,这里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现为沈阳政协办公场所。</h3><h3> 与老省博的“汤公馆”仅一街之隔,是汤玉麟的另一处公馆旧址(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约建于1930年,公馆占地1400平方米,为3层别墅楼。与那个从未等到主人居住的“汤公馆”相比,这栋汤玉麟别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汤公馆”,尽管汤玉麟和他的姨太太在这里居住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二年的光景。汤玉麟修建这座建筑投入了四五万大洋,相当于当时东北大学半年的开销,在当时是相当豪华奢侈。 </h3><h3> 这所住宅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与装饰都很有特点。它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混合结构,毛石勒脚,机砖用花岗石砂浆罩面,局部对称,屋顶平衡,罗马柱式,覆碗穹顶拱券。整座楼房分为两部分:左为二层宾客楼,右为三层居住楼,楼前大台阶设有汽车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沈阳的东北军将领纷纷修建自己的公馆。受当时欧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即便是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建筑,也都是仿欧式的。各个公馆都是根据主人的喜好进行设计的,汤公馆由于建筑年代相对较晚,规模上不是最气派的,但也因此博采众长,比如各楼层功能设计、分大小走廊等,在当时可以说都是非常讲究的。这座公馆虽没有张氏帅府规模大,但从内部结构、豪华程度和宏大气势讲,仅次于“帅府”,它里面的40间屋子彼此都是相通的,如此精湛考究的建筑在当年的沈阳城十分罕见。“九·一八”事变后这里一度成为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部驻扎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局先在张氏帅府办公了28天,后来彭真指示把办公地点搬到汤玉麟别墅。从当年的10月16日一直到1946年的2月16日,东北局在此工作了4个月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后来改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2000年市中级法院迁走后,汤公馆便被废弃。如今这幢老楼的整个前门庭被装上了玻璃罩,已被改造成一个高档消费场所“汤公馆食府”,是沈阳最贵的餐厅之一。</h3><h3> 汤玉麟(1871--1937),字阁臣,绰号汤大虎。他原籍山东掖县,生于辽宁阜新,出身绿林。汤玉麟称霸辽西时,曾救张作霖一命,张、汤由此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张邀汤入伙合办保险队。1902年9月,张作霖率部受抚,汤玉麟当上了游击马队左哨哨官,因捕杀辽西巨匪杜立三有功,官至二营帮带。1908年,张作霖奉命剿蒙叛匪陶克、陶胡,汤玉麟两次冒死救回张作霖。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官至27师师长,汤玉麟任骑兵27团团长。1913年任第27师53旅旅长。1917年赴京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失败后逃回阜新隐居。1919年又回奉天任东三省巡阅使署中将顾问。1921年5月任奉天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兼东边镇守使和剿匪司令。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任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十二军军长。同年4月任热河都统。1928年东北“易帜”后,由国民政府任命为热河省政府主席兼第三十六师师长。1933年2月下旬日军进攻热河。3月4日汤玉麟率部逃到滦平,后被宋哲元收编,委任为第二十九军总参议。1934年5月任北平军分会高级顾问,半年后辞职来天津意租界寓居。1937年5月病死于天津。</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吴俊升公馆旧址</b></h3><h3> 沈阳“吴俊升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路22号。现房为大东区委所用。被沈阳市文物局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吴俊升(1863~1928)原名兆恩,字秀峰,后改名俊升,字兴权,又子琴,绰号吴大舌头,原籍山东历城。吴家世代务农,咸丰末年,山东年景不好,迫于生计,便迁到东北谋生,后在昌图兴隆沟(今辽宁省昌图县老城乡长青村兴隆沟)落户。是奉系军阀的主要人物之一,曾任黑龙江省长兼督军、东三省保安副司令等职,1928年6月4日,与张作霖一起在皇姑屯被侵华日军炸死,终年65岁。</h3><h3> 吴俊升公馆坐北朝南,四周曾筑有高大的青砖围墙。正门房两侧还设有铁门。大院内的东侧跨有四合套院,风格独特,形式古朴,内外走廊的雕刻技艺精湛。主院的正面,准备建三层楼房并带地下室,因故只建了一层,目前现有的二层楼,是沈阳解放后接建的。</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一:常荫槐公馆旧址</b></h3><h3> 常荫槐公馆旧址位于大东区天后宫路万寿巷5号,现房为大东区委党校所用,被列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 常荫槐,字瀚襄,1888年生于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子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10年在奉天法政学堂毕业后,随兄常荫廷赴黑龙江巡抚衙署军需科充额外科员。