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枞阳乡里是怎么过春节的

我有一座城

<h3>  春节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工作也进入状态了。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感觉外地生活正在慢慢同化我,我渐渐记不清以前的事儿了。趁我对家乡过年的家乡还新鲜,尽自己最大努力回忆,加上网络知识,再现家乡过年的场景。</h3> <h1><b>欢喜过小年</b></h1><h3> 据我了解,全国大多地区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家乡枞阳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传说这天是灶神爷上天履职的日子,这天他会向玉帝专门告发人间罪恶,一旦被告,玉帝会施惩戒。所以这天灶王爷最大,送灶时,要打点一下灶神,祈求其高抬贵手。</h3><h3> “送灶”也称“祭灶”,各家会在锅台墙壁上,书“九天东厨司命灶君之神位”之牌号,两旁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祭灶除鸡、鲤鱼、肉这“三牲”和酒饭外,另添一份糖稀(用麦芽和捣烂后的山芋熬制而成)作为祭品。用这种糖稀敬奉灶神,为的是要黏住他的嘴巴,甜透他的口舌,好让他上天后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不说出凡间的过失罪责,保下界太平。现在这样的风俗仪式在农村也有所简化,摆酒肴、献糖稀的程序不再多见,但烧香纸放鞭炮的习惯还在延续着。七天之后,除夕之夜灶神会重回人间“过年”,各家需敬请灶君复位司职,烧香放炮来“接灶”。</h3><h3> “祭灶”之前,还有“扫尘”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务必打理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h3><h3> 枞阳乡里,年事最大。旧时有谚:“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财主老板这天都会完工歇业,发放工资,让工人们回家过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家家都会在小年前后沐浴理发,以容光焕发的面貌迎接新年的气象。</h3> <h1><b>别样过大年</b></h1><h3>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说的是在外地打工的人,不管最后是否挣到钱,都会回来和家里团圆。</h3><h3> 在这天清晨,主妇们早起淘米做饭,准备祭品,男人们洁面掸尘,上坟给先人送一年中的最后一次饭,敬告先人勿忘了大年日回家团聚。拜祖回来,一家人就会接着忙活起来,炒花生、米角、山芋角,炸大头肉圆子、小炸儿。简单吃过午饭,稍作休息,男人、小孩开始贴对联、门第、门庆、贴年画、室内布置一新。在以前贴春联可讲究了,按照以前的说法,女人是不能贴春联的,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无处考究,当然现在没有这么多规矩了。</h3> <h3>  傍晚时分,各家争先恐后地开始祭拜。按照旧习俗,需要祭拜三次。第一次,祭拜天地。摆八仙桌于门外,桌子上放着敬献公鸡(须是整只在开水中稍滚过,鸡头端正,不能昂向天,以示对魂灵的敬畏),鱼(也是整只,多为鲤鱼或鲢鱼,必须留到出元宵,意为年年有余)、猪肉这三荤、三素(千张、豆干、生腐,全是安徽人最喜好的豆制品,以此表达赤孝之心)、酒饭,烧过香纸、燃放烟花爆竹,三跪菩萨灶神等神灵,感恩他们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同时许下愿望。礼毕,泼酒于四周,表示请神灵们喝酒,这些过程中,身体都不能触碰椅凳。至此,第一次祭拜结束。</h3><h3> 紧接着收拾祭品,去村里的祖宗祠堂进行第二次祭拜,祭拜祖宗。去祠堂前,用新鲜汤汁儿浇过祭品,更换新米饭。到村里的祠堂里,重新摆放好,斟满白酒。跪拜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是为“祭祖”。一般每个村里都有祠堂,村里各家各户都会来村里祠堂接祖,感恩天上祖宗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同时祈愿。祠堂里一般有三张桌子,把祭品摆在与家里方向对应的桌子上,一切就绪好了,敲罄三次,代表接引自己家的祖宗从天上下来接受祭品。敲完罄后,开始燃香烧纸,放烟花爆竹。礼毕,洒酒于四周,表示请列祖列宗们喝酒,所有这些过程中,身体都不能触碰椅凳。