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从进了腊月就开始数着指头等。过了初一是初二,过了初三是初四,好啊,初七到了。主妇们把秋天收获的黍子翻出来,晾一晾,背到磨房去磨成黍米,准备腊八熬粥吃。腊八早晨,灶膛里火光熊熊,大锅里红豆和枣跟黍米一起翻滚,一锅 香喷喷甜滋滋的腊八粥熬好了。腊八粥熬过,年的味道就出来了。 </h3> <h3> </h3><div> 到了晚上,不怕冷的孩子们要折了松枝“浇冰山”-----往折回来的松枝上洒水,滴水成冰的腊八天气,浇到松枝上的水凝结成冰,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小冰山便形成了,有的在地上,有的在墙上,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晶莹剔透,有的洁白厚重。。。。。这美丽的小冰山便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它让人忘却了三九的寒冽,尽享冬日的乐趣。</div><div> 过了腊八,有人开始杀猪了。杀猪从来不是一家人的事,邻居啊亲友啊,总要来一些帮忙的。几个人跳到猪圈把猪抓出来,按住,宰杀。大锅里水已经沸腾,把吹得圆滚滚的猪放进去,刮毛刀在猪的身上来回游走,猪毛褪尽,白白的猪被吊了起来,开膛破肚,猪杂碎被掏了出来,其中便有猪水泡(膀胱)。大人把它吹成一个圆球,这就是小孩子的玩意儿了。小孩子盼杀猪,其中一个最盼望的东西,应该就有这个可以当球玩儿的猪水泡了。</div><div>猪被收拾好,男人从猪脖子那里割下一圈肉,这就是杀猪菜的主角儿,俗称血脖子。主妇把血脖子洗净,一部分切成肉丝来炒肉,更多的是被切成肉方,在大锅里煮,煮好的肉方再切片,用它来炖杂烩菜啦!老家冬天待客的的杂烩菜基本就是猪肉、白菜、粉条,海带,这杀猪菜最多也就是这四样东西,或者只有猪肉白菜。</div><div> 男人们开始喝酒,主妇们从锅里盛一碗米饭,米饭上浇上杂烩菜,差孩子们各家各户去送。小时候一年也吃不上几顿肉啊,过年杀猪了才能吃几次肉,这一碗杀猪菜真的是蕴含了浓浓的情谊在里面。</div><div> 杀猪了,年味儿更浓了。煮肉灌肠子是孩子们最盼望的项目之一。猪头一剖两半,猪肉被切了方块,猪杂碎也洗吧干净,猪腿也挤到锅里——满满一大锅肉,就在灶火的燎拨下,腾腾地冒出了热气,热气中的香味儿越来越浓郁,着急的孩子就不住地问大人熟了没有。有的人家怕孩子折腾,早早打发孩子出去玩儿,等孩子回来,肉已经捞出来了,有的准备待客的肉,也被家长藏了起来,剩下的,孩子可以敞开肚皮吃了。有人喜欢啃骨头,有的喜欢啃猪蹄,也有的喜欢切一块猪肝,还有的喜欢让大人拆了骨头吃拆骨肉。这天,肉是可以吃饱的,这对于几乎一年吃不上肉的孩子们来说 是多么幸福!</div><div> 当然,也有人更喜欢灌肠子,因为觉得这刚煮的肠子更好吃。灌肠子也是要技术的。红薯粉先用温水化了,再把煮肉的汤来浇,再用力搅拌,一边加入已经切好的肉丝啊,葱姜蒜香菜啊,搅好了,就可以灌肠子了。把它们灌进洗干净的猪肠里,扎紧口子,下到锅里煮。肠子漂起来了,用一个竹签轻轻一扎判断生熟,熟了就可以捞出来吃了。呀!热乎乎,香喷喷,真是人间美味啊!猪肠子容易坏,煮的时候也容易破,如果破了,里面的内容就会冒到锅里,一段一段漂浮在汤里,用笊篱捞出来,拌了蒜蓉也很好吃。后来不知道谁发明了用高温袋来灌,这个就容易多了。它口子大,结实耐高温,既能很快灌好,也不会煮破。不过吃的时候不如猪肠子有感觉罢了。尤其是放凉了,猪小肠可以一段段掰着吃,而高温袋则不行。离家在外的游子怀念的也多是吃猪肠子时那特有的感觉。</div><div> 有的人家还要做豆腐,黄豆用水浸泡到饱胀,然后放到磨子上,女人们开始推磨做豆腐。豆腐热气腾腾地在模子里成型,豆渣做成饼子,浆水再用来洗衣服,真是一点儿也不浪费。</div><h3> </h3> <h3> 人们还要做年糕。头天晚上,黍米在水里泡过,玉米在锅里煮过,都捞出来放一夜,第二天都磨成面,放在大笸箩里。红豆煮软了,大枣洗净了,铺到锅里的箅子上,面被一把把撒上去,眼看着就被热气蒸熟了。撒好一层面后,盖好锅盖,继续蒸。这一层蒸熟后,再继续撒第二层。如此一层层蒸起来,一锅厚厚的年糕做成了。