他先后担任黑龙江陆军第1师军法处长、骑兵第3旅参谋长,张作霖镇威军骑兵集团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25年初,被任命为京奉铁路局局长。张作霖大力发展自建铁路,当时奉系铁路主要由常荫槐负责,因其精明强干,大力整顿铁路交通,京奉路局一跃成为全国模范路局之一。其后,他不顾日本的抗议,毅然废止了奉海铁路与满铁联运合同,解决了奉海铁路机车车辆不足的困难,使中国自建自营的奉海路,迅速扭亏为盈,成为中外闻名的铁路干线。 </h3><h3>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常荫槐与杨宇霆一样,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处处与张学良对立。因矛盾日深,,被张学良下令处决于“老虎厅”,终年41岁,史称“杨常事件”。张学良虽然杀了常荫槐,但仍称他“确实是一个精明干练、敢作敢为之人。” </h3><h3> 常荫槐公馆建于民国初期,占地3295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平方米,大门是三个卷拱式的门道,东侧有影壁墙,风格独特。正面建有二层楼房一栋,两侧建有门房。院内设有大花坛,东西建有月亮门。</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二:杨宇霆公馆旧址</b></h3><h3> 杨宇霆公馆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魁星楼路6号,现为大东区国税局用房。 </h3><h3> 杨宇霆,字邻葛(1885年—1929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城东蛇山沟村。是奉系军阀中的要员,曾任奉军参谋长,东三省巡阅使暑总参议兼兵工厂督办等要职,1929年1月10日,与常荫槐一起被张学良枪杀于大帅府老虎厅。</h3><h3> 杨宇霆公馆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4913平方米,正面为三层主楼,西面有跨院。楼内房间宽阔,装饰华丽。西跨院房屋雕梁画柱,院内有喷泉、花木假山、风格别致。 </h3><h3> 杨宇霆公馆,1993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4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国税大东分局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8月进行了两次修缮。</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三:张寿懿旧居旧址</b></h3><h3>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有两处,(图1)处位于和平区八纬路14号,建于1917年,现归沈阳市物资局使用。(图2图3)处位于沈河区文会街33号,现房为沈阳市财政局所用。(两图为夏景和冬景)</h3><h3> 张寿懿即张作霖五姨太寿氏,又名王雅君,满族人,世居沈阳,为黑龙江将军寿山外室王氏女儿,受过教育,长期陪伴张作霖左右。在“帅府”,她有多处住室,张作霖并在“帅府”外为她建立了豪华公馆。“九•一八”事变后,她移居天津。解放前夕去台湾,1966年病逝。</h3><h3>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图1)处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468平方米,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顶瓦,米黄色墙体,有拱形窗楣。正门建有雨搭、平顶,由4根米黄色水泥圆柱支撑,混合式柱头。该建筑后门一侧有楼梯可通往二楼,三四层为半越式,有平台,周围有栏杆,整体建筑风格为欧式。</h3><h3> 沈阳“张寿懿旧居”旧址(图2)处为单体欧式建筑风格,该建筑坐北朝南,三层红砖混结构。小楼顶端“东正式”结构。小楼浑身上下均散发着历史凝重感。</h3><h3> 两处旧居都被被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四:张明宇公馆旧址 </b></h3><h3> 王明宇公馆位于大东区如意五路14号,现为大东区图书馆,已被列入“沈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h3><h3> 王明宇,本名王镜寰,1883年生于辽宁省北镇县。曾任奉天省东丰县知事,奉天官地清丈局总办,奉海铁路公司总办,东三省交涉总署署长,外交部驻辽宁特派员,1935年3月2日病逝于武汉。</h3><h3> 这座王明宇公馆,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519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为“中日混合式”建筑。该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围墙、门房、主楼、厢楼、花园组成。其围墙底部及上半部,采用大块毛石、红砖砌筑。院门为拱券式,两侧有10余间青砖起脊门房。</h3><h3> 王明宇公馆主楼、厢楼均为“东洋式”二层建筑,砖木结构。其建筑格局别出心裁:平视正面,呈“凹”字形;俯瞰,则为“器”字形。即由主楼,东南、西南、西北方向3座厢楼,东北方向后罩房,以及花园组成。整座建筑布局精巧,主楼、厢楼、花园之间,由曲折檐廊、宽敞木质楼梯相通,使得楼群之间顾盼勾连、畅通无阻。4个各自独立的慢坡,形成“协和式”屋顶,上铺水泥瓦。方形廊柱排列整齐;廊柱之间,以“宝瓶式”护栏连缀。</h3><h3> 2005年,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大东区政府投巨资,对王明宇公馆进行了全面修缮,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将其原来的砖木结构,改为框架结构。王明宇公馆修缮竣工之后,2007年4月29日,大东区图书馆正式开放。