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湘南大地,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镇——汾市镇,它隶属于临武县。这里的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古籍,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年,楚考烈王封临武君于临武邑,这一古老的历史记载,仿佛是古镇岁月长河的源头。临武历经数千年的兵事,名字虽有短暂变更,但最终还是恢复为临武,似乎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魔力,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传说在宋代,临武县令为洪涝之灾忧心忡忡,而他那博学多识的妻子进言修水利。于是,百姓纷纷捐款,在武水河北岸筑起了一尊巨身铁牛。这铁牛卧姿昂首,怒目望江,牛眼镶嵌着比黄金还贵重的风磨铜,传说这种铜能祛魔辟邪。每当江洪爆发,夜里铁牛双目金光灿灿,洪水就会驯服,百姓也因此安居乐业。人们为了感恩,将村名改为“牛头汾”,希望能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汾市镇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通桂阳郡,南通临武可达粤西,武水河东流,古镇就坐落在这交通便利之处。清朝康熙四十七年,桂阳知州伍士琪奉清廷旨意勘查粤盐运输之路,武水河成为食盐运输的要道。沿岸的牛头汾和水东设立了盐埠,牛头汾有盐店99间,水东有91间,周边临武、桂阳、蓝山、嘉禾等县市的食盐都由这里供应,一时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古镇古街一直保持原有历史格局,老店铺、青砖小瓦,红色廊边,白色墙面,古式木质板门,上中下街道首尾相连,绵延3公里,被称为“十里古街”。古老的店铺和民房错落有致,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显出街道的古老和沧桑。古镇沧桑的背后也有不少故事,请听我讲诉美丽动人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上流传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励志爱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刘兴明的穷苦青年,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到当地的大财主贺应山家做长工。贺应山是个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人,他身材臃肿,走路时摇摇晃晃,常引人窃笑。他有一个独生女,名叫贺小小,年方十八,容貌出众,温婉贤淑,是镇上无数男子梦寐以求的佳偶。尽管众多富家子弟和官宦人家纷纷上门提亲,但都被贺小小一一拒绝。</p><p class="ql-block">一天,贺小小因与父亲争执,外出散心,不料在街上遇到了当地的恶霸李二狗及其随从。李二狗一向横行乡里,见到贺小小便上前调戏。贺小小试图避开,但李二狗强行将她拉入怀中,意图不轨。就在此时,刘兴明挺身而出,以惊人的武艺击退了李二狗及其随从,救下了贺小小。贺小小对这位英勇的青年心生敬意,但刘兴明却未留下姓名便悄然离去。</p><p class="ql-block">后来,贺小小得知救她之人竟是自家长工刘兴明,心中不禁泛起涟漪。她开始频繁地接近刘兴明,两人渐生情愫。然而,贺应山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坚决反对女儿与一个穷小子交往。刘兴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赢得贺应山的认可。</p><p class="ql-block">刘兴明离开家乡,四处求学,最终成为了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两年后,他回到古镇,得知贺小小因思念他而患上了眼疾,贺应山也因年迈体衰而病痛缠身。刘兴明以医生的身份再次出现在贺家,他不仅治愈了贺应山的病痛,还成功地让贺小小重见光明。贺应山被刘兴明的才华和坚持所打动,最终同意了两人的婚事。</p><p class="ql-block">刘兴明和贺小小结婚后,共同经营一家大药铺,他们乐善好施,成为了镇上的大善人。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善行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古镇上一段永恒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还知道吗?在汾市镇挨着渡头村的地方,有一个流传着神秘故事的村子。这个村子曾经叫“千里坪”,是整个镇的大户村,有几百户人家。村边的武水河岸上有一棵千年樟树,古树参天。突然有一天,风雨雷电交加,地动山摇。第二天,村民惊讶地发现大树倒在两岸之间,形成了一座天然桥,枝叶就像护栏和遮阴伞,马车和轿子都能通行。</span></p><p class="ql-block">村里曾经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先生。有一天,他游学归来,天色已晚且视力不好,路过一户人家时,看到门外一盆像是“青菜粥”的东西,饥饿难耐的他端起来就吃,却不知那是猪仔潲。这一幕被他的学生看到,学生调皮地给他取了个“猪仔先生”的外号。先生得知后心怀怨恨,找到族长说樟树把千家坪的龙气扯到了河对面,只有砍掉樟树才能保村子繁荣昌盛。族长听信了他的话,召集村民砍树。奇怪的是,每砍一斧,树皮就流出红红的鲜血,村民大惊失色不敢再砍。先生又让村民用大粪泼、黑狗血淋,都毫无作用,大树总是第二天就完好如初。最后,先生用女人月事的污血布缠绕三圈,才将树砍断。可谁知,此后村子里泛滥瘟疫,村民们死的死,逃的逃,最后竟成了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在汾市镇流传至今,仿佛是一个无声的告诫,提醒着人们要有仁义道德之心,莫要取笑他人。而汾市镇,带着这些古老的传说和历史的痕迹,正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感受它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如果传说故事还未听够,那么让我为您讲述一段近代的传奇。肖克,这位当代杰出的军事家与军事教育家,拥有上将军衔,他的故事与汾市镇紧密相连。1927年7月底,肖克随部队英勇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然而,同年10月,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遭遇挫折,肖克从汕头返回湘南,在临武县的“牛头汾”与地方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重新点燃了革命的星火。</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初,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挺进湘南,与地方党组织共同发动了震撼人心的湘南暴动。湘南起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继南昌起义后,又一次对反动派的坚决反击,更是中国共产党自主革命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段历史,铭刻在汾市镇南福村的烈士陵园中,陵园位于县城东14公里处,汾市镇南福村对面的十八归半坡间,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9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三团挺进临武南福村。次日清晨,解放军与驻守寺冲的国民党交通警察展开激战。在武水河的波涛声中,十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他们的英魂永远安息在十八归。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九三团与临武县政府在十八归为烈士墓修建了围墙,围地三百多平方米,大门上镌刻着“革命烈士墓”五个大字。围内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十位烈士的姓名、年龄、籍贯以及他们的英勇战斗事迹。</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烈士墓的围地扩大至1500平方米,形成了庄严的陵园式墓地,成为临武县最早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陵园配有专人管理,每年的清明时节,临武县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团体,以及中小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前来扫墓,献上鲜花,栽植松柏,以此纪念那些为革命献身的英烈。</p><p class="ql-block">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那段峥嵘岁月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用心去感受和领悟。通过这样的纪念活动,我们不仅培养了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学习了那种理想和信仰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汾市镇的革命历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深,雨意幽幽,古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气,宛如轻纱般朦胧。雨滴顺着镂空的木檐柔情地落下,轻轻敲击在青石板上,绽开一朵朵雨花。数朵雨花的绽放,雨滴的齐鸣,雨帘的垂落,构成了古镇古街的典雅与静谧。我不禁想象,数千年前的古人,是否也曾如此欣赏这曼妙的风景?然而,此情此景,终究不及汾市古镇予我的那份深情。</p>