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凉山印象》系列摄影作品有感

张尺

<h3>摄影:之秋</h3><h3>文字:伊兰</h3><h3>制作:伊人</h3> <h3>看了之秋先生的《大凉山印象》系列摄影作品,脑海里突然浮现出8000年前中国远古时代的画面:先民们学会了雕琢玉器,学会了种植粟稷,发明了纺织技术,牛羊已被驯养,用泥土夯筑城堡,聚族而居……。8000年过去了,摄影家用镜头又把我们拉进了似曾相识的远古画面大凉山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彝族同胞。</h3> <h3>大凉山海拔2000~3500米,属高原地带。在古代,它是南方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美姑、昭觉一带丘陵起伏,雪山草地。大凉山的自然景观很美,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美誉。</h3> <h3>曾看过很多大凉山自然景观的摄影作品,今天看了之秋先生从另一个视角所拍摄的几百幅纪实图片,心里无比震撼。那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把大凉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大家,让人们不仅看到大凉山的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牛羊群、集市……,还透过他们一张张脸、一双双眼睛,看到了他们心灵流淌出来的东西:悲怆、艰难、纯朴、欣喜、尚美、希望。看完整个作品,不由得泪水涟涟。</h3> <h3>看过一幅画面,一个女子赤身侧卧时的曲线,仿佛高山流水,令人仰止。我觉得她就是"地母",是她拥着最原始的奔放,哺育了大地万物。在之秋先生的摄影作品里,大凉山的女人们也是"地母"。</h3><h3><br /></h3> <h3>图片中这个柔弱中年妇女,她背负着比她体型大几倍柴草,绳索勒着的身体显得那么渺小,在渺小的身躯下,她却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温暖和幸福。</h3> <h3>这张彩色图片中,女人席地而坐,在织布机前用最原始的纺织技术,编织着一个家庭的爱和梦想。</h3> <h3>大凉山的女人们,在半农半牧的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让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生生不息,在她们身上,你看到了她们向往美丽,用巧手编织绣花,把自己打扮得五彩斑斓;你看到了她们勤劳和坚韧;看到了她们极强的繁衍能力;你似乎还感觉到了在她们身上,散发出泥土一般自然烘培的温热。</h3> <h3>远古时代是母系社会,女人是一个家庭的主宰。在之秋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我依然看到了这一现象。大凉山的男人们,远不如女人们,他们似乎显得有些懒惰、麻木。很多男人们披着破旧的毡子,整日蹲在颓败的墙角下,吸着烟,被劣质烟熏的黧黑多皱的脸上,布满沧桑和无奈。我不知道这些男人们,一上午,一整天,一辈子蹲在那儿聊什么?也许,他们以最原始的方式,享受着生命的安适。</h3> <h3>在之秋先生的摄影作品里,大凉山的老人图片很多。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妪怀里抱着一只山鸡。她站在那儿,就如同一棵几百年的老树。她脸上深深的皱纹,刻满岁月的痕迹,内心荡漾着一圈圈的艰辛的年轮。她在诉说大凉山的沧桑和苦难,讲述着大凉山的悲欢故事。有好几张图片是老人抱着山鸡,那是去集市交易,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要走上十多里山路。大凉山的老人是善良的,在这些老人的脸上,你看不到苦难二字,你看到的是她们对日子的满足,看到的是她们脸上绽放出温暖的善意。</h3> <h3>之秋先生的作品拍摄最多的还是孩子,这是作者对于大凉山未来的希冀。摄影作品里所有的孩子,都很美,别看他们脏兮兮的脸蛋和肮脏的小手,可他们一个个都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有着洁白如玉的牙齿。孩子都是天使,他们天真无邪,明亮的眼睛如同一湾碧水,清澈见底。他们纯真的心灵,今后会长上翅膀的,带着希望飞向未来。</h3> <h3>这些孩子没玩过游乐场,没见过迪士尼,没进过超市。他们最大的渴望,是捡4个以上啤酒瓶,到村口这个小窗口,换得一份2毛钱的小吃。 </h3> <h3>这些孩子没有变形金刚、没有遥控飞机、没有四驱车......他们的快乐来自小伙伴的嬉笑玩耍中、来自深深爱着他们的这方泥土中,一根树枝、一截枯木就能让他们乐上一整天。</h3> <h3>一张张图片的背后,充满了辛酸和苦涩,但更多的是坚韧和不屈、是欢笑和希望。国家领导人说,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们也相信,"扶贫扶智"、"扶贫扶志"会早日实现。我们诚愿,大凉山不会被遗忘,不会被落下。之秋的作品也是一种呼唤,他听到了大凉山的呼唤,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把一个个镜头对准大凉山,并尽自己所能,让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h3> <h3>之秋先生的作品构思巧妙,黑白和彩色照片交替应用,反差很大,有沉重也有明丽,悲和喜的画面的组合,形成强烈对比,让主题更加突出,艺术手法可谓是匠心独运。</h3> <h3>于是,我也想到了苦难,突然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真正的苦难,并不是衣裳褴褛,孤苦伶仃,饥不果腹,而是心灵的贫瘠,是看不到希望而走向麻木的绝望。我们要拯救的是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让他们走出大山,带回文明。</h3> <h3>今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走进昭觉县三岔乡三河村,他对彝族乡亲们说:一定要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总书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地方干部群众支招如何致富。"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quot;。</h3> <h3>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大凉山一定会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大凉山的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不久的将来,摄影家镜头下再呈现给大家新的大凉山风貌,有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一个个孩子干干净净穿着校服。</h3> <h3>之秋的摄影作品,浓缩了200多万凉山彝族的真实生活,一张张照片的背后,透着摄影家浓浓的关爱和真挚的情怀。它是一种无声的呼唤,呼唤着我们的同情和怜悯,呼唤着我们给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同胞更多的支持。我们希望再看到之秋先生的作品时,不会再为这片贫瘠的土地和贫穷的同胞而泪流满面。</h3> <h3>让我们向之秋先生,一个冒着风寒不畏艰险,怀揣着悲悯,对艺术有着基督殉难式的执着的摄影家致敬!</h3><h3><br /></h3> <h3>一个人一辈子总得让一些善意的执念推着前行,心怀悲悯去感念苍生,去孤独行走。</h3><h3><br /></h3> <h3>之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发表,近年来专注大凉山地区人文纪实摄影,呼吁社会关爰贫困地区儿童教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