</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五:王铁汉旧居旧址</b></h3><h3> 沈阳“王铁汉旧居”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北四经街21—7号。现为和平区延安里社正。未见列入文物保护名录。该建筑大约建为20世纪初期,为两层砖混结构,水泥罩面,楼内铺有木制地板。此楼为王铁汉曾经的办公室,不是他的住宅。</h3><h3> 王铁汉(1905—1995),又名捷三,中国辽宁盘山人,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抗日将领,被誉为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的人。喜欢研究军事、政治,编写过《战争论》,《东北军史略》等书并出版发行,有儒将之称。</h3><h3> 1922北京大学预科肄业(因家境贫寒弃学从军) 1922-1923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科学习,毕业. 1925北平中国大学进修。九一八事变前一直驻守沈阳东山嘴子北大营。王铁汉时任东北军陆军独立旅第七旅620团团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下令打响抗日第一枪。后随东北军入关驻守北京昌平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同年5月,任第六十七军少将军参谋长。 1937年11月参加淞沪会战。1937 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 。1938年9月,任四十九军一〇五师师长。 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41年3月参加了南昌会战中的江西上高战斗,10月,升任四十九军中将军长,兼任金华兰溪警备司令,驻防浙江。1942年5月至8月参加了浙赣战役,后驻守江西上饶。1944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三十一期受训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赴杭州受降。 1947年8月卸任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1948年任沈阳防守司令官、辽宁省主席。这是王铁汉在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之后的首次从政。 </h3><h3> 1948年10月底随国民党赴台,作为东北军在台高级将领。1960年6月起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3年6月起兼任国民党第九届中央评议会委员。 1990年张学良九十寿辰时,曾亲临祝寿 1995年12月15日于台湾逝世</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六:奉天纺纱厂旧址</b></h3><h3> 沈阳奉天纺纱厂旧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抚顺路66号,现用房者不详。该旧址曾被建筑开发商违法拆毁,后在舆论的谴责声中及政府的责令下按原样修复重建的。</h3><h3> 奉天纺纱厂,即是现在的沈阳纺纱厂前身,系前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创办筹建于1921年,从美国引进纺纱机、织布机、发电机,1923年正式投产,与外国输入的棉制品进行了有力的抗争。奉天纺纱厂占地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现存日伪时期主要建筑仅有办公楼。办公楼为品字形仿欧式建筑,主体建筑为二层,中间上部另起钟楼一层,上部还悬挂着古老时钟。门窗全部为拱形,上面雕饰弧形窗套,小葫芦围墙,砖木结构,水泥瓦顶。 </h3><h3> 据沈阳市文物局介绍,奉天纺纱厂历史上多次易名,“九•一八”事变后,首先由日本钟渊纺绩会社接收,并曾扩建。1942年及“八•一五”光复后纺纱厂曾两次着火,但办公楼等部分建筑并未受到损坏。1946年由统一接收委员会拨交东北生产管理局接管,改奉天纺纱厂为沈阳纺纱厂,1950年为东北第八纺织厂,1955年为国营第八纺织厂,1958年改为沈阳纺织厂至今。1929年,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 家曾在此领导工人运动,并取得了局部胜利。奉天纺纱厂的兴办是我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标志物之一,纺纱厂的变迁也反映了民族工商业的兴衰,同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在经济领域反映的实证。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 文物的性质,可作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 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沈阳市将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七:东北讲武堂旧址</b></h3><h3> 沈阳“东北讲武堂”旧址,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5号,是辽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h3><h3> 1906年清盛京将军赵尔巽创立盛京讲武堂,主要培训清军巡防营军官,1907年改为“东三省讲武堂”,清灭亡后消失。1919年2月,张作霖恢复了东三省讲武堂,1927年9月改称“东北陆军讲武堂”。张学良是首批毕业生,孙烈臣、汤玉麟等均从该校毕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沈阳,“东北陆军讲武堂”消失。</h3><h3>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部最多的军事机构。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四大军官学校。