至此,第二次祭拜结束。</h3><h3> 最后收拾碗筷,回到家中进行第三次祭拜,接引先人回家过年。和第一次祭拜不同,这次是把八仙桌、椅摆放在屋子里面,鸡头鱼头也都是朝向屋内。同样还是要用新鲜汤汁浇过祭品,更换米饭,斟满酒,燃香烧纸,烧纸鸣竹,诚心叩拜,把先人祖宗接到自己的家里,和我们一起过年团圆。</h3><h3> 小时候不懂事,觉得大人们过个年神神叨叨的,接祖时,大人们会嘀咕“某某某(祖宗),快回家过年啦!”,感觉特别迷信。而自己呢?仗着读了一点点书,心里特别抵触这些迷信落后的做法,祭拜时也不够诚心,如今回过头来体会,以前真的太幼稚了。祭拜祈愿,有何不可?这代表对先人的敬畏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总要有个信仰,不是么?</h3> <h3> 到了晚上,全家老小依照辈分大小围桌吃年夜饭。枞阳以前的习俗是,年夜饭菜要做的丰盛,鸡鱼肉土特食品齐全,至少八个菜(摆满一桌),人丁不足也要摆满一桌数目,象征添丁加口,家道兴旺发达,热热闹闹。吃鱼要多留一点或整个不动筷子,叫“年年有余”,吃饱时碗里面又有意地剩余一点,叫“有吃有剩”,无一不表露着人们向往平和、美满、富裕生活的美好心愿。</h3><h3> 挺怀念当初和爸爸、妈妈、两个妹妹、爷爷、奶奶及叔叔一起吃团圆饭的日子。到饭点了,炭火炉子先架起来(类似北方火锅,现在的炉子一般烧固体酒精或者用电,我家一直用的就是固体酒精炉),饭菜端上来,大家围桌而坐,有说有笑。以前过年,大家都会喝些白酒或者红酒,即使不会喝也会给自己到点儿,意思意思嘛。现在过年,各种饮料替代酒水上了饭桌,再也找不到那种酒喝多了放粗讲话的感觉了。现在过年吃饭时,交流时间明显比以前少了。以前过年时,长辈会带头给自己一年工作做个总结,之后会许下心愿。小孩子们会说客气话,给长辈敬酒,祝福长辈。一家子其乐融融,好不热闹。</h3><h3> 过年饭桌上的传统习俗流传到现在已经简化好多了,好多甚至已经遗忘了,所以给人造成年味变淡的印象。今年过年感觉家里年味是历史以来最淡的一回。因为有了新房,不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加上大妹去年出嫁,今年过年只有四个人。明显感觉饭菜少了,聊天话题也少了,几乎不离谈婚论嫁的事,要有多尬就有多尬,年夜饭时间也明显缩短了,但是各种矛盾却一点也不少,真揪心不少。</h3> <h3>  饭近终点,长辈会给家里人“压岁钱”,这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刻之一了。但对小孩子来说,压岁钱真的只是枕在枕头底“压祟”,第二天早晨大人会收回。对于小孩子,另一个开心的时刻就是放烟花、礼炮。女孩子喜欢去楼上放长筒烟花,男孩子喜欢放各种鞭炮,那时候鞭炮有很多种类,擦炮、摔炮、双响炮、连环炮等等。胆大的会去收集爆竹的黑硝,自制“雷管”玩。我也做过“雷管”,还把偶然得到的子弹放到自制的雷管中,哈哈,那感觉只有玩过的人知道。</h3> <h3>  现在吃完饭后也放鞭炮烟花,但种类少了很多,一般就炸个长串鞭炮,放个“春雷”(十六响礼炮)后就完事,仿佛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放完烟花爆竹后,就要开始守岁了。守岁时,要点年灯,即家里的灯必须通宵亮着,不能间断,寓意好日子红红火火,永不间断。以前是一家人围坐火桶(南方的取暖器具),嗑着瓜子,吃着茶点,聊着天儿,听着春晚,辞年守岁。现在有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有看电视连续剧的,也有下棋打扑克的。</h3><h3> 到了凌晨0:00时,各家各户洞开大门放鞭炮礼花,曰“开门炮”,家乡的习俗,礼炮声不能间断,一家接一家地放,轰轰隆隆的响声不亚于一场战争。在礼炮声、电视机声、打牌声的陪伴下,小孩子们进入甜蜜的梦乡。</h3> <h1><b>快乐拜新年</b></h1><h3> 正月初一,拜年开始。</h3><h3> 村里迷信的人还真不少,我家里也不例外。在孩子们还没起床时,村里好些家里的妇女会带上香烛、糕点、水果,抢早前去附近的庙里祭拜,祈福保平安。</h3><h3> 等孩子们起床后,热腾腾的面条已经做好,全家围坐吃枞阳特色的长寿面:面条、五香茶叶蛋、鸡、丸子、粑等。面条象征长寿,茶叶蛋是元宝,象征挣大钱;鸡头给家主吃,表示位高有人求;丸子表示做事圆满不出差错;粑、鱼等都有美好的象征寓意。这种汤面条是我们村里遗留下来的传统,跟北方人初一吃饺子一样,都是带有喜庆吉祥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h3> <h3> 吃完饭以后,全家人要穿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去拜年。首先要去村里祠堂给祖宗拜年,一般是在供桌上摆上一碗五香茶叶蛋,给祖宗磕头祈福。