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一个从小游到老的地方

丁丁糖

<h3><font color="#010101">都江堰,一个去过N次的地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很小的时候,对都江堰的印象停留在让人心惊的铁索桥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大一点的时候,读书了,知道了李冰治水的故事,于是对都江堰的印象中又增加了宝瓶口和离堆的记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再大一点,书读得多了些,适逢北京的大姨爹出差到成都,和爸妈一起陪姨爹游都江堰,除了让我害怕又特别想走一走的铁索桥,还有了对二王庙和水利工程的最初步理解。</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等到工作以后,都江堰门票蹭蹭的涨着价,于是都江堰成了过门不入的回忆中的景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一晃二十多年,到都江堰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但是真还没进去领略过,今年女神节,趁着福利,我这个女神经也来一次故景重游。</font></h3> <h3>在老大不小的年龄,撒几斤的欢,矫三五两的情成了我们这般中老年妇女的标志性的个性展现。哪里都想走一走,任何一个微信中流传的热景到此一游成了余生的追求,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似乎已经忘却。</h3><h3>我要做一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小老太太,于是凡是要出门走走的时候,总会查阅查阅百科,了解一下目的地的精彩,二十多年后的重游更是需要提前了解水利工程的缘由。</h3><h3><br></h3> <h3>度娘这样娓娓道来:</h3><div>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奇迹。都江堰八条河宾德斋岷江聚会都江堰李冰巧分八条河流经成都各州县灌溉田地。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div> <h3>南桥上望岷江内江水,滔滔不绝</h3> <h3>江水树木,低矮的旧建筑,一副天然生活宜居画卷</h3> <h3>都江堰水利工程景点示意图</h3> <h3><font color="#010101">进入景区第一个景点:伏龙观</font></h3> <h3>站在伏龙观眺望江水</h3> <h3>宝瓶口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h3> <h3>飞沙堰是都江堰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工之妙。 飞沙堰溢洪道:“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 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h3> <h3>离堆,取离山之堆的意思,离堆这个区域在没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和现在对面的玉垒山是连在一起的。李冰为了解决水患,采用火烧水浇的办法凿山引水,使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从而解决了岷江的泛滥,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用水问题。</h3> <h3>女神经来个标志性的到此一游</h3> <h3>古代无坝取水枢纽工程常用的形似鱼嘴的分水建筑物。鱼嘴修筑在河道江心洲或河滩滩脊的迎水端,根据地形决定其形状。其后部多与导流堤相连,一并起分水导流入渠的作用。鱼嘴布置的位置,导流堤的高低可大致决定引水量。</h3> <h3>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h3> <h3>和我从小就怕怕的铁索桥来个合影</h3> <h3>流连于二王庙边的旧屋旁</h3> <h3>景区园林里的旱莲花吸引了我</h3> <h3>夕阳西下的园林里,一股浓浓的文艺味儿</h3> <h3><font color="#010101">图画般</font></h3> <h3>池水涟漪</h3> <h3><font color="#010101">都江堰著名景点:南桥</font></h3> <h3>古道城墙</h3> <h3>西街的小楼成了城墙上的风景</h3> <h3>城墙上俯瞰西街</h3> <h3>落日余晖</h3> <h3>古道上,踏步前行</h3> <h3>西街探游</h3> <h3>两个姆姆在神马</h3> <h3>原来是在探寻夕阳下的岷江水</h3> <h3>西街上的民宿</h3> <h3>西街路上的石梯</h3> <h3>还有春节气氛的西街</h3> <h3>夕阳西下,坐等火车回家去。</h3> <h3>全程手机拍片,来回交通都是成都——离堆公园往返动车(来回车票20元),午餐晚餐都是网友力推的都江堰南桥边的手工甜水面和手工刀削面,味道一般,因为真不如我自己做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