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乡亲

田野

<h3>  一、回家</h3><h3> 难忘老屋藏旧梦,更怀故土闹新春</h3><h3> 双鬓已染千堆雪,乡愁无尽总思根</h3><h3> 我爱养育我的家乡一一阜新市彰武县福兴地公社六合堂大队四合屯小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从1976年参军离开家乡,尽管是漂泊在外路途遥远,但我总是思念牵挂着家乡,只要能抽出一点空来,总要回家看看。今年是我年满60周岁,在工作了42年即将离开了岗位的时候,我愈加怀念小时候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那些一起玩耍的同伴,那些给予我营养的父老乡亲,那些“过年”穿新衣、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的情景。</h3><h3> 正月十三,战友打来电话,说正月十五要闹秧歌,让我回去玩两天,我欣然接受。立马准备好摄影器材,怀着对家乡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父老乡亲的思念与祝福,踏上了回乡的路……</h3> <h3>  高速公路彰武出口,上面的横幅写着“乡亲们辛苦了,欢迎您回家过年”</h3> <h3>  老人把刮落的《福》字拣起来贴在原处,乞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福禄多多。</h3> <h3><font color="#010101">  原阜新日报摄影编辑,现中国工业摄影家协会主席,资深摄影家王玉文(中)回到家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建国大哥在乡村</font></h3> <h3>  同学们备好礼物等待乘车到乡下看望同窗</h3> <h3>  又见到了我70岁的姑表姐姐、姐夫</h3> <h3><font color="#010101">  同学相见的时刻</font></h3> <h3>  二、秧歌演出前的化妆</h3> <h3> 正月十四早上七点,我们来到离县城十公里的西六家子乡甘久村等待看秧歌,队员们先是到预先约定好的农家化妆、更换演出服装、看起来是多么的投入。</h3> <h3>  秧歌队里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问候91岁高龄的鄂伯伯“大哥你还好吗”</h3> <h3>  三、秧歌演出的精彩镜头</h3> <h3>  唢呐声声锣鼓敲,秧歌起舞闹元宵</h3><h3> 上午8点30分,在村民院子里这个宽敞舞台上,在一阵阵锣、鼓、镲、喇叭声中,秧歌队舞着狮子、坐着花轿开始扭了起来,个个装扮得惟妙惟肖,吸引着村里乡亲们的目光。</h3><h3> 正月十四的乡村演出结束后,几个乡的队员们意犹未尽,第二天正月十五又自发到县城会演。</h3> <h3>  四、与村民的互动</h3><h3> 同学、战友、摄影人,还有尚未懂事的孩子,都被这热闹、喜庆的场面所吸引着。这是心灵的回归,这是几代人的互动,这更是情感的融入。</h3> <h3>  在城里打工的年轻人年后准备着又要踏上进城的路</h3> <h3>  会演结束了,村民们把道具装上自家的三轮车,准备返回远在乡下的家。</h3> <h3>  正月十五过后,乡下的生活又很快回到了往日的平静,这些简单的农具,还有那看家的狗,是老人们离不开的陪伴。</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83岁的朱伯伯看着秧歌吸着烟似乎思考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91岁高龄的退休乡村老教师鄂伯伯,每年春节都要扮演“孙悟空”走在秧歌队的前面</font></h3> <h3>  五、留下的思念与期盼</h3><h3><br></h3><h3> 同学、战友、影友、父老乡亲,相见的日子很快结束了,三天里我到了大冷、福兴地、西六家子、彰武镇四个乡镇的7个村,虽然都是阴天,片子在没有光线的环境下拍摄未能表现出故乡人的风彩,但在那寒冷的乡下我的心始终如同一团火;在我的镜头里家乡的父老乡亲永远是最美丽的;家乡人脚踏这片热土的表演永远是让我看不够的。</h3><h3> 如今的故乡已今非昔比,低矮、破旧的土房子改换成了宽敝明亮的“北京平”,真的让我欣慰与喜悦,但在喜悦之余也增加了许多牵挂与期盼。在扭秧歌和看秧歌的人群里,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青壮年大都在春节后走上了返城或到外地务工的旅途,到不同的城市里品尝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热闹了一阵子的村庄,依旧沉默下来,留下的是蹒跚的老人和茫然孤独的孩子。故乡的秧歌,和我那曾经渐浙苍老的母亲一样,日渐衰落。秧歌队里伞头的已经83岁的朱伯伯,91岁的鄂伯伯,祝你们健康长寿,期盼来年一定会再回来看你们的秧歌。</h3><h3> 以上除有本人图像外,均为作者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