</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八:法库吉祥寺</b></h3><h3> 法库吉祥寺位于沈阳市法库县法库镇团结社区,始建于1653年 (清顺治九年)。寺院建筑精美。1999年法库县政府对吉祥寺进行了重新修缮。1996年被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法库镇内的吉祥寺,当地老百姓过去叫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又叫钟鼓楼,很多年以前那里很繁华,杂耍、卖艺、摆地摊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老法库人都管那叫“庙头儿”。一共有三个称呼,即吉祥寺、老爷庙、钟鼓楼。</h3><h3> 相传,今天的这座吉祥寺是在原庙遗址上重新修建的寺庙。据说是辽圣宗时期昌平堡(今法库镇)萧氏家族的家庙,即萧家祀堂,祀堂内供奉的是萧家的列祖列宗。后因偶然的一天,族长做了一个梦,后来梦境成真,萧家为感念神人托梦点化,遂将家庙扩建一座大寺庙,塑神人金身,置宝阁圣殿,供神人像于庙内,按时祭拜。</h3> <h3><b>沈阳老建筑之八十九:中心庙</b></h3><h3> 中心庙位于沈阳故宫墙外东北角,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与明中卫城属同期建筑。中心庙位于明中卫城内的东西,南北十字大街的中心而得名,清建都沈阳之初在明旧城内建大内皇宫,改十字街为井字街,故庙仍居城中心。它占地不到半亩,内祀关羽圣人像。原庙之东,西配有城隍财神,山神,土地神四库,现已无存。清末庙貌渐废,与一九三八年重修并立碑,此碑现藏于北塔碑林。故人修中心庙是为趋利避害,企盼神灵保佑平安。</h3><h3> 1998年,沈阳市文化局已将其列入申报沈阳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经沈阳市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将其重新翻修。</h3><h3> 修复后的中心庙仍保存明、清的建筑风格,院内石栏浮雕,古朴典雅。虽然小巧玲珑,但庙堂却也雄伟浑厚,檐上的雕刻细腻精致,再现了古代历史风貌。</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九十:张氏帅府旧址</b></h3><h3> 沈阳“张氏帅府”旧址,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现为“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和“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1985年3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将张氏帅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把张氏帅府建筑群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之一。1996年11月20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氏帅府,又称“大帅府”,也有人称“少帅府”。</h3><h3> 张氏帅府由张作霖兴建,民国五年(1916年)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图1)、小青楼(图2)、三进院(图3)、西院红楼群(图4)及赵四小姐楼(图5)等。</h3><h3> 大青楼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建于1918年至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 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h3><h3> 小青楼位于张氏帅府的东院,由于地处张氏帅府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楼体呈凹字形,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一生。</h3><h3> 三进四合院位于张氏帅府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放眼望去,青砖珑瓦,飞檐兽吻,挑脊宝顶,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狮头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中国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这里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在张作霖主政期间,四合院的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三进院为眷属私宅,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h3><h3> 西院红楼群的建成,标志着张氏帅府园区这一庞大建筑群正式形成。张学良主政后,鉴于张氏帅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决定将其父所修的西院卫队营部、两套四合院及网球场拆除,在此基础上修建红楼群,即后人所说的“少帅府”。红楼群由国内著名设计师杨廷宝设计,并面向国际招标,最后选定正在给葫芦岛施工的荷兰建筑公司承建。红楼群是张氏帅府规模最大、房屋最多的建筑。大楼均为3层,另有地下室,其中有厢楼2幢,正楼4幢。大楼以北欧古典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属于英国都铎式和哥特式的设计风格。