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画展?我从不去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一丁点儿绘画细胞和基本知识都没有的我,去附庸风雅凑热闹,且不是活受罪?</h3><h3>“英国国家画廊收藏了许多世界珍贵的国宝级的画,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避免名画受损,这些画都秘密地、小心藏在了威尔士一个地下矿井里,直到一九九几年才又重回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画廊对公众开放。“ ……“这里的镇馆之宝是梵高的向日葵,难道你不想进去看看?“ ,女儿的话居然让我随她-----热情洋溢的“导画“走进了英国的国家画廊,听非专业人士的女儿娓娓道来。</h3> <h3>里面建筑古典高雅,金碧辉煌的穹顶让人感到置于最高艺术天堂的心灵的提升、净化、肃穆,还有点窒息。</h3> <h3>梵高27岁开始画画,37岁就去世,生前不被欣赏,只卖出去了一幅画,而且精神上的疾病也一直折磨着他。他最高兴的时候可能就是画向日葵的这一段时间: 那时高更答应和他一起成立画室,尽快过来。梵高欣喜等待高更的时候摘了一瓶子的向日葵,每天观察它们从花苞到绽放到枯萎,不停的画,希望在高更来的时候可以用这些向日葵的画挂满整个屋子欢迎他。</h3><h3><br></h3><h3>国家画廊这幅向日葵就是梵高一个系列里他最喜欢的一副。明媚热烈的黄色和笔触也能感到梵高期盼知己到来的狂喜。可惜艺术家个性都很强,高更和梵高的画室只过了半年就因为一些理念的分歧吵翻了。</h3> <h3>有天小孙女放学后带回来一幅学校作业,用很多大颗大颗的不同颜色的粗点描出一幅画。今天在国家画廊这幅画前我才知道这也是画画技术的一个流派。眼前这幅河边人群玩水消夏的巨画居然都是画家用不同颜色搭配,一个点一个点画出来的。从轻柔的草地到人戴的帽子到天光水色,都在密布交错的斑点里展现。</h3> <h3>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个巴黎的普通小职员,没正经拜师学过画,一生也根本没离开过巴黎。画里的老虎是他去巴黎动物园见过的老虎,背景的热带雨林是他想象的,森林里好多草和植物在自然界里也没有,是他把自家阳台上种的盆栽的各种小叶子放大数倍假装成热带雨林。最后世人也认可了他的这种质朴纯真和梦幻的风格,他的画现在和梵高等人摆在一间展厅,也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一幅画。</h3> <h3>穿过长廊,迎面的一幅画,抓住了我的眼球,震慑了人的灵魂!</h3> <h3>画中跪着的白衣少女是被俘的一位皇家公主,尽管她声明早已放弃了皇室身份,但是刽子手们还是把她摁在了断头台。集于最明亮色彩的少女是那样的无辜、无助,让人心悸。边上人物神情各异,尤其右边那个拿着斧子准备行刑的刽子手。</h3> <h3>能吸引徐悲鸿不远万里多次飞过来观摩的画,叙述了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一力大无穷的将军,其力量源泉是他的头发。醉酒后被他深爱的女人(是敌方的奸细)套出了此秘密,他被剪头发,埋伏士兵破门而入的瞬间,发觉已爱上他的女人、成功的喜悦、心中一点的后悔、万般无奈的叹息……通通集中在了画家的笔尖!</h3> <h3>这一幅达芬奇的画和罗浮宫展出的画,是他的同一幅画,却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因而引起了不同派别的基督徒们的众多解说,你认为当年达芬奇真想暗示些啥?</h3> <h3>在画廊里不少早早带上画具来临摹的年轻人,</h3> <h3>还有老年人,是这里一年四季一道令人尊敬的风景线。</h3> <h3>小学生的图画课也常常被搬到了这里,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世界名画的熏陶。瞧,老师给孩子们讲授这幅画的色彩的分层,孩子举手提问。好一个生动活泼、有趣别致的图画课!试想国内的小学图画课是否也可以搬到美术馆、画廊,让祖国的花朵和齐白石,徐悲鸿等世界大师们近距离接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