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水舅舅 作者:方水生

郝思嘉

<h3>  岩水舅舅是我岳母惟一的亲弟。岳母今年八十有六,除了年轻时落下的腰肌劳损外,啥毛病也没。家有姐弟四人,大姐今年91岁,二姐今年89岁,岳母排行老三,老四便是84岁的岩水弟弟。姐弟四人都很高寿、健康,这让一家子做子女的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四姐弟一往情深,除了从小在外工作的弟弟,住常山城里的姐妹三人往往会在子女的安排下相互聚聚,聊聊家长里短,最后,她们的话题自然而然的总会说起早已退休但仍然生活在几千里之外的岩水弟弟来,不经意间,牵挂、思念弟弟之情总会写满老姐们沧桑却依然红润的脸上。</h3> <h3>  岳母和她的姐弟们出生在一个生意人家,她们的父母1920年代从永康农村出来在常山城里做生意多年,在常山创下了很大的一片基业。老城大街、横街上有很多的店面都曾是她们的家产。岳母老说小时候她们是躺在干桂圆堆里睡觉的。可惜那些年国难当头、社会动荡,随着父亲携款去外地采办货物失踪、母亲躲避小鬼子在常山西门清明洞生产时得产后病去世,家道便很快没落了。父母亲去世的那年,大姐也只有14岁,父母的过早离世,加上生意一时无得力亲戚帮助,最后家业只剩下几亩薄田和几间店面,姐弟几个仅靠收取田租和店租活到了解放。</h3> <h3>  1951年顽皮而又聪慧的舅舅因为在外惹事,怕挨骂,便瞒着家人,独自从同学那儿借了一本初中毕业证, 爬上火车,考入了湖南株州一家技术学校。当年5月正逢沈阳一家叫黎明机械厂的军工企业来学校招工,16岁的舅舅便又从湖南去了北方工作。让三位姐姐自责多年、杳无音信的弟弟,直到1957年因为入党政审函调,姐姐们才知道弟弟的所在,姐弟们才又恢复了联系。</h3><h3> 就这样,舅舅在北方的兵工厂里凭着聪明好学而又勤奋努力,当上了厂里的中层干部,但凡分厂或车间新办,抑或是新技术研制、试验,厂里的领导们总喜欢指名舅舅去负责,用老红军、总厂老厂长的话来形容:岩水是个能啃硬骨头的南方大汉,胆大心细,是块好钢。舅舅不但在北方沈阳那儿有了事业,同时也在那儿迎娶了能干而又顾家的辽宁铁岭籍舅妈,1956年7月,大儿子出生,两年后又有了小儿子。</h3><h3> 1968年,因了国际形势变化,我国北方很多重工业需要迁往"三线",作为厂里的骨干,舅舅第一批前往贵州"三线"打前站,中途第一次带儿子们回了趟老家。姐弟们的重逢、子女辈们的见面场景,多少年后仍让大家回味、咀嚼。</h3> <h3>  之后舅舅一家便从最初住"干打垒"、山洞职工宿舍到二层红砖简易房,到5层公寓楼,从儿子上学、就业、成家,到舅舅、舅妈退休,他们就一直生活、工作在贵州安顺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五十多年,工厂也从最初四面透风的毛竹棚、阴暗潮湿的山洞、水泥构架的隐蔽车间发展为具有标准而又宽敞的现代化厂房的大型军工企业,从维修、模仿、自研,到如今能生产最先进战机的发动机及其他军民融合电子产品,国防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舅舅这一辈老军工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常山是舅舅的故乡,离家后的那么些年,他只回过故乡两三次,对逐渐垂垂老矣的舅舅而言,故乡已经越来越模糊了,而比故乡生活了更多年,几十年的时光几代人的传承的三线所在地早已成为了舅舅们的第二个家乡。所以,任常山小辈的的一再邀约,舅舅都不曾有过重回常山故乡居住、生活的念头。</h3><h3> 岩水舅舅一生走南闯北,最惦念的当然还是生活在常山的姐姐。我岳母家1970年代末第一次自建房屋时,因家里贫困一时没钱采办泥水师傅、帮工们每日的吃食,舅舅知道后,立马邮寄了200元过来。解了燃眉之急,岩水舅舅做的这件雪中送炭之事,让我岳母念叨了一辈子。每逢节日,舅舅也总会电话过来询问姐姐们的身体状况,若知道哪位小辈不孝,会不厌其烦地做工作。教育小辈要孝顺老人。姐姐家里有什么大事,也总是多少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每每来信,字里行间,对于常山故乡的情怀、对于老姐姐们的情怀跃然纸上。</h3><h3> 随着军工厂的外迁,偏僻的三线工厂已经越来越冷清,除了一些老军工们还居住外,年轻一辈们都随工厂搬往大城市。舅舅的两个孙子也早已在江浙读完大学并在上海、无锡成家立业,两个儿子、媳妇也随孙子们生活在又一个故乡了。</h3> <h3>  去年,舅舅最后一次出远门,去了上海、无锡,与子孙们在一起生活了数月,全家还一起来到长江边,在我女婿的陪同下,参观了停靠在码头上的现代化军舰。那天岩水舅舅很高兴,特意打电话来说恭喜我女儿为我找了个好女婿。</h3><h3> 年底舅舅住进了当地303医院,今年春节老人也是在医院度过的。正月十三,自知已无救治的舅舅叫儿子把他抬回家。因脏器衰竭,敬爱的岩水舅舅于正月十四离开了热爱他的舅妈、家人,离开了永远惦念他的三位姐姐。那几天,我和老家的几位小辈去往贵州,代几位老姐见了舅舅的最后一面。</h3><h3> 我们从贵州回来后,马不停蹄地去常山公墓为岩水舅舅挑选好了墓地,只等贵州那边办好手续,就把舅舅接回故乡安葬。人们总说叶落归根,总是要经过枝繁叶茂,然后随着岁月老去,逐渐凋零,才想得起自己来自哪里,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上了年纪的岩水舅舅,可能已经感知到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曾在去年住院时与舅妈的闲聊中嘱咐道,想回祖辈的墓地。</h3><h3><br /></h3> <h3>  一片落叶,回归至根系中去,就是大多数人最后要求,也不知道是因为千年传统的力量,还是那萦绕不去的乡愁。愿岩水舅舅在故乡安息。</h3><h3> </h3><h3> </h3><h3> 方水生</h3><h3> 写于 二0一八年三月八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