之后再串门,拜会村里长辈们,说声“新年好”。去儿时的伙伴家聚聚,聊聊天。这一天,家家都会拿出糖果、饼干、糕点等,招待新年旧客。</h3><h3> 小时候,小孩子们最喜欢在大清早挨家挨户捡别人家门前没炸完的鞭炮,哪家剩的多说明新的一年运程就会好,要是哪家没有就觉着好没劲儿。大家还会相互攀比,数数看谁的多,起得早的孩子能捡满所有口袋,别人都十分羡慕。现在孩子们很少早起出去捡鞭炮了。</h3><h3> 初一这天有好多习俗呢。例如这天不能扫地,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就是聚财。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动剪刀,初一动了剪刀,会招惹口舌是非。不能喝药,初一喝药,这一年都会病恹恹的。</h3><h3> 从正月初二开始,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先去舅舅家拜年。枞阳这边,舅舅为大,所以家乡称呼舅舅为母舅。但是家里要是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这一天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h3><h3> 为什么必须是初二回娘家呢?按照枞阳这边说法,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属于“外人”。而传说过年时已逝去的祖先会从天上下来享受供奉,但如果看见有外人就不愿意下来了。所以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家过除夕和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初二就可以回家了。</h3><h3> 大妹去年正月初六嫁人了,初二这天回家妈妈最急,早早就开始做饭,早早就打电话催问大妹什么时候回家?让大妹直接过来吃饭,不要吃了早饭再过来。终于盼来了大妹,我也见到了我的大外甥。一个舅舅半个爹,在抱起孩子那刻起,瞬间感觉自己又多了份责任与担当。宝宝在家,宝宝最大,今年初二是最热闹、最开心的一天。</h3><h3><br></h3> <h3>  在家里短暂停留后,就要走亲戚拜年了。按照传统习俗,拜年必带的礼品基本一律是二斤肉、酒、糕、糖,去丈人家或是媒人家,肉要二斤半,其他都是双份。现在,大家手头宽裕了,礼品已远不止这些了。拜年最好得赶在正午十二点之前到达,午饭主人都会殷勤招待。</h3><h3> 现在一般都选择在初二初三初四去拜年,初五开始,家里要是有在外地城市上班的,都将陆陆续续动身了。家里有孩子要出远门,长辈会让他带上家乡的“步步糕”,象征要出人头地,步步高升。小编我就是初五动身去河南上班的,心里总感觉空落落的不是滋味。</h3><h3> 正月初六是乡间办婚礼的好日子。旧时,完整的婚嫁过程分六道程序:纳采(俗称“认亲”)、问名、纳吉(占卜八字)、纳聘(俗称传庚贴)、择吉、迎亲,现在这些礼俗已留存不多了。</h3><h3> 正月初七枞阳人一般不外出。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h3><h3> 正月十六日早上,各家撕下门庆与香纸一起烧掉、燃放爆竹,摆上祭品(三十上坟的鱼是一定要上桌的),“送祖”完年。具体什么时候“送祖”完年,一般取决于家里大人们什么时候离开家乡。</h3><h3> 听闻家乡一些地方从初二到十五元宵,有龙灯、狮子灯、采茶灯、八仙灯等表演。灯会先下帖子到各地村庄集镇,然后送灯上门。接到灯帖子的人家或铺面,门前摆香案、礼品,燃放爆竹,谓之“接灯”。灯会先舞灯,后演唱。其间有的舞技高强的灯会,还以百张桌子叠成宝塔形,狮子逐层起舞,名曰“狮子望长江”。黄梅戏中著名曲目《夫妻观灯》,描绘的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景象。</h3><h3> 小编我一直在外地上学,在外地上班,一直没机会在家乡过元宵节,对家乡元宵节的记忆已经完全湮灭于岁月长河中,甚是可惜。</h3><h3> 正月十五一过,年节就算结束了。谚语称:“过了正月半,各人找事干”。提醒人们不能光顾年节玩乐,该去计划各人的生产工作了。</h3><h3> 有道是“出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就算同在枞阳县,各乡镇年俗也是不尽相同。小编我也只是尽我最大努力回忆我们田间村的风俗,供大家参考。敬请读者诸君文后留言,把您家乡的年俗分享给大家。</h3> <h5>Ps:本人刚创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小男人侃大山”,欢迎大家来投稿,有稿费哦。</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