</h3><h3> 赵一荻故居,俗称“赵四小姐楼”,位于张氏帅府的大院的东墙外,为一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因1928年到1930年间,张学良将军的红粉知己赵一荻(人称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赵一荻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积428平方米,独立成院。整幢小楼装饰很好,这里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雕刻廊柱等欧式建筑艺术的特色。其室内陈设以法式家具为主。</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九十一:清福陵</b></h3><h3>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h3><h3> 清福陵始建于公元1629年 (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东陵依山傍水人流连忘返。 </h3><h3>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02.21-1626.09.30),建州女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是清王朝创业的君主。其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称清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高皇帝。</h3><h3> 努尔哈赤是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后为建州女真的首领,是首位后金可汗。史载:努尔哈赤“智力过人,每战必先登,屡立功”。万历十一年(1583)被授为建州左卫都指挥史,同年发布七大恨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用了三十多年时间统一女真,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萨尔浒之战重创明军,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在宁远战役中负伤,同年八月十一日死于沈阳四十里外的爱鸡堡,终年六十八岁。</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九十二:清昭陵 </b></h3><h3> 清昭陵位于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位于沈城北部,因此也俗称北陵。清昭陵始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此后,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曾多次改建和扩建并形成最后面貌。</h3><h3> 清昭陵保护区占地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建筑群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平面布局规整,层次分明。由南向北依次为下马碑、华表柱、神桥、石碑坊、正红门、神功圣德碑亭、方城、隆恩门与隆恩楼、角楼、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明楼、宝城、宝顶。陵区庄严肃穆,灵秀清幽。皇陵建筑雄奇壮丽,亭阁峥嵘。建造在高台之上的隆恩殿,城堡式的方城,高矗的隆恩门,别具特色的方城角楼,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像生,气势非凡的功德碑及碑亭等,均为昭陵颇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美杰作。清昭陵作为皇室祖陵在清代受到严格的保护,朝廷在这里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和保护皇陵,每年都要举行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动,清朝入关后,更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四帝先后十次亲祭昭陵。</h3><h3> 1927年,以昭陵古建筑群为中心的皇陵被辟为公园对公众开放。1982年国务院公布清昭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清昭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h3>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又译黄台吉 、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h3> <h3><b>沈阳老建筑之九十三:沈阳故宫</b></h3><h3>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h3><h3> 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沈阳故宫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筑,又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h3><h3> 沈阳故宫成为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而且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此后,沈阳故宫又经历了奉天故宫博物馆、日伪占领时期的“皇产”、辽宁省立民众教育馆、国立沈阳博物院等不同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建立在宫殿遗址基础上的历史、艺术性质的博物馆,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北京故宫的扩展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