红的枣,红的豆,黄的面,颜色鲜艳;枣的甜,豆的沙,面的糯,滋味丰富。年糕里包含的是甜蜜的滋味。</h3><h3> 除了蒸年糕,人们还要蒸饽饽,炸油炸糕,炸肉丸子。一年辛苦,总要在过年的时候给一些犒赏。而这些蒸蒸炸炸里,满含的就是丰收的期盼,还有年的味道。</h3><div> 民以食为天,这吃,真是过年的重头戏啊!也正是这吃吃吃,使过年变得忙碌而充实。</div><div> 过年当然还要穿新衣。母亲们早就给孩子准备了新衣服藏在柜子里,大年三十才会拿出来,而这新衣服一定要在年初一早上,吃过饺子后再穿戴起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门去,或者给长辈拜年,或者出去玩耍,千万不能提前穿。小时候感觉穿新衣服充满了仪式感,新的衣服,新的鞋子,新的头绳,都在除夕那天准备好了。</div><h3> </h3><h3> </h3> <h3>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上午还在忙碌地打扫院子啊,贴对联啊,准备饭菜啊,对了,还要包好初一早晨吃的饺子,忙碌到下午 ,就早早地吃年夜饭了。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宣告一年的结束。小时候,年夜饭只有大米饭和杂烩菜,等日子慢慢好过了,才开始炒几个热菜,再后来,饭桌上也有了讲究的鸡和鱼。明知道鸡和鱼象征了吉利和年年有余,可是买不起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啊!等条件好了讲究也就多了,其实世事就是如此。讲究,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吃了年夜饭,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了,大人小孩,都能有自己的娱乐,各玩各的,尽兴就好。愿意玩多晚就多晚,反正老祖宗留下了守岁的传统。</h3><h3> </h3> <h3>大年初一吃饺子也讲究越早越好。好像是谁家吃饺子最早,谁家就能得到最好的运气。所以,你根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人放二踢脚吃饭了。听到三声二踢脚响过,小鞭也放过,就是有人吃饺子了。有人曾经吃完了饺子,却总也天不亮,才知道自己家吃的太早了-----也许半夜就吃了饺子呢!有了钟表,才不至于出现上面状况了,但还是有勤快人家三四点就吃饺子的,最晚的也在天亮前把饺子吃了,不然会被人家笑话懒的。大年初一还有好多其他的讲究;烧火要烧能爆出声音的,我老家就烧芝麻秸,燃烧时噼啪的响,是预示生活红火亮堂,有声有色吧?太阳出来前不能开箱柜,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母亲不让;煮饺子的水头晚上提前舀进锅里,难道也是因为不能开水缸的盖子吗?都忘记了。饺子煮好了,放炮,供老天,供祖宗,供灶王爷(除夕的年夜饭也供),神灵和祖先用过,才能动筷子开吃。反正仪式感特强。</h3> <h3> 现在,谁也不愿意早早起床了,而且好多人住在楼里,供奉神灵啊,祖先啊,都不方便,这仪式感自然就淡了太多;而且现在平时吃的都跟过年一样甚至比当年过年还吃的好,这吃饺子的喜悦自然也没有了;还有,现在,人们衣柜里的衣服多得都不知道穿哪一件,还去哪里寻找穿新衣服的雀跃?</h3><h3><br></h3> <h3> 世事变迁,现在的年已经不是过去的年。但过年时,普天同庆,全民放假,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喜庆、欢乐是不变的。尤其是回家过年的春运大军,提示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怀----对团圆的认知。</h3><div> 年的味道在哪里?</div><div> 年的味道,就在家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喜庆,欢乐,团圆,这就是年的味